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原文VS改句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专题06 原句vs改句-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专题06 原句vs改句-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关注句式的变化
1、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某些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 句式叫做倒装句。倒装的内容即是强调的内容。是作者在文段中 重点想要表达的内容或者主旨。 原句:我未曾在漫天的风雪中彷徨绝望,也未曾在歧路的暗影里 落入深渊,因为我相信地上有无数的太阳。 改句:因为我相信人间有光明,所以我在人生路上未曾绝望,也 未曾堕落。
反问句:加强语气,语气更强烈。把本来已确定的 01 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和表达效果。更能引人注意,让人深思。
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反问句、 感叹句等
祈使句:表达更为委婉、客气、礼貌、易被对方
02
接受。
疑问句:构成悬念,使读者带着问题往下探究.引
03
起读者注意,引出话题.引起读者思考.
04
感叹句:感情表达更强烈、充沛
关注语言风格和语体风格
●原句: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 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
●改句:园田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 都适宜生着蘸酱吃
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辛辣犀利 平实简明 含蓄委婉 直白晓畅 语体风格:口语 书面语;谦辞和敬词。
10、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结、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 ○ b人称的变化
关注句子的变化
○ a修辞手法变化 ○ b语序的变化:关注句子间的衔接、照应。逻辑顺序、观察顺序、事理顺序 ○ c句式的变化:倒装,整散,长短 ○ d语气的变化:祈使句,肯定、否定句,疑问,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
①原句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 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 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1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2【命题方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作为一线老师,面对这一题型,笔者先是从大量新试题中挑选取出这一题型;再亲身实践,在做题解题中总结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先做后教,先学再研。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分析 课件28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分析 课件28张

5.语体(语言风格)的变化。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适合语境。从 口头语、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 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第二步:定角度。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读透原句,找出其本身之美: 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 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可能还有其他角度,要视句子本身特点而定。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体现“语言文字运用”以下考点:语言表达简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莲叶确实可以自洁,但这并非 ‘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 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将自洁功能说成莲叶的“本领”,拟人化,生动活 泼(1分);运用俗语“牛头不对马嘴”,口语化,语气强烈(1分)。 ②原句与整个文段的表述风格更和谐,有利于吸引读者,改句表述则 较为普通(2分)。
解题指津: 第一步:找不同。 原句是定语单独成句,而改句则是定语在中心语“各色条子” 前面。 第二步:定角度。 结合语境来看,原句主要强调了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从而突 出了济南秋天的特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本题主要从“句式效果”的角度 来分析,即单独成句有何主要的效果。
2023届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复习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 分析
以句式为主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是新高考全国卷中的新题 型。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 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 果更好?”这种题型是融合了各种表达知识甚至结构的综合赏析 题,而“句式效果”是其中一个考查点。
3.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完成20-21题。 莲叶的上表皮由特殊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表面布满了高10~20微

专题02 原句vs改句对比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语言文字运用知识串讲

专题02  原句vs改句对比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语言文字运用知识串讲
效果分析: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 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 足”,
原句vs改句对比角度
突破口六:语体(语言风格)
例12: 原句: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 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 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 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走 投无路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 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 感情深厚。
上会有变化, 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起
作用。这类
1.将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 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 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原句vs改句对比角度
突破口一:倒装句式
2.倒主语。
题型起源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 这道题型之先河。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 这一题型。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 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题型起源
(2020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 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 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
原句vs改句对比角度
突破口二:长短句
例5.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 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 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 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上)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上)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上)【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解题攻略】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高考语文复习:语用题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语用题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

二、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
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
二、长短句 典例分析
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语体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高考语用题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 道题型之先河。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 一题型。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 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 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 又意足。
典例分析
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 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根据上文“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 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 “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结构安排效果分析: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 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谢谢您的聆听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用19题为例: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 达效果更好?” 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评分方式多为2+2; 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四、修辞手法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原文VS改句表达效果一.句式1.倒装句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部结构有变化,起突出强调作用。

