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双闭环调速系统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带原理图的

课程设计-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带原理图的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MCS-51系列单片机控制PWM信号从而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进行控制的方法。

文章中采用了专门的芯片组成了PWM信号的发生系统,并且对PWM信号的原理、产生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软件编程对PWM信号占空比进行调节,从而控制其输入信号波形等均作了详细的阐述。

此外,本文中还采用了芯片IR2112S作为直流电机正转调速功率放大电路的驱动模块来完成了在主电路中对直流电机的控制。

另外,本系统中使用了光电编码器对直流电机的转速进行测量,经过滤波电路后,将测量值送到A/D转换器,并且最终作为反馈值输入到单片机进行PI运算,从而实现了对直流电机速度的控制。

在软件方面,文章中详细介绍了PI运算程序,单片机产生PWM波形的程序,初始化程序等的编写思路和具体的程序实现,M法数字测速及动态LED显示程序设计,A/D转换程序及动态扫描LED显示程序和故障检测程序及流程图。

关键词: PWM信号直流调速双闭环 PI调节前言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MCS-51系列单片机,通过PWM方式控制直流电机调速的方法。

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

PWM控制技术就是以该结论为理论基础,使输出端得到一系列幅值相等而宽度不相等的脉冲,用这些脉冲来代替正弦波或其他所需要的波形。

按一定的规则对各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既可改变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大小,也可改变输出频率。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很早就已经提出,但是受电力电子器件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和迅速发展,PWM控制技术才真正得到应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理论方法,如现代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控制思想的应用,PWM控制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多种PWM控制技术。

PWM控制技术以其控制简单、灵活和动态响应好的优点而成为电力电子技术最广泛应用的控制方式,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一、设计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在许多场合具有重要作用。

本设计旨在加深对运动控制理论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系统概述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主要包括电流反馈环和速度反馈环。

电流反馈环主要用于控制电流,速度反馈环则主要用于控制转速。

通过两个环路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三、系统设计1.硬件设计本系统主要由功率电路、控制电路、检测电路和驱动电路组成。

功率电路包括PWM逆变器和整流器,用于实现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根据控制信号调节输出电压。

控制电路主要包括控制器和算法,用于实现对电流和转速的反馈控制。

检测电路包括电流检测和速度检测,用于实时监测电流和转速。

驱动电路包括PWM驱动器和H桥驱动器,用于驱动电机旋转。

2.软件设计本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电流控制环和速度控制环的实现。

电流控制环通过比较实际电流与设定电流的差值,运用PI(比例积分)控制算法调节PWM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以实现对电流的精确控制。

速度控制环则通过比较实际速度与设定速度的差值,运用PI控制算法调节PWM驱动器的占空比,以实现对转速的精确控制。

两个环路之间采用串联连接,电流控制环作为速度控制环的内环,以实现对电流和转速的高效控制。

四、测试与分析1.测试方法为验证本系统的性能,需要进行电流控制环测试和速度控制环测试。

在电流控制环测试中,设定电流值,观察实际电流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设定值。

在速度控制环测试中,设定转速值,观察实际转速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设定值。

2.结果分析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本系统在电流控制环和速度控制环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电流控制环测试中,实际电流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设定值,跟踪误差较小。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目录 (1)第一章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2)第一节系统电路原理图 (2)第二节系统的稳态结构图 (3)第三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6)第二章双闭环系统调节器的设计 (9)第一节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10)第二节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4)第三节转速超调的抑制——转速微分负反馈 (18)第三章系统的仿真 (20)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第一节 系统电路原理图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1所示,图中两个调节器ASR 和ACR 分别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二者串级连接,即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整流器的触发装置。

电流环在内,称之为内环;转速环在外,称之为外环。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特性,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两个调节器都采用PI 调节器,其原理图如图所示。

在图中标出了两个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的实际极性,它们都是按照触发装置GT 的控制电压U ct 为正电压的情况标出的,并考虑到运算放大器的倒相作用。

