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十二五规划论文
浅谈“十二五”规划蓝图的构建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浅谈“十二五”规划蓝图的构建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十二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它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提高,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更上一个台阶,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在2020年总产值翻一番。
同时,这也赋予了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我国作为新兴大国,而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奋起直追,践行我们的历史使命。
1.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恩指导思想、主题、主线,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对当代大学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2.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
这是“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两项具体表现。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的责任、艰巨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应义不容辞。
3.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科学发展。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崭新的十年。
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攻时期。
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了使“十二五规划”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十二五规划”。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同时,在“二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张。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不能只是单单关注GDP的增长,因为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一点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资源人才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能只简单的理解为培养一个个成绩优异的,只会死读书的人才。
“十二五规划”中所说的人才,是指有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而在某些高校中,曲解了国家政策方针,只是一味的追求高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成为只会读书的木偶,还是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等放年没有得到全面的培养。
这对中国的青少年是极为不利的。
甚至在某些高校,还根据学生的成绩分配班级和教师资源,这种行为是一种间接的歧视和权力的不平等。
不仅会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还会造成和加重社会的不平等。
我们在培养学生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的创新性的培养。
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因为即使一个学生博学广识,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但他的道德素质低下,那他对社会将是一个多大威胁啊!我们一定不希望下一个马加爵的产生。
学习十二五规划论文

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心得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摘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二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三章主要目标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第四章政策导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明确重大政策导向。
学习国家十二五规划论文

学习国家十二五规划姓名:张堂平班级:09电子信息工程1班学号:20091035010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
十二五规划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的重点。
它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制定的,它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其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
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了民生问题。
而民生问题历来是我国任何时期规划的重点,它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围绕着人民平常生活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规划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
它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是未来我国五年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生活水平滞后,或许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十二五规划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规划>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公报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十二五规划的关于民生的论文

看民生问题-----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有感2010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本学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课的学习,我也从中获得启发和认识。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重要内容。
在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里面正式体现出来。
总体要求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方面,我们的举措如何更好的实行和贯彻,让更多的人无后顾之忧,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
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政府需要做到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不是简简单单的可以用GDP来衡量,是关于老百姓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学习“十二五规划”,浅析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学习“十二五规划”,浅析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空间【论文摘要】十二五规划召开之际,国家乃至各级各地都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中之重。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很多大学生“毕业以为着失业”,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各级各地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于促进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从大学生、就业单位、学校、国家政策等方面,前不久,十二五在京隆重召开,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宏伟的蓝图的同时,也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制定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十二五规划中,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保和养老保险力度,促进社会就业等等都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十分重视。
当前中国社会,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失业人口也在逐步增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如何变人口大国成为人才大国,从而解决国内居民就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促进社会就业不仅是我们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有志的中国人应该去考虑问题。
下面我就如何促进我们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到不妥之处,还望老师和同学们不吝赐教。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现状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教育规模与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扩大和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人数631万人,相对于2005年的333万高校毕业生而言,总数将近翻了一番。
十二五规划体会(大学论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
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
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而富民就首先要使人民能够“安居”,提到安居就要提到房地产发展的规划,我就以次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房地产产业发展仍然要以居民住房消费为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脱困”后的住房消费群体将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支撑。
中国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发展,挤掉不必要的泡沫,就必须不断向居民住房消费的水平靠近。
目前,国内主要城市的房价增长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但是居民习惯以整个家庭的储蓄和积累来购买房屋。
“十二五”住房规划制定时,应该继续坚持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给予政策扶植。
商品房市场发展是“十二五”住房规划制定的重点。
在鼓励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同时,“十二五”规划中要对别墅等豪华型房屋或享受型住房需求提出限制性策略。
这样不仅能够限制恶意炒房,还能为居民减轻负担。
不再让买房难成为问题。
“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仍将有大量城镇化的过程。
城镇化过程应该是社区资源共享,而不是简单的扩大住房面积。
“十二五”住房规划制定中,要对脱困型住房需求进行政策扶植,对改善型需求给予支持,对享受型住宅给予保护,对奢侈性住宅给予抑制。
十二五规划论文

十二五规划论文摘要:五中全会已把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写入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要内容。
专管全国人才工作的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指出,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十二五发展人才强国政策高校就业“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
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中全会已把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写入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
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
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
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十二五规划的特点
于去年10月份,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通过研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我们便不难会意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发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针对我国现在这种状态,十二五规划建议担出指导性的建议。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发式
”。
这也就是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的最大的特点。
那么在这五年内,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
但发展
方式在世界情况、国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
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
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我认为,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
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
,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主导战略优先布局。
这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
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
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成为我们的一个负担,是劣势。
现在中国变劣势为优势,并且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就是看到压
力的同时也看到,13亿人的消费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国家经济内源性发展的强劲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而且,与农业、现代产业、城市化和城镇化、生态、科教、社会、文化、改革、开放等比较而言,扩大内需是“纲”,其他九项是“目”,纲举则目张。
最后,这也是中国参与和影响经济全球化方略的重大调整和转型,即以国内影响和带动国际,争取主动权,争夺话语权。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文化建设单列并上升为国家主体战略层面,大约也有这样三方面考虑:其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近年来孔子学院在全球以及国学在国内社会“热”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征兆。
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其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和人民幸福指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和扩大了。
其三是文化经济尤其是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不单单是工业的发达,还要文化的发达。
要知道国与国之间软实力的较量亦是不容小觑。
文化的外来入侵,后果依然很严重。
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要把自已的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文化的大繁荣。
“十二五”规划的第三个特点是:将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一分为二”分开阐述且排序调后,有着深刻的意味。
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对改革热点降温、高调降低,以求更加务实,更加自主,这是分开和调后的一个信号暗示。
二是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分开阐述,就是希望减少国外的干涉或渗透,压缩国外利用经济合作筹码干预中国内政的机会空间。
这样的调整也有确实充分的依据,就是中国经济外向度有所收缩,国力增强(如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地位)和国内内需经济崛起,中国有了更多元的更有效的更自主的经济手段和方式可以处理好对外关系。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