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类消费的全景图和大趋势
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作者:伊林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9年第05期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和畜禽加工业大国,我国的畜牧业资源和肉类生产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
自1990年以来,我国肉类总产量始终在世界各国中处于首位。
同时,我国还是肉类消费人口和消费总量最大的国家,在我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肉类消费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是必需的营养源和生活质量的象征。
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的肉类加工业已基本建立起以现代肉类加工业为核心,涵盖畜禽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冷藏储运、批发配送、商品零售及相关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行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全行业已出现经济效益逐年好转的积极态势。
加之肉类需求的拉动,政策的调整及生产方式的变革。
肉类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进入良性循环,肉类产品结构和流通形式也发生深刻变化。
2004年1~12月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160,765,943千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34%;2005年1~12月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224,557,207千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40%;2006年1~11月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241,961,051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2%。
2007年、2008年,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总比超过往年,我国肉类加工行业迎来发展高峰期。
肉类加工行业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有欠缺,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如:扩大现有的屠宰加工能力;淘汰陈旧肉类加工设备,改善落后加工工艺;调整肉类产品结构;营造肉类产品的绿色产业链;进行国际认可检验;加强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发展特种动物肉类加工业等。
事实证明,未来我国的肉类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利用肉类资源开发具有调节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智力、延缓人体衰老、增强体质和抵抗力的功能肉食品是21世纪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开发老年、儿童保健肉制品和绿色肉食品更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投资前景。
中国肉类消费全景图和大趋势

第11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1 2011年1月Jo ur nal of No rthw est A&F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11中国肉类消费全景图和大趋势潘耀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10)摘 要:中国肉类总产量第一,并不是吃肉太多,其实中国人消费最大特点是吃肉少,吃肉少的根源是收入低,中国肉类生产呈现鲜明的区域性特色,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高收入地带也是肉类主体消费带。
目前,中国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半数中国人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
中国农牧业和肉类工业任重道远,什么时候,农民和城镇居民吃肉一样多,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吃肉多,那才是中国肉类消费进入佳境的时候。
关键词:中国;肉类消费;畜牧业;粮食生产;规划中图分类号:F32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001-06当人们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直接消费粮食就是节约粮食。
长期以来,中国人养猪为肥田,养牛为耕地,如今的养殖业就是为了生产肉蛋奶。
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辅换位、为养而种、新的农牧结合走出了成功的路子。
人们一旦吃饱就会生出吃好的要求,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一、中国人的肉类消费比60年前增长了10倍1.中国每年增加220万吨的肉类需求。
60年前,中国人的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9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上升到54.8公斤,人均肉类占有量增长了10倍以上。
1978年中国农民的肉类消费是6公斤,城镇居民吃肉18公斤,近些年农民的肉类消费18-22公斤,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肉类购买33公斤,加上在外消费超过40公斤。
2023年肉类消费总结

2023年肉类消费总结
2023年的肉类消费总结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全球角度来看,预计2023年全球肉类消费量将继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中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对肉类消费的增加需求。
此外,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也将促进肉类产品的国际贸易,对全球肉类消费产生影响。
其次,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肉类消费模式存在差异。
在发达国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增加,一些人可能会减少对红肉的消费,转而选择更多的禽肉或海鲜。
