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2000字

合集下载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范文篇1《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

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

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

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

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

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

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参考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参考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参考范文《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它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的范文!万历十五年读书5篇参考范文篇一明朝时,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高峰,废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团日益强大,但是军队建设却极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墙巩固国防,待倭寇入侵才开始培训新兵。

天下的奏折,评判的标准则仅仅依靠仁礼道德,没有强而有力的法制建设,文官集团越发强大,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最终走向灭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礼”为尊的国度,从民风淳朴的先秦、百家争鸣的春秋、盛行的唐宋,甚至是大部分民族的传统文化已失传的今天,传统道德的渗透力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它就像是手表中的齿轮,在历经时光岁月的磨损之后,终于在运作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噪声。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参考范文篇二现在的历史书籍,因为大都太单调、太教条、太格式化。

而《万历十五年》简直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书让学生乐于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底蕴,去思考一些过去和未来。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际的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社会上离经叛道的思想。

市民文化兴起,四大名著问世。

历史的悲剧源于我们的无知和少知,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有许多东西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

礼为一切社会行为之规范,但道德却不能代替法律,与此同时也并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抛弃。

健全法制体系,提高道德修养中华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们自己手中。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参考范文篇三张居正在历史上以铁腕著名。

黄仁宇先生认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奋和人事关系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却远远超过了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可以接受改革的范围,过大的威胁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1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

这一年,明王朝的模范官员海瑞、著名将领戚继光相继离世,在历史的长河里似乎仅掀起了些许浪花。

而在黄宇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里,这一年,又仿佛暗含玄机,确是颇为值得探究的历史节点。

纵向而言,1587年距明开朝(1368年)已有219年,距明亡(1644年)尚有57年。

此时的明王朝治国早有祖制,统治思想上则信奉僵化的程朱理学下的孔孟儒家,甚至将其视为司法、理政的判断依据。

看似一切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日臻成熟的王朝旧制,仅余的数十年气数,却又无不在提醒后来的诸位看客,实则危机早已潜伏。

横向观之,在黄仁宇先生截定的1587年之剖面下,万历皇帝正当24岁的盛年,却已登基15年,其老师兼前首辅张居正已溘然离世5年。

执政的前十年亦是万历帝在位最有作为的十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这些均与首辅大臣张居正励精图治,强力推行系列改革密不可分。

当然,当时尚在少年的万历帝眼里,凡事以老师的教导为最高准则,名为万历中兴,实乃张居正的个人意志使然。

尽管开朝皇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废丞相,凡事均需皇帝钦点,长此以往,必有后来皇帝不堪重负,随之,内阁制度应运而生,加以明朝的监察、秘密警察之制,皇帝既在脑力、体力上得以解脱,又分散权力防止下臣专权。

但是这仅是理论上的完美无瑕罢,实际情形往往大相径庭。

张居正竭力辅佐万历帝,一心图治的他断然不曾想自己的专权,死后引发臣僚群起攻之,终遭皇帝的唾弃,落得个死后两年便被抄家,险被鞭尸的悲惨下场。

587年,即位15年的万历帝,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均略显疲态。

这位从小生活在帝师张居正影响与约束下的皇帝,雄心当立之时,受了反对派的引导与蛊惑,当务之要便是极力清洗张居正等人势力,似乎一扫了多年来的压抑与阴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2000字〔通用5篇〕《万历十五年》2000字〔通用5篇〕《万历十五年》篇1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万历十五年》今日最终读完了。

一部历史书竟能让我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读完,连我自我都感到些许惊讶。

一部书只写了一年——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场景不可谓不小,正如该书作者黄仁宇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听人言,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

比起许多鸿篇大作,《万历十五年》实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却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明晰的历史脉络一般。

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

同时黄仁宇先生的文学化写法,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小说,鉴赏诗词般,一泻千里地读完。

读完后还感觉唇齿留香,余香满颊。

细细玩味着,浅浅尝茗似的,在脑海中回味,咀嚼,消化。

简直就是在品味一道大厨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当我们品味这道美食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化洞察力。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开展方向。

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开展。

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化的历史背景。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根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国家是国与家的结合,上至君主下至户主,在自我的管理范围内是具有绝对权威的。

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

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那么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

家是一国,国是一家。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我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谨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篇1)《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的末尾写到:“由明朝可以向后倒推到其它各朝,主要原因还是受亚洲大陆天候地理关系的影响。

