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看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

据许倬云先生研究,与商代相比,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 巨大的创造,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 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 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许倬云先生提出,“新封 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 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在许倬云先生看来,周人封建 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 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所以周人出于军事与政 为中国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出现了11代12位王的情 况。也使得西周与商代相比,王位的继承沿着“父子相继”的 方向发展。
从2019年高考全国1卷 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是,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和价值判断,以培养题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 目标。
从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试题来看,试题重视对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 科素养的考查。题目用清晰、简明的材料为学生呈现具体 情境,考生需要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 深入理解阶段特征,准确分析解释材料。试题为教师在新 高三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指明了方向——培育学生的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完成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 视新教材主干知识对旧教材的补充,重视横向与纵向联合 复习,重视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第42题,力求将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彰显了历史 学科独特的人文价值魅力,体现出历史学科独特的社会教育功 能。
二、从全国Ⅰ卷第42题看史学理论的教学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 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 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 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 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 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试题解答方法

··ud }wxs◇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韩艳春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围绕核心素养总结解答高中历史试题的方法。
1.正确看待因果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解释素养能够促使学生理性看待因果关系。
思维的起点是问题,我们可以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以理性思维调动知识储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历史学习成效。
可以“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这一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对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于唐朝后期。
尽管北宋的政治重心在北方,北方经济也有比较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但受与辽、西夏战争的影响,加上黄河又屡发水灾,经济恢复程度受到一定牵制,难以追赶南方。
从唐朝开始的南粮北运不但未见终止,其规模反而继续扩大。
与北方相比较,南方经济发展更快。
就广度而言,南方充分利用劳动力,开垦荒地,梯田在南方丘陵、山区比比皆是。
南方农业部门众多,利用北方所不具备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如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水产、海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尽管南方人均耕地少,生活资料却比北方丰富。
就深度而言,南方精耕细作的水平超过北方,轮作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商业性农业和多种经营呈现相当繁荣的景象。
2.发展逻辑思维表格类试题运用数据信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例】下表说明当时苏联( )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改革。
2019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解析

2019年全国卷Ⅲ历史真题解析——基于昭阳二中154班教学反思范文仓一、选择题(一)中国古代史部分24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即儒家文化。
考查中国悠久文化核心素养。
抓住关键词“孝”“悌”,即可得出源于宗法制,答案选A。
B选项禅让制、C选项郡县制够不成干扰,很容易排除。
据考生反馈,D选项察举制,由于举“孝”“廉”,仅仅根据“孝”选择了D选项。
忽略了察举选官制度与题目主旨是否相符,缺少与选项A的对比,属于基础知识不牢能力欠缺审题不准导致的失分,其实本题难度不大,属于中等难度偏下的题。
据考生反馈,失分原因在于一下子从政治题过度到历史题,心理上有些不适应。
这就需要平时加强综合科训练,尽量不要单科单打独斗,以免出现此种科际分割心理。
2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上对魏晋石窟艺术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杨琪教授作客中华文明大讲堂讲述的敦煌莫高窟,笔者以此拓展开来讲述了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写了一首关于北魏和两大石窟的现代诗歌。
讲课时主要通过石窟艺术特点着重强调民族融合,亦即汉文化对北魏鲜卑族的影响,进而通过与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的异同归纳概括出“落后文明融入先进文明”这一规律性认识。
笔者上新课时原创的单元测试题考过,高三最后一次四声联考25题也从同一时间段同样的角度考查过。
故本题选D,儒家文化的影响,属于比较容易的题。
26题,考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或原因,即三冗二积中的冗兵冗费。
考查史料证实核心素养。
考查题目反映北宋募兵制,士兵待遇优厚,士兵数量多。
笔者上课时以澄清水浒八百万禁军教头林冲并非领军八百万为导入,通过吴晓波《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王安石变法》的明清军队数量对比,讲清了冗兵冗费。
B 选项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明显北宋军队战斗力差的情况不符。
C选项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消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强化了中央集权不符。
D选项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材料无体现,也不符合题目主旨。
故正确选项为选A,加重了财政负担。
因此,本题属于比较容易的题。
导向明确 注重素养——广西高考历史学科2019年试题分析及2020年备考建议

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基本概念记 不清、记不准、记不牢;②阅读理解能力有待加强,对题 意或题干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理解有偏差;③对知识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④对知识的迁移整合 能力有待加强;⑤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表 2 客观题考点分布及能力要求
的经济
历史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 29
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 历史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
30
20 世 纪 30 年 代 中 国 的 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
经济性质
历史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
1953 年中国出版的年画 解读和分析图表、获取有效信
31
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推
理判断的能力
题号
表 3 主观题考点分布及能力要求
考点
能力要求
40
西汉和古罗马对国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
家的治理
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汤姆叔叔的小屋》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 41 在中国不同时期的 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
翻译和改动情况 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4 康有为的改革
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 事物、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表 1 近两年广西高考历史平均分、难度、标准差、 区分度、最高分统计表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历史