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对高品质肉类产品的需求。
另外,从产品类型来看,预计2023年禽肉和海鲜的消费量可能会继续增加。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消费者可能会选择禽肉和海鲜作为红肉的替代品。
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增加,有机肉类产品的消费可能会有所增加。
此外,2023年可能会继续出现关于素食和人工肉的讨论。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动物福利的关注增加,一些消费者可能会选择素食产
品或人工肉产品,这可能会对传统肉类消费产生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2023年的肉类消费总结可以从全球、国家或地区、产品类型以及新兴趋势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这些因素都将对肉类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肉类消费四大趋势

越重要, 今后农村产业结构 地少, 在多数人还不具备消
41
经济分析
费进口产品的时候, 大量出 中 国 农 村 , 肉 食 品 还 没 有 还多一些。
口畜产品, 把污染留给自 成为生活必需品。不少地
最新的数据表明, 农民
己, 不应成为中国人的惟一 方 的 农 村 都 有 杀 年 猪 的 习 年 消 费 猪 肉15.6千 克 、 牛 肉
42
经济分析
农民的肉类消费西南排第 这就是市场。今年中国的 人均肉类消费量, 只是城
一, 东部沿海高收入地区 猪肉价格上涨, 除了疫病 里人的一半, 迟早会有一
处在第二位。再下来是东 和猪源不足因素外, 人们 天, 农民的吃肉水平会跟
北三省, 东北人大块吃肉 的肉类消费处在稳步增长 城里人一样高, 也就是说,
1. 中 国 肉 类 消 费 的 阶 段
差距正在缩小 ( 见表1) 。
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猪 性目标: 每人每天多吃1两
5.农 民 有 能 力 解 决 中 国 肉 20 千 克 、 购 买 肉 类 33 千 肉 。 中 国 肉 类 消 费 正 处 在
人 的 吃 肉 问 题 。 养 猪 的 人 克 , 加 上 在 外 消 费 , 城 里 稳 步 增 长 期 。 最 近 这 20 多
少 了 , 吃 肉 的 人 数 还 是 那 人 吃 肉 在 40 千 克 以 上 , 我 年 , 在 人 均 收 入 大 幅 度 增
样多, 而且进城农民的肉 国台湾省人均肉类消费已 长的同时, 城市居民家庭
类 消 费 比 在 乡 下 有 所 提 高 , 经是70千克。
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倍,
表 1 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 千克
的增长, 是肉类消费增长 城镇居民家庭购买猪肉占 为当地人提供了消费的方
分析中国肉类产品消费

分析中国肉类产品消费百纳网2009年10月03日访问次数764我国人口多,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农业家庭经营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就是肉类消费出现渐进式增长。
1949年人均肉类消费4千克,2008年人均肉类占有量54.8千克,60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0倍。
肉类消费全景图20多年来,城乡居民统算,中国人平均每年肉类消费增加500克左右。
我们分城镇、乡村两方面分析,就可以大致描绘出一幅当前国人肉类消费的全景图。
城镇居民家庭购买人均每天不到2两肉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肉类32.9千克,2006年为32.12千克,2007年为31.8千克,每天平均不到2两肉。
收入越高肉类消费越多城镇居民处在收入越高肉类消费越多的阶段,把城镇居民按收入分成5等份,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类消费数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
如果进一步细分,有5%的城镇困难户肉类消费水平只有20千克,这与农民的平均吃肉水平相当。
城乡人口统算,也有5%左右的高收入家庭肉类购买量开始下降,但户外消费却明显上升,综合起来看,吃肉最多的还是中高收入群体。
吃肉越多的人群,肉制品消费比例越高收入高的人吃肉多,吃肉多的人肉制品消费比例大,这一现象在城乡之间、城市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全国的肉制品占肉类的10%,城市居民是肉制品消费的主力,而农村居民肉制品消费则低到国家统计部门都忽略不计的程度。
进城农民工肉类消费高于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多数是青年,不养猪照样得吃肉,甚至吃肉量比在农村时还要多,由于城市供应的集中性和便利性,为人们肉制品消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收入的增长,有利于肉制品的消费。
人们吃肉的均衡性增强,也是扩大肉类消费的重要方面。
遍布大街小巷的宾馆、饭店、小吃店的服务员和90%的厨师都是农民工,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与中年人的省吃俭用不同,而是有钱就买、有肉就吃。
肉制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肉制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肉制品是指通过对动物肌肉进行加工和处理制成的食品,如火腿、香肠、熏肉等。
肉制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备受关注。
肉制品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肉制品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各类肉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肉制品作为方便、美味的食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肉制品的品种和口味不断创新。
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需求,肉制品行业不断推出新品种和口味的产品。
例如,出现了各类口味的香肠,如黑胡椒香肠、咖喱香肠等,以及各类肉制品的无糖、低脂等健康产品。
肉制品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肉制品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如今,肉制品生产中广泛应用了真空包装、高压灭菌、低温冷冻等技术,使得肉制品在保鲜、质量和口感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肉制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肉制品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未来,肉制品行业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健康、营养的肉制品将受到更多关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肉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肉制品行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健康性和营养性,推出更多低脂、低盐、低糖等健康产品。
