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常见模式生物

生物学常见模式生物
生物学常见模式生物

模式生物

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此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比如:孟德尔在揭示生物界遗传规律时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而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在他们的研究中,豌豆和果蝇就是研究生物体遗传规律的模式生物。由于进化的原因,许多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物种中是保守的,这是模式生物研究策略能够成功的基本基础。选择什么样的生物作为模式生物首先依赖于研究者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然后寻找能最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物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现象的难题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因为这些生物更容易被观察和实验操作,因此,除了在遗传学研究外,模式生物研究策略在发育生物学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些物种被大家公认为优良的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非洲爪蟾、蝾螈、小鼠等。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研究时代的到来,模式生物研究策略得到了更加的重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其它合适的生物中去研究,同样人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生物来模拟。

目前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应用最广的模式生物包括,噬菌体、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秀丽隐杆线虫、海胆、果蝇、斑马鱼、爪蟾和小鼠。在植物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有,拟南芥、水稻等。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还会有新的物种被人们用来作为模式生物。但它们会有一些基本共同点:

1)有利于回答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能够代表生物界的某一大类群;

2)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容易获得并易于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

3)世代短、子代多、遗传背景清楚;

4)容易进行实验操作,特别是具有遗传操作的手段和表型分析的方法。

背景

早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中,甚至更早到19世纪,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的现象难题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因为这些生物的细胞数量更少,分布相对单一,变化也较好观察。由于进化的原因,细胞生命在发育的基本模式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同一性,所以利用位于生物复杂性阶梯较低级位置上的物种来研究发育共通规律是可能的。尤其是当在有不同发育特点的生物中发现共同形态形成和变化特征时,发育的普遍原理也就得以建立。因为对这些生物的研究具有帮助我们理解生命世界一般规律的意义,所以它们被称为“模式生物”。

模式生物学定义

模式生物学就是利用模式生物来研究生物学问题的学科,由于生物进化的保守性,从一种实验生物得到的有关基因性质或功能方面的信息往往也适用于其他生物。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上更容易操作的生物来研究高等生物的生物学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外也没有专门设置这个学科,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而已。

最常见的模式生物有:逆转录病毒,大肠杆菌,酵母,秀丽线虫,果蝇,斑马鱼,小鼠等此外模式植物包括:拟南芥,水稻等

应用

基因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十分注重模式生物的研究,这是由于要认识人体基因的功能,无法直接用人体作为实验对象。但是,生物是从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所以对生命活动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在进化上是保守的,也就是说,这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在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中是相似的。因此,可以用比较容易研究的生物作为模型来研究其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由此获得的信息可以使用于其他比较难以研究的生物,特别是推测相似的人体基因的功能。

影响

1. 生物的多样形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但对生命活动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却是高度保守的。因此,可从模式生物着手,先弄清楚低等生物的相对比较简单的基因组和生理功能,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人体这一复杂系统。比如,克隆低等生物的基因和阐明其功能后,将有助于克隆与该基因有同源序列的人体基因,并推测其可能的生理功能。

2. 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用人直接进行试验。比如设法破坏某一个基因或转入某一个基因,观察这样做对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寿命和健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只能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因此也就的研究这些实验动物的基因组。

举例

果蝇

模式生物——果蝇

有谁会想到,一种红眼、双翅、羽状触角芒、身体分节、黄褐色的小昆虫,在近百年间竟然能够“培养”出好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它就是果蝇。果蝇英文俗名fruitfly或vinegarfly,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除了南北极外,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在不供给食物的情况下,果蝇可存活50小时左右,在不供给水的情况下,果蝇无法活过一天。蛹期果蝇在其正常5天生活周期下可取食其体重3~5倍之食物,雌果蝇在产卵期每日可取用与其体重等重之食物。果蝇成虫的食物内需有醣类,而蛹期果蝇则可只依赖酵母即可生育。

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提供我们对今日的遗传学的知识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C.Nesslein-Volhard和E.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