两个调节器输出都带有限幅,ASR 的输出限幅什im U 决定了电流调节器ACR 的给定电压最大值im U ,对就电机的最大电流;电流调节器ACR 输出限幅电压cm U 限制了整流器输出最大电压值,限最小触发角α。

图1-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路原理第二节系统的稳态结构图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如图1-2所示,PI调节器的稳态特性一般存在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

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除非有反向的输入信号使调节器退出饱和;换句话说,饱和的调节器暂时隔断了输入与输出的联系,相当于使该调节器开环。

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ΔU在稳定时总是零。

在实际运行时,电流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对于静特性来说,只有转速调节器饱和与不饱和两种状况。

双闭环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双闭环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双闭环调速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2. 学生能掌握双闭环调速系统中速度环和电流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关系;3. 学生能了解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双闭环调速系统;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调试和优化;3.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对双闭环调速系统进行仿真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双闭环调速系统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2. 学生认识到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对相关职业的认同感;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和自动控制理论,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双闭环调速系统基本原理- 介绍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速度环和电流环的工作原理- 详细讲解速度环和电流环的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 分析速度环和电流环的参数整定方法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介绍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并设计双闭环调速系统。

4.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讲解双闭环调速系统调试的原理和方法;- 介绍优化双闭环调速系统性能的途径。

5.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介绍常用仿真软件及其在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分析。

课程设计--V-M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V-M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电气1007指导教师: 周 颖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V-M 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采用晶闸管三相桥式整流,电机参数:晶闸管整流装置:Rrec=0.032Ω,Ks=45-48。

PN=90KW,Ω====088.0,220,440min,/1800a nom nom nom R A I V U r n ,电流过载倍数为5.1=λ。

系统主电路:R∑=0.12Ω,机电时间常数Tm=0.1s;无静差(静差率s≤2);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8%,电流超调量σi ≤5%,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s≤1s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系统原理图设计;2. 对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进行调节;3. 主电路,控制电路,保护电路设计;4. 系统稳态图,动态图绘制;5. 主电路选择计算,校验;时间安排:5 月 20日-21日查阅资料 5月 22 日- 27日方案设计 5月28 日- 29 日馔写程设计报告 5月30日 提交报告,答辩指导教师签名: 2013年 月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摘要 (1)1设计任务初始条件及要求 (2)1.1初始条件 (2)1.2要求完成的任务 (2)2 主电路选型和闭环系统的组成 (3)2.1晶闸管结构型式的确定 (3)2.1.1 设计思路 (3)2.1.2 主电路的确定 (3)2.2 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4)3 调速系统主电路元部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 (5)3.1 整流变压器容量计算 (5)3.1.1 次级电压U2 (5)3.1.2 次级电流I2和变压器容量 (7)3.2 晶闸管的电流、电压定额计算 (7)3.2.1 晶闸管额定电压UTN (7)3.3 平波电抗器电感量计算 (8)3.4 保护电路的设计计算 (9)3.4.1 过电压保护 (9)3.4.2 过电流保护 (12)4 驱动控制电路的选型设计 (13)5 双闭环系统调节器的动态设计 (14)5.1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14)5.1.1 时间常数的确定 (14)5.1.2 电流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15)5.1.3 电流调节器的参数计算 (15)5.1.4 近似条件校验 (15)5.1.5 电流调节器的实现 (16)5.2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6)5.2.1 时间常数的确定 (16)5.2.2 转速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16)5.2.3 转速调节器的参数计算 (17)5.2.4 近似条件校验 (17)5.2.5 转速调节器的实现 (17)5.2.6 校核转速超调量 (17)6仿真 (18)6.1系统仿真框图 (18)6.2仿真模型的建立 (19)6.3仿真模型的运行 (19)6.3.1空载时仿真图形 (21)6.3.2满载时仿真波形 (22)7 总结与体会 (23)摘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装置,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一般生产机械需要动力的场合,也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等需要高性能电气传动的设备中,用以控制位置、速度、加速度、压力、张力和转矩等。