绿色、可持续的肉制品将成为发展方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未来肉制品行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
例如,减少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提倡有机肉制品的生产,以及推广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等。
智能化生产将带来更高效的肉制品生产。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肉制品生产将更加智能化。
智能化生产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人力成本和风险,为肉制品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肉制品行业还将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肉制品行业关注的焦点,各企业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023年牛羊肉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牛羊肉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相信大家都吃过牛羊肉,从牛羊肉的来源可以看出它是非常重要的肉类种类。
牛羊肉行业在国内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面对众多的消费者需求,也吸引了很多企业的投入。
那么,牛羊肉行业的市场规模是多少?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牛羊肉的生产和消费情况牛羊肉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肉类供应,广泛应用于厨房和饮食行业中。
近年来,随着肉类消费需求的增加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牛羊肉需求不断增加,成为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随着国内消费者关注健康的增加,牛羊肉作为健康肉类供应更得到了重视。
二、牛羊肉行业的市场规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肉类产量是8814.45万吨,其中羊肉和牛肉数量分别为4.03%和2.62%。
2020年疫情期间牛羊肉市场有所波动,但是,在稳定生产和消费的推动下,牛羊肉市场规模仍然很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21年1-3月份国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中,牛肉和羊肉分别占到了6.28%和4.5%。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日报》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全国十大牛羊肉批发市场中,北京市场日均交易量为700吨,日均交易额达8.5亿元,上海市场日均交易量为300吨,日均交易额达3亿元,成都市场日均交易量为600吨,日均交易额达5亿元,其他城市市场交易量也相当可观。
这些数据反映出了牛羊肉市场规模的庞大,也说明了牛羊肉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
三、牛羊肉行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提高,牛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我国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也为农业行业和牛羊肉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未来,牛羊肉行业的发展会呈现以下趋势:1、牛羊肉智能化生产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生产将成为牛羊肉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农牧业生产将实现进行全程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逐年递增,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因此,对我国肉类消费形势的分析十分必要。
一、中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1.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变动特征分析(1)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自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逐年增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2.70千克,2000年达到20.22千克,增幅为59.2%。
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到2003年达到24.22千克,2004年肉类消费量下降到22.62千克,2005和2006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而随后两年又有所下降,200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3.96千克,较上年下降了2.64%。
从不同肉类来看,1980-2008年间城乡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总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2008年较1980年增长了4.54千克,增长率为40.5%,年均增长1.2%;同时,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从1980年的0.81千克增长到2008年的2.27千克,是1980年的2.8倍,年均增长3.8%;禽肉消费增长最快,增幅最大,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1980年为0.76千克,2008年增长到6.02千克,为1980年的7.92倍,年均增长7.7%(见表1)。
