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江南文化与文学

合集下载

浅论江南水乡古镇中的符号现象

浅论江南水乡古镇中的符号现象

水埠实 际上起 到打破封 闭空间的 “ 孔洞 ” “ 口”效 、 窗 应 ,赋予沉 闷的河岸 空间 以生气 ,使两个 相互 隔绝 的线性 空间发生关 系 ,加强 了空 间整体 的开 放性 。水 埠直 接控制 着水 、陆交通 的 出入交 流 ,维持 不同 空间层 次 的秩序 。它 还加 强了聚 落 内部 与外 部 环境 、聚 落之 间的交 流 、传 输 , 达到河 道内外的视线 的贯 通 ,使 水系 空间 的向心 性更 为突
聚落是这些符号 的集合体 ,这些 符号 及符 号间韵 排列 组成 了聚落基本 的符号语 言。同时 ,这些 符 号 中也 存在 “ 言 语
中的方言” 现象 ,变异后 产生 的新符 号赋 予不 同聚落 符号 风景的差异性 ,由此形成聚落 多样化 的地域 特征。 这些符 号在 聚落 中反复 出现 ,通 过形态 、功能 、结 构 、 材料 的变化表述 历史 的变迁 ,给不 同 的人带来 不 同的空 间 体验 与心理 认知 ,唤起 不 同的情 景 图式 及 “ 忆 ” 片断 , 记 形成众 多符 号化 的场 所。因此 ,从 更 高层次 上看 ,聚落 是 由这些 “ 号场 ” 串连起 来 的叙 事过程 ,讲 述 历史 、社 会 符 与人的关系 。人们对聚落的风景的认知 ,是这些 “ 符号场 ” 生成的情景 图式 的拼凑 与重组 过程 ,可 以说 ,人 们眼 中 的 聚落是作为历史性 、故事性 的风景 而存 在的。 众所周知 ,地形与气候 是人们生 活 的基础 ,任何 活动 、 变化都受它左 右 ,从这 个意 义上 来说 ,这 些地 理条件 可 以
维普资讯
浅 论 江 南 水 古 镇 【 嘲 符 号 坝 象 l 】
羊 笑 亲
( 东南 大 学艺 术学 系 ,江苏 南 京 2 0 9 ) 10 6

