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浆、挂糊和勾芡
中式烹调技艺

中式烹调技艺第十一章上浆、挂糊、勾芡一、考试要求:1、理解并掌握的基本概念:上浆、挂糊、勾芡、等。
2、了解上浆、挂糊、勾芡所采用的原料。
3、掌握上浆、挂糊、勾芡的种类及作用。
4、掌握上浆、挂糊、勾芡的操作要领。
5、掌握芡汁的类型、勾芡的方法及不需要勾芡菜肴的类型。
二、课前自主复习:1、认真复习《中式烹调技艺》第十一章:上浆、挂糊、勾芡2、完成知识准备及例题分析的内容。
3、重点复习内容:(1)、上浆、挂糊、勾芡的作用。
(2)、糊、浆和芡汁的种类及相对应的菜肴。
(3)、上浆、挂糊和勾芡的操作要领。
三、知识准备:1、填空题:(1)、加热过程中原料形态的美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
(2)、挂糊后的主、配料多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烹调方法。
(3)、勾芡按芡汁的浓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1)、用老酵面、面粉、淀粉、油脂、盐、水、食用碱调制的糊,适用于制作()。
A、脆皮鱼条B、焦熘鱼片C、炸鱼排D、拔丝香蕉(2)、水粉芡中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一般为()℃左右。
A、50B、60C、70D、80(3)、制作“软炸鱼条”时,所采用的糊为()。
A、蛋黄糊B、蛋清糊C、全蛋糊D、蛋泡糊(4)、蛋泡糊中,鸡蛋清与干淀粉的用量比例为()。
A、1:1B、1:2C、2:1D、1:33、名词解释:(1)、上浆:(2)、挂糊:(3)、勾芡:4、问答题:(1)、上浆一般包括哪些环节?四、例题分析:1、选择题:(1)、酸辣汤应采用的勾芡形式是()。
A、包芡B、熘芡C、玻璃芡D、汤芡(2)、主料上浆通常用嫩肉粉的一组菜肴是()。
A、象牙里脊、松子鱼米 C、青椒肉丝、炒蝴蝶片B、银牙鸡丝、清炒虾仁 D、酱爆羊肉、尖椒牛柳(3)、蛋清糊调制中,鸡蛋清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比例为()。
烹饪基本功 挂糊、上浆、勾芡基本功

3. 全蛋浆 【原料构成】 全蛋液、淀粉、精盐、料酒、味精等。 【调制方法】 制作方法基本上与鸡蛋清粉浆相同。调制浆液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全蛋粉 浆需要更加充分地调和,以保证各种用料相互溶解为一体;二是用全蛋粉浆浆制质地较老韧 的原料时,宜加适量的泡打粉或小苏打,以使主、配料经油滑后松软而嫩。 4. 蛋黄浆 5. 苏打浆 【原料构成】 鸡蛋清、淀粉、小苏打、水、盐等。 【调制方法】 先将原料用小苏打、盐、水等腌渍片刻,然后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浆 好后静置一段时间即可使用。
第三节 上浆
一、浆的种类及调制
1. 水粉浆 【原料构成】 淀粉、水、精盐、料酒、味精等。 【调制方法】 将原料用调料 (精盐、料酒、味精) 腌渍入味,再用水和淀粉调匀,浆的浓度以裹住 原料为宜。 2. 蛋清浆 【原料构成】 鸡蛋清、淀粉、精盐、料酒、味精等。 【调制方法】 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先将主、配料用调料 (精盐、料酒、味精)拌腌入味,然后 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即可。另一种方法是用鸡蛋清加湿淀粉调成浆,再把用调料腌渍后的主、配料 放入鸡蛋清粉浆中拌匀即可。
四、影响勾芡的因素
