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生平对比及登高讲解

合集下载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白与杜甫诗坛上的盛世双子星

李白与杜甫诗坛上的盛世双子星

李白与杜甫诗坛上的盛世双子星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被誉为诗坛上的盛世双子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诗坛地位等方面,探讨李白与杜甫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诗人中最具盛名的人物之一。

他在诗坛上以豪放、奇怪的创作风格而著称。

李白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想象力。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山水田园、历史典故、宫廷生活等。

他的代表作品《静夜思》、《将进酒》等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白的诗歌常常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现,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矛盾和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涉及到了社会和历史的问题。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更加沉稳、朴实。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诗人中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现实,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统治阶级的懈怠。

他的作品以真实感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品《登高》、《月夜忆舍弟》等被誉为杜甫的抒情之作。

杜甫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的问题。

他不仅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李杜二位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思潮和社会演变。

他们的诗歌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被广泛传颂至今。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各具特色,但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们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和历史的问题,体现了诗歌的人文关怀。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之,李白与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盛世双子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1】李白和杜甫诗歌之对比.完整资料PPT

【2021】李白和杜甫诗歌之对比.完整资料PPT
陶》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垂老别》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
郎》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其二
5、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古风》十九“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
十一首、《早发白帝城》等。
安徽采石矶李白衣冠冢
李白行吟图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山水行旅诗:
《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 《横江词》六首、《望天门山》、 《游泰山》六首、《蜀道难》、 《月下独酌》、《独坐敬亭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发白 帝城》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及成就
其 一 , 以 气 夺 人 ——“ 笔 落 惊 风 雨 , 诗 成 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诗感情浓烈,气势磅礴,如大河长江, 不可阻遏,如飞流直下,生气贯注,形成以 气夺人的艺术风貌。具体表现在:气骨端翔, 体现出“侠”的傲岸之气;气韵生动,体现 出“道”的飘逸之气;气象超远,体现出 “仙”的高举之气。艺术上往往能因才蓄势, 因时成势,因情造势,因物助势,突出地反 映盛唐气象的昂扬之气和盛唐艺术的壮大之 美。
3、居京时期(742年秋—744年春):《清 平词》、《古风》(十五“珠玉买歌笑”、 二十四“大车扬飞尘”)、《月下独酌》、 《行路难》、《蜀道难》(有争议)等。
4、再次漫游时期(744—755):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李白和杜甫的简介李白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诗人被尊为诗史,李白诗人杜甫诗人合称为李杜。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李白和杜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篇1李白诗人(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有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诗人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诗人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诗人一人。

李白诗人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人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人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诗人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人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诗人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诗人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人.的巨大影响。

杜甫诗人(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唐宋诗人之比较研究:李白与杜甫

唐宋诗人之比较研究:李白与杜甫

唐宋诗人之比较研究:李白与杜甫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他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魅力。

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气势磅礴。

他的诗作常常写人生风风雨雨,歌咏自然和英雄志向,充满激情和豪情壮志。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多样,运用辞藻华丽,形象生动。

他的诗作往往以开头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闻名,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常常以社会时事为背景,他热衷于描写政治风云和时代变革。

他的作品以豪放的笔调,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时事的关切和对社会的审视。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权贵的讽刺和对平民百姓的关爱,这也是他诗歌的特点之一。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富有民间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

他常以饮酒作为写作的动力,借酒浑欢,舒发豪情。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和自由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写法,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杜甫的创作风格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严肃庄重,深入人心。

他的诗作往往以人民生活和社会命运为主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表达了他对现实问题的痛心疾首。

杜甫的诗作以深沉的思考和抒发为特点。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描写常常令人动容,他用真实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诗歌常以自省和自省的姿态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艰辛。

他的诗作令人深思,也带来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此外,杜甫的诗歌也展示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崇敬。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恢弘,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比较李白和杜甫人生观文学精神文学意象诗作风格

比较李白和杜甫人生观文学精神文学意象诗作风格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对比与比较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对比与比较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对比与比较1. 引言1.1 概述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最著名、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比和比较这两位诗人,从他们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以及主题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李白和杜甫的生平背景,包括他们的成就和影响以及在历史背景下的位置和作用。

然后,我们会比较这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探讨他们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他们在主题与思想上的差异,并比较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观念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最后,我们将总结整个文章,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1.3 目的通过对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进行比较与对照,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同时,通过分析他们在不同主题和时代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并欣赏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瑰宝。

2. 李白与杜甫的生平背景:2.1 李白的成就和影响: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学者。

李白自幼聪慧好学,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游历于各地,与许多知名诗人交往并受到启发。

李白以其豪放狂放、奔放灵动的诗风而闻名,情感奔放,笔调豪迈。

他用浓墨重彩和丰富多样的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爱情和饮酒等主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充满了热情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独立以及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

李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代表之一。

他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胆夸张和丰富形象,并以自由主义态度批评和反抗当时社会政治现状。

