浅谈昆曲服装中的刺绣艺术

合集下载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苏州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流行于苏州及周边地区。

它是中国戏曲中技巧最高、表现力最丰富的剧种之一,也被誉为“剧中之花”。

苏州昆剧的特点是婉转柔美、细腻温婉,在演唱、表演、舞蹈、化妆等方面有独特之处。

它以讲究旋律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为基础,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情感。

苏州昆剧的演员要求嗓音细腻柔和,音乐感强,能完美演绎各种唱腔。

他们通过喉咙发声,用手掌拍打自己的胸腹,以及嘴唇的扭动等技巧,使音调变化丰富而有韵味。

苏州昆剧的表演注重形象的塑造,演员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展现角色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他们擅长运用眼神、手势、体态等来表达情感,通过动静结合、缓急有致的表演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苏州昆剧表演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舞蹈,它以婉转、优美、细腻为特点,展示了苏州昆剧的独特魅力。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观众可以通过舞蹈的节奏、动作的优雅、气质的高贵等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在戏衣艺术方面,苏州昆剧也有独特的风格。

苏州昆剧的戏衣以绣花为主,富丽堂皇,色彩鲜艳,精美细致。

演员们化身成华丽的仙女、哥哥、小生等各类角色,穿上绣满鲜花、条纹或云纹的戏衣,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苏州昆剧的戏衣制作非常讲究,它需要经过若干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是选料,然后是剪裁,接着是绣花或绘制各类图案,最后再加工成成品。

绣花是戏衣制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它需要耐心和技巧。

苏州昆剧的戏衣不仅仅是演员的服装,更是他们扮演角色的重要象征。

演员们穿上戏衣后,通过表演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与内在世界。

戏衣的颜色、图案和细节都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有关,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入的角色理解和情感交流。

苏州昆剧是一种技巧高超、表演细腻的传统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以婉转柔美、细腻温婉为特点,在唱腔、表演、舞蹈和戏衣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通过苏州昆剧,观众可以感受到精湛的表演技巧、优美的舞蹈、华丽的戏衣等所带来的艺术享受。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特色探析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特色探析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特色探析苏州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昆剧服装是昆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表现角色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苏州昆剧服装的特色和表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苏州昆剧服装的特色苏州昆剧服装的外貌构造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特别,造型优美、华丽,非常适合角色的表现。

特别是,该剧种的服装面料以时令丝绸为主,每种绸缎质地不同,光泽度和色彩鲜艳,营造出柔和、富有质感的艺术效果。

苏州昆剧服装不仅独特,而且富有变化,可以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调整和变化。

在苏州昆剧中,男女角色的服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男性角色通常穿着束腰、褶裙、面纱和宝带等装饰物,而女性角色则穿着翻领、长袍、对襟、垂衣等服装。

二、苏州昆剧服装的表现艺术苏州昆剧服装不仅是展示角色外貌的一种工具,也是表现角色内心感情和性格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昆剧中,红簇和黑簇的服饰颜色分别代表正义感和邪恶感,而像“梨园五虎”这类角色的服饰则通常以“红袍加玉带”的形式呈现,以彰显他们的荣誉和地位。

在剧情紧张的时候,苏州昆剧演员通常利用服装的姿态和动作来营造气氛。

例如,在虞姬跳楼的表演时,演员的服装动作非常特殊:一手扬起,一手落下,脸上带着悲伤的表情,这种服饰小动作既可以突出角色情感,又能够加深观众的感情。

此外,苏州昆剧的服饰还能够通过华美的装饰以及不同颜色、不同的面料展现角色形象。

例如,在《空城计》中的角色——曹操的服装,其上有四对带子,控制着胳膊,使得演员的动作更具魅力。

在演出时,演员呈现出的动作和衣服的设计相得益彰,展现出优美的艺术效果。

三、结论苏州昆剧服装是苏州昆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浓厚的苏州地方特色,丰富了昆剧的文化内涵。

通过独特的服装设计和表现手法,苏州昆剧演员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角色情感和性格特点,从而达到更加优美、更加真实的艺术效果。

昆曲服饰特点

昆曲服饰特点

昆曲服饰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它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又吸收了清装、旗装的服饰特色,同京剧服饰差异不是很大,是以红、白、蓝、黄、黑、紫、粉等颜色为主色,色彩十分鲜艳热闹。