1. 淀粉种类 2. 加热时间 3. 淀粉浓度 4. 有关调料
二、挂糊操作要领
1. 要灵活掌握各种糊的浓度 (1) 较嫩的原料所含水分较多、吸水力强,则糊的浓度以稀一些为宜。 (2) 如果原料挂糊后立即进行烹调,则糊的浓度应稠一些。 (3) 如果原料挂糊后不立即烹调,糊的浓度应当稀一些。 (4) 冷冻的原料含水分较多,糊的浓度可稠一些。
2. 恰当掌握各种糊的调制方法 制糊时,必须掌握 “先慢后快、先轻后重” 的原则。 3. 挂糊时要把原料全部包裹起来 4. 根据原料的质地和菜肴的要求选用适当的糊液 5. 注意挂糊的时机 挂糊后的原料应迅速进行烹调,放置时间长了会 “脱糊” 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浆、糊和勾芡

浆、糊和勾芡第一节浆和糊运用炒、爆、熘、炸等烹调方法烹制菜肴时,有些主料需要挂糊或上浆(又称着衣)方可烹调。
浆和糊,是各地方菜通用的,其用料和制法也基本相同。
但严格讲来,浆和糊是有区别的。
区别之一是,上浆一般是把淀粉(或玉米粉、面粉)、鸡蛋及一些调味品依次直接放入原料中进行调拌,无而事先制浆;挂糊则先用淀粉(或玉米粉、面粉)、鸡蛋、水、油和发酵粉等制成糊,再把烹饪原料放到里面拖过。
区别之二是,浆较稀而糊较稠。
区别之三是,凡上浆的原料多用于炒、爆,而挂糊的原料多用于炸、熘。
下面把浆和糊的作用、种类、制法作一介绍。
一、浆和糊的作用第一、能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和鲜味,使烹调出来的菜肴具有滑、嫩、柔、脆、酥、香、松或外焦里嫩等特点。
经加工成为片、丝、丁、条、块状的原料,如直接用于烹制,下入油锅内,细小的原料会因骤然受高温而迅速失去很多水分变得发干、发老;如经上浆或挂糊,原料受到浆或糊的保护,其内部的水分就不易散失,不仅能保持原料鲜嫩,其外层的浆或糊又会形成一层或滑、或嫩、或脆、或酥、或松的特殊表层。
第二、能保持经过加的原料的形态。
鸡、鸭、鱼、肉、虾等原料被加成片、丝、丁、条、块等各种形状,有的如不上浆或挂糊,在烹饪过程中易散碎、断裂、干瘪而改变形态;经过上浆或挂糊的原料,则能够避免上述现象,而达到美化造型的目的。
第三、能减少原料的营养损失。
不经上浆或挂糊的原料,在烹制过程中受高温的影响,自然一部分营养物质被破坏而损失掉,而浆或糊,对原料能起到保护作用,会减少其营养损失。
二、浆的种类与制法浆,分为水粉浆、蛋清粉浆、全蛋粉浆三种。
(一)水粉浆水粉浆,就是用少量清水将干淀粉澥开,再加适量清水澥成粥状即成。
一般以5克干淀粉加清水10克为宜。
它的用法是,先将原料用原料拌腌入味,再用水粉浆浆上,粉浆的稀调度,以能裹住原料为好。
水粉浆一般用于肉片、肉丝、肉丁、和鸡丁(也有用蛋清粉浆或全蛋粉浆的)、腰子、肝、肚等到原料,适用于爆、炒、熘、汆等烹调方法。
烹饪中的上浆、挂糊和勾芡

烹饪中的上浆、挂糊和勾芡一、上浆和挂糊为了使原料在烹饪过程中减少营养损失,保持水分和鲜味,并使原料不改变形状,需要在使用烹调技法前对原料进行上浆或挂糊处理。
上浆是把淀粉、鸡蛋及一些调味品依次直接放入原料中进行搅拌,无需事先制浆;挂糊则先用淀粉、鸡蛋、水、油和发酵粉等制成糊,再把烹饪原料放到里边拖过。
浆较稀适用于炒、爆,糊较稠多用于炸、熘。
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八种。
水粉糊:用淀粉和水调合而成,一般比例是淀粉1两,水2两,糊的稀稠以能挂上原料为宜。
挂这种糊经过油炸,具有色泽金黄、酥脆而香的特点。
适用于焦熘肉片、干炸黄鱼和糖醋里脊等菜肴。
蛋清糊:用鸡蛋清、淀粉、盐和水调制而成。
一般比例是1个蛋清用2钱淀粉,以糊均匀挂附在原料上不下流为好,适用于软炸鱼条等菜肴。
蛋泡糊:俗称高丽糊、雪衣糊,它是把鸡蛋清顺一个方向抽打成泡沫状后,再掺入少许干淀粉调合而成,一般比例是1个蛋清加3钱淀粉。
挂这种糊的菜肴,经炸制后白如霜雪,涨发饱满而松软,适用于雪衣大虾、炸羊尾等菜肴。