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设计一个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使学生掌握直流调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系统结构设计:1.1.采用PMDC直流电动机作为执行器件;1.2.采用电流环和速度环两级闭环控制;1.3.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和参数。

2.软件仿真设计:2.1.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系统的建模和仿真;2.2.设计合适的输入信号,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3.硬件实现设计:3.1.确定硬件平台和控制器;3.2.设计电路连接和传感器接口;3.3.编写控制程序,实现电流环和速度环闭环控制。

4.系统测试与分析:4.1.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4.2.分析系统的闭环响应特性和稳定性。

三、课程设计步骤:1.系统结构设计:1.1.确定电机参数和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电机型号;1.2.设计电流环和速度环的控制策略和参数。

2.软件仿真设计:2.1.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电机模型和控制器模型;2.2.设计合适的输入信号,进行系统的仿真;2.3.分析仿真结果,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3.硬件实现设计:3.1.确定硬件平台和控制器,选择合适的开发板和控制器;3.2.连接电路和传感器,编写控制程序;3.3.进行电流环和速度环闭环控制实验。

4.系统测试与分析:4.1.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记录实验数据;4.2.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际测量值与仿真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四、课程设计要求:1.系统设计要符合实际工程应用需求,考虑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软件仿真设计要能够充分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3.硬件实现设计要能够实现闭环控制,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4.系统测试与分析要能够准确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程设计评分依据:1.系统结构设计:10分;2.软件仿真设计:20分;3.硬件实现设计:30分;4.系统测试与分析:30分;5.报告撰写和答辩:10分。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4•仿真实验95•仿真波形分析13三、心得体会14四、参考文献161•课题研究的意义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于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高效、无噪音和快速响应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该系统一般含晶闸管可控整流主电路、移相控制电路、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控制电路、以及缺相和过流保护电路等。

直流调速是现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发展较早的技术。

就目前而言,直流调速系统仍然是自动调速系统的主要形式,在许多工业部门,如轧钢、矿山采掘、纺织、造纸等需要高性能调速的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

且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和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而且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的基础。

所以加深直流电机控制原理理解有很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背景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机控制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助推器,电力电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了电机控制技术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晶闸管(SCR)发明至今,已经历了第二代有自关断能力的电力电子器件-GTR、GTO、MOSFET,第三代复合场控器件-IGBT、MCT等,如今正蓬勃发展的第四代产品-功率集成电路(PIC)。

每一代的电力电子元件也未停顿,多年来其结构、工艺不断改进,性能有了飞速提高,在不同应用领域它们在互相竞争,新的应用不断出现。

同时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永磁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成就。

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电动机控制技术在近二十多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3-16) 取:(3-17) ◎i=4.3%<5%,满足课题所给要求。

3.3速度调节器设计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1/K。

取KT乙=0.5,贝IJ:1二2X0.0067二0.0134K(3-15)转速滤波时间常数T on。

双闭环交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DOC)

双闭环交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DOC)

皖西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系别:机电学院专业:10电气课程设计题目:双闭环串级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张诚学号:********** 起迄日期: 6月17日~ 6 月28日课程设计地点:电机与拖动控制实验室****:***下达任务书日期: 6 月17日摘要本设计介绍了交流调速系统的基本概况及其研究意义,同时提出了本设计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接着对系统各部分所需元器件进行比较选择并进行总体设计,最后采用工程设计方法对双闭环交流调速系统进行辅助设计,进行参数计算和近似校验。

在调节器选择方面,本设计选择的PI调节器,使得线路大为简化,且性能优良、调试方便、运行可靠、成本降低。

触发电路则采用一种新型高性能集成移相触发器(MC787)设计的触发电路,它克服了分立元件缺点,抗干扰性优良,具有输入阻抗高、移相范围宽、装调简便、使用可靠、只需一片MC787就可以完成三相相移功能,使用效果较好。