2.长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在书面语出现频率高。

短句: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口语中尤为常见。

长句的作用:①结构繁复,集中紧凑,逻辑严密②内涵丰富,能细致地表达思想短句的作用:①强调作用②句式活泼明快,节奏感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节奏整齐分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④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意境)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富于变化3.整句与散句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

散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

整句作用: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

散句作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广泛。

整散句结合:语言和谐匀称,富于变化。

4.特殊句式:指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和设问句以及双重否定句⑴反问句:改变平淡的表达,语气强烈⑵排比句:句式整齐,有气势感⑶感叹句:感情更强烈⑷设问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烈表达情感⑸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味更强烈二、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用词:分析词语类型与词义区分点: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关联词、名词罗列、名词活用、四字成语。

⑴动词: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使语言生动形象⑵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征,传达作者情感⑶拟声词:是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⑷叠词:增强语言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⑸名词罗列(类似于诗歌鉴赏当中的列锦):多个名词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或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营造特定意境⑹连用四字短语、双字短语使语句概括更凝练,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语体风格(语言风格)改句多平淡或突兀,改句(删去)(压缩)重要修饰性词语从口语(方言,儿化音,俚语等——活泼自然,灵活简短)和书面语(庄重严谨周密),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分析原句,原句往往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逻辑性和连贯性逻辑性:从因果、承接、递进、目的等逻辑的合理性思考分析原句,说明原句更合适连贯性:考虑到叙述角度和叙述重心(叙述人称,叙述主体,情感语义的侧重点不同),是否和上下文保持连贯统一(原句语序合理性、原句句子位置变化所突出强调的内容)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是情境更真切,便于抒情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拉进与读者距离第三人称:以冷静旁观者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语句位置分析原句在某位置上,其内容表达更符合文段结构的需要开门见山,观点明确突出,奠定基调,适合开头,承上启下等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结尾原句较有诗意和力度,改句比较铺陈其直叙,改句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答题角度总结比较原句和改句在哪些方面有不同:(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6)语体色彩的变化:分析原句语体的合理之处或原句语体的效果(7)叙述人称的变化:分析原句叙述人称的合理之处(8)情感或语意侧重的变化:分析原句情感或语意侧重的合理之处1.修辞手法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偶、通感等。

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例1.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外,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8月27日暑假调研测试)答案:①原文以“他们”为陈述对象,突出舞蹈的男女,几个“他们”连用构成排比,与舞蹈节奏相应,气势逐步升腾。

(修辞)②原文用三个“不停地”强化前面的动作,突出了舞蹈的气势。

(副词)③原文用“直搅得”连接前面的动作与后面的情形,富有表现力。

(动词)(4分。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例2.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答案: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2.词语分析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

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例1.原句: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改句: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答案: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

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例2.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答案: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1)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句式2)③连用两个“那样”,突出沙枣的勃勃生机,富有抒情意味。

(副词)例3.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答案:①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

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

③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例4.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答案: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3.长短句与整散句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

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句子中有些成分结构相同或相似,长短大体相同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长短不一,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的效果: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

散句的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

例1.原句: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改句: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答案: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

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例2.原句:成片的稻叶吹着松软风,护着青穗黄,带着整片田野,这边摇过来,那边晃过去。

改句:成片的稻叶青穗黄,软的风吹着稻叶,使整片田野摇来晃去。

答案:①原句运用排比、拟人手法,突出夜晚水稻田的动人情致,富有动感;(修辞)②原句运用两组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明显,抒情意味浓。

(句式)题2.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

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

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答案:①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③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例3.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答案: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

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4.倒装句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

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

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例1.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答案: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饰语独立开来,能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②“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的“香气”而非“植株”,原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每点2分)例2.原句:它(挂钟)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答案:原句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挂钟的铁面无私。

例3.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答案: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5.特殊句式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例1.原句: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改句: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答案:①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

②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