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成果非常多。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基因组全长kb,大约编码13600个基因。

黑腹果蝇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雌性体长2.5毫米,雄性较之还要小。雄性有深色后肢,可以此来与雌性作区别。雌蝇可以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它们有绒毛膜和一层卵黄膜包被。其发育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在25℃环境下,22小时后幼虫就会破壳而出,并且立刻觅食。因为母体会将它们放在腐烂的水果上或其他发酵的有机物上,所以它们的首要食物来源是使水果腐烂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细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幼虫24小时后就会第一次蜕皮,并且不断生长,以到达第二幼体发育期。经过三个幼虫发育阶段和四天的蛹期,在25℃下过一天,就会发育为成虫。

在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果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十分活跃的模型生物。遗传学的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的研究、各类神经疾病的研究、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药物成瘾和酒精中毒、衰老与长寿、学习记忆与某些认知行为的研究等都有果蝇的“身影”。

果蝇以发酵烂水果上的酵母为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地区。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容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而易于观察等特点,因而是遗传学研究的最佳材料。早在1908年由天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把它带上了遗传学研究的历史舞台,约在此后30年的时间中,果蝇成为经典遗传学的“主角”。

科学家不仅用果蝇证实了孟德尔定律,而且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交换定律。摩尔根1933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被誉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近代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果蝇的发生遗传学独领风骚。1995年,诺贝尔奖再次授予三位在果蝇研究中辛勤耕耘的科学家。果蝇为进一步阐明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专家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果蝇遗传学在各个层次的研究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人们对它的遗传背景有着比其他生物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作为经典的模式生物,果蝇在21世纪的遗传学研究中将发挥更加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肠杆菌

模式生物——大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茵群。但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症状的腹泻,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I"I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电子显微镜下图像

大肠杆菌0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自80年代以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

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截止2013年它已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大肠杆菌0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细菌(E.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斑马鱼

模式生物——斑马鱼

斑马鱼属鲤科短担尼鱼属,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鱼。斑马鱼体型纤细,成体长3-4cm,对水质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可产卵一次。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斑马鱼由于个体小,养殖花费少,能大规模繁育,且具许多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了研究。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式之一,在其它学科上的利用也显示很大的潜力. 斑马鱼(Daniorerio,俗称zebrafish)具有繁殖能力强、体外受精和发育、胚胎透明、性成熟周期

短、个体小易养殖等诸多特点,特别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正向基因饱和突变与筛选。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功能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在国际上,斑马鱼模式生物的使用正逐渐拓展和深入到生命体的多种系统(例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发育、功能和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研究中,并已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我国开展斑马鱼相关的研究无论在规模还是在重视程度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推动和发展斑马鱼模式生物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使用是本中心的宗旨。在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们汇集优势,整合我国现有的斑马鱼主要研究力量,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建立全国共享的斑马鱼模式动物研究技术和资源库,向国内同行提供斑马鱼资源、信息和技术支撑。本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原则,我们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建立国家斑马鱼模式动物南方中心和北方中心。南方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方中心依托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中心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开发研究技术和资源,以辐射状向国内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积极推进我国斑马鱼相关科学研究。

斑马鱼的发育谱系

主要技术和资源服务内容:

模式生物

1)斑马鱼基因表达分析服务:包括抽提斑马鱼基因组DNA和总RNA,核酸原位杂交探针制备和纯化,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显微注射技术,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和基因下调(morpholinoknockdown)技术;

2)斑马鱼转基因技术服务:包括各类斑马鱼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基因组BAC文库筛选与修饰,基于Tol2转座子的转基因质粒的构建,以及子一代转基因系的筛选和保存;

3)斑马鱼基因功能活体检测服务:包括清醒斑马鱼在体共聚焦/双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和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

4)动物行为范式分析服务:包括感觉相关的应激行为、视觉运动行为、学习记忆行为和药物成瘾行为等;