酥炸糊:用面粉、猪油、盐和水调制而成。
一般比例是面粉2两、猪油1两、水1.5两、盐少许轻轻搅拌,待面糊起酥后才可使用,适用于炸脂盖、酥炸胗肝等菜肴。
发粉糊:俗称酥糊,是将面粉掺入发酵粉或苏打粉,加水调成糊状,一般比例是面粉2两、水2两、发酵粉4钱。
适用菜肴如酥炸鲜蘑、炸茄夹等。
干粉糊:就是先用网油或油皮将入了味的原料包卷成卷或塔形,利用其表面的水分蘸一些干淀粉即可炸制。
使用这种糊炸制的菜肴表皮酥松发脆,适用的菜肴有网油虾塔、炸三丝油皮卷等。
拖蛋糊:将用调料腌渍好的原料拍上干面粉,再均匀的在鸡蛋液里拖一下,直接下锅煎至成熟,常见的菜肴有生煎鳜鱼、锅塌豆腐等。
面包渣糊:就是原料先挂拖蛋糊,再在外面滚一层面包渣按实,下油锅炸制即可。
用此糊炸制的菜肴,面包渣香脆可口,而主料细嫩,较有名的菜肴有面包猪排、珍珠虾排等。
二、芡汁和勾芡所谓芡,就是用水把淀粉澥开之后的白色粉浆,即水淀粉。
上浆、挂糊和勾芡

第一节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及其作用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由于性质不同,在烹调加工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正确掌握上浆、挂糊、勾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浆用料及其作用上浆用料是指用于上浆的佐助原料及调料,主要有精盐、淀粉(干淀粉、湿淀粉)、鸡蛋(全蛋液、鸡蛋清、鸡蛋黄)、油脂、小苏打、嫩肉粉、水等。
1.精盐精盐是主、配料上浆时的关键物质,适量加入精盐可使主、配料表面形成一层浓度较高的电解质溶液,将肌肉组织破损处(刀工处理所致)暴露的盐溶性蛋白质(主要是肌球蛋白)抽提出来,在主、配料周围形成一种黏性较大的蛋白质溶胶,同时可提高蛋白质的水化作用能力,以利于上浆。
上浆的质量与精盐的用量有关:用量过少,对盐溶性蛋白质的溶解能力不够,对蛋白质水化作用能力的提高不大,表现为“没劲”。
用量过多,则会在完整的肌细胞周围产生较高的渗透压,致使主、配料大量脱水。
同时还会降低蛋白质的持水性,使主、配料组织紧缩、质地老硬(易使菜肴成品质感变得老韧)。
所以只有精盐用量适当,才能获得满意的上浆效果。
2.淀粉淀粉在水中受热后会发生糊化,形成一种均匀而较稳定的糊状溶液。
上浆后主、配料及周围的水分不是很多,加热时淀粉糊化则可在烹饪原料周围形成一层糊化淀粉的凝胶层,防止或减少烹饪原料中的水分及营养成分流失。
上浆后的主、配料一般采用中温油烹制,因为浆液中含水量很大,所以淀粉在浆液中一般不易发生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但淀粉却能较充分地糊化,使浆液具有较好的黏性,并紧紧地裹在主、配料表面上,进而达到上浆的要求。
3.鸡蛋鸡蛋用于上浆时,主要是鸡蛋清在起作用。
鸡蛋清富含可溶性蛋白质,是一种蛋白质溶胶。
受热时,鸡蛋清易产生热变性并凝固,使其由溶胶变为凝胶,这有助于在上浆主、配料周围形成一层更完整、更牢固的保护层,阻止主、配料中的水分散失,并使其保持良好的嫩度。
鸡蛋的另一个作用是改变上浆后主、配料的色泽,使其呈白色或黄色。
谈挂糊、上浆和勾芡的作用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21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挂糊、上浆就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的表面上,挂上一层粘性的糊浆,使做成菜肴的营养不受或少损失,达到酥脆、滑嫩或松软的一项技术措施。