《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

《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

《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第一期聚光灯·灾难文艺研究专题004“抗疫文艺”:抵近与超越———兼说灾难文艺与灾难美学汪政009“抗疫文艺”的人文价值与实践桫椤011“不死性”:直面死亡的精神性———试论灾难电影中的死亡美学秦琼经纬线016艺术研究与中国游戏学之建构胡一峰022互联网的虚拟性与红色经典文化记忆黄卫星张玉能025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生长点刘巍面对面031跳出困境首先得看清困境———韩少功访谈项静韩少功037用思想穿透史料———洪子诚访谈辛搏文洪子诚笔记簿043说摄影杨发维聚艺厅047乐海品艺二则黄中骏053由器及道:紫檀镜像里的中华风骨———张以庆作品《君紫檀》解读黄慧057《我为你牺牲》:新时代呼唤英雄主义朱旭060文字“形体”考张天弓066襟袖纤秾蕴雅风———我读兰干武和他的书法吴川淮圆桌会069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命运陈建华075移动与认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跨地书写和原乡想象汪荣081抒写新时代,传承雅基因———新世纪旧体诗词群众性创作探析彭松乔镜与灯088李修文:风暴处理者谈骁091心灵冲突·先锋品质·古典意境———房伟抗战历史题材小说论文红霞098新媒体塑造的“新青年”———以计文君《化城喻》为例李馨103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地方文化书写———论王玲儿的《龙船调———关于一首歌的非虚构记忆》刘月新109梦绕湘西·情溢三峡·真情华章———《李华章文集》漫评邹明山三棱镜·校园诗歌研究小辑116“山湖诗群”:历史情态与美学风貌———《山湖集》读感张德明121诗人的山湖在山湖以外———读《山湖集》李鲁平124在规训与自我启蒙之间寻获灵光———评诗选《山湖集》夏宏128本刊启事第二期聚光灯·南方文学研究专题004“南方写作”的测绘与勘探———关于“南方”的疏离与亲近之可能性的分析徐勇010中国古代的江南与江南文学熊海英015来自日本南方的异音:冲绳文学谭杉杉同代人·石一枫研究022写作:尘世中的形而上学———石一枫访谈李沛芳石一枫024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理解石一枫小说的一种方式宋嵩031时代林荫路上的纸箱坦克———论石一枫李壮面对面039自省是作家创作中很清醒的态度陈智富王又平125长江文艺评论·2020/6聚艺厅050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策略分析易文翔056宫斗剧类型化创作价值失衡与引导策略屈定琴刘萍娉061论《幻乐之城》的“现实精神”黄卓航三棱镜·诗歌研究专题065日常生活审美与新世纪诗歌的生产性刘波072“日常”如何“诗意”卢桢080网络、口语、现实:与新世纪诗歌日常化书写相关的三个问题王士强炼金炉086如何度过危机:短篇小说的当下与未来刘小波圆桌会093我国网络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想象黄鸣奋099理解当下文学制度———以2019江苏短篇小说为例黄明姝何平105发明“新中国风景”———电影《白毛女》与社会主义电影范式的探索朴婕111论从中西差异走向南北共融的文化观———从《九州缥缈录》说起阎苏张春梅镜与灯116过去/现在·乡村/城市·传统/现代———《刘醒龙文学回忆录》的三组关键词探析李雪梅121当“80后”遭遇自己———关于《择校记》与《80后,怎么办?》的历史现场王朝军124命运的选择与承担者———评蒋韵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构建与突破冯祉艾第三期瞭望塔004不忘文化为民初心牢记文艺繁荣使命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鄂评聚光灯·叙事学研究专辑008话语研究的可喜深化———以王彬的《从文本到叙事》为例梁鸿鹰013叙事学难得的建树型成果施战军017充满才气的叙事学研究胡平聚艺厅021探寻国产电影走强之路———2019年中国电影批评观察林琳026造像记———《烈焰青春》创作志焦兴涛031主题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述评曾薇037当前流量明星的生成机制及其反思兰博文镜与灯043关于话语冯黎明052地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与集体人格———《俗世奇人全本》文本细读之一刘海涛059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识性格的形塑———关于金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陈国和064语言、象征与北中国农村———对吕新近期中短篇小说的一种理解与分析王春林072温新阶散文集《一抹春色》之人类学批评桑大鹏胡倩争鸣台078“主持人化”恐怕难以拯救批评牛学智083“启蒙式”批评与“志业式”批评梅兰圆桌会087从“新乡土诗”到“后乡土诗”: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与价值追求———以胡述斌《过汨罗江》《洞庭渔樵》为例聂茂093我看见了我正在看着的一切———林东林和他的诗魏天无100薄言情悟悠悠天钧———浅论谢伦《黄昏里的山冈》的文学风格张治国107何为真正的生活———格非《月落荒寺》的叙事秘密林培源111南方日常诗性的忧伤与慈悲———以钟求是小说集《街上的耳朵》为例鲍良兵孙良好119张爱玲《红楼梦魇》商兑———宝黛减龄动机考饶俊126第四期经纬线004文学价值