5)斑马鱼基因突变技术服务:包括插入诱变和ENU化学诱变技术;

6)斑马鱼转基因资源库和突变体资源库服务:包括研制、收集和分发各种斑马鱼转基因品系和突变体;

7)信息服务:包括建立斑马鱼资源信息网络数据库和提供斑马鱼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服务。

转基因斑马鱼的制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通过Tol2转座子构建组织特异性表达报告基因的方法;利用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驱动报告基因在特定细胞组织中表达的方法。

首先构建以Tol2转座子为基础的enhancertrap载体,报告基因选用GFP或RFP,最小启动子来自斑马鱼gata2基因;将上述载体与体外转录得到的Tol2转座酶的mRNA共同注射到斑马鱼的单细胞受精卵中,受精卵长大后成为founder;Founder外交(out-cross)得到F1代胚胎,从中挑选出对于报告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的胚胎,拍照记录后分类培养;F1长大后通过linker-mediatedPCR的方法鉴定对应于GFP(或RFP)表达图式的Tol2插入位点,并通过与已知基因组数据比较,对插入位点进行定位与分析;通过外交纯化得到转基因鱼,直至得到只含有单个插入品系的转基因鱼。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或BAC修饰法构建在特定组织器官或特定胚胎发育阶段表达报告基因的转基因品系。BAC方法如下:在斑马鱼基因组计划网站上通过BLAST将感兴趣的基因定位到已知的contig上,并通过contig 信息寻找包含所选基因的BACID号;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对上述BAC克隆进行修饰,将报

告基因引入原有的BAC克隆;将修饰过的BAC克隆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引入斑马鱼受精卵,连续观察并挑选具有特异表达模式的转基因鱼;将上述成鱼外交得到F1代,在F1代中筛选具有特异表达模式的成鱼,即得到所需的转基因品系。

小鼠

模式生物——小鼠

在分类学上,小鼠属于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小鼠属(Mus)动物。小鼠是由小家鼠演变而来。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经长期人工饲养选择培育,已育成1000多近交系和独立的远交群。早在17世纪就有人用小鼠做实验,现已成为使用量最大、研究最详尽的哺乳类实验动物。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细胞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

Southern杂交: 是体外分析特异DNA序列的方法,操作时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核DNA或线粒体DNA切成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醋酸纤维薄膜上,再用探针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即可辨认出与探针互补的特殊核苷序列。 将RNA转移到薄膜上,用探针杂交,则称为Northern杂交。 RNAi技术: 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由于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可以利用siRNA或siRNA表达载体快速、经济、简便的以序列特异方式剔除目的基因表达,所以现在已经成为探索基因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 Southern杂交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尼龙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分子的含量]。 扫描电镜技术: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器收集,信号经放大用来调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用来描述薄膜、涂层厚度超过1微米的物件的光学性能的显微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是为电镜观察提供极薄的切片样品的专门技术。用当代较好的超薄切片机,大多数生物材料,如果固定、包埋处理得合适,可以切成50-100微米的超薄切片。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这是一种将R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方法。 放射自显影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radioautography;autoradiography)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标本制成切片或涂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 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而不损伤细胞。 DNA序列分析:在获得一个基因序列后,需要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尽量发掘信