同时,随着居民家庭肉类消费量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统计结果,1980年全国肉类消费结构是猪肉占87.6%,牛羊肉占6.4%,禽肉占6%,到2008年则是猪肉占65.4%,牛羊肉占9.5%,禽肉占25.1%,1980-2008年,猪肉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上涨了3.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增长19.1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肉类消费的全景图和大趋势潘耀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00)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当年还有几亿人口吃不饱饭的时候,人们直接消费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因为那个时候生产每斤畜产品一般需要消耗3斤左右的粮食。
农业的家庭经营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肉类消费出现渐进式的增长。
随着畜牧业科技的进步,每生产1公斤肉类大约只需要3公斤的饲料,其中只有2公斤左右的粮食。
肉鸡生产是节粮型的产业,生产1斤鸡肉只需要1斤多粮食,而且是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肉食品。
中国的肉鸡产业具有出口导向的特征,九十年代生产者并不是鸡肉消费者,国内消费则是城里人为主体。
肉鸡在中国是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专业化、国际化、集团化、一条龙的生产体系。
日本的鸡肉消费占肉类的47%,美国也高达40%,中国目前只有百分之十几,整个禽肉产量才占肉类的19%,中国市场消化者的国际鸡肉产品,中国的鸡肉消费有相当的发展空间,鸡肉上升到肉类的1/5、禽肉上升到肉类的1/4,就是阶段性发展目标,之后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这可以从山东、广东、吉林等肉鸡生产大省,以及青岛等沿海城市的肉鸡生产和鸡肉消费的迅速增长看到全国的趋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肉类消费增长,必然带动肉鸡产业、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1 中国肉类消费处在稳步增长阶段中国的肉类消费大体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为第一个阶段,特征是,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个年代,上亿的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也就是10公斤上下,到了1978年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也只有6公斤,城镇居民吃肉比农民多,但也只有18公斤。
可见,肉类消费还没有条件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农民养畜首先是保证城市供应,其实在那个时候农民也不具备肉类消费的经济能力。
从1990年前后畜产品真正市场化开始,中国肉类消费进入第二阶段,畜产品价格放开,消费者自由购买,到了这个时候吃肉多少取决于自己的消费购买力。
这个阶段将会持续几十年,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都在增长,二是农民肉类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里人,三是终究会达到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大体相当。
第三阶段便是城乡居民在肉类消费上的差异基本消失,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肉类消费上的倍数关系,成为历史,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该吃多少就吃多少。
这第三阶段距我们很远,但主要特征是农民吃肉多于城里人,体力劳动者吃肉多于脑力工作者,也就是中国肉类消费相对稳定的时候。
2 肉类消费全景图目前,中国人的肉类消费处在第二阶段,最近这20多年,城乡居民统算,中国人平均每年肉类消费增加1市斤左右。
下面我们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大致描绘一幅:当前国人肉类消费的全景图。
2.1收入越高肉类消费越多城镇居民处在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越多的阶段,人们的户外肉类消费比例在逐渐扩大。
有钱人吃肉多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把城镇居民按收入分成5等分,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类消费数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
如果进一步细分,占比在5%的困难户,肉类消费水平只有20公斤,这与农民的平均吃肉水平相当。
城乡人口统算,也有4-5%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家庭肉类购买量开始下降,但户外消费却有明显上升,综合起来看,吃肉最多的还是中高收入群体。
2.2进城民工肉类消费高于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多数是青年,不养猪照样得吃肉、甚至吃肉量比在农村时还要多,由于城市供应的集中性和便利性,为人们肉制品消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收入的增长,有利于肉制品的消费。
人们吃肉的均衡性增强,也是扩大肉类消费的重要方面。
蹲在城市大路边的建筑工人,手里举着两个馒头就着水煮白菜,在个体小店干活的农民工吃的也许只是米饭就咸菜,但遍布大街小巷的宾馆、饭店、小吃店的服务员和厨师的90%都是农民工,民工的主体是青年,与中年人的省吃俭用不同,而是有钱就买、有肉就吃。
进城民工肉类消费水平也许还赶不上市民,但吃肉量已经高于农民。
2.3 吃肉越多的人群,肉制品消费比例越高收入高的人吃肉多,吃肉多的人,肉制品消费比例大,这一现象在城乡之间、城市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全国的肉制品占肉类的10%,城市居民是肉制品消费的主力,而农村居民肉制品消费低到国家统计忽略不计的程度。
2.4春节期间:农村肉类消费多于城市满足农民季节性消费是肉类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企业家比常人更知道现实市场在哪儿?高收入人群是所有企业的目标群。
春节,城里人去饭馆的逐年增加;农村还处在家宴为最高规格和普遍待客方式的阶段,春节期间,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成倍增长的感觉有,但肉制品消费还是相当少。
春节正好是天寒地冻的季节,肉类消费起来,费工费时的麻烦,抑制了春节旺季市场的肉类消费量。
当然,农民要的是货真价实的肉制品,要肉眼看得见肉。
可能我们的企业家还没看上这一市场,我们的企业和技术专家还没有准备好适销对路的产品。
但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于城市,大量的城里人又有回到乡下过年的习惯,春节期间农村人口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亿,所以说,春节期间:农村肉类消费多于城市!2.5农民吃的猪肉占到肉类消费量的3/4猪肉在中国肉类生产结构中占62%至65%,城镇居民家庭购买猪肉占总购买量的60%,如果加上在外就餐,实际消费的猪肉占到肉类的一半多一些;最新的数据表明,农民年消费猪肉15.6公斤、牛肉0.6公斤、羊肉0.8公斤、禽肉3.7公斤。