昆曲服饰的颜色与我们正常生活中所见的略有不同,红色是枣红,黄色是明黄,黑色是偏暗的黑,白色是淡的五彩,绿色则为深绿与粉绿,蓝色是靛蓝,紫色是灰紫。

传统的昆曲服饰在刺绣、盘扣等的运用上也是炉火纯青,在针线运用方面,追求的是以极为精确的角度构成近乎完美的图案,不过度追求艳丽,追求的是“雅”和“韵”,雅和韵基本体现在传统纹饰如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等等意象上。

昆曲的服装正如同它的脸谱和表演,都不是写实的,而是远离真实生活,追求虚拟艺术,从而展现很强的形式之美。

戏曲舞台上所展现的穷书生,是穿着体面的,并非一身穷酸气,反而有一种超脱世俗的书生气。

大家闺秀的小丫环,穿得也并不寒酸,反而干净整洁光鲜亮丽。

至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服装,更是美轮美奂。

他们的服装是似是非是,重点追求形式美。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苏州昆剧,又称江南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源于苏州地区,是中国五大戏
曲剧种之一。

昆剧以苏州話为演唱语言,以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手段表达剧情,
其特点是音高悠扬、刚柔并济、细腻传神、注重感情的表现。

苏州昆剧的舞台表演需要配合精美的戏衣,戏衣是演员形象塑造和角色扮演的重要元
素之一。

苏州昆剧的戏衣艺术以其精湛技艺、精细工艺和独特风格著称。

苏州昆剧的戏衣分为正装、小品和道具三种。

正装是演员身上穿的衣服,包括洗板衣、长衫、蟒袍、褂子、斗篷、锦衣、香袖等,这些衣服都有严格的造型、图案和颜色要求,
要求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图案细致、色彩鲜艳。

小品是指演员演出中需要扮演的角色所穿的服装,包括官差、道士、钦差、农民、书生、妓女等,这些服装要根据角色、性别、年龄、相貌等进行精细的制作,服装上的装饰
和细节的处理也非常精细。

道具是指舞台上的各种器具和道具,包括武器、打击器材、家具、植物、灯具、屏风、扇子等,这些道具也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和制作,要求与演员身上的戏衣相配合。

苏州昆剧的戏衣制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要求,需要经过设计、打样、剖版、缝制、刺绣、银缎制作、染色、整理等多个工序,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处理和色彩搭配,以
配合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上的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苏州昆剧和其戏衣艺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苏州昆剧和其戏衣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被认
为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苏州昆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兴起于明代,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它起源于苏
州地区的扬剧和崑剧,结合了京剧的唱腔和评剧的对唱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苏州昆
剧以其华丽的戏衣艺术而闻名于世。

戏衣是苏州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演员表演的道具,更是扮演角色的重要象征。

苏州昆剧的戏衣制作精细,色彩丰富,花纹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戏衣通常由
丝绸、绢绸、金线和彩绸等材料制成,经过缝制、绣花、描金等工艺制作而成。

苏州昆剧的戏衣设计讲究对比和搭配,颜色鲜艳、对比强烈。

角色的性格、地位和身
份通过戏衣的颜色、款式、花纹和配饰等来展现。

君王通常穿着十分华丽的黄袍,以显示
他们的高贵地位;正派的男性角色通常穿着红色或紫色的戏衣,以显示他们的勇敢和正直;反派的男性角色则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戏衣,以显示他们的邪恶和狡诈。

而女性角色的
戏衣则更加细腻、婉约,通常以粉红色、粉紫色等柔和的颜色为主。

戏衣的花纹和配饰也很讲究,可以通过绣花、描金、缀饰等来增加戏衣的艺术效果。

花纹通常选取龙凤、花鸟、花草等传统的中国元素,以及宫廷、山水等主题,表现出中华
文化的魅力。

配饰则采用珠子、玉石等贵重材料,以及金线、蕾丝等装饰品,增加戏衣的
华丽感。

苏州昆剧的戏衣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展示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瑰丽和多样,体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通过欣赏和研究戏衣艺术,我们可以更
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让苏州昆剧的戏衣艺术继续繁荣发展下去。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支瑰宝。

它起源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昆剧成为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

苏州是昆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富的昆曲文化和戏衣艺术。

苏州昆剧以细腻婉转、优美华丽的唱腔和缓慢细腻的动作表演而著称,被誉为“吴侬软语”。

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娓娓动人的表演,使得苏州昆剧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

