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是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里分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在民国时期,武汉是中国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国内外商业集散地。

由于其地处长江上游,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节前来定居和经商。

武汉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武汉的里分建筑应运而生。

里分建筑最初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和华人华侨的居住需求而兴建的。

在这一时期,各国的使馆、贸易公司、银行等外国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在武汉的汉口、汉阳和武昌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别墅、洋楼、商铺等西式建筑。

里分建筑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武汉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兼具中西合璧的特点。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里分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了欧洲建筑的立面形式,如拱廊、壁柱、尖顶等,同时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斗拱、雀替、雕花等,给人一种中西结合、兼容并蓄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里分建筑多使用了砖木结构,这不仅符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也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里分建筑的室内装饰也十分考究,往往采用了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塑造出了雅致的室内环境。

在功能上,里分建筑多为多层建筑,一楼一般是商铺或者办公场所,二楼以上则为居住空间。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商业场所的需要,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功能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三、文化意义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里分建筑是武汉近代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建筑史的重要物质见证。

它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反映了外国在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民国时期,在武汉的建筑风格基本上仍然延续了清朝晚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但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以下将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进行浅析。

首先是建筑风格方面,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主要以传统的四合院和洋楼为主。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代表形式,通常由四周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庭院的格局。

而洋楼则是引入西方建筑元素的建筑形式,以石头、砖块和水泥等材料建造,具有风格多样的特点。

其次是建筑材料方面,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

传统的四合院多使用木材和石材进行建造,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石材则用于墙面和地面。

而洋楼则以砖和水泥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坚固耐用的特点更适合当时武汉的发展需要。

再者是建筑功能方面,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既具有居住功能,也有商业和办公功能。

四合院主要用于居住,其格局合理、朝向阳光充足,在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洋楼则主要用于商业和办公,其外观装饰豪华,内部空间宽敞,适合进行商业和办公活动。

最后是建筑装饰方面,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精美程度。

四合院的门窗、悬山、斗拱等都有独特的设计和雕刻,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

洋楼则在外观和内部都有精美的装饰,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花砖、挂牌、壁画等,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优雅和华丽。

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体现了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相结合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些建筑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居住和商业办公的场所,也展示了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

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中国的民国时期拥有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具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格就是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源自于中国古典建筑,而又融合了欧洲现代建筑风格,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装饰和空间内部结构三个方面。

首先,民国建筑的外观通常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和欧洲现代建筑结构相得益彰。

此外,民国建筑的装饰带有浓郁的中国元素,结合中国的折衷主义思想,融合了中西文化。

例如,常见的民国建筑外观多有中式四角檐,五里楼,和欧洲香槟石柱等装饰特色,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民国风情。

最后,民国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也融合了中西方的特色,以舒适的空间布局,丰富的装潢和民国式的装饰风格而著称。

由于民国建筑风格的这些特点,它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得以抬头,受到世界的关注。

民国时期,许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如著名的林徽因、郭沫若,勤奋地工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充满情趣的民国建筑样式。

可以说,民国建筑风格是中国现代建筑的象征。

它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对之后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许多新的民国建筑仍然在继承着昔日那种精湛的设计,给人以极大的享受和感受,今天的景观建筑仍然延续着民国建筑风格,对当今建筑设计
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总之,民国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建筑风格。

它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并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我们留存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曾经是一座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在民国时期,武汉作为当时的首都,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里分建筑作为武汉独有的古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民国时期武汉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里分建筑是武汉地区特有的一种古建筑形式,一般指的是武汉市区内的宅院建筑。

这些宅院大多建于清末民初的南北方结合,以大门、天井、厢房等组成,形制联贯并疏密有致。

里分建筑中的大门也是其独特之处,大门一般为两翼、“干花墙”、“亭廊”和“三堂式”的组合。

里分建筑中的天井也是其独特之处,天井是宅院的中心,其四周均为厢房,天井呈方形或长方形,能使阳光、空气均匀分布。

整体上,里分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精湛的工艺技术和匠师精神,体现了武汉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在民国时期,里分建筑被广泛应用于武汉的民居建筑、官署建筑、商铺建筑等,成为当时武汉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里分建筑在武汉民国时期的官署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民国时期,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也是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许多政府机关及官署设在武汉市。

这些官署大多采用里分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与格局上极富韵味。

民国时期的湖北省政府大楼及相关官署建筑,就是典型的里分建筑。

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豪华气派,整体建筑庄重大气,同时又不失武汉古典建筑的典雅与俭朴,展现了里分建筑在武汉民国时期的官署建筑中的应用价值。