勾芡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芡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增加菜肴滋味的一种技术措施。
挂糊、上浆和勾芡常用的原料有淀粉、面粉、米粉、发酵粉、面包粉、蛋(蛋清、蛋黄或全蛋)、水等。
淀粉能作为挂糊、上浆和勾芡的原料,是因为淀粉粒在适当的温度下(各种淀粉所需温度不同,一般在60℃~80℃)在水中能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这一现象称为糊化作用。
糊化作用的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态(晶质与非晶质)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
淀粉糊中包含三个部分,一部分为真淀液,一部分为淀粉糖,一部分为淀粉胶。
淀粉糊中所含淀粉胶粒愈多,粘性愈大。
植物块茎中的淀粉如藕、菱、甘薯、土豆等所含淀粉胶粒往往比谷类(如米、麦等)为多,所以它们的粘性较大,因而常被作为挂糊、上浆和勾芡之用。
蛋类是比较理想的挂糊、上浆的粘合剂,这是因为构成蛋类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起重要的特性是容易凝固。
把蛋清(或蛋黄、全蛋)掺入糊浆中,在烹制过程中,蛋白质由于受热凝固,使糊、浆紧紧地包裹住原料,从而达到保护原料营养成分、水分、鲜味以及原料形状的作用。
同时,由于蛋类所具有的发泡作用,而使糊、浆受热后具有酥松的口感。
水在这里主要起调节作用,既可以增加一些较老原料的水分,有可以起到调和糊、浆、粉汁的作用。
面粉、米粉等作为挂糊之用,也是由于面粉和米粉中所含淀粉的缘故。
1挂糊、上浆中国烹饪中烹调方法很多,有以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有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有以汽为介质的烹调方法……在以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中,常用的有炸、溜、爆、炒等,这些烹调方法大都使用旺火热油。
《食材上浆、挂糊和勾芡》

《食材上浆、挂糊和勾芡》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用相同的食材烹调一道菜肴就有很多种做法,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口味。
烹调前对食材不同的处理方式,也会使菜肴展现出不同的外貌与风味。
有的人炒菜的时候会直接将切好的食材投入锅中翻炒,还有的人会在烹调食材之前做一定的预处理,比如对食材进行上浆挂糊,还有的人会在烹调中加入勾芡的过程。
这些操作都让菜肴拥有了千变万化的风味,成品菜肴颜色更加艳丽、垂涎欲滴。
那么,上浆和挂糊都是咋回事?烹调中又该如何应用呢?芡粉,俗称“淀粉”、“生粉”,品种繁多,包括有:绿豆粉、豌豆粉、蚕豆粉、马蹄粉、菱粉、藕粉、小麦粉、玉米粉、百合粉、葛粉、首乌粉、蕨粉以及薯、芋类的马铃薯粉、木薯粉、山芋粉等。
其中绿豆粉、马蹄粉、菱粉、马铃薯粉因支链淀粉含量高,所以质量较好,粉色洁白,晶莹有光泽,质地细腻黏性足;用其勾芡可使菜肴卤汁均匀,无沉淀物,冷却后不会分离出水,看上去水汪汪,颜色鲜艳。
有些芡粉除了用开水直接冲服,还可做特定莱式,如:马蹄粉制成“马蹄糕”,百合粉制成“水晶肉圆”,首乌粉制成“首乌煨鸡”,葛粉制成“葛粉圆子”。
山芋粉又称“地瓜粉”,虽然无光泽,黏性差,但质量较轻,吸水性强,常用在“捶肉”、“敲鱼、虾”之类菜式。
芡粉的具体作用是作为某些菜肴的主要原料:如东北的“猪肉炖粉条”、“鸡丝拉皮”;作菜肴的黏合剂,如扬州“蟹粉狮子头”、鱼丸、肉丸;最主要作用是上浆、挂糊、拍粉、勾芡。
