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4语法知识(知识清单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一、基础知识1.词义辨析:褒义词与贬义词、近义词与反义词、形容词与副形词等。

2.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引号、冒号等。

3.词语辨析:近义词、异义词、俗语、成语等。

如:“太阳”与“阳光”、“凄凉”与“悲凉”、“风光”与“美景”等。

4.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正确使用词性、字形、语法规则等。

5.文字的基本结构:字、词、句、段、篇章;标题、正文、结尾等。

二、语法知识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2.句子的种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

3.名词的变化:单数、复数,恒定式、变化式。

4.动词的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

5.动词的语态: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

6.语序、语气与语态:介词短语、介词、连词、副词等的使用。

三、修辞手法与修辞作用1.比喻手法:用一个事物来暗喻另一个事物,增强表达的效果。

2.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之具有生动形象。

3.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过分的夸张,以起到强调或者讽刺作用。

4.对偶手法:通过相对矛盾的描写,突出对比的效果,增强表达的力度。

5.接近手法:就是写到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联的事物,以达到暗示性的展示。

6.修辞作用:增强表达的力度,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四、修辞手法与修辞作用1.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借助对比等方法。

2.故事的结构:起承转合的结构,其中包括人物、情节、冲突、高潮、结局等要素。

3.对白的写作:揭示人物性格、展现情节进展、推动故事发展等。

4.行文的方法: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抒发等不同的行文方式。

五、修辞手法与修辞作用1.阅读基本技巧:快速阅读、细致阅读、精读与泛读、扫读与略读等。

3.阅读步骤:初读、详读、细品、批注等阅读步骤。

六、修辞手法与修辞作用1.写作要点:遵循逻辑、结构合理、材料丰富、语言得体、情感真挚等。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语文语法是中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和修辞三部分内容。

以下是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词汇知识点: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2.词的构成:词根、词缀及其功能。

3.词的义项:词义、义项、词义辨析。

二、句法知识点:1.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句型和句式: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祈使句、比较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等。

3.句子结构:主谓结构、主系表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双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等。

三、修辞知识点: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设色等。

2.修辞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3.修辞方法:运用丰富的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以上是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我将对其中的部分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1.词的分类: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的名字。

动词:表示人或物的动作、变化或状态。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程度等。

代词:代替名词,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称谓。

介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等。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语法成分。

助词:用来表示语气、拓展词义、变化词类等。

2.词的构成:词根:词的基本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

词缀:在词根基础上进行附加的组成部分。

-前缀:位于词根之前,可改变词义或词性。

-后缀:位于词根之后,可改变词义或词性。

-内部构词:通过词根和词缀进行构词,如“思想”=“思”(词根)+“想”(后缀)。

3.词的义项:词义:字的本义或字义。

义项:一个词具有多个词义时,每个词义就称为一个义项。

词义辨析:比较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别,选择合适的词义进行表达。

4.句子成分:主语:句子中说明动作执行者或存在者的成分。

部编版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精选)

部编版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精选)

部编版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精选)部编版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精选)在初中的阶段里,语文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多的,同学们可以归纳总结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方便系统的学习和复习,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部编版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部编版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举例论证(摆事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包括引用名人名言等论证某一论点的方法与作者自己阐述某种道理论证某一论点的方法。

它的作用是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

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化深奥为浅显,更容易使人接受。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明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议论文的常见结构主要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1、层进式结构: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进入,环环相扣。

通常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这种模式进行。

2、并列式结构: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通常在开头或讲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地交代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分论点;结尾从“为什么”的角度深化论点。

3、总分式结构: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4、对照式结构:文章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或转折补充,或辩证分析,论证严密全面。

议论文语言特点1、准确严谨:体现了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2、通俗易懂(口语化):俏皮有趣、深入浅出,帮助读者轻松理解科学知识。

3、生动形象(比喻、拟人):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具有趣味性。

记叙顺序顺叙: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必备语法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必备语法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必备语法梳理XXX编版初中语文必备语法梳理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表示“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表示“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现代汉语的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

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

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判断语素很简单,只需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

如“分”、“好”、“高”、“低”;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

如“话”、“”、“确”、“民”;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

如“者”、“第”、“阿”。

2.词类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作合成词。

词的分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表概数(一些、许多、三四十);表序数(第一、初二、老大等)。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第四章 语法 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第四章  语法  复习

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词类一、词类的划分按照词的语法功能,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谓、宾,或成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不能成为主语、谓语、宾语。

