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合集下载

实验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实验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实验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1.化学监测法(1)化学指示剂监测方法: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剂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剂,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应进行B-D 试验。

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卡/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2.物理监测法应每年用温度压力检测仪检测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检测仪探头放置于最难灭菌部位。

3.生物监测法生物指示物为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或SSIK31株)芽孢。

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检测方法: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或使用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分别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测试包;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带有指示菌的小型测试包,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标准试验包,无菌取出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同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结果判定:每个试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阳性对照组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判定为灭菌合格;否则灭菌不合格。

(二)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方法1.化学监测法(1)检测方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剂3~5个分别放入待灭菌的物品中,并置于灭菌器最难达到灭菌的部位。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化学指示剂,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指南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指南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指南
1.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消毒
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监测方法
2.1 参考标准
选择合适的参考标准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如国家卫生健
康委员会制定的《医院消毒准则》。

2.2 监测工具和设备
准备适当的监测工具和设备,包括消毒测试纸、指示剂、生物
指示剂等。

2.3 监测方法步骤
以下是一般性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步骤:
1. 根据消毒操作的要求和清洁程度,在适当的时间点收集样本。

2. 使用合适的监测工具进行样本采集。

例如,可使用消毒测试纸测试表面的消毒剂浓度。

3. 根据标准操作步骤,将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或分析。

4. 根据检测结果评估消毒操作的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3. 注意事项
3.1 安全措施
在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时,需遵循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防止交叉感染等。

3.2 数据保密
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时,务必遵守相关的数据保密规定,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指导,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正确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

消毒灭菌操作的有效性对于预防和控制病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技术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技术
4 监测干热灭菌抗力标准:菌片含菌量与上述相同;在 160 ℃干热条件下,存活时间(ST)≥3.9min,杀灭时间 (KT)≤19min,D121值1.3min~1.9min。
5 商品菌片每个纸袋1片,每包50片。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使用方法
1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 (1)将菌片连同纸包放入环 氧乙烷灭菌包内,一式2份,放在灭菌器内适当部位;(2) 按环氧乙烷灭菌程序处理后,在洁净度100级条件下,取 出菌片将其接种到营养肉汤管内;(3)于37℃培养48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营 养 琼 脂 表 面 枯 黑 杆 菌 菌 落 形 态 及 色 素
营养琼脂表面枯黑杆菌菌落形态及色素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繁殖体革兰染色菌体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孔雀绿染色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孔雀绿染色
化学指示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1.如何看待标准色:标准色是最低合格线。
2.布放正确和足够数量:包中心,双标本。
第2组:以121 Ċ饱和蒸汽作用10min,132 Ċ作用1min, 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20% ;
第3组:以117 Ċ饱和蒸汽作用20min,128 Ċ作用3min, 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20% ;
菌管结构 透气孔 管盖
外管 培养基管
菌片
有菌生长
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管使用方法
1 将生物指示剂管2支直接置于标准试验包内,放 于灭菌器下层排气口附近(规范指排气口上方)。 2 按正常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处理。 3 将试验包取出,取出指示管, 于管尖部夹碎套管内安瓿。 4 将其置于56℃培养48h。
把关检查:灭菌包装是否符合要求;灭菌包只小不能 大;灭菌包摆放是否正确;装载不过量;放常规监测器 材;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二、按照要求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健之素等)每日进行化学监测。

三、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其消毒液每日进行化学监测。

四、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五、紫外线消毒:应详细记录应用时间、地点和使用人签名,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照射强度监测,(<70w/cm2应及时更换),必要时进行生物监测。

六、压力蒸汽灭菌每锅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七、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无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

八、低温等离子灭菌物品须彻底清洁、干燥,选择适合的化学指示条和化学指示胶带(灭菌合格变黄色),每天需
置入生物测试剂(变色合格)。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基本方法。

消毒灭菌是确保环境和物品卫生的重要措施,对于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可以评估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方法一:物理监测物理监测方法主要通过测量温度和时间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常见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1.温度计监测:使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消毒过程中的温度,确保温度达到杀菌要求。