发育生物学题库

发育生物学题库FCY打印版 1、发育与发育生物学概念? 答:发育——指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发育生物学——是以传统的胚胎学为基础,渗透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即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的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原肠胚? 答: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3、神经板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P77) 答:神经板概念——早期胚胎背侧表面的一条增厚的纵行外胚层条带。可发育成神经系统。 形成过程——主要是脊索动物发生初期原肠形成终了后于外胚层背侧正中产生的,呈球拍形,后部狭窄肥厚,以后其主要部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原基。神经外胚层细胞分布于神经板两侧,位于脊索的背方,该区域较平坦,呈平板状,它将发育成神经管。 作用——随着发生的进展,神经板周围的外胚层隆起变为神经褶,不久因两侧的神经褶在背侧正中闭合而变成神经管。 4、初级性别决定的概念?(P132) 答:指生殖腺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选择。胚胎生殖腺的发育命运决定于其染色体组成,Y染色体的存在使生殖腺的体细胞发育为testis而非ovary。 5、什么是胚孔?什么是原条?在胚胎发育中作用?(P64、68) 答:胚孔——两栖类和海胆囊胚表面产生的圆形内陷小口。在原肠期内胚层和中胚层细胞经此口内卷进入胚胎内部。(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原肠形成时,内胚层细胞迁移到胚体内部形成原肠腔,留有与外界相通的孔。)作用: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原条——在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胚胎原肠作用时,胚胎后区加厚,并向头区延伸所形成的细胞条。作用:其出现确定了胚胎前后轴。功能上相当于两栖类的胚孔,引导上胚层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中胚层组织和部分内胚层组织。 6、什么是脊索?在胚胎发育中作用? 答:脊索——脊索动物体内的一种条状结构。也存在于脊椎动物胚胎时期,在脊椎动物成体中部分或全部被脊椎所代替。 作用——脊索的出现构成了支撑躯体的主梁,这个主梁使体重有了更好的受力者,体内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脊索动物身体更灵活,体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7、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概念及其异同点?

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

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18-05-15T10:08:51.42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1期作者:马兰花[导读] 疾控中心的主要的服务宗旨为以人为本,加强各类疾病的控制以及预防工作,属于一种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马兰花 (甘肃省临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疾控中心的主要的服务宗旨为以人为本,加强各类疾病的控制以及预防工作,属于一种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疾控中心需要将科研作为工作的基础,减少疾病对人群造成的伤害,疾控中心中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工作为,对疾控中心所负责范围内的各项传染病的日常监控工作以及体检诊断工作等。因此本文便对疾控中心中微生物检测工作作为主要的叙述内容,对其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进行浅薄的分析。 【关键词】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307-02 微生物检测工作可以直接对疾控中心的工作开展方向产生影响,在处理食物中毒等突发性安全事故时,微生物检测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对导致食物中毒的病菌进行查询,然后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处理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在微生物的检验中,还存在着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对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妥善的解决,促进疾控中心工作的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对全国范围内的各州县疾病防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1.2 方式 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开展相关统计学的处理。 1.3 结果 在我国的各级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中,工作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所占比例为12.74%,具有大专学历的工作人员为78.21%,中专学历的工作人员为10.05%[1]。 2.影响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原因 2.1 技术人员的个人因素 基层控制中心微生物检测工作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并且还需要其具有细致的检验技术,可以对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在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查工作中,此工作较为依赖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才可以达到减少检测工作失误性的目的,提高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 2.2 设备仪器 微生物检测对所使用的设备也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冰箱、水浴箱以及生化培养箱等,都可以对微生物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使其失去准确性,所以需要减少仪器设备的影响,达到减少误差的目的。 2.3 环境因素 微生物检测中使用的实验室又分为净化实验室以及无菌实验室等四个板块,实验室的内部环境也会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而且由于微生物的特殊性,在检验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有很大可能对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使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得不到保证。 3.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3.1 对培养基以及所选用试剂进行检查 检验的主要目的为,对试剂的外观、生产厂家以及数量等基础参数进行检查,试剂的外观检查主要内容为以下:(1)固体试剂的潮解程度。 (2)液体试剂的透明性以及均匀性。 (3)培养基中其厚度是否保持在均匀状况下,表面是否平整、光滑[2]。 3.2 诊断血清 在检验过程中,签收血清时,需要对血清的各项基本参数进行确定,包括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批号的审核,并且需要保证检验工作需要在无菌环境下开展。 3.3 实验结果的对比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其检验结果主要的判断依据便是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为保证实验室的准确性,需要同时开展多个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管结果的准确性,也可以通过此方式对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判断[3]。 4.加强微生物检验工作准确性的措施 4.1 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首先需要对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素质的培养。在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其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使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可以以饱满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的微生物检验。在接受培训后,需要保证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工作人员可以对各项实验操作妥善的开展,减少由于操作失误出现的误差现象,保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而且工作人员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统一考核,上岗人员需要具有相关证件,保证工作岗位员工本身的专业技能达到标准。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以下: (1)加标实验以及样品重测考核。 (2)人员在培训期间内的学习情况以及最终的评估情况。 4.2 检验设备的性能定期检查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基础知识: (1)、_________和_______是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2)、实践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_______、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实验的一般规程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_像。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1.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的变量都应__________,并控制在__________状态。 (5)什么叫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测量 在测量中如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调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完成一项调查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起来科学探究的方法概括起来有: 1、2、3、 4 二、探究训练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程序是() ①选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 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小明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和物镜,小黑点不动,由此可判断小 黑点可能在( ) A 目镜上 B 物镜上 C 载玻片上 D 反光镜上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 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4、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新、选)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育生物学被公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它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与胚胎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胚胎学的继承和发扬。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的限选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级专业课程。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各种生物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在学习和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面向21世纪教材《发育生物学》第二版(张红卫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发育生物学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18学时,共22章。本课程共分四篇,第一篇从第一到四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二篇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第三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第四篇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绪论(3学时) 【掌握】 1.发育生物学的概念。 2.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范围。 【熟悉】 1.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发育生物学的展望与应用。 3.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了解】