苏州昆剧的戏衣艺术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被誉为昆曲艺术的“活化石”。

昆剧戏衣是昆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唱腔、表演、音乐等艺术形式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昆曲的魅力。

昆剧戏衣主要分为“旦角”、“生角”、“净角”、“丑角”四大类别,每一类别下又有数不清的不同角色和服装。

在苏州昆剧的发展过程中,戏衣艺术成为了昆剧的一个独特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苏州昆剧的戏衣艺术以其精巧细腻的刺绣工艺、奢华的材料、繁复的造型而闻名。

旦角戏衣以其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点而著称,它们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套戏衣。

在戏衣的制作过程中,刺绣工艺是最为精湛的,绣工需要将各种色彩繁多的线线缝绣在绢面上,再以各种宝石、珠宝等装饰品点缀,使得戏衣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

在昆曲表演中,演员们穿着这样的戏衣,不仅使得他们身披华美装束,更是使得他们更加栩栩如生地表演出角色,增加了昆曲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生角和净角戏衣则以其精细的剪裁、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而著称。

在苏州昆剧中,生角通常扮演青年文士或者武将等角色,戏衣造型需要体现出英俊潇洒、英勇豪迈的形象;净角则扮演睿智聪慧、飘逸洒脱的形象。

他们的戏衣通常需要反映出他们的聪慧和风流倜傥的形象。

生角和净角戏衣在剪裁和色彩上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出角色的形象,赋予角色生动的表演力和魅力。

丑角戏衣则以其夸张滑稽、古怪诙谐的特点而著称。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

解析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苏州昆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不仅有着独特的表演艺术,还有非常精美的戏衣艺术。

苏州昆剧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北方戏曲的“南方珍宝”。

苏州昆剧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昆腔”或“苏州腔”。

昆腔的特点是音调婉转、富有感染力,演员的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手段。

苏州昆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有历史传记、神话传说、戏曲传统剧目等。

常见的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西厢记》等。

除了表演艺术,苏州昆剧的戏衣艺术对于该剧的气氛和视觉效果同样重要。

苏州昆剧的戏衣以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图案瑰丽而为人称道。

在苏州昆剧的演出中,演员可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戏衣。

例如,皇后、公主等贵族角色的戏衣常常由金线、银线、珠片、宝石等豪华装饰,显得高贵典雅;而丐帮、盗贼等角色的戏衣则多采用粗布、青色等材料,体现出他们的低微身份。

在戏衣的样式和图案设计方面,苏州昆剧也有其独到之处。

苏州昆剧的戏衣在设计上注重考究和大气,采用精细的手工绣花、描金、织锦等传统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优美风格。

例如,在经典剧目《西厢记》中,著名的“红娘妆”就是苏州昆剧戏衣中的经典之一。

这种女性服饰造型特别,披着蓝色的圆式披肩,上身穿着蕾丝绣花对襟蓝马甲,下身则穿着长长的红缎裙,巧妙地展现出红娘这个形象的神秘、温柔和聪明。

总之,苏州昆剧及其戏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表演技艺,也有着精湛的手工绣花、描金、织锦等传统工艺,成为中国艺术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特色探析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特色探析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特色探析概要:次将其搬上舞台以来,已走过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兴盛衰落。

它的服装艺术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其中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苏州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底蕴。

昆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它不仅是扮演角色的艺术,而且是用种种美的手段来表现角色的艺术。

作为重要手段之一昆剧服装当然也不例外,它通过样式、色彩、纹样、工艺及面料等变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象来美化和塑造角色,美化舞台,从而使昆剧服装赋予了其表现性、象征性、程式性及装饰性等形式特征,由此产生的美传达给观众予以享受。

明代中叶以前,上层社会偏重于北曲,宫廷演出的一直是北曲。

而源于宋代杂剧的弋阳、海盐、昆山诸腔一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进入宫廷,奠定了昆剧的地位。

昆剧的盛行,也推动了戏曲服装的发展。

而由南戏发展到昆剧这一历史特点,这就决定了昆剧的装扮艺术不会像元明杂剧那样死板。

它在演员穿着的服装上,既保持了民间戏剧服装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同时对各个剧目中各个角色的着装色彩、式型都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昆剧发展到清代中叶,其服装的穿戴规制已经相当细致、严谨,这也为后世戏曲服装的定型化奠定了基础。