农民吃猪肉的量占肉类消费的比重高达75.36%,2005年农民的人均猪肉消费比上年增加了2.1公斤,2006年没有增长,2007年下降。
年度之间增减幅度不一,但最近25年农民的肉类消费从6公斤增加到20.7公斤,增长了14.7公斤。
2.6九省农民的猪肉消费,超过城里人的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家庭购买猪肉20公斤,目前已有云贵川、两湖广东、内蒙、重庆等9省农民的猪肉消费,超过城里人的平均水平。
其中四川、重庆、贵州等农民猪肉消费高达30公斤以上,超过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水平的50%。
西南、湖广农民的猪肉消费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
西南的农民收入并不高,但主产区的优势为当地人提供了消费的方便条件,人们肉类消费习惯得以养成,西南成为中国猪肉消费最多的区域,农民的肉类消费西南排第一,东部沿海高收入地区处在第二位,再下来是东三省,东北人大块吃肉的消费习惯和玉米等饲料原料的充足,推动了中国新的猪肉产区的形成,肉类消费最低的是中部地带,尽管这里不是最贫困的地区。
饮食习惯、经济收入、生产数量都是影响肉类消费的重要因子。
2.7 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中国肉类生产呈现鲜明的区域性特色,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高收入地带也是肉类主体消费带。
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量越多,质量也好一点,但农村肉类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
这二十多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购买量增长了1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2倍。
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2.8 农民的肉类消费与城里人的差距正在缩小以十年的间隔期来观察,198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2倍,1991年为2倍,2001年是1.4倍。
非常明显,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
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单位:公斤年份城市农村城市/农村1981年 20.52 9.44 2.171991年 26.60 13.49 1.972001年 24.42 17.37 1.413 中国肉类消费大趋势3.1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
最近这20多年,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倍,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2倍。
城里人一日三餐每顿1两肉,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每天消费2两肉,城乡居民人均每天多吃1两肉,这是国人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
3.2 人均每天消费2至3两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农村先富起来的1亿多人和城市高收入人群,人均肉类日消费水平,现在已经分别达到2两和3两。
未来若干年,城乡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将由现在的33公斤和20公斤会上升一个台阶,还难以达到富裕人口今日的消费水平,但还是会逐年向每日2两或3两的肉类消费水准逼近。
3.3 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农民全年吃肉20公斤,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猪肉20公斤、购买肉类33公斤,加上在外消费,城里人吃肉在40公斤以上,中国台湾省人均肉类消费已经是70公斤。
农民在中国是多数,而且多数农民还不富裕,收入不高,现实购买力不强,吃不起肉的农民还不少。
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是城里人的一半,迟早会有一天,农民的吃肉水平会跟城里人一样高,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
4 关于饲料粮和粮食消费的几个判断粮食的1/3以上是用作饲料的,饲料转化畜产品。
中国是肉类生产大国,更是人口第一大国,农村人口是大头,人均每天才吃1两肉,城里人吃得多但家庭购买人均每天也才2两肉。
96%的中国人肉类消费处在稳步增长阶段,中国人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1两肉。
4.1 消费者不存粮成为常态中国人少吃的口粮,所有城里人和相当部分农民减少了存粮,口粮消费的总量会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
城乡居民口粮直接消费减少部分,足以解决新增人口的吃粮问题。
消费者不存粮成为常态。
城里人:家无存粮,心里不慌。
乡下人:手中有钱,家不存粮。
种粮人:价好多种,价低少种,不敢多种,不会不种。
消费者家里不存粮,人人天天要吃粮。
粮食增产的大部分将主要作为饲料。
世界范围内:人、猪、车争玉米的格局已经形成,玉米身价大增。
在中国,玉米已超过小麦,跃升为第二大粮食作物,能否再超越水稻成为第一大,谁也说不准。
畜牧业发展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4.2 我国粮食问题主要是饲料粮问题在中国,饲料粮消耗数客观上每年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量,但谁也难以说出个准确数。
关于饲料粮一个部门一个数字,一种算法一个结果。
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接近粮食总产量的40%,占粮食总消费量的1/3以上,能够反映多数人的判断。
4.3 饲料粮将成为中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四川、云南7个省市区农民家庭人均饲料用粮普遍高于主食用粮。
而2003年只有4个省:内蒙、辽宁、重庆、四川。
3年增加了3个省,一年多一个。
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农户的饲料用粮要高于人们主食用粮,饲料粮用量正在逼近口粮消费数,中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处在成长期,饲料粮消费自然有增无减。
迟早有一天,全国的饲料粮将成为中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
4.4 饲料粮比重增大,中国的粮食安全性可能会更高中国的饲料粮供应有很大的缺口,只有保证了饲料粮安全,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