”这就是作者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得出了的历史结论。

当历史的问题牵扯到地理环境时,似乎一切已经注定。

气候天决定,文化随之产生,历史的大环境也就矗立在那里了。

那么,在既定的环境中,历史人物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呢?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比如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

写到张居正这一章的时候,作者拟定的章标题是——世间已无张居正,也就是说书中阐述更多的是他的落寞和跌入谷底之后朝局的变化。

何以一代内阁首辅身前地位显赫风光无限,死后被鞭尸,被抄家?也许,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社么叫物极必反。

活着的张居正总是幻想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他的威严、权利和智慧不仅在小皇帝身上展现出来,也笼罩在整个朝野。

他想当皇帝吗?其实不见得,从他不遗余力的改革赋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来看,他也许真的希望这个国家能在他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

只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一个事实,推动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

他自身就处于明朝这样一个文官体系当中,当他把所有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者贬黜的时候,就打破了整个体系的平衡。

在当时明朝的大环境中,张居正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心中可能有这样的独白:“万人阻挡又怎样,权利会帮我达成所愿。

”他不顾整个历史环境的力量,不考虑文官系统里其它人的想法,一意孤行,希望通过明确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公务,最终的结果历史给出了答案。

当他孤独前行的时候少有人真心实意的成为他的同伴,当他死后大部分人对他群起而攻之,表达不满。

申时行同样作为明朝首辅,并不如张居正那样“有名”。

他深知自己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中,没有锋芒,更谈不上毕露。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范文5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范文5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范文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篇1周末,天气苍白,发霉的心情,觉得该出去晒晒太阳了,和好友一起到书店,买了本中华书局出版的《万历十五年》,一口气看了半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万历十五年,没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败。

高拱,张居正,海瑞,申时行,直到最后的自以为明君的崇祯皇帝,在整体制度体制的腐败下,中华民族也迎来的自己的文化危机。

资本主义的萌芽很难兴起,传统的力量依旧强大。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以德治国的传统,如何保持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国式价值观呢?这是《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思考的问题,也在现实中不断激荡着无数中华赤子的心胸。

这一段时间,国学兴起,伴随着百家讲坛的推波助澜,传统文化复兴的势头似乎一浪高过一浪。

国学、历史类图书开始盛行街面。

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王立群讲史记,汉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儿,讲座,电视剧,小说,历史以各种形式体裁不断出现。

国学兴旺,历史重温,文化复兴,这是好事。

我们小时候,四书五经,史记汉书,都是稀松荒疏的很。

这些书对我来说都是近几年开始恶补的,感觉也只是走马观花,粗略浏览,很难记住了。

为什么小时候没有早早把它们看过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费问题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视,我辈只是从语文书的枝节中记住了星星点点的古籍名句。

中国的古籍、历史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是我们文化的载体。

经史子集,诸子百家,里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这些财富却在很长时间内不受重视,甚至发生断层。

有时候阅读古籍,真的有种韩愈《石鼓歌》中的痛苦。

看了些古籍,我个人觉得,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既有精华智慧,也有糟粕垃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人物事件,上推下演,就是为了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年,这一个切片,看到中国历史的一个脉络,一个衰亡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独特的历史类读物,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既有学术又有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选去了历史上十分平淡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作为全书的北京,介绍了皇都明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用过挖掘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悲剧,从中的出他们所处的大明帝国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而且中令我印象颇深的一个人物是万历皇帝,与我们一般人认识中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不同,万历的人生可以说是很纠结甚至是痛苦的。

万历在10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其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着首辅张居正的协助。

这是的万历皇帝每天要上早朝,要练习书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各种礼教。

(说到这里插一句作者认为礼教是维持封建统治集团统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同时由于他的身份特殊,身边很少有同龄的玩伴,能一起玩的也只有一个太监“大伴”冯保。

这一切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强烈的束缚。

成年以后,万历有过两年勤勉治国的时光,他在这两年中意气风发,充满激情,想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在京城遭遇大旱时亲自步行到天坛祈雨,又观看禁军的训练。

但随后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他失去了重要的辅助,更为糟糕的是张居正生前得罪的大臣们集体发难,要求清算张居正,万历在舆论和证据的双重压力下,只能痛苦万分地在张居正死后几年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师。

这件事也让他深深认识到文官集团斗争的阴暗所在。

而在后来关于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又希望废长立幼,立自己最喜欢的贵妃的儿子当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太子的母亲才能和皇帝同葬)。

但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他,上奏,辞职,逼得他无可奈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2000字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英译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书中所写是1587年中国历史上所发生之事。