尽管随着四大徽班进京促成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但其穿戴规制的基本内容还是沿袭昆剧服装的形式。

一、苏州昆剧服装的艺术特色(一)美如冠玉一一装饰性装饰性是昆剧服装的一个重要形式特征。

昆剧服装的装饰性主要通过装饰工艺、纹样、色彩、样式等手段来体现。

首先,精湛卓越的苏州刺绣工艺赋予了苏州昆剧服装精致雅洁的装饰艺术特色。

其二,由于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服制化、程式化等制约,故而服饰造型相对单调,缺少变化。

其三,昆剧服装的颜色,除了前面所说的程式性、象征性外,还具有装饰性的特征。

其四,尽管生活服饰样式相对单调,缺少变化,但昆剧服装的样式还是十分丰富,通过其样式来装饰人物。

(二)长袖善舞一一表现性昆剧服装的表现性,即主要是可舞性,就是其服装有助于演员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昆曲服装中的刺绣艺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从苏绣艺术在昆曲服装运用的工艺讲起,阐述其历史渊源,对苏绣与昆曲服装的关系做了全面的描述。

写出在昆曲表演中,苏绣通过服装的展现,以它独特的风格,把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舞台美的氛围完美的诠释。

苏绣在昆曲服装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在昆曲服装面临着传统手工艺和机织共展其能。

文章深入分析苏绣在昆曲服装中的特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苏绣;昆曲;工艺;展望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随着它的变革,推动了戏装行业的发展。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中历史最久远的戏剧,其舞台效果和服饰设计都是首屈一指,作为戏剧服装是舞台成功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戏装制作中,占着重要地位的刺绣工艺,伴随曲艺发展,日渐兴盛。