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张玉能黄定华010理论、批评和创作的生态协调———从湖北评协看文联组织的文艺评论传统洪兆惠聚光灯·新力量导演批评专题014新力量导演的“电影节生存”与艺术电影的多元样貌———中国新力量导演系列研究之一李卉陈旭光021告别民族主义叙事的“作者化”追求———新力量导演徐浩峰武侠电影研究孙茜蕊029从野蛮生长的电影忘心之旅到“末日营销”的妄念之梦———新力量导演毕赣电影研究曾静蓉036饶晓志:叙事策略、喜剧风格与“电影工业美学”的渐进之路李冀镜与灯043总体性、现实主义与物化理论:卢卡奇艺术哲学研究刘朝谦等052“并没有忘记天下”与“小摆设”杨光祖056重审《作者之死》徐兆正061《又一种声音》:批评的质地———王朝军评论集散论刘媛媛圆桌会065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文史对照本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周百义073史铁生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评叶立文《史铁生评传》吴道毅077魔幻的面孔与小说的调性———论浦歌短篇小说的“印象主义”叙事方法金春平084历史理性中的人文关怀———尔容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分析庄桂成聚艺厅089论晚会主持词的创作准则及发展策略高宏斌王嵘095曲为心声乐为情至———周曼丽歌曲旋律创作的特色分析黄中骏098灵光的消逝与再生———从疫情期间的在线观剧谈舞台艺术的影像复制王曦104从音乐角度诠释侯孝贤的冰山理论———评影片《刺客聂隐娘》朱毓文108西方绘画色彩理念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影响刘鸣鸣笔记簿112被仰望与被遗忘的———21世纪诗歌二十年的备忘录或观察笔记霍俊明121在日常生活里创造诗性空间———余述平诗歌印象熊均127笔随心动妙趣横生———读杜青钢《河里只有蛤蟆》有感胡芊芊第五期聚光灯·“70后”作家研究004竭力使写下的成为自身命运的一部分———“南方文学盛典”获奖感言李修文006用谦和与慈悲的力量拓展散文创作的边界———评李修文《致江东父老》陈澜010突破与融入:论李修文散文创作中的“自我”与“人民”李冰璇圆桌会014生态批判与生态寓言———评陈应松长篇新作《森林沉默》汪树东021《宽街》:异类与密钥王朝军024超越身体之后:“80后”女作家性别意识的新面向———以周嘉宁《密林中》为例蔡郁婉031新媒体视阈中的“非虚构写作”张贞038传统与现代双重维度下的“乡土”命运———张浩文《绝秦书》的现代性反思刘茸茸聚艺厅045科幻电影脑机接口想象的多元审视黄鸣奋052传播符号学视域下网络电影的价值面向———以《灵魂摆渡·黄泉》为例彭翠毕光明127长江文艺评论·2020/6060不落言筌着手成春———华语电影中的古典诗性特征马琳068庄严肃穆大器凝重———战“疫”英雄群体的美学价值杨发维071线的表现样式与审美特征李思洁074魏开功书法笔墨精神的隐与秀吕永生078当下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纪录片《美国工厂》为例谭晓祺张慧瑜083论伊朗的爱情电影黄津镜与灯090“70后”散文创作群体概略刘军095网络小说中的“荒谬”及其表现桫椤099以子女的情怀书写土家族的母亲河———评第十二届“骏马奖”获奖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杨彬104一首奇丽的青春之歌———读吴润宇诗有感叶琼琼108脚踩大地心怀浪漫仰望星空———农民工诗人杨成军诗歌解读谭朝霞114现实主义精神的植入与绽放———深圳文艺40年概论周思明楚望台121《生命之证》:建构国家抗疫叙事新美学青屏128本刊启事第六期聚光灯·抗疫文艺研究专辑004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与大国担当范玉刚012疫情防控下的身体崇高———从新实践美学的角度看张弓张玉能020传播力:抗疫文艺的权力关系建构石长顺025疫情、新媒体与“非虚构”叙事的全域书写宋时磊瞭望塔·短视频透析032短视频的媒介形态与文化旨趣宋法刚丁明037短视频:从现象批评到美学认知赵斌张玮045信息茧房与价值幻象: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之殇刘建新050抵抗悬置、审美并置与反向收编: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短视频的美学特征刘强刘小东056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影像表达的艺术探索周韵淞黄瑛062身体、情感与媒介消费主义———“后电影时代”纪实类短视频中的青年亚文化剖析张尚元牛光夏镜与灯069文学批评:理性、感性与“对话”———谈王朝军的文学批评段崇轩075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反思南品希李松圆桌会084具象和隐秘———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暗示》林森091好看是小说的首要胜利———由易晓燕长篇小说《武矣定传奇》说开去刘诗伟094一个不能忘记的角落———读九夕长篇小说《希望》凡夫097“局”与人的当代寓言———关于长篇小说《花局》的主题向度及艺术实践张元珂101历史变迁中恒定的乡愁———评彭见明《寒门之暖》晏杰雄李秋颐107《疼痛吧指头》:切近灵魂的“非虚构性”写作汤天勇笔记簿113先秦哲学思维方法的“字·名·实”三维———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篇名考张天弓118静默如何在艺术中呈现李建春122试论世阿弥能乐中的美学特色陈雯蓓125《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128。