在武汉市的民国时期民居建筑中,里分建筑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民国时期,武汉作为当时的首都之一,是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地商人前来谋生,所以,许多富商巨贾以及富豪大户纷纷在武汉市区建造豪华的里分式民居。

著名的辛亥革命领袖宋教仁就曾在武汉市区建造了一座豪华的里分式民宅,该宅院精致典雅,并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成为了武汉市区的一大景点。

这些里分建筑以其庄重大气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装饰形式,展现了当时武汉市区富有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成为武汉市区历史建筑的一大亮点。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南京是民国时期的主要代表城市,南京的民国建筑也非常具有特殊,下面以南京为代表来介绍一下民国建筑风格特点的内容。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

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民国建筑的风格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

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

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

而南京则不然。

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它是主动的吸纳。

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都市繁会图卷。

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建筑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

概言之,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有六种风格。

一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

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

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武汉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是武汉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进行浅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该时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武汉民国时期里分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模块分割。

里分建筑是传统民居与现代洋楼的结合,以排屋形式呈现,每户分为几个独立的模块,结构完整且互相独立。

这种模块分割的设计使得每个户主都有自己独立的住宅空间,同时又能与邻居享受共同的院落和设施。

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私密性和独立性的需求,还强调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和社交。

武汉民国时期里分建筑的特点之二是建筑外观的独特性。

大部分里分建筑采用了罗马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外观华丽宏伟。

典型的特点是有宏伟的立面、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气势恢弘的拱门、尖顶和尖塔等。

这些建筑元素让整个建筑群充满了时代气息,显示出当时武汉城市发展的繁荣和自信。

武汉民国时期里分建筑的特点之三是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

里分建筑的外墙多采用了砖混结构,大门、窗户等部位多使用钢铁材料,增加了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里分建筑还广泛采用了水泥地板、铁皮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新兴材料和技术,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武汉民国时期里分建筑的意义在于展示了当时武汉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武汉成为中国的重要商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里分建筑作为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不仅满足了当时居民对居住条件的需求,也反映了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进程。

与此里分建筑的独特设计和建筑风格,也让其成为武汉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一些显著的演变。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承载着战乱频繁、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等各种复杂因素。

中国的主权逐渐从帝制转向中华民国,国家形势十分动荡。

和平的短暂时期也带来了社会的激变,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初期民国建筑风格初期在中国各地存在着帝制时期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双重影响。

受到西方殖民地和租界建筑的影响,一些新兴建筑开始采用西式的建筑风格,并且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这个时期的建筑特点在于结构简洁、线条流畅、以及对于光线的灵活运用。

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和稳健,还添加了一些西方建筑的创新,展现了时代的新气象。

三、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中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逐渐突显出了一种融合性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在保持传统与西方元素融合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了各地的地方建筑特色,并将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

这种风格的建筑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民国时期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四、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晚期民国晚期,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西方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实践中。

建筑风格开始追求更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建筑师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艺术表达,建筑结构变得复杂多样,设计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同时,国内外建筑师的交流也促进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五、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演变的价值与影响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变迁,更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

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不断融合、创新,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在民国时期的中国,首都的地点选定在了南京。

而在那个时代正是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中国的时候,于是在南京街头开始陆续的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特点,更有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出现,这是了解近代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

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2、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近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有纯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从而形成南京今天这样的一个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怀。

南京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是西方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宫殿式建筑。

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的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外观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造型十分严谨,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实例。

灰色的建筑与中央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相融合,掩隐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更显沉稳与古典。

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孟芳图书馆第二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内的AB大楼,简洁抽象的集合体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变化的形体,表面平整,加上通长的水平带长窗,形成虚实对比强烈的立体效果,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之一。

华东饭店内的A大楼华东饭店内的B大楼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建筑,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风貌的建筑。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最后一类称之为新民族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型构图,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摘要:通过对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

以焦作工学院的民国建筑为例,简要分析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

关键词:近代建筑民国时期元素
abstract:through to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history research, brieflyintroduced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form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constructs take jiao zuo engineering institute’s republicof china as the example, the brief analysis introduc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im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keywords:modern construction republic of china time el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1910年,中国近代第一位建筑家张鍈绪按照西法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建筑新法》,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西方科学的建筑方法。

书中多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与批判,鼓励学习西方新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技术。