最新生物学常见模式生物资料

模式生物 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此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比如:孟德尔在揭示生物界遗传规律时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而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在他们的研究中,豌豆和果蝇就是研究生物体遗传规律的模式生物。由于进化的原因,许多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物种中是保守的,这是模式生物研究策略能够成功的基本基础。选择什么样的生物作为模式生物首先依赖于研究者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然后寻找能最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物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现象的难题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因为这些生物更容易被观察和实验操作,因此,除了在遗传学研究外,模式生物研究策略在发育生物学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些物种被大家公认为优良的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非洲爪蟾、蝾螈、小鼠等。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研究时代的到来,模式生物研究策略得到了更加的重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其它合适的生物中去研究,同样人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生物来模拟。 目前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应用最广的模式生物包括,噬菌体、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秀丽隐杆线虫、海胆、果蝇、斑马鱼、爪蟾和小鼠。在植物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有,拟南芥、水稻等。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还会有新的物种被人们用来作为模式生物。但它们会有一些基本共同点: 1)有利于回答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能够代表生物界的某一大类群; 2)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容易获得并易于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 3)世代短、子代多、遗传背景清楚; 4)容易进行实验操作,特别是具有遗传操作的手段和表型分析的方法。 背景 早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中,甚至更早到19世纪,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的现象难题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因为这些生物的细胞数量更少,分布相对单一,变化也较好观察。由于进化的原因,细胞生命在发育的基本模式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同一性,所以利用位于生物复杂性阶梯较低级位置上的物种来研究发育共通规律是可能的。尤其是当在有不同发育特点的生物中发现共同形态形成和变化特征时,发育的普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从精子和卵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简介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发生、受精、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制的学科。是由实验胚胎学发展起来的。实验胚胎学是研究发育中的胚胎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发育生物学则是追究这种相互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物质(或哪些物质)在起作用,起作用的物质怎样使胚胎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分化中的细胞如何构成组织或器官,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正常发育的胚胎怎样生长、成熟、成为成长的个体,后者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为什么逐步走向衰老,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下完成个体的全部发育。 范围 从学科范围讲,发育生物学比实验胚胎学大,后者基本上是研究卵子的受精和受精后的发育,虽然也包括 正在发育的生命 再生及变态等问题,但主要是胚胎期的发育。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则是有机体的全部生命过程。从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直到个体的衰老。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研究对象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一、无菌操作要求 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平方米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办法

精心整理 摘要: 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体积,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他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可以从其重