上浆、挂糊、拍粉是属于烹饪工艺学当中的“保护性加工工艺”,是在成形的原料表面粘裹一层干粉、湿粉或浆糊,利用淀粉糊化作用和鸡蛋蛋白质凝固形成的外膜,对原料起保护作用,使原料在加热过程中水分和营养风味物质不易损失,保持形状的完整。
上浆、挂糊、拍粉是对原料的初期处理,一般来说,浆稀、糊稠,而拍粉与上浆、挂糊经常配合使用。
勾芡是烹饪工艺学当中的“增稠工艺”,是在菜肴成熟时,为了增强菜肴的感官性能和物理性质而进行的后期处理。
什么是上浆、挂糊、勾芡?上浆、挂糊、勾芡这三种都是中餐工艺中常见的技法,统称为“糊浆工艺”。
上浆挂糊和勾芡11

二、挂糊用料及其作用
1.淀粉、面粉、面包粉(渣) 2.鸡蛋 3.膨松剂 4.水 5.油脂
三、勾芡用料及其作用
勾芡用料是指用于勾芡的佐助原料,主要有淀粉和水。 淀粉在勾芡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 (1)淀粉在一定量的水中加热,吸收很多 水分而膨胀形成糊化,使菜肴汤汁浓稠 度增大,对菜肴具有改善质感、融合滋 味、保持温度、突出菜肴风味和减少养 分损失的重要作用。 (2)淀粉糊化后形成的糊具有较大的透明 度,它黏附在菜肴表面,显得晶莹光洁、滑 润透亮,起到了美化菜肴的作用。
勾芡就是根据烹调方法及菜肴成品的要求,在主、配料接 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以增加汤汁对主、配料附 着力的施调方法。
勾芡
第一节 第二节
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及其作用 上浆
第三节
第四节
挂糊
勾芡
一、上浆用料及其作用
1.精盐
2.淀粉 3.鸡蛋 4.水 5.小苏打、嫩肉粉(也称松肉粉) 6.油脂
5.水粉糊(又称硬糊、淀粉糊)
6.干粉糊
8.脆皮糊
7.发粉糊
9.拍粉拖蛋(液)糊
10.拍粉拖蛋滚面包粉(渣)糊
三、挂糊的操作要领
1.要灵活掌握各种糊的浓度 2.恰当掌握各种糊的调制方法
3.挂糊时要把主、配料全部包裹起来
4.根据主、配料的质地和菜肴的要 求选用适当的糊液
四、上浆与挂糊的区别
1.施调方法的区别
上浆就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主、配料中,加入适当的调料 和佐助原料,使主、配料由表及里裹上一层薄薄的浆液,经过 加热,使制成的菜肴达到滑嫩效果的施调方法。
上浆
挂糊就是根据菜肴的质量标准,在经过刀工处理的主、配 料表面,适当地挂上一层黏性的糊,经过加热,使制成的菜肴 达到酥脆、松软效果的施调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浆、挂糊和勾芡第一节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及其作用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由于性质不同,在烹调加工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正确掌握上浆、挂糊、勾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浆用料及其作用上浆用料是指用于上浆的佐助原料及调料,主要有精盐、淀粉(干淀粉、湿淀粉)、鸡蛋(全蛋液、鸡蛋清、鸡蛋黄)、油脂、小苏打、嫩肉粉、水等。
1.精盐精盐是主、配料上浆时的关键物质,适量加入精盐可使主、配料表面形成一层浓度较高的电解质溶液,将肌肉组织破损处(刀工处理所致)暴露的盐溶性蛋白质(主要是肌球蛋白)抽提出来,在主、配料周围形成一种黏性较大的蛋白质溶胶,同时可提高蛋白质的水化作用能力,以利于上浆。
上浆的质量与精盐的用量有关:用量过少,对盐溶性蛋白质的溶解能力不够,对蛋白质水化作用能力的提高不大,表现为“没劲”。