通过对昆曲服装中苏绣的研究分析,希望能促进昆曲中苏绣艺术的发展和保护。

一、在昆曲服装中的刺绣工艺(一)常用技法(1)线绣根据原料的运用从绒绣进展到丝线绣,再发展到花线绣三个阶段。

昆曲的线绣常用针法有:抢针、套针、集套、散套、擞和针、竹节针、滚针和打籽等各种针法。

针法根据产品的需求决定。

用的较多的是抢针和套针(这两种为刺绣花卉最为常用)。

抢针是在刺绣花朵、云纹、水脚、鳞片、树叶时较为常用。

其特点是每批批头均匀,针迹平整,层次清晰,富有装饰性。

反抢在戏装中运用的相对较少,但是其效果十分立体,特别是蝴蝶的纹样栩栩如生,因此仍有一些戏装在制作时掺和使用。

套针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同样也是戏剧服装中常用的针法。

特点是绣是两排交界处依木梳形相互交错。

套格镶嵌。

此种绣法针脚匀密,线色融合自然,但是速度慢于抢针。

集套与套针相似,是绣圆形纹样的针法。

该针法最主要是绣夜明珠、太阳这类圆形图案,绣成后其丝色光泽平匀一致,绣面光泽随外部光线影响变化。

接针是纹绣的一种。

适宜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头部羽毛等。

擞和针和接针原理较为接近,特点是尽量不要有接针的痕迹,由内向外进行。

通常用于绣动物的软腹、多肉部位,不显线条,铺满为止。

竹节针、滚针、打籽,这些针法在戏剧服装中有极少的运用。

竹节针主要是绣高档蟒袍中间的水片。

滚针主要绣动物的须发。

打籽针法多用于花心的点缀。

散套是近些年的新针法,既有套针整齐规律分批鳞次相覆,又具有线条长短参差排列、丝理转折自然、色彩深浅和顺的特点。

而且绣品最立体真实,但是功效较慢,对绣工有很高要求,所以戏装中极少运用散套。

(2)金绣金绣,即蟠金绣,在昆曲服装制作中运用次数频繁,是昆曲服装的一大特色。

其分为勾金、积金、补金、叠鳞。

勾金是金绣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只需要根据线绣的图案外轮廓勾勒。

积金是顺绷轴,横丝缕依次一排排大面积平铺织满,过去用于纸金卓围、轿衣等,现已很少使用。

补金是填补在已经完成的图案空隙处。

其用金线往返盘旋不规则的补满或者依据图案轮廓织满。

叠鳞是蟠叠龙、鱼鳞片的一种针法,并且不画出鳞片,由绣工自己空手蟠叠之,是蟠金中最难的一种针法。

(二)传统手工刺绣与机绣的差异(1)绣线由于图案和档次等不同需求,手工刺绣可以将绣线劈成粗细不等的线来刺绣,绣品闲的生动灵活。

而机绣的丝线则是粗细搭配,相对就比较呆板,如果是一朵较大的花,机绣绣线一般只有5个左右的深浅色过度,由此可见大幅的绣品使用机绣会显得牵强。

(2)针法现在,在手工刺绣绣品上一般使用7-8种针法,随着图样的变化选择针法。

而机绣由于较为机械,只有固定的针法,套针、抢针、包梗针和短针4种针法。

因此,绣品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3)工序昆曲服装运用的丝织面料光滑柔软,不容易定型,刺绣过程中需要将面料上方形绷。

在刺绣过程中动针不动绷,所以即使拆下后,绣面平整,不扭曲。

但是机绣的是圆形绷,必须绷紧但又因为机绣动绷不动针,所以拆下后由于底线绣制时必须上下咬紧,造成了绣花部位略有收缩,绣面没有手工刺绣平整。

其中手工刺绣和机绣最大区别是绣品前者手感柔软,后者在感观和触感上较为僵硬。

(三)昆曲服装中的苏绣图案设计图案绘稿首先根据昆曲服装的款式、尺寸用牛皮纸画出造型纸样。

然后在面料上沿着纸样的边缘画出虚线以用来确定图案的设计范围,并且将面料裁剪恒伟四方形上绷架。

最后便可以进行图案的绘制。

一般昆曲服装上的图样采取手绘的方式。

虽然速度较慢产量较低但是能让戏装没有雷同的出现而且图案丰富生动。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衍生出了木板印花、透明蜡纸等新型生产工艺,促成了戏装的批量生产,省时省力,纹样规整统一。

但是在实际中,戏装是小批量生产的,虽然大部分戏装品相相同,但是花样会有所不同,所以目前为止,在昆曲服装中的苏绣图案仍以手工绘制,单件套生产为主。

(四)不同角色不同的苏绣图案需要多种不同的刺绣技法混合使用的苏绣表现在昆剧戏装上的内容及其丰富,而且图案本身的形状和风格又是那么的特征迥异。

上文提到的各种针法,在戏装的实际制作中运用的更加多样化。

例如苏绣中的线绣与蟠金往往互相结合运用去表现图案。

昆曲中有很多不同人物的角色。

他们的戏装款式和图案也不相同。

有的时候,同一个身份的人物所穿着的服装图案和技法也完全不相同。

在昆曲舞台上扮演大家闺秀、官府千金小姐,日常穿着的服装叫女帔。

往往以单独纹样“枝子花”,组成的骨法均衡式、对称式,造型相当丰满和完美。

例如《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对称纹样女花帔,其中花用平套或者散套针法;花心,打籽针法;枝干,用散套或者梗绣针法;叶子,用抢针或者平套针法;下身的花边图案运用抢针。

很容易发现纹样相当的简洁素雅,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而《牡丹亭-游园惊梦》杜丽娘所穿着的女花帔中叶子用的是平套针法,色彩层次丰富带有渐变;花用平套针法;枝干,用散套和梗绣针法;蝴蝶,用反抢针法突出其立体效果让它栩栩如生;下身马面裙的花边设计则用抢针和平套针法。

(1)图案的表现1.有规有矩的适合图案戏剧服装款式多样,所要表现的人物身份、性格、地位也不同,为了服装舞台的需要,运用的苏绣图案也造型多变。

团花纹样(图1):最常见的纹样,寓意团圆。

多用蟒、凤、花卉等民间吉祥图案。

花边纹样(图2):大多用来装饰戏装衣边、衣领、袖口或者替他部位的条形状花纹,一般为二方连续纹样,给人以清新典雅之美。

同时起到分隔区域、丰富造型的作用。

单独纹样(图3):是与周围没有关系不重复的纹样。

运用其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

将装饰美和真实美有机结合,具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

2.写实图案国画中的工笔花卉就是写实图案,运用收回的方式在丝绸上面画花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是在戏装上的写实图案,是与传统适合变形图案相比而言的。