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取一 5为(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

(activity dry yeast,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比浊法: 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 公司的紫外 OD600 或数法 血球计数板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结构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

发育生物学 复习资料 重点总结

绪论 1、发育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 2、(填空)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果蝇、线虫、非洲爪蟾、斑马鱼、鸡和小鼠。 第一篇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 1、细胞分化:从单个的全能细胞受精卵开始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称细胞分化。 2、细胞定型可分为“特化”和“决定”两个阶段:当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放在中性环境如培养皿中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特化;当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胚胎另一个部位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决定。(特化的发育命运是可逆的,决定的发育命运是不可逆的。把已特化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会分化成不同组织,把已决定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只会分化成同一种组织。) 3、(简答)胚胎细胞发育命运的定型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第一种通过胞质隔离实现,第二种通过胚胎诱导实现。(1)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没有关系。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细胞发育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组分决定。这种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因为整体胚胎好像是由能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组合而成,也称自主型发育。(2)通过胚胎诱导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相互作用开始前,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但是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它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成为“有条件特化”或“渐进特化”或“依赖型特化”,因为细胞发育命运取决于与其邻近的细胞或组织。这种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也称有条件发育或依赖型发育。 4、(名词)形态发生决定因子:也称成形素或胞质决定子,其概念的形成源于对细胞谱系的研究。形态发生决定子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卵细胞质中,能够指定细胞朝一定方向分化,形成特定组织结构。 5、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也称为胞质隔离、胞质区域化、胞质重排。 第二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和转录前的调控 1、根据细胞表型可将细胞分为3类:全能细胞、多潜能细胞和分化细胞。(1)全能细胞:指它能够产生有机体的全部细胞表型,或者说可以产生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全套基因信息都可以表达。(2)多潜能细胞表现出发育潜能的一定局限性,仅能分化成为特定范围内的细胞。(3)分化细胞是由多潜能细胞通过一系列分裂和分化发育成的特殊细胞表型。 2、(简答)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水平完成:(1)差异基因转录:调节哪些核基因转录成RNA。(2)核RNA的选择性加工:调节哪些核RNA进入细胞质并加工成为mRNA,构成特殊的转录子组。(3)mRNA的选择性翻译:调节哪些mRNA翻译成蛋白质。(4)差别蛋白质加工:选择哪些蛋白质加工成为功能性蛋白质,即基因功能的实施者。不同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水平。 3、克隆和嵌合技术的区别画图P59 第三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后的调控 第四章发育中的信号转导 4、TGFβ信号途径画图P103

七年级生物上册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案 北师大版

第2章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 1、说出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2、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控制实验条件; 1、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一个表格并分析数据。 教学重点 实验法研究的的一般步骤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观、思、读、探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 二、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1、实验法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2、活动“讨论实验法基本程序” 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计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三、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探究影响分布鼠妇的环境因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为核心,探究实验法基本程序的。 复习提问:①上节课我们学习哪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②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③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回答:略。)

导入:他们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实验法包括哪些内容呢? 阅读书P27——28,看看科学家们对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分析,进行实验的,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这么几个问题:①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科学家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③这个假设是根据什么做出的或者说在作假设前科学家都做了哪些工作?④实验中人为控制的条件是什么?⑤为什么要强调多次重复以上的实验?(同学们边回答教师边讲解,加深同学们的认识。) 结合影片,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着事先设 :将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径, 进行实验,观察到响尾蛇的头缓慢地左右移动,同时它的舌迅速