目录1 绪论 (3)1.1研究交流调速系统的意义 (3)1.2本设计所做的主要工作 (3)2 交流调速系统 (3)2.1交流电机常用的调速方案及其性能比较 (3)2.2三相交流调压调速的工作原理 (4)2.3双闭环控制的交流调速系统 (5)2.3.1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6)2.3.2 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 (6)3 电路参数计算 (9)3.1系统主电路的参数计算 .............................. .93.2根据系统方块图进行动态计算 (9)3.3调节器的设计参数计算 .......................... . (11)3.3.1 电流调节器的参数计算.......................... .123.3.2 转速调节器的参数计算.......................... .144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64.1调节器的选择和调整 (16)4.2触发电路的设计 (16)4.3串级调速系统设计 (18)4. 4双闭环系统设计 ........................ (19)5 仿真........................................ .. (21)6设计体会 (22)1 绪论1.1 研究交流调速系统的意义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向交流电气传动领域的渗透,为交流调速系统的开发研究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页第一章绪论 (2)1-1课题背景,实验目的与实验设备 (2)1-2国内外研究情况 (3)第二章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理论 (3)2-1典型Ⅰ型和典型Ⅱ型系统 (3)2-2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指标 (4)2-3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6)2-4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7)第三章模型参数测定和模型建立 (9)3-1系统模型参数测定实验步骤和原理 (9)3-2模型测定实验的计算分析 (11)3-3系统模型仿真和误差分析 (18)第四章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和整定转速,电流反馈调速系统 (22)4-1 设计整定的思路 (22)4-2 电流调节器的整定和电流内环的校正,简化 (23)4-3转速调节器的整定和转速环的校正,简化 (25)4-4系统的实际运行整定 (27)4-5 关于ASR和ACR调节器的进一步探讨 (33)第五章设计分析和心得总结 (34)5-1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4)5-2实验心得体会 (35)第六章实验原始数据 (38)6-1建模测定数据 (38)6-2 系统调试实验数据 (39)第一章绪论1-1课题背景,实验目的与实验设备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的调速系统是一种动静态特性优良的直流调速系统,它的控制规律是建立在经典控制规律的基础上的,用传递函数建立动态数学模型,并从传递函数模型和开环频域特性去总结其控制规律,用跟随和抗扰两个方面的指标去衡量它的动静态性能。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的调速系统是一种串级系统,所以其整定系统参数的方法也借鉴了一般串级系统的差别,但又有不同于一般串级系统的。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一套调速系统(包括电源,电机,励磁回路等)建立模型并整定出带滤波的电流调节器和转速调节器参数,投入运行。

实验正值暑期实践及国际交流周,我们将用两周的时间来完成参数测定实验,系统建模,调节器整定和系统投入运行。

本次实验的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性能指标静态静差率%s<5%调速范围Ds 3 (483rpm-1450rpm)动态电流超调量%iσ<5%转速超调量%nσ<10%实验装置型号规格备注电力电子传动平台MCL-Ⅲ实验平台示波器TDS-1012 带宽100MHZ最高采样频率1GS/s 得到转速,电流波形,调节参数时参考数字万用表GDM-8145 测量电阻,电压1-2国内外研究情况虽然目前的直流调速系统已经十分成熟,调速系统的信号给定已经做成集成电路,许多逻辑判断通过嵌入式系统或者工业控制机加入调速系统,但对它乃至电力拖动系统的研究是不会结束的,当前国内外关于电力拖动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虽然物理概念明确,理论分析直观,但存在不能实现最优控制和大系统控制等问题。

随着离散控制器及其理论的发展,现代控制理论有了用武之地。

高性能的计算机可以实时完成复杂的运算;系统辨识,参数估计和算法鲁棒性上的应用,大幅改善了控制效果。

②研发新型的电力电子器件,随着电力电子器件走向耐高压,大功率,高频化和智能化,新型的电力拖动系统能拥有更可靠的性能,能适应更极端的工作条件。

③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结合,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加入能使电力拖动系统拥有更强大的功能,包括联网的云检测故障,大系统的协调工作等,此外,基于Linux 的数字伺服系统无疑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 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理论2-1典型Ⅰ型和典型Ⅱ型系统双闭环调速系统中,无论是电机还是调节器都被看成一个拉普拉斯变换成的s 域模型,这些环节通过串并联合反馈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系统,要对系统进行分析,就要先清楚一些典型系统的特性。