2.时间监测:记录消毒过程中的持续时间,确保达到所需的时间要求。

物理监测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评估外部如热量分布或物体形状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方法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方法通过使用生物指示物质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1.生物指示器法:使用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指示器,如脱氢酶、芽孢等,将其置于消毒过程中进行监测。

监测完成后,对指示器进行培养和检测,判断是否有生物生长,以评估灭菌效果。

2.菌落计数法:通过培养并计数消毒前后的菌落数来评估灭菌效果。

消毒后菌落数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即可认为消毒灭菌效果良好。

生物监测方法能够直接评估杀菌的效果,但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实验操作,并需更长时间进行结果分析。

方法三:化学监测化学监测方法通过测量化学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常见的化学监测方法包括:1.酶监测法:通过测量消毒剂残留物的酶活性来判断消毒过程中杀菌剂的效果。

2.指示剂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剂,如指示纸或试纸,来测定消毒结果。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杀菌效果。

化学监测方法简便易行,并能够快速获得结果,但只能提供相对的指数,无法直接评估消毒灭菌的效果。

结论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确保消毒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综合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在实施消毒灭菌过程中,还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消毒设备的正确运行和消毒剂的正确使用,以提高消毒灭菌效果。

7消毒无菌效果监测

7消毒无菌效果监测

消毒无菌效果监测
监测内容
1.治疗室、化验室的无菌物品及空间,观察室、普通病房空间。

2.消毒液、紫外线灯管。

3.医护人员的手。

4.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相关
内容监测。

监测要求
1.各科室每月必须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进行抽样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监测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对使用中的无菌剂每月监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紫外线灯需定期进行效果检测,新灯管(30w)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10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灯管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

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乙醇湿抹1次。

用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仪检测每半年1次;用紫外线强度监测卡监测每两个月检测1次。

记录监测内容、方法及结果。

3.治疗室、化验室、留观室及普通病室和房间,其空气中细菌含量必须≤500cfu/m3,物体表面细菌含量必须≤10cfu/cm2。

每月监测1次。

4.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每季监测1次。

5.对超标项目必须认真查找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整改措施,并进行复查。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是确保医疗保健机构中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的必要手段。

以下是该标准的几个重要方面。

1. 清洗质量监测:对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质量进行监测,包括对其表面和难以清洗的部位的监测。

采用隐血试验、ATP生物荧光法等方法,对清洗后的残留物进行检测,确保清洗效果符合标准。

2. 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等是影响消毒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监测,确保消毒剂的浓度符合标准,作用时间足够,温度适宜。

同时,还需要对消毒后的物品进行细菌学检测,确保消毒效果达到预期。

3. 灭菌效果监测:灭菌效果的监测是保证医疗保健机构中器械、器具和物品无菌状态的关键环节。

需要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主要是对灭菌器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进行监测;化学监测则通过指示卡和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灭菌效果;生物监测则通过嗜热脂肪杆菌等微生物来检测灭菌器的灭菌效果。

4. 监测记录: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清洗时间、消毒剂名称、浓度和作用时间、灭菌温度和时间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为后续的监测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在出现问题时进行追溯和分析。

总之,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实施对于医疗保健机构中的器械、器具和物
品的消毒灭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的监测,可以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是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进行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的监测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全面的监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监测目标和内容监测目标主要包括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体监测内容包括: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监测消毒剂的配制是否正确,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灭菌指标的达标情况。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区域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的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监测由操作人员进行的消毒操作是否符合规范。

二、监测方法和频次监测方法和频次应根据监测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来确定。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每批次消毒剂配制完成后,需进行定量分析,确保浓度的准确性。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设备每次使用前后都应进行监测,以保证消毒效果达标;器械在清洗和消毒完成后进行监测,确保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区域每日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定期进行表面菌落总数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通过实际操作监测其操作规范性。

三、监测结果与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如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配制消毒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清洗和消毒。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不符合要求,应加强消毒措施,及时清洁和消毒。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于不能按规范操作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整改,并进行培训。

四、监测记录和报告所有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便于随时追溯和查询。

监测报告应定期进行,包括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及处理情况等,以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1.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1,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2、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内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2。

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1.3、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1.4、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5、血液净化系统;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

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

标准值为: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的落总数必须≤2000cfu/m1,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