微生物实验基础操作及常见问题

微生物实验基础操作及常见问题 缓冲蛋白胨是否可以做为菌落大肠的稀释液? 如果是作为第三方检测报告不可以,属于不按标准方法操作。如果是自己做研究可以。 酱,酱油类应当选择什么稀释液?酱和酱油稀释液用无菌蒸馏水依据GB/T 4789.2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 对于酸奶类比较稠的液体,或者是含有其他固体添加物的液体,如何做原液检测?稠度大于牛奶的样品一般不采用体积取样,目前情况可以根据国标要求将样品25g+225mL稀释后,用大平皿做10mL的10-1稀释液。 固体样品稀释倍数递进能取1ml到9ml里吗?固体样品稀释当然可以取1mL 到9mL。课件里是指当液体样品原液取样1mL之后, 要做第一个10倍 梯度稀释时要取25mL加入225mL,后面的梯度就按1mL到9mL。 一次性牙签的大肠菌群和霉菌,应该如何制样检测?按照木牙签国家标准(LY/T 1159-2006)中的相关规定,依照GB 14934-2016消毒餐(饮)具进行制样,即棉签擦拭法50cm2,按GB 4789.3-2016 大肠菌群计数MPN法检测。按GB 4789.15-2016 霉菌和酵母计数,即称量25g+225mL 稀释液均质后进行霉菌检测。 消毒产品杀毒效果的话,微生物指标怎么检验?建议参考《消毒技术规范2017》&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采样用镊子和无菌盘都是用什么办法灭菌的呢?灭菌条件是什么?金属材 质等耐高温器皿首先采用高温干热灭菌,160℃,2h 瓜子、花生、开口松子是带壳检的吗?带壳炒货及坚果制品的制备根据样品的食用方式、外壳的坚硬程度及单个体积的大小,合理选择适宜的制备方式。如瓜子带壳食入、个体又小易碎,带壳称量直接碾压的方式进行检验。花生去壳检验。松子带壳研碎再均质。 空气沉降菌和接触面应该参照那个超标准?GB 50591-201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73-201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N/T 0168-2015 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计数方法饮料为啥不调pH?依据饮料类型而定,强酸性或碱性饮料是需要调pH的。碳酸钠溶液灭菌条件?高压蒸汽灭菌121℃/20min 或无菌过滤除 菌。皮蛋、糟蛋、咸鸭蛋检测取样取哪一部分?对于带壳的蛋类,取内容物。方法:对蛋壳表面清洁消毒,无菌操作打开部分蛋壳,用灭菌勺称取样品(含蛋白和蛋黄)参考标准GB/T 4789.19-2003 食品卫 生微生物学检验蛋与蛋制品检验

第一节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成都石室蜀都中学刘玮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及其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得出结论。 3.情感目标:体会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确立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教学难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三.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科学探究相关考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要点: 1、尝试书面表达问题:尝试根据日常生活、资料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其中的提出问题要紧扣题目,采用一般疑问句,并应考虑是否可以开展。 2、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作出假设要紧扣问题,可有正面或反面(肯定或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 3、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⑴要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而一组对照实验应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凡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实验设计都是不合理的。⑵设计对照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控制的变量(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的条件)只允许一个(即注意控制单一变量),而控制的变量往往在题干或提出的问题中有体现。如要“探究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该实验控制的变量就是光(或光照)。在控制变量的过程中,变量要相对立,而且要尖锐(如光照充足与黑暗、适温与低温、有水与无水等),对照实验中,除变量外,其它因素(条件)要完全相同(即等量原则)。⑶为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真实,还要考虑设置重复实验。重复实验可进行多次实验过程;也可用多只动物、多粒种子(或多棵生长情况相同的幼苗)等进行一次实验。以上①②③三点是我们改正实验设计的有关不足之处的原理和依据。 4、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科学探究中的描述现象与得出结论是不相同的:描述现象是把实验组与对照组产生的现象用文字(或用表格数据统计)形式描述出来。其中的实验结果预测(或预测实验结果)和描述实验现象往往是一样的。而得出结论是必须经过有关数据的处理、有关现象分析讨论后得出的该探究活动最终的实验结论,该结论往往与假设相同或相反。 (二)经典中考题目点拨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1.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知识背景: (1)实验前2一3天,把盆栽的天竺葵放于暗处。(目的: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实验材料上选1-2片生长 健壮的