用量过多,则会在完整的肌细胞周围产生较高的渗透压,致使主、配料大量脱水。
同时还会降低蛋白质的持水性,使主、配料组织紧缩、质地老硬(易使菜肴成品质感变得老韧)。
所以只有精盐用量适当,才能获得满意的上浆效果。
2.淀粉油脂有助于提高芡汁的亮度。
当芡汁淋入到勺中后,在加热状态下会吸水膨胀而糊化,形成一种溶胶,这种溶胶的光度较暗。
如果在淀粉芡汁糊化的同时,向勺中的芡汁淋入适量明油,明油就会裹在芡汁中被一起糊化,这样芡汁的光亮程度会大大提高。
但是如果芡汁的糊化过程已经结束再淋入明油,由于明油在糊化体系以外,则芡汁亮度得不到提高。
第二节上浆一、上浆的作用上浆主要是主、配料表面的浆液受热凝固后形成的保护层对主、配料起到保护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主、配料的嫩度主、配料上浆后持水性增强,加上主、配料表面受热形成的保护层热阻较大,通透性较差,可以有效地防止主、配料过分受热所引起的蛋白质的深度变性,以及蛋白质深度变性所导致的主、配料持水性显著下降和所含水分的大量流失,从而保持主、配料成菜后具有滑嫩或脆嫩的质感。
2.美化原料的形态加热过程中原料形态的美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主、配料中水分的保持,二是主、配料中结缔组织不发生大幅度收缩。
主、配料上浆所形成的保护层有利于保持水分和防止结缔组织过分收缩,使主、配料成菜后具有光润、亮洁、饱满、舒展的美丽形态。
3.保持和增加菜肴的营养成分上浆时主、配料表面形成的保护层,可以有效地防止主、配料中热敏性营养成分遭受严重破坏和水溶性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起到保持营养成分的作用。
不仅如此,上浆用料是由营养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组成的,可以改善主、配料的营养组成,进而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
4.保持菜肴的鲜美滋味主、配料多为滋味鲜美的动物性烹饪原料,如果直接放入热油锅内,主、配料会因骤然受到高温而迅速失去很多水分,使其鲜味减少。
经上浆处理后,主、配料不再直接接触高温,热油也不易浸入主、配料的内部,主、配料内部的水分和鲜味不易外溢,从而保持了菜肴的鲜美滋味。
二、浆的种类及调制上浆用料的种类较多,依上浆用料组配形式的不同,可把浆分成如下四种:1.鸡蛋清粉浆(1)用料构成鸡蛋清、淀粉、精盐、料酒、味精等。
(2)调制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将主、配料用调料(精盐、料酒、味精)拌腌入味,然后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即可。
另一种方法是用鸡蛋清加湿淀粉调成浆,再把用调料腌渍后的主、配料放入鸡蛋清粉浆中拌匀即可。
上述两种方法都可在上浆后加入适量的冷油,以便于主、配料划散。
(3)用料比例主、配料500g,鸡蛋清100g,淀粉50g。
(4)适用范围多用于爆、炒、熘类菜肴,如“清炒虾仁”、“滑熘鱼片”、“芫爆里肌丝”等。
(5)制品特点柔滑软嫩、色泽洁白。
2.全蛋粉浆(1)用料构成全蛋液、淀粉、精盐、料酒、味精等。
(2)调制方法制作方法基本上与鸡蛋清粉浆相同。
调制浆液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全蛋粉浆需要更加充分地调和,以保证各种用料相互溶解为一体;二是用全蛋粉浆浆制质地较老韧的主、配料时,宜加适量的泡打粉或小苏打,使主、配料经油滑后松软而嫩。
(3)用料比例与鸡蛋清粉浆基本相同。
(4)适用范围多用于炒、爆、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及烹调后带色的菜肴,如“辣子肉丁”、“酱爆鸡丁”等。