典型Ⅰ型和典型Ⅱ型系统的区别在于原点处零极点的个数不同,而除原点外其他处的零极点个数则区分了同一典型系统的不同系统。

典型Ⅰ型的开环传递函数结构为)1()(+=Ts s Ks WT ,K 分别为系统的惯性时间常数和开环增益。

典型Ⅱ型的开环传递函数结构为)1()1()(2++=Ts s s K s W τ )1(+s τ为一个比例微分因子,附带了惯性环节11+Ts ,比例微分因子存在的的作用是把系统的相频特性提升到 180-线以上,保证系统的稳定。

典型Ⅰ型的闭环传递函数结构为2222)(nn ncl s s W ωξωω++= TKn =ω 为系统的自然振荡频率 KT121=ξ为系统的阻尼比 典型Ⅰ型的闭环传递函数结构为112121)(222332++++++=hTs s T h h s T h h hTs s W cl h 为斜率为20dB/dec -的中频段宽度。

对于Ⅰ型系统而言,开环增益K 越大,截至频率c ω也越大,系统的响应也越快,但是相角裕量裕量γ会变小,在响应上的表现就是调节时间变短,但是振荡会加剧。

2-2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在控制系统中设置调节器是为了改善系统的静,动态性能,而要衡量调节器的设置和调整是否恰当,就需要一些相应的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两大类,在下表中列出跟随性能特性名称 备注上升时间输出量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用的时间超调量 输出量超过稳态值最大时与稳态值差值比上稳态值 峰值时间 输出量上升到最大值所用时间调节时间输出量稳定在稳态值附近一定范围内所用时间抗扰性能特性动态降落 稳态运行时突加负扰动造成的输出量降落 恢复时间稳态运行时突加扰动后输出稳定在一定范围的时间表2-1 性能指标及其定义Ⅰ型系统的闭环系统是一个二阶系统,它的暂态响应特性指标与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振荡频率有关,并且可以归纳成下表表2-2 典型Ⅰ型系统动态跟随性能指标和频域指标与参数的关系Ⅱ型系统的闭环系统是一个三阶系统,可以将它用主导零极点法简化成二阶系统进行分析,它的跟随性能指标也可以归纳为表2-3 典型Ⅱ型系统阶跃输入跟随性能指标2-3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实际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多种多样,往往受很多参数影响,并且直接由微分方程建立的是高次模型。

为了构造成低阶的典型系统,需要做许多近似处理,包括,1.高频段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当高频段有几个小时间常数(1T ,2T …)时,用一个小时间常数T 来代替,并且有⋯++=21T T T2.高阶系统降阶近似处理考察一般情况下的高阶系统1)(23+++=cs bs as Ks W系统稳定,即存在a bc >则忽略系统的高次项,将系统简化为11)(`+=cs s W3.低频段大惯性环节近似处理当系统中存在时间常数特别大的惯性环节11+Ts 时,存在近似条件 Tc 3≥ω,或者10≥T ω 则惯性环节可以等效为Ts1,事实上,等效后的相角裕量减小了,也就是说如果等效后的系统可以稳定的话,等效前的系统一定稳定,这也充分证明了这种等效是可用的。

2-4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1.设计内环的电流调节器ACR首先要对电流内环进行简化,忽略反电动势的影响,再将内环等效为单位负反馈,进行小惯性环节近似处理,可以得到图2-2 电流内环的简化其中 s T 和 oi T 一般都比l T 小得多,可以近似为一个惯性环节,其时间常数为oi s i T T T +=∑设计出电流调节器后将电流环作等效处理121)(+=∑s T s W i cli而内环可以简化为典型Ⅰ型环节,从而在稳态性能上得到电流无静差,在暂态性能上有较强的跟踪能力。