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在外留学的建筑师陆续回国,中国的建筑师人数也逐渐增加,成为西洋式建筑的传播者。

他们对中国传
统建筑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非科学性的否定也更具体,众多的批评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中国传统的学理不科学。

第二,中国传统建筑功用不科学。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构造不科学。

[参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185页
]
2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建筑活动和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

近代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西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设计的一系列建筑大都是西洋风格,西式建筑即是他们心中的“现代”建筑。

在近代中国人接触并使用西方建筑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建筑师出现以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如何看待西式建筑、如何进行中国人自己的创作。

大批受过西学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也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试图表现出文明古国的文化原创性。

1925年,吕延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大奖,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奏响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3、民国时期建筑的特点(以焦作工学院为例)
焦作工学院成立于1909年,现存还有一批民国时期建筑。

以工
程馆为代表有一小块民国建筑群,风格属折中主义建筑。

工程馆是当时的行政楼,建于1934年,共三层,建筑风格是西方造型与中国造型的折衷。

图一焦作工学院工程馆(1936)图二焦作工学院工程馆(2007)(图一)立面看似西洋风格,但局部作了中国化的处理,如西立面伸出的横梁是中国传统的斗拱形式,中轴线两侧是坡屋顶,坡屋顶上设有两个装饰性的烟囱。

支撑东立面入口雨篷的四根柱子也没有模仿西方柱式。

东立面的入口和它周围的民国建筑有所不同,伸出的雨古典的三角形山花式而是圆形平顶(图二)但在局部还是和周围的建筑所呼应的,如开窗是常用的拱形窗。

两侧的山墙上有圆形开窗,和砖混柱梁,丰富了山墙立面。

在工程馆西北角还有一处民国建筑是现在的校医院,风格也是西方造型和中国造型的折图三焦作工学院校医院(2007)衷,大屋顶与西式门窗相结合的折衷设计手法。

正立面设置有外廊,外廊是图四焦作工学院校医院(2007)
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

[参见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370页]外廊的中间部分是凸出来的入口,立面是西洋古典的三角形山花造型,但柱式并没有模
仿西方的古典柱式。

中国式的青瓦坡屋顶,还有墙体的清砖都是中国元素。

在对这几座民国建筑进行了分析之后,从中可以提取出这些建筑形态上的一些基本元素。

首先是屋顶的形式,无论是工程馆还是校医院,坡屋顶的形式几乎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民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建筑设计本就讲究中西合璧,西洋古典的比例,砖石的维护结构再加上传统样式或非传统样式的屋顶。

因此,坡屋顶的样式是当时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元素之二是“拱券”。

在焦作工学院的几座民国建筑中,“拱”是反复出现的重要符号之一。

从工程馆的开窗到校医院的入口,“拱”都是重要元素之一,试看工学院以外的民国建筑,“拱”的形式也可以在很多同时期的建筑上发现。

所以说,“拱”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元素三是“清砖”。

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清水砖在民国时期曾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和用途的建筑之中。

焦作工学院现存的几座民国建筑也均以清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它形成一种极具中国感觉和历史深度的效果。

清水砖在当时也是“折衷主义”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

4、民国建筑的凋零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中国的主流城市,
主要是上海,已经迫切需要高层建筑,这时国外已经开始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美国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经抛弃了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转向“装饰艺术”运动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

受美国的影响,上海也出现了大批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建筑。

这些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简化装饰,重视体量组合,不雕刻不修饰,以简约为主。

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国际式”被认为是诸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新样式,所以许多建筑师既设计“折衷主义”建筑,也同时设计“国际式”建筑。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建筑呈现的是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的趋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逐渐扩散,民国风格的建筑也开始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

结语: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建筑从古建筑到现代建筑风格的一个过渡时期。

通过这篇论文想向大家介绍民国建筑的特点和特殊性,了解中国的第一批建筑师们所作出的贡献。

他们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为中国建筑的前途谋求出路。

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国际化的今天,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正需要民族文化的注入,新一代的建筑师也应该学习发扬第一代建筑师的探索精神,让民族文化和现代建筑更好的融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扬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3]张燕《南京民国建筑艺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4]梅可主编《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论文类:
[1]齐康杨志疆民国文化坐标载《建筑学报》2006年1期
[2]屈德印唐红中国近代教会高等学校建筑初探载《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3年3期
[3]薛泰琳上海交通大学校园近代建筑研究(1896—1949)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