读完之后,才了解到,这一年,是万历皇帝登上天子宝座的第十五年,这一年,其实并无大事可述。

但看似平平淡淡的这一年,其实却发生了一些事情。

表面看似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大事发生的前兆,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作者黄仁宇先生以一种“大历史观”的手法详细记叙了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大历史观”本质上就是通过客观的分析史料,究察社会现象其蝴蝶效应的源头。

1587年看似一派太平的大明朝,已逐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作者把万历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作为书中主线,从多个横截面去叙述他们的生活,从中折射出明代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继任首辅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各在其位,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可在那个时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悲哀的命运无一人逃脱。

不管是怠政的皇帝,还是独裁的张居正,调和的申时行,富于创造的戚继光,廉洁奉公的海瑞,思想进步的李贽,他们通通没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万历八岁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这个年轻的皇帝,一生都没能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能和文官集团做着消极对抗,充当一个活着的祖宗。

张居正在位时权倾朝野,可他自信过度,他把所有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控之下,严厉过度,以致引起了文官集团的憎恨。

一经逝世,便被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申时行坚持调济折衷的原则,他懂得为臣之道,也看透了国家最大的问题便是文官集团,但这个体制上存在的罅隙越来越大,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也越来越困难,而与此同时皇帝励精图治的愿景也被消耗殆尽,他只能留下一纸离职书与一声叹息。

海瑞是彻彻底底把孔孟之道奉为内心准则并贯彻了自己一生的人,但文官集团虽以孔孟主义自居,但毕竟还是把这些视为利用工具,遵守与否,取决于与他们的利益是否相安无忧。

戚继光能在体制内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才干,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可他推行的整套措施在事实上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为此,他付出了晚景凄凉的代价。

李贽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有着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却又无法叛离他生存的儒家宗旨。

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他挣扎,奋斗,却没有实际的成果,最后被捕在狱中,割喉自尽。

说到底,还是因为触碰到了道德的根本。

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皇帝的无奈。

在我的印象中,皇帝在中国古代是权利和地位至高无上的代表,除了心系天下的隐性要求,没有什么人可以阻碍他做什么。

这本书恰恰推翻了我的看法。

作为皇帝,他要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如每日早朝、祭天地、祀祖庙、庆元旦、赏端阳;接见外国使臣、官员耆老;检阅军队颁发战旗等等,在这些庄严的仪式之下,是繁文缛节、毫无新意的重复。

稍微有享乐,母亲会处罚他,先生会劝谏他,大伴会督导他,条条框框之下,他能做的便是勤俭节约、励精图治。

皇帝年幼的时候没有实权还能说他尚小无法独自处理政务,可当他大婚、有了子嗣之后,大权还是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

即使到了1584年,清算完张居正、冯保之后,他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

其中,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事是国本之争。

他宠爱郑贵妃,想立郑氏之子皇三子常洵为储,可是文官集团不容许他违反伦理纲常,不允许他打破他们已经构建好的政治体系。

如果万历强行废长立幼,势必会造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了近十年,最终还是万历缴械投降,放下了对皇权的最后一丝幻想。

这未免过于悲哀,
“皇帝”是一种社会制度,可皇帝本人,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欲望,而这些都被看作是逾越道德规范的。

他若是原原本本遵从,便成了傀儡与囚徒;他若是反抗这种政治体制,也无非两种结果,要么成为昏君,要么成为暴君。

万历皇帝选择了后者,数十年不问政事,以此和文官集团做消极对抗,无疑也对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他处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便有了对天下众生的责任,但是他对此不管不顾,也无心去解决,这一点,让我觉得这个可怜的皇帝又如此可悲。

一个把什么都看透了的人、对什么都不抱希望的人,又如何指望命运能放过他呢?
如果说明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还有满族崛起这些直接因素,也太过片面。

或者将罪责推给怂恿皇帝改立太子的郑贵妃,也有失公允。

就算没有郑贵妃,也没有李自成,文官集团的彼此隔阂和对立,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而这个矛盾,却是从明代创立之初就逐渐开始了。

明代以道德作为立政之本,人们的行动被儒家无法固定的原则限制,众人的创造力也纷纷被抑制。

同时法律的制定被鄙弃,商业的发展被阻碍,军事改革被忽视,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都是导致明代灭亡的推手。

风起于青萍之末。

古人能从小小的萍草之间,预测到大风暴的来临。

看问题也该如此,从现象入手,看到本质。

找到蝴蝶效应的源头,才能找到事物发展的关键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