它的主要作用是配合实词造句,帮助实词表达意义,帮助句子成分或分句表达关系。

二、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次、量词。

1名词: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如;表示普通事物的教师球场钢笔拖拉机电脑表示抽象事物的形势思想传统逻辑世界观表示时间季节的早晨时代冬天下午拂晓表示专用名词人名(鲁迅、)地名(北京)商标(肯德基)机关团体名(共产党、八路军)名词的语法特点:a 不能用肯定或否定方式提问,名词前不一般不能加副词。

如;不能说“狗不狗”,“很苹果”b 一般名词前可以加数量词。

如:三斤猪肉、一种思想c 名词前可以加介词组成介宾短语。

如:在家里、往北。

d 除“人、家、天”等少量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外,一般不能重叠。

e 表示人称的名词后可以加“们”。

如:家长们、同志们f 名词常做主语、宾语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动词。

如:、表示动作行为的:说、走、帮助、支持、保护、读、提。

表示发展、变化的:发展、改变、壮大、增加、缩短。

表示存在、消失的:有、出现、死亡、逝去、消灭。

表示使令:叫、让、派、禁止、允许。

表示心理活动的:希望、爱好、情愿。

表示可能意愿的(叫能愿动词):愿意、能、会、应该表示趋向(叫趋向动词);来、去、进、退、出表示判断(叫判断动词):是、就是动词的语法特点:a 能用肯定或否定重叠的方式提问。

如:走不走、想不想。

b 一般能带“着、了、过”。

如:看过、来了、听着c 大部分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语义减轻。

如:走走、讨论讨论。

d 在句子中做谓语。

如:我(爱)中国e 判断动词“是”主要用于表示对事物的判定。

如:他是张老师。

“是”后边的成分是判断宾语。

“是”有时单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强调,如:这孩子是聪明。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清单同步备课(部编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清单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13 短文两篇【重要词语】1.重要读音怡.情(yí) 傅.彩(fù) 藻.饰(zǎo) 矫.(ji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gāo) 阐.证(chǎn) 王粲.(càn)死抠.(kōu) 豁.然(huò) 吹毛求疵.(cī) 不求甚.解(shèn)狂妄.自大(wàng)2.词语释义滞碍:不通畅。

狡黠:狡诈。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要诀:重要的诀窍。

藻饰:修饰(多指文章)。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

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文学文体常识】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

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

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

3.文体知识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

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1-基础04 语句排序与衔接(知识)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1-基础04 语句排序与衔接(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4 基础知识:语句排序与衔接语句排序与衔接的解题技巧语言衔接,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

语言连贯还要求言之有序,即各句要体现严密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其中遵循逻辑顺序是语言运用的难点。

语段的逻辑关系复杂多样,有演绎、归纳、因果、递进、总分、主次等,确立何种关系需分析上下文的内容。

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经常在中考语文中出现。

具体说来从三个角度考查。

1.重新排列句子的顺序;2.为上下文衔接选用恰当的句子;3.在具体的语境中补写衔接恰当的句子。

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第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包、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认。

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

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

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

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与复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与复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
识梳理与复习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复。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回顾
1. 课文内容回顾
回顾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点。

2. 生字词复
复第四单元中的生字词,包括其读音、词性和词义。

3. 句型梳理
梳理第四单元中的典型句型,包括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二部分:语文技能训练
1. 阅读理解题
提供一些与第四单元相关的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写作练
提供一些与第四单元相关的写作练,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或主题完成写作任务。

第三部分:考点巩固
1. 重点知识点梳理
梳理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语文规范、修辞手法、修辞方法等。

2. 题型练
提供一些与第四单元考点相关的题型练,如选择题、填空题等。

第四部分:综合测试
提供一套综合测试题,包括对第四单元各方面知识的考查。

结束语
本文档对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
理与复,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升语文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一、实词1.名词(七上P13)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2.动词(七上P49)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例如: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3.形容词(七上P80)形容词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上句中,加点的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都是形容词。

“凌乱”表示状态,再如“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强壮”表示性质,再如“好”“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

还有些形容词表示颜色,如“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有些表示形状,如“大”“小”“宽”“窄”“笔直”“弯曲”。

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4.数词和量词(七上P97)数词和量词数词,我们都很熟悉:“一”“七千”“六万九千”,表示确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表示概数;“第一”“老三”“初五”,表示序数。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条”“只”等,表示事物的单位;“米”“千米”“克”“千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回”“趟”“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在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