发育生物学教案-2015年

实验一 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及其发育过程的观察 一、 实验目的 1.理解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以及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2.掌握线虫的基本培养技术,观察并且区分两种线虫个体发育过程的异同; 3.理解线虫RNA干扰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使用该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干扰。 二、 实验原理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属于线虫动物门(Nematoda)隐杆线虫属(Caenorhabditis)秀丽隐杆线虫种(C.elegans),根据命名法则中的二名法命名为Caenorhabditis elegans。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子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Sydney Brenner将线虫作为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C.elegans为蠕虫状,长度约1mm,因其个体结构简单、体细胞数目恒定,特定细胞位置固定,生活史短、遗传背景清楚、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等,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行为与神经生物学、衰老与寿命、人类遗传性疾病、病原体与生物机体的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动物的应急反应、环境生物学和信号传导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细胞凋亡现象及其机理以及RNA干扰技术最早都是在线虫中被揭示的。 C.elegans的基本结构以及生活史 C.elegans有雌雄同体(XX)和雄虫(XO)两种性别,在自然条件下,成虫大多为雌雄同体,雄虫的个体数只占大约千分之一。其基本的结构包括口、咽、肠、性腺以及胶原蛋白角质层,雌雄同体有两个卵巢、输卵管、储精囊,及单一一个子宫(图1,2),雄性有个单叶的性腺、输精管及一个特化为交配用的尾部(图3,4)。 C.elegans是唯一一个身体中的所有细胞能被逐个盘点并各归其类的生物。其幼虫含有556个体细胞和2个原始生殖细胞,而它的成虫则根据性别不同具有不同的细胞数。最常见的雌雄同体成虫在发育期间,共产生1090个细胞,其中131个在特定时期凋亡,因此,其成熟后含有959个体细胞和2000个生殖细胞,而较少见的雄性成虫则只有1031个体细胞和1000个生殖细胞。 C. elegans有五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数很少的二倍体。 图1 雌雄同体线虫解剖示意图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二.预习导学:(学一学)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填空: 1、显微镜的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线强时用 _____ 面镜,光线弱时用 _____ 面镜。 2、遮光器的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线弱的时候用。 3、显微镜的物镜分高倍镜和低倍镜,从外观来看,短而粗的是,长而细的是。初中阶段,一般只需要使用。 4、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5、物象的放大倍数= 乘以。 三.预习收获和障碍: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议一议: (一)预习交流(处理预习中的问题) 1.写出显微镜的各结构名称(图②):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⑾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实验器材的名称(图①): 图①图② (二)课堂研讨(展示才能说一说,先练后展) 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说出下列实验器材的正确用 法: 1、试管夹夹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 _______。 2、酒精灯的灯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___________ 温度最高。灯帽拿下应正放在桌上,熄灭酒精灯时用_______。 3、试管和烧杯,可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___,需垫上 石棉网的是___________。 4、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 的___________;加热时,试管应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 过程中应不时___________移动试管,管口不能对着______。 五.反思提升(想一想)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六.课堂检测(小试牛刀做一做) 1、显微镜的物镜是40x,要观察放大600倍的物像,应 选用的目镜是() A.20× B.15× C.10× D.5×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同一部位,下列哪 种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在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5×;物镜10× D.目镜5×;物镜40× 3、在光线条件比较差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时,应 该() A. 调大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B.调大光圈,用凹面反光镜 C.调小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D.调小光圈,用凹面反光镜 4、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个结构,能较大 范围地升降镜筒() A.转换器 B.遮光器 C.粗准焦螺旋 D.细准焦螺旋 5、图②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和[]。 (2)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很小的结构是[]。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4)光线经过反光镜反射后进入镜筒,我们能通过目镜 观察到物像。光线经过显微镜的[]、[]、 []、[]、[]这几个部件。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日期:陇县城关镇中学“导学案”设计稿 七年级班姓名:科目:生物课题:《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课型:主备人:雷满仓审核:组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