(5)制品特点滑嫩,微带黄色。
3.苏打粉浆(1)用料构成鸡蛋清、淀粉、小苏打、水、精盐等。
(2)调制方法先把主、配料用小苏打、精盐、水等腌渍片刻,然后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浆好后静置一段时间使用。
(3)用料比例主、配料500g、鸡蛋清50g、淀粉50g、小苏打3g、精盐2g、水适量。
(4)适用范围适用于质地较老、肌纤维含量较多、韧性较强的主、配料,如牛肉、羊肉等。
多用于炒、爆、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如“蚝油牛肉”、“铁板牛肉”等。
(5)制品特点鲜嫩滑润。
4.水粉浆(1)用料构成淀粉、水、精盐、料酒、味精等。
(2)调制方法将主、配料用调料(精盐、料酒、味精)腌入味,再用水与淀粉调匀上浆。
浆的浓度以裹住烹饪原料为宜。
(3)用料比例主、配料500g,干淀粉50g,加入适量冷水(应视主、配料含水量而定)。
(4)适用范围适用于肉片、鸡丁(也可用鸡蛋清、全蛋液等)、腰子、肝、肚等烹饪原料的浆制,多用于炒、爆、熘、氽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如“爆腰花”,“炒肉片”等。
(5)制品特点质感滑嫩。
三、上浆的操作要领1.灵活掌握各种浆的浓度在上浆时,要根据主、配料的质地、烹调的要求及主、配料是否经过冷冻等因素决定浆的浓度。
较嫩的主、配料含水分较多,吸水力较弱,因此,浆中的水分就应适当减少,浓度可以稠一些;较老的主、配料本身含水分较少,吸水力较强,因此,浆中的水分就应适当加多,浓度可稀一些。
经过冷冻的主、配料含水分较多,浆应当稠一些;未经冷冻的原料含水量相对较少,浆应当稀一些。
上浆后立即烹调的主、配料,浆也应适当稠一些,浆液稀薄,主、配料不易吸收浆中的水分即入锅烹制,主、配料易失水,达不到上浆的要求;上浆后要经过一些时间再烹调的,则因主、配料能够充分吸收浆液中的水分,且浆液暴露水分容易蒸发,所以浆应当稀一些。
2.恰当掌握好上浆的每一环节上浆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腌制入味,一般在主、配料中加少许精盐、料酒等调料腌渍片刻,浸透入味。
腥味较大的主、配料,可酌加料酒用量,除入味外,还可清除腥味。
对老韧的主、配料(如牛肉),除加精盐、料酒外,还要另加适量的水和小苏打,这样不仅能入味,还可使肉质多吸收水分变嫩。
二是用鸡蛋液拌匀,即将鸡蛋液调散(但不能抽打成泡)后加入主、配料中。
将鸡蛋液与主、配料拌匀。
三是调制的水淀粉必须均匀,不能存有渣粒,否则滑油时易造成脱浆现象;浆液对主、配料的包裹必须均匀,不能留有空隙,否则加热时会浸入热油,使这一部分质地变老、色泽变暗,影响菜肴的质量。
3.必须达到吃浆上劲上浆的目的是使主、配料由表及里均匀裹上一层薄薄的浆液,以便受热时形成完整的保护层,从而使菜肴达到柔软滑嫩的效果。
在上浆操作中,常采用搅、抓、拌等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抓匀抓透。
一方面使浆液充分渗透到主、配料组织中去,达到吃浆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提高浆液黏度,使之牢牢粘附于主、配料表层,达到上劲的目的,最终使浆液与主、配料内外融合,达到上浆的目的。
但在上浆时,对细嫩主、配料如鸡丝、鱼片等,抓拌要轻、用力要小,既要充分吃浆上劲,又要防止断丝、破碎情况的发生。
4.根据主、配料的质地和菜肴的色泽选用适当的浆液要选用与主、配料质地相适应的浆液,如牛肉、羊肉中,含结缔组织较多,上浆时,宜用苏打浆或加入嫩肉粉,这样可取得良好的嫩化效果。
另外,菜肴的色泽要求不同,也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浆液。