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1)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2)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3)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5.代词(七上P120)代词下边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天上的街市》和《皇帝的新装》,注意其中加点的词:(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

“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

“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

二、虚词6.副词(七下P8)副词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好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了累累的果实?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点的三个副词的使用。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

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

读一读下边《邓稼先》中的句子,看看其中的副词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1)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2)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7.介词(七下P21)介词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沿河边(跑步)从昨天(开始)比前几天(热)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它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8.连词(七下P36)连词(1)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都德《最后一课》)(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时原子弹制造工作。

(杨振宁《邓稼先》)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来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9.叹词和拟声词(七下P68)叹词和拟声词“唉”“哎”“嗨”“喂”“嗯”“哎呀”“哎哟”,这些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达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

例如:(1)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乘凉。

(表示感叹)(2)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表示感叹)(3)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表示感叹)(4)喂,你听见了没有?(表示呼唤)(5)“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两个织工齐声说。

(表示应答)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如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春》)(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都德《最后一课》)(3)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李森祥《台阶》)10.助词(一)(七下P86)助词(一)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

例如:(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杨绛《老王》)(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杨绛《老王》)“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牧童”“极其郑重”“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

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例如: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11.助词(二)(七下P91)助词(二)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例如:(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杨绛《老王》)(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二、短语结构】★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造句单位。

★特点1、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

2、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3、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短语的基本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一、并列短语(P108)并列短语由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有的直接组合,有的则靠连词组合在一起。

例如:报纸杂志雄伟壮丽改革开放油盐酱醋你与他土地和杂草热烈而粗矿表扬与鼓励◆结构1.结构:名+名报纸杂志今天明天2.结构:动+动调查研究讨论并通过3.结构:形+形雄伟壮丽庄严肃穆4.结构: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5.结构: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半斤八两◆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1.姐姐和我(名词+代词)2.勤劳、勇敢、善良(形+形+形)◆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但有些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1.时间顺序:春夏秋冬2.大小顺序:省、市、县3.年龄顺序:老、中、青4.逻辑顺序:集成和发展5.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二、偏正短语(P116)我们学了结构助词“的”和“地”,由它们把词连接起来组成的短语就属于偏正短语。

你能从下边的例◆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结构1.结构:定+中(名、代)祖国大地一个顾客可爱的人我的老师江南水乡两只老鼠2.结构:状+中(动、形)整齐排列清晰记得顽强生活详细叙述尽情欣赏详细记录出神望着仔细观察顽强战斗熟练操作飞快奔跑激动欢呼勤奋学习默默沉思轻轻抚摸坚毅地说绝望尖叫整齐排列★结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风景优美 内容丰富 思想进步感情激动 掌声热烈 辩论激烈态度坚决 气候恶劣 体会深刻 彩旗飘舞 乌云密布 星光闪耀地势险要 关系密切 工程艰巨 歌声飞扬 阳光灿烂 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今天星期五 后天中秋节 一月一日元旦★结构:动词+宾语(名词、代词)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发展生产喜爱东西爱好运动战胜困难发现问题发布新闻发明成果开展活动开发资源发射火箭发出声响发出警告开辟土地改进技术改进方法改进工作改进工艺改造环境改造自然改造思想交换看法交换作品交换意见交流经验交流人才交流商品坚定立场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坚定思想改变模样传递信息传播花粉采取措施营救遇险群众抢救危重病人挽救失足青年看<清楚> 去<一趟> 拿<起来> 打量<一番> 吓<跑> 盛<满> ★形补短语:形+补好<极了> 热<死了> 强得<多> 暗得<很> 冻得<麻木>★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总结★如何判断短语类型1.看关系并列——并列、平等偏正——前者修饰(限制后者)主谓——陈述与被陈述动宾——支配与被支配补充——后者对前者起补充说明作用2.看结构、辩词性并列:名+名、动+动、形+形、数量+数量偏正:定语+名(代)、状语+动(形)如:聪明的她、十分清楚主谓:名(代)+形(动)如:天气晴朗、铁树开花动宾:动+名(代)如:热爱生命、打篮球补充:动+补、形+补如:打扫干净、清楚得很3.看结构短语(中间可加什么词)并列短语——“和”如:老师和同学偏正短语——“的”、“地”如:我的童年、飞快地跑主谓短语——“是不是”如:会议是不是结束动宾短语——“了”如:结束了会议补充短语——“得”如:跑得飞快【三、句子成分和句子主干】一、句子成分一、主语——是一句话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