植物纹样:戏剧服装中通常刺绣花卉纹样,例如牡丹、月季、竹叶等。

禽鸟纹:例如仙鹤、孔雀等通常和其他纹样组成团花,多用于帔,同时也用于昆曲中官衣上的“补子”。

二、昆曲服装的特点(一)昆曲服装的历史渊源昆曲服装里用到的苏绣工艺,历史渊远。

苏绣是什么时候产生,因为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匮乏,无法对其产生的具体年代做出肯定的答复。

在“《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写到:‘吴王临欲伏剑……死必造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生不昭我……’”[1] (P5)。

“两汉刘向在《说苑》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描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貂裘者’”[2](P8)。

这两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已经有刺绣服装和用品的出现。

因此从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看,苏绣当时已经在服装上应用。

宋代开始,苏绣的生产已经稍显规模。

苏州在明代时期成为了丝织业中心的城市,受到同一时期的上海顾绣影响,苏绣的原料、针法、色彩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成熟,形成了属于苏州特色的刺绣风格: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这五大特色在苏州地方志中也得以确立。

苏绣如今能够成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也源于在明代的风格发展。

苏绣在清代已然形成了一个行业,这是苏绣进入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

据统计统治六年1867到光绪十年,苏州经营的绣庄从七十二家发展到一百五十多家,还按生产的品种不同分为三个专业系统,即绣庄业、戏衣剧装业和零剪业”[1](P5)。

戏装的发展伴随着戏曲的诞生,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昆曲的服装也不例外,《苏州戏曲志》中写到“据《吴郡志》:‘吴音,清乐也,乃古之遗音’,‘吴歈’之名,在先秦作品中,已有记载,战国《楚辞-招魂》中既有‘吴愉、蔡讴,秦大吕些’”[3](P5)之类语句,展现出了吴地在古时候就有了歌舞让人们欣赏,但是没有对戏剧的服装进行考证。

在唐代杂剧的兴起,苏州的戏曲活动也越加兴盛,很大的成程度上加强了戏剧服装的发展。

“明代正德年间,昆曲在苏州昆山兴起,促使苏州制作戏剧服装行业兴盛起来”[4](P55)随着明代清代昆曲等戏剧市场的逐渐兴起繁荣,而后形成了专门的戏服制作行业。

苏绣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了人们追求美的一种独特方式,其代替了“文身”的装饰美化作用运用到了服装上。

为了增加戏曲的感染力,苏绣使其戏装具有观赏性。

明代时苏州出现了经营戏装行头的绣庄,此时戏服的生产形成规模。

这为戏装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苏绣和昆曲的完美结合。

“刺绣,虽然属于工艺体现范畴,但是,由于它在服装商的普遍应用,使戏曲服装具有了极强的工艺性,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

同时,也正因此使戏曲服装成为‘刺绣之服’,以刺绣构成为戏曲服装的显著标志”[1](P283)。

苏州从古至今戏装生产业大部分生产制作的都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昆曲服装。

(二)昆曲服装的演变苏绣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昆曲服装紧密相连。

苏绣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是明代和清代。

江南一带是明代时期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染织技术非常的发达,这便是促进了刺绣业的发展。

个体性质的家庭式刺绣手工业制作戏服在明代时期出现。

清代以来,苏州的绣庄和丝绸市场十分繁荣,纱缎店大量的存在。

清乾隆年间徐扬的巨幅作品《姑苏繁华图》描绘了繁荣昌盛的苏州城市生活景色,其中就有丝绸商号14家,标出丝绸20余种。

除此以外,综前所述,苏绣也受到了顾绣的影响,到了清代时期,苏绣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更为发达,一度被誉为“绣市”的苏州此时既延续明代风格又在针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都不脱离其“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特点,刺绣出的昆曲服装图案也细腻、典雅。

1949年,地方政府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绣品的销售。

这一措施提高了绣工生产的积极性,政府也对昆曲戏装的生产也加大扶持力度。

现如今仍旧承担着国内戏装和道具的生产的苏州剧装戏剧厂,在1956年时成立。

此后,在1957年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其研究苏绣传统技艺以及创新工作。

他们相应成立了刺绣发放总站,组成了刺绣技法、色彩研制小组,依据不同的剧种戏装的特色和各种要求,对戏服进行图案和针法设计等,使得苏绣在戏服中也发光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