浅论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根源

浅论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根源

∙浅论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根源(上)∙复制链接收藏查看原帖当今中国的疆域,如果不把南海诸岛计算在内,东西跨度要超过南北,地形也是由西向东分布,从高原到高山,再到丘陵平原,最后是大陆架。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如果以降水量为依据,淮河与秦岭山脉却构成一个气候上南北分界线,在此分界线上,亦可发现南北两个人文中国。

这两个中国的文化截然不同,差异表现在艺术上是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服饰上南秀北朴;风俗上南缛北侉;饮食上南甜北咸,等等。

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还有秦淮丽人;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若论南北文化差异之根由,无非山川地势,气候物产云云,但无法解释现代医学发现的南北人群之间血缘差异,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中国历史的主线大致以来是南北走向即以北定南或以南平北,有很多时间处于南北对峙状态。

第一次南北对峙是在三国时期,而此之前历史的脉络大多是东西走向的。

商纣无道,西歧周武取而代之;犬戎作乱,周平王东迁洛邑;战国时齐秦东西遥相呼应,而后秦东进扫六合而统一中国;二世昏庸,楚故地刘邦问鼎长安;王莽失信于民,汉关武复辟东都洛阳。

楚国一度做大,但无法撼动中原的正统地位,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也只能算富甲一方,至于孙权割据江东,虽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也不过权倾一处。

东西是主轴,当然也有南北方向的事件。

公元前219至前210年,秦始皇发数十万大军三征百越,开凿灵渠,以备军粮,近30万秦军士兵生根两广,而百越人大多战死或被驱除到南亚诸岛。

与此同时,秦又在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一线修筑万里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军事设施和划清与北方蛮族的分界线。

一个明晰的秦王朝的南北版图出现了,长城和南海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框架。

我们无法去揣测当年秦始皇的想法,不惜一切代价到一个瘟疫瘴气丛生的地域,打一场中原秦军无所用武之地的战争,而对当时未成气候的匈奴采取消极防御策略。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它们都源自于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音乐特色。

尽管它们都具有江南地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气息,但是它们在音乐风格、演奏形式和乐器组合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两种音乐可能会有些混淆,因此今天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别。

我们来了解一下江南丝竹音乐。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主要包括二胡、琵琶、笛子、古筝等,它们以其优美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形式而闻名。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舒缓的旋律、细腻的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形式有雅乐、清乐、俞乐等,其中雅乐是最为著名的一种。

雅乐通常以宴会、庆典、婚礼等场合为演奏场所,它具有高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

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江南音乐,它与江南丝竹音乐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和风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江南风格器乐曲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江南风格器乐曲的乐器主要包括琴、瑶、鼓、箫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可以表现出极富情感和张力的音乐效果。

江南风格器乐曲的演奏形式有团扇、玉树等,它们通常是在宴会、庆典、庙会等场合中演奏,呈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乐器组合方面,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组合主要以弦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以其柔和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江南风格器乐曲的乐器组合则更加多样化,既包括了弦乐器和管乐器,还有打击乐器和花鼓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能够展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风格方面,江南丝竹音乐强调着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常常是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演奏,给人一种清雅、高贵的感觉。

浅析江南文化

浅析江南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论文浅论中国江南文化:云燕学号:120102130任课老师:王青浅论中国江南文化摘要: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涵的文化概念。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对于江南文化传统和当代演进的研究能让我们以地域性和历史性更好地看待中国文化。

关键词:江南,文化,涵,当代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

目前人们用得最多的地域文化概念大体上有这样两类:一类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别而定的,诸如楚文化、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

第二类是以地域相区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塞北文化、巴蜀文化等。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江南文化属于第二类。

江南文化顾名思义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对于江南以及由此沉淀的江南文化并非我们单纯理解的那么简单。

一、江南区域概念研究江南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是江南的地理围,但这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不同的行政区划,致使江南在空间形态上屡有变化,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尽相同的观点。

大体上看,古代的江南往北可涵盖皖南、的缘江部分,往南则可以达到今天的一带,往西则沿着长江以南一直延伸到盆地边沿。

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基本共识,首先需要找到一种进行正确界定的理论方法,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历史文献考证、方言调查、人口迁移或其他实证途径去解决,这是因为,具体的实证研究从本性上就是“多”,同时由于“婆有婆理,公有公理”的原因,因而很难达到理论研究所需要的“一”。

我们研究江南,也应从江南地区真正走向成熟形态的时代开始。

尽管晋以后,由于北方与中原的人口、文化等社会资源大量南移,使江南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上后来居上,但真正具有成熟形态的江南,却是在中华帝国后期的明清两代。