③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历史[专家评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永恒的主题试卷整体点评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必备知识”是培养考生能力、素养、价值观的基础。
纵观2019年全国Ⅲ卷历史试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依然是主题,如第25题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变化,考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考生增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核心素养与能力立意并重第27题以对清代江南地区市镇化进程的描述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29题以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的批判封建伦理的言论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意在引导考生重视史料,并在学习中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5题要求考生分析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经济衰退的原因,考生须结合所学知识与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严密推理,对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考查第24题引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中的孝悌礼乐观念,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
第40题通过对汉朝和罗马帝国国家治理方式的比较,强调汉朝在确立中国基本疆域、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素材鲜活,创新性强第41题要求考生围绕《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改动情况,独立提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论证,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强调考生见解的独到性。
命题趋势分析结合近几年全国Ⅲ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可看出,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以及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试题关注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社会现实。
试题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载体,创设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情境,既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又引发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历史学科等级性考试中的历史解释素养及价值——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主观题为例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 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3] 从水 平划分来看,历史解释素养分为 4 个水平:[4]
水平 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 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 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 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 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 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2020年第04期 59
学业评价
的高低。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 2019 年全国Ⅲ卷 41 题,命
题者就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材料与设问都考查 了多种历史解释的辨析,测量的精度与区分度都很 高。反观 2019 年全国Ⅰ卷 42 题,要求学生评析钱 穆《国史大纲》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 出结论。这道试题的出现曾广受好评,命题主旨在 于对本国的历史与传统应保存温情与敬意,体现了 深切的家国情怀,问题设置也很开放。但笔者认为, 与其它开放性试题相比,本题对历史思辨能力和综 合能力考查有所弱化。首先,《国史大纲》的诞生 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就是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 民族危机加剧,钱穆先生撰写此书旨在发掘出中华 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激发 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延续华夏文明的信心。然而, 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的背后,却掩盖了 长期延续的“专制与黑暗”,这对正视中华民族的 历史是不利的。历史教育所要关注的家国情怀,“家 国”应该是广义的,不仅要爱自己的家与国,还要 关注全人类的发展与命运;其所要求的精神认同, 则必须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并基于此而形成 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崇高爱国情感。[8] 其次,材料 只体现出钱穆先生个人的思想与历史观,看不到不 同时期不同立场学者的思想与历史观,自然达不到 历史解释素养水平 3 中“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 等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的要求。笔者认为,本题命题思路可以借鉴 2019 年广东省一模 42 题。同样涉及到钱穆《国史大纲》 编纂思想的内容,所不同的是,2019 年广东省一模 42 题还列举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历史著作的编纂思 想,如西汉的《史记》、东汉的《汉书》、初唐的《隋 书》、北宋的《新唐书》。要求提取两部或两部以 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 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 说明。本题的命题立意在于“历史的编纂思想呈现 明显的时代性,有服务现实的社会功用”。通过不 同时期不同立场学者对历史编纂的历史解释,挖掘 出不同历史解释背后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更好地体 现历史解释素养水平 3 的要求。从深层次看,这也 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当面对结论性知识的时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文综全国1卷第42题为例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整篇材料体现浓郁的家国情怀。《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两个写作 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在遭受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之后,中国内部普遍生 出一种否定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情绪,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也受 到了影响。《国史大纲》就是对这种情绪做出的回应。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材料出处可以知道,这则材料出自钱穆先生1940年写的《国史 大纲》。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 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
民 , 对 其 本史国料已实往 历证史 , 应 该 略 有 所 知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 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 诿卸于古人。
点,即所提取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所持有的论点必须有准 确而且充分的史实依据进行证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考试题分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考试题分析作者:龙廷忠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7期纵观今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立意高远、情景多变、思维新颖、角度多元、难度适中。
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机结合,但又稳中求变,稳中出新,凸显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转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性。
下面,我结合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1题,浅谈试题的价值取向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
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
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一、聚焦热点,以凸显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广东惠州三调·26)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 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 是不同 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2018·广东惠州三调·26)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 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 是不同 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 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 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 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唯物史观的要求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 《旧唐书·太宗本纪》
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 《新唐书·高祖本纪
唐朝将领)及薛 举战于泾州,败绩。 》
”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 《新唐书·太宗本纪
位雍州牧。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 》
举所败。”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
(1)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 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5)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 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 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 想。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 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 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 的是 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 主义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 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在2008年总统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当选为美 国新一届总统
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看2019年高考真题等试题
近两年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关于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有如下变 化:
2016 年
2017 年、2018 年 变化解读
1.辨别历史事1.辨别历史事实与 考试大纲在“调动和
物和历史解释 历史叙述。
运用知识”的相关表
。2.理解历史
述调整。重在历史事
事实,分析历 2.理解历史叙述与 实和历史叙 述的认
(2017·海南高考·19)1960 年,石油生产国 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 油输 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 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 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 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 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 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 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 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 并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 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 此回 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019·新课标1卷·27)明中后期,大运 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 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 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 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9·新课标1卷·31)据统计,1954年1 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 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 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 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 时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
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 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
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 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时空观念的要求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 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 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 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019·新课标1卷·33)有研究认为,美 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 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 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 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 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 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史 结论。 历史结
历史现象和历 3.说明历史现象和 识,淡化历史现象和
史观点。
历史观 点。
观点的 证明,只要
求加以说明,能力要
求有所降低。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 《旧唐书·高祖本纪》
,我师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