系统参数要求满足m l T T << l oi s T T T <<, 10/<m l T T由性能指标就可以求出系统的开环增益和调节器的比例增益系数i Kii i i i C R R R K ==τ0/由增益和时间常数设计出调节器图2-3 ACR 和ASR 所用的带滤波PI 调节器最后将电流环简化成一个典型Ⅰ型系统,作为外环的一个环节 2.设计转速调节器ASR进行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on i n T T T +=∑∑2图2-4 简化后的转速环将转速环校正为典型Ⅱ系统,以保证转速环的抗扰动能力。

再计算转速调节器的比例增益和时间常数0R R K n n = n n n C R =τ从而得到转速调节器的电阻和电容值第三章 模型参数测定和模型建立3-1系统模型参数测定实验步骤和原理名称 测量方法注意事项实测值 电枢内阻a R接通电源,施加给定,使电枢电流保持在1A ,但是断开励磁回路和负载回路,在电机静止的状态下,手动旋转电机转轴,在互成120夹角的三点测出电枢内阻的大小,然后取平均值。

1.理论上在不加励磁磁通时电机是不会旋转的,但有时电机会因为剩磁而出现缓慢旋转,这时要反接励磁磁通去掉剩磁载接回原来的电路。

2.三次测量的差值反映了电机制作的规整度,主要收电机的转轴偏离中心程度和换向片和电刷的接触电阻。

电枢端电压ra U , 电源端电压d U 电枢电流d I电动势转速系数e C利用电机的机械特性方程联立,消去未知的电枢回路电阻,仅由两次测量的电压差值和转速差值求出电动势转速系数e d d C RI U n 011-=ed d C RI U n 022-=1.两组数据通过改变给定电压ct U 得到,只需要测端电压和转速,不需要关心电枢电流,励磁回路也要。

2.不需要关心电枢电流的前提是测量几组数据时电枢回路的电阻不能改变,特别是串接的起动电阻。

3.磁通量显然会影响转速系数,也不能改变。

电源端电压d U电机转速n2121n n U U C d d e --=电源等效内阻n R断开励磁回路,固定给定电压ct U 在0.2A 到0.8A 间(实验中是0.5A ),改变电枢串联回路的阻值,得到两组端电压和电枢电流的值1212d d d d n I I U U R --=1.励磁回路和负载回路要断开。

2.测电源内阻的方法是伏安法,电枢的端电压和电流的端电压也是电源等效内阻的端电压和端电流,用两组数据联立电源端电压d U 电枢电流d I电源放大系数s K保持励磁回路断开,分级调节给定电压ct U ,并保持电枢电流d I 始终小于1A (实验中为了计算方便,保持电枢电流始终在0.5A ),利用n d d d R I U U +=01010ct ct d d ct d U U U U U U Ks --=∆∆=求出一组Ks ,再取平均值1.断开励磁后要小心调整给定电压,否则很容易过流。

2.记录每一次测出数据时的电流。

3.测量组数分布要调整好,例如如果要研究电源的饱和现象要在电压都较大时多取点。

电枢电流d I电源端电压d U 给定电压ct U平波电感内阻d R 不通电的情况下,用万用表直接测电感的阻值。

1.不能通电,此时是由万用表本身供电的。

电感内阻d R电枢回路总电阻∑R d a n R R R R ++=∑电磁时间常数l T用电感表测出电枢回路的总电感再除以总电阻,即 1.测量电感时所测电感在的回路要断开,否则就会偏小,相当于并联了其他电感电枢电感d I平波电感∑+=R L L T da l d L电枢回路总电阻∑R机电时间常数m T连上励磁回路,断开负载回路,突加给定使电机的峰值电枢电流达到堵转电流(实验中是1.4A ),记录转速n 和时间t 的波形图,利用以下公式可以计算出机电时间常数dzdm t t A B Zam am Z am e m Z a z a a m z ea I I t t Idt I T dtdi T I dt di C C R GD C T i dtdnGD I C i C T T C R I U n BA---=-=-==-=--=⎰∑∑)(375375221.dz dm I I ,分别为堵转电流和空载时的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