多元文化背景下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顾莉仝童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04期中国有着多元且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在不同的地区以及人文背景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戏曲、器乐、舞蹈、民歌等。

我国江南一带历史底蕴厚重,拥有许多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代表。

其中江南丝竹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江南丝竹音乐作为我国众多地域音乐文化的一种,主要是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一带,是一种器乐合奏形式。

在江南水乡的滋养熏陶下,呈现出一种秀雅委婉的音乐风格。

笔者以江南丝竹音乐为主线通过对其中二胡、琵琶、扬琴三件演奏乐器的文化进行研究,衍生出对江南丝竹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看法,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二胡的前身是距今一千多年的“稽琴”,后经过不断的演变,现如今是我国民族器乐中具有代表性乐器之一。

根据历史典籍的相关记载,自宋代开始,外来乐器为适应其传入地区的文化需求,不断进行改变,“胡琴”就是这个时代典型的例子,是来自西域的马尾胡琴与稽琴相互融合演变而成,是我国古代民间弦乐发展成熟的标志。

二胡得名较晚,是胡琴演变后的一种。

近代以来出现了以刘天华和华彦均为代表的“现代学院派”与“民间乐派”两个派别。

刘天华将西方器乐的演奏技法融入中国二胡,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使二胡这个民间乐器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代表与世界音乐对话。

二胡发展至今,有着独特的属性特征。

(一)民族多元化从二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域的马尾胡琴,马尾胡琴就是西域的一种民间器乐,代表着当地的民间文化。

在传入我国之后,与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二胡。

由此看出,民族多元化是二胡的内在属性。

(二)时代性二胡诞生于民间,浓厚的民间文化特色,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色。

上个世纪初,以刘天华为代表的“学院派”二胡音乐家结合西方演奏技法对传统二胡演奏进行不断的改良,使二胡更加顺应时代潮流,但与此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二胡也失去了原来的灵活与多变性。

明清史论文-浅谈明朝晚期江南的男风现象

明清史论文-浅谈明朝晚期江南的男风现象

浅谈明朝晚期江南的男风现象同性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记载的殷商孙太甲到现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特别是明清两代,盛行男子同性恋之风,人们往往称之为男风,同时由于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江南地区,所以又称之为南风。

由于同性恋涉存在各种复杂的表现形式,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是想从晚明社会背景下男风现象。

研究现状:谢婧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弁而钗>男风现象及社会心理学透视》中有分析男风现象产生的各种社会原因,主要从社会心理上分析;马金兰硕士学位论文《城市畸形之花——试析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的南京娼妓业》,这一论文分析了娼妓业达到前所未有繁荣的原因;吴存存在其《<龙阳逸史>与晚明的小官阶层》中,通过《龙阳逸史》这小说来讲述小官这一同性恋群体;施晔的论文《<闽都别记>的同性恋书写及古闽男风文化》,主要通过这一别记来讲述古闽时期的男风形成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及宗教信仰因素;崔荣华在其论文《明清社会“男风”盛行的历史透视》中探讨了男风成为社会风尚与中国传统性文化对同性恋的姑息听任、宗室家庭对同性恋的宽容放纵等等之间的因素;朱丽霞《明清同性恋文化的诠释与思考——以明清之际男性同性恋为例》,同性恋这一文化奇观根源于明代中后期所形成的反儒学、反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施晔《明清同性恋小说的男风特质及文化蕴涵》,通过同性恋小说来归纳南风特质及儒学主流文化对男风的暧昧态度;等等。

本文结构大致分为下面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南风盛行的原因,大概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心学的启蒙思潮、任情纵欲的士风、统治阶级贪恋男风、禁娼令的推行、重男轻女的传统、男性优伶的角色转换等等方面着手。

第二部分:南风盛行表现:之一:同性恋文学著作兴盛《龙阳逸史》;之二:南院的出现;之三:养小官渐成风气或者小官阶层出现。

参考资料:【1】《龙阳逸史》【2】谢婧《<弁而钗>男风现象及社会心理学透视》【3】马金兰《城市畸形之花——试析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的南京娼妓业》【4】吴存存《<龙阳逸史>与晚明的小官阶层》【5】施晔《<闽都别记>的同性恋书写及古闽男风文化》【6】崔荣华《明清社会“男风”盛行的历史透视》【7】朱丽霞《明清同性恋文化的诠释与思考——以明清之际男性同性恋为例》【8】施晔《明清同性恋小说的男风特质及文化蕴涵》【9】吴存存《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10】秦起秀《浅论明末“男色”靡行的表现和成因》【11】刘士义《晚明男风存在境况考略》【12】吴存存《余桃断袖——中国古代男性同性恋现象》。