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和《将进酒》等,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2 杜甫的成就和影响: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仁政思想
所处时代
出身 人生经历
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阶 级矛盾尖锐,国家多灾难和人民 多苦难,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 层,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 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 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 传统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 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 受道家思想影响。 想。 少年时代,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诞生到35岁,读书漫 游。 中年屡入长安,叩问报国之门。 困守长安时期35岁至44岁。 出长安再次漫游时期 陷贼与为官时期三年。 晚年投主不明,尴尬就死。 飘泊西南时期49岁至59岁去世。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顿挫,是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 奏的缓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 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 乐美
沉郁顿挫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广阔胸襟 丰富的阅历和博大精深的知识 流离漂泊、孤独寂寞的生活 雄浑壮阔的境界
从《登高》看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登高》前两句的写景方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联想想 象)与实写; 2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当然还有平 视),高低结合等。 3从调动的感觉来说,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4从动静角度,有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 5从修辞手法来说,中学阶段的八大修辞最为多。 6从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 典故、象征、白描等。 了解了这些,在赏析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对写景的句子我们 更应加以重视,因为它是诗人情感的客观显现。另外记住了 《登高》前两句,就可以对中国古典诗歌写景方法的特点有 大致的了解。这对于赏析还是创作古典诗歌,甚至是创作其 他类型的文学作品都会有帮助的。
2、人生经历不同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 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 遍于诸侯。”他年少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 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的形成。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 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但他差不多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高 蹈之间。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徘徊。 杜甫出生于官宦,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的诗人,所以对 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 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 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 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忧愤深广的心境
从《登高》看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在首联的出句中,诗人运用的是实写,观察的视角是仰视,而且 还调动了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感受到风的急切倾听到猿声的凄凉。 在首联的对句中,诗人也是实写眼前之景,而且还有动静结合, 水中陆地的静与鸟儿盘旋的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 动。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出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 纷飞飘落的木叶,虚写倾听到的萧萧之声,对句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感受到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由此可见首联在写法上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绘画上的工 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在写法上着重渲染整 个秋天气氛,好比绘画上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 去补充。这两联写景视角不一境界不同,很能表现杜甫对诗歌艺 术的追求。 正是有了这前两联不同层次的景色描写,才有了后两句的情感抒 发的升华。可以说,是前两联创设的秋日氛围让读者在作者营造 的情景中体悟到作者的激昂慷慨与沧凉孤独。 其实这两联几乎涵盖了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往未来, 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 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 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 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 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 员;李白是帕瓦罗蒂,杜甫是莎士比亚;李白是庄 子作逍遥游,杜甫是孟子见梁惠王;李白是狂草, 杜甫是行楷;李白是小李飞刀,杜甫是独孤九剑; 李白是摇滚、迪斯科,杜甫是歌剧、狐步舞;李白 是飞碟,杜甫是“神舟5号”;李白是如来,杜甫 是观音……
代表作品:
现实追求: 建不世之功
1、少年时代,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2、中年屡入长安,叩问 报国之门。 3、晚年投主不明,尴尬 就死。
现实生活中演绎悲剧的一生
精神呼唤:达绝对自由
1、入山访道,落拓不羁。 2、仕进失利,不为所缚。
精 神 世 界 里 放 飞 自 由 的 梦 想
小结
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 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 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 偏向于写实。 擅长的体裁: 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 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 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 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 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 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 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 故有慈悲心,生般若之智慧。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 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 种。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 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 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 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律 诗
律诗的基本特点 :
1. 形式上有字数、句数、平仄、对仗、 押韵等要求。 律诗每联上下两句偶数字的平仄须相反, 奇数字的平仄可相反也可相同。即“奇数不 论,偶数分明”。 律诗偶数句最后的一个字须押相同的韵, 奇数句最后的一个字可押相同的韵也可不押 相同的韵。即“奇数不论,偶数分明”。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诗总结
情感: 不得见用之愁; 忧国忧民之心; 功成身退之志; 思归思乡之情; 知音难觅之憾; 贬谪异乡之苦; 吊古伤今之叹 …… 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色彩和谐; 用典用事,含蓄委婉; 比兴象征,蕴藉深厚; 对比衬托;突出强调; 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各种修辞,作用纷呈; ……
近体诗
近体诗概念
近体诗分类 近体诗格律 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 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 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 诗。 古体诗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 于古体诗。
问: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 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 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 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 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 ___,感情更加 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答案: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 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 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艺术风格
地位影响:
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 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把中国诗 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 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俗称的—诗 仙。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 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李白杜甫诗歌创作比较简表

诗歌体裁 创作内容
在对于祖国的爱慕、 对于人民的热爱、 对于侵略战争的憎 恨等三方面,李杜 是共同的



擅长古体和七绝
众体皆长,尤擅律诗。
创作方法
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主 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以前,多以自 要反映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杜 己怀才不遇的视角暴露和抨击当时的黑 甫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 暗政治。李白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 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 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无比热 实;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不少描 爱;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 绘自然风景、歌唱爱情和友谊的的篇; 罪行的强烈憎恨,也写到自己的 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 浪漫主义。侧重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来面目, 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社会现实。 。 观察细微,多描写与叙述。语 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 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 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古 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 朴自然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 多样。 思想感情。手法多直抒胸臆 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似的表达方式, 壮美的诗歌意境,风格飘逸俊朗。气势 豪迈.意象的组合上:李白疏朗,杜甫紧 密。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表达 方式,悲壮的意境。风格沉郁 顿挫。气势雄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