成品颜色为白色时,必须选用鸡蛋清为浆液的用料,如鸡蛋清粉浆等。
成品颜色为金黄、浅黄、棕红色时,可选用全蛋液、鸡蛋黄为浆液的用料,如全蛋粉浆等。
第三节挂糊一、挂糊的作用挂糊后的主、配料多用于煎、炸等烹调方法,所挂的糊液对菜肴的色、香、味、形、质、养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其作用主要有:(1)可保持主、配料中的水分和鲜味,并使菜肴获得外焦酥、里鲜嫩的质感。
主、配料挂糊后多采用高温干热处理,糊层大量脱水,不仅外部香脆,而且主、配料内部所含的水分及鲜味也得到了保持。
(2)可保持主、配料的形态完整,并使之表面光润、形态饱满(尤其是易碎原料)。
(3)可保持和增加菜肴的营养成分。
挂糊后的主、配料不直接接触高温油脂,能防止或减少所含各种营养成分的流失。
不仅如此,糊液本身就是由营养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等组成的,因此也能够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
(4)使菜肴呈现悦目的色泽。
在高温油锅中,主、配料表面的糊液所含的糖类、蛋白质等可以发生羰氨反应和焦糖化作用,形成悦目的淡黄、金黄、褐红色等。
(5)使菜肴产生诱人的香气。
主、配料挂糊后再烹制,不但能保持主、配料本身的热香气味不致逸散,而且糊液在高温下发生理化反应,可形成良好气味。
二、糊的种类及调制在烹调过程中,应当根据主、配料的质地、烹调方法及菜肴成品的要求,灵活而合理地进行糊液的调制。
1.蛋清糊(1)用料构成鸡蛋清、淀粉(或面粉)。
(2)调制方法打散的鸡蛋清加入干淀粉,搅拌均匀即可。
(3)用料比例鸡蛋清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为1:1。
(4)适用范围多用于软炸类菜肴,如“软炸里脊”、“软炸鱼条”等。
(5)制品特点质地松软,呈淡黄色。
2.蛋黄糊(1)用料构成淀粉(或面粉)、鸡蛋黄、冷水。
(2)调制方法用干淀粉(或面粉)、鸡蛋黄加适量冷水调制而成。
(3)用料比例鸡蛋黄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为1:1。
(4)适用范围多用于炸熘类菜肴,如“糖醋鱼片”等。
(5)制品特点外层酥脆香、里软嫩。
3.全蛋糊(1)用料构成淀粉(或面粉)、全蛋液。
(2)调制方法打散全蛋液加入淀粉(或面粉),搅拌均匀即可,切忌搅拌上劲。
(3)用料比例全蛋液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为1:1。
(4)适用范围多用于炸及炸熘类菜肴,如“炸鸡条”、“糖醋鱼块”等。
(5)制品特点外酥脆、内松嫩、色泽金黄。
4.蛋泡糊(1)用料构成干淀粉、鸡蛋清。
(2)调制方法将鸡蛋清用打蛋器顺一个方向连续抽打成泡沫状,拌入干淀粉,轻搅至均匀即可。
(3)用料比例鸡蛋清与干淀粉的用量为2:1。
(4)适用范围多用于松炸类菜肴,如“高丽鱼条”、“雪衣大虾”等。
(5)制品特点菜肴外形饱满、质地松软、色泽乳白。
5.水粉糊(又称硬糊、淀粉糊)(1)用料构成淀粉、冷水。
(2)调制方法先用适量的冷水将淀粉澥开,再加入适量的冷水调制成较为浓稠的糊状即可。
(3)用料比例淀粉与冷水的用量约为2:1。
(4)适用范围适用于焦熘类菜肴,如“醋熘黄鱼”、“糖醋里肌”、“焦熘肉片”等。
(5)制品特点外焦脆、里软嫩、色泽金黄。
6.干粉糊(1)用料构成干淀粉。
(2)调制方法把用调味品腌渍过的主、配料粘裹滚上干淀粉即可。
(3)适用范围适用于剞成各种花纹的原料,适用于炸、熘类菜肴,如“松鼠鳜鱼”、“菊花青鱼”、“葡萄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