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浅论

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浅论

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浅论滕王阁,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滕王阁始建于唐朝,历经多次毁坏和重建,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一直得以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从文化历史、艺术研究、文化传承、现代意义等方面,对滕王阁进行深入探讨。

滕王阁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建筑特色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典雅大方,古朴自然。

滕王阁作为古代皇家园林建筑,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集园林、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结晶。

滕王阁在艺术研究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历代文人墨客如王勃、苏轼、陆游等,都曾在滕王阁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描绘了滕王阁的美景,又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同时,滕王阁的古琴曲《秋水共长天一色》、古筝曲《渔舟唱晚》等音乐作品,以及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都充分展示了滕王阁的艺术魅力。

滕王阁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既是教育基地,又是文化传播的平台。

历朝历代,滕王阁都是文人雅士聚会、切磋文艺的场所,也是民间艺人传承文化的舞台。

同时,滕王阁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古籍,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现代社会,滕王阁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滕王阁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不仅提高了南昌的知名度,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滕王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滕王阁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研究滕王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滕王阁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江南文化与文学摘要:江南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独树一帜。

而江南文学也在中国文学史占有独特的一席。

根据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江南文学的成就,毫无疑问,是江南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使然。

一定程度上讲,江南文化和江南文学是相反相成的。

因此,需要紧扣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从“江南”的概念入手,梳理江南的历史,进而展开阐述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来考察江南文化与文学间的具体关联,方可真正理解江南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特质。

关键词:江南认同历史上的江南文化的地域性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与文学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1]而在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经常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即喜好江南。

长期以来,或虚或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可将其称之为“江南认同”。

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普遍的,“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也是变化多样。

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

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

《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便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

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

《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

江南悉平”。

一直到隋朝,那个时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带。

[2]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到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部分等地。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开始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在之后的宋代也一直沿用着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称谓,也是从这里成为定义现代江南概念的开端。

唐宋设立的江南东道范围涵盖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苏、二省的南部地区。

江南西道范围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安徽两省南部。

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区。

这个由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核心区域组成的小江南,从区域的共同性上来讲,该地区的风俗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

[3]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明清时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江东、吴或三吴地区。

[4]如果光从地理上看,江南并无任何突出之处,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结构复杂的中国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的,江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们聚集的场所。

也正因如此,江南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了,它成了一个丰富内涵的所指,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又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历代文人通过各种方式吟咏江南之作可谓层出不穷,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

那么本文将从江南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入手进行一些浅显的论述。

说到江南文化,人们立刻会想到昆曲、吴歌、评弹、茶艺、刺绣、烹饪、园林等等。

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其清新柔美的格调和温文尔雅的风韵。

的确,江南的一切尽管与北方相比少了分厚重感,却无不给人以柔婉雅致、灵思巧构的感觉,有道是“小家碧玉”,细腻至极,颇类似于太极的精髓:缓慢舒展,生生不息。

即使是经济生活中的农耕、蚕桑、纺织、手工等也以精工细作见长。

江南中心地区的吴语至今仍被称为“吴侬软语”,给人留下了极为烂漫的印象。

而如果对构成江南文化核心的江南文人文化作更深一层的考察,则可以进一步从其文人画和文学艺术中把握其追求自由放逸的生存智慧和雍容中和的人生境界的独特质地。

而无论是清新温雅,还是放逸雍容,它所体现的是江南文化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解和定位。

中国人讲究四平八稳的性格、不急功近利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是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江南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所在。

这种独特的风韵和质地固然与江南秀丽的山水、崇文的风尚、务实的观念、开通的风气分不开,但更主要的在于江南山水风物与经济政治等多种元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在于江南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对环境的一种抗争和调适。

但事实上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辐射范围,那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比如扬州这样的江北城市,它在文化上如何定义。

扬州虽然地处江北但实际上自古以来它始终在江南文化范围之内。

中国古代的文人也一直将其视作江南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诗中得到大量认证。

[5]如果梳理一下自太伯奔吴以来的江南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脉络,即经济、文化与政治的相反相成。

“相反相成”一词用哲学上的专业术语讲叫“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

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政治的失败,甚至说政治的失败成就了经济的繁荣。

江南的经济,得益于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勤劳的民风,也得益于江南政权的柔弱。

江南的政权,无论是曾经问鼎中原的战国豪强,还是以后众多地方割据,所谓的“偏安政权”,都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总难免在与中原政权的角逐中处于下风,难得取胜甚至干脆被消灭。

数千年间,仅在号称“帝王之都”的金陵建都的政权就近十个,但这些政权却无一例外的短暂而亡。

这种弱势使得江南的君王缺乏一统天下的强悍政治欲望,只满足于维持小朝廷而偏安一隅,从而减少了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杀伐,使江南的经济社会得以稳步发展。

但政治失败的阴影却也由此被植进江南文化的记忆深处。

这种来自政治失败的创痕和无法恢复昔日尊荣的隐痛,构成了江南文化的一个独特背景。

这一点反而与西方广为流行与提倡的“悲剧艺术的价值”相一致,只不过此处并不是审美价值,而是某种程度上有点歪打正着地为文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就拿中国的山水诗来说,山水意象最早在《诗经》中便有踪迹,只是当时尚未成风。

此后很长时间,在魏晋号称“文的自觉”时代,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然而也未能引发大量的山水诗创作。

中国山水诗的真正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并在南朝形成了新一代的诗歌风貌,这也与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有关。

东晋政权正是在南方建都,代表大都市有今天的江苏南京和浙江绍兴,绍兴堪称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据考证,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6]而且需要一提的是,魏晋时期堪称典型乱世,文人之间兴起“谈玄论道”之风,当时盛行的类似于“鸵鸟政策”的玄学思潮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士大夫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这就导致了玄言诗中亦出现山水佳句。

所以一般认为山水诗是脱胎于玄言诗的。

另据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交代,崇尚清淡之风也带来赞美山水隽语的发达。

然而以玄学著称并以玄言诗为当时文坛主流的的北方文学里为何始终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唯一缺少的要素便是南方令人流连忘返于其间的佳山丽水。

因为只有佳山丽水才具有视觉上的审美价值,从而使人陶醉,进而对于文人来讲才能够激发出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冲动。

倘若是荒山恶水,那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不仅仅是山水诗,就拿江南文人的著名代表之一,使词最终由“艳科”登上了大雅之堂的南唐后主李煜来说,他的词作风格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即亡国前的特征是绮丽柔靡,这正是典型的江南之风。

这或许就是环境对人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即使是亡国后被押往汴京,词风也变得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然而其中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流传千古的名作中所使用的意象及其形成的意境,仍然带有很强烈的江南味道。

回到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态环境上来,在这种环境中,江南文化尤其是江南文人文化便沿着在政治挤压下追求生命自由的轨迹前进。

毫无疑问,江南文人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处侧重体现出的是儒家思想中那种积极出世的精神。

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表白,都体现了江南文化中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

他们二人都是江南人,顾宪成那副已流芳百年的的对联至今仍保留于无锡东林书院,影响深远,其他例子也就无需多举。

只是,江南文人的政治诉求却总是遭到朝廷的猜忌和防范。

江南在古代就在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列,如扬州,一度为全国首富城市。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面所说,扬州虽然地处江北但实际上自古以来它始终在江南文化范围之内。

即使是到了今天,虽有一定变化,但总的说来,现如今的江南经济依然是沿袭了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的。

这一点有目共睹。

那么古时候的朝廷也是看在眼里,做出行动,他们除了通过远重于其他地方的赋税来从经济上制约江南而外,更对江南的文人严加管束控制。

明代的东林党案,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其迫害对象主要就是江南文人。

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诗句,正表达了这种沉痛的感受。

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也就自然而然地逼使江南文人对于体现着权力、意识形态和秩序规范的政治采取一种不即不离的姿态,甚至呈现出一种疏离的趋势。

于是,他们更多地到老庄之学和佛学中去汲取思想资源,到大自然和艺术中去寻找精神寄托。

他们退回到内心世界,在对人性和心灵的体验中寻求人生的自由境界,在对身边事物和个人趣味的赏玩中去享受智慧的愉悦。

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对个性的追求,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多地通过文学艺术去释放,通过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去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