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件拉深展开计算
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

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摘要:一、引言二、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介绍1.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定义2.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三、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应用1.实际案例分析2.结果与讨论四、总结正文:一、引言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是金属塑性加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计算工具,对于理解和分析金属拉深成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效果。
二、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介绍1.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定义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也称为J 积分公式,用于计算金属板材在拉深过程中的形状变化。
该公式描述了在给定载荷下,板材的形状变化与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
2.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是根据金属塑性加工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
在拉深过程中,金属板材受到拉伸和弯曲的作用力,因此需要考虑这两个因素对板材形状的影响。
通过对板材受力分析,可以得到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
三、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应用1.实际案例分析以一个具体的金属拉深件为例,我们来分析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的应用。
假设我们有一个圆形平板,厚度为t,外径为D,内径为d。
我们需要将这个平板拉深成一个圆柱形零件,求拉深时的最小直径变化量。
根据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在给定载荷下,板材的形状变化量。
通过调整载荷大小,可以得到满足要求的拉深直径变化量。
2.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特定条件下,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的应用效果。
这对于优化金属拉深成型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本文对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金属拉深成型过程中的应用。
冲裁、弯曲、拉深力计算

P= 1.3K380(N)797810(N)1.概略计算一般形状弯曲件弯曲力P:0.25σbtB注:P--弯曲力,10kN σb --材料抗拉强度,Mpat--材料厚度,mm B--弯曲线长度,mm2.弯曲力和校正力的经验计算V形自由弯曲力P:Bt²σb弯曲力计算P=P=P 1=冲裁力:在冲裁过程中,通过冲模使板料分离所需的最小压力。
P=1.3KLt τ (N)P ——冲裁力 (N);K ——修正系数,对于平口剪刃冲K=1,对于斜刃口当α≥4°时,K=0.4~0.7; L ——冲裁件周边长度 (mm); t ——冲裁件材料厚度 (mm); τ——材料的抗剪切强度 (MPa);冲裁力计算V形校正弯曲力P:U形用弹顶器不校正弯曲力P:1.8Bt²σb U形用弹顶器加校正弯曲力P:P=P 1+Q=1.8P 1=注:P--弯曲时总弯曲力,N Q--最大弹顶力,Q=0.8P1 P1--弯曲力,N P2--校正力,NL--弯曲线长度,mm t--材料厚度,mmA--材料校正部分投影面积,mm²σb--材料抗拉强度,Mpa q--校正弯曲时单位压力,见下表3.顶件力或压料力P3:P3=(0.3~0.8)P1注:P3--顶件力或压料力,NP1--自由弯曲力,N4.压力机压力的确定自由弯曲时:P公≥P1+P3校正弯曲时:P≥P2注:P公--压力机公称力,N P1--弯曲力,NP2--校正力,N P3--顶件力或压料力,N拉深力计算1.用压边圈的第一次拉深力P1:2.以后各次拉深时的力Pn:3.变薄拉深时的力P:4.方(矩)形件拉深力Py:P y=(0.5~0.8)Ltσb注:L--拉深件横断面周长(按中径计算),mmt--料厚,mmσb--材料抗拉强度,Mpad cp--拉深件中径σ--材料变形抗力,σ=nσb,黄铜n=1.6~1.8,钢n=1.8~2.25 t n-1、t n--拉深前、后壁厚,mmK1、K2--系数5.压边力计算任何形状零件拉深时的压边力Q:圆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时的压边力Q1:圆筒形件以后各次拉深时的压边力Qn:注:d1…d n-1,d n--第一次…第n_1次,第n次拉深直径,mmR凹1…R凹n--第一次…第n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mmD--毛坯直径,mmq--单位压边力6.按计算拉深力直接选用压力机6-1.单动压力机:(1.8~2)*∑P≤P 公注:∑P--拉深力、成形力和压边力之和 P 公--压力机公称力6-2.双动压力机:(1.8~2)P≤P 公,内 Q≤P 公,外注:P--拉深、成形等工序冲压力 Q--压边力P 公,内--双动压力内滑块公称力7.按压力机负荷曲线选用冲压设备casa=2(1-h/R)(1+1/λ)+(h/R)²79.781(T)。
矩形件拉深展开计算.docx

4.13矩形件的拉深一.拉深矩形件的变形特点A 长边、B 短边、H 高度,长边与短边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转角半径,以r c 表示,直边与盒底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底角半径,以r p 表示,盒形件有 4个直边区,分别为 2个长直边区A-2r c ,2个短直边区B-2r c ,有4个圆角区,即 匚区,相当于以2匚为直径的圆筒 形件的1/4,r c /B 越小,越能反映矩形件的变形特点,r c /B 等于0.5时,工件形状为长圆形,比值A/B 越接近于1 ,变形将越接近圆筒形件。
网格试验结果:在平板毛坯上有规律地划出网格, 在直边区单元网格为矩形, 横向间距 a 与纵向间距b 各自都处处相等,在圆角区单元网格为扇形,纵向间距b 处处相等,横向间距a 则越远离r c 中心越大。
拉深后,两种网格均产生了不均匀的变形。
1. 直边区不是简单的弯曲,横向受到压缩,纵向受到拉伸,越靠近圆角区变形越大。
拉深后横向间距a 缩短了,越靠近圆角区、越靠近边缘缩短得越多。
纵向间距b 伸长了, 越靠近圆角区伸长的越多。
在直边中间纵向间距基本没有变化,仍保持相等的初始间距。
2. 圆角区变形得到了减轻,横向的压缩变形要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纵向的拉伸变形也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
圆角区的辐射线未变成平行线,横向间距仍保持上大下小。
纵向间距的变化没有圆筒形 件的变化程度大。
3. 应力分布不均匀,圆角区中间最大,向两侧直边区逐渐减小。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区主要在圆角区,其应力与应变状态与圆筒形件是相同的,由变形的 不均匀性可以推断应力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径向拉应力、切向压应力沿凹模口的分布是圆角区较大,直边区很小,最大值在角平分线处。
结论:在圆筒形件的直径 d 等于矩形件转角半径 r c 的两倍的可比条件下,矩形件拉破的 危险性比圆筒形件要小得多,因此允许的变形程度可比圆筒形件更大些。
矩形件拉深时同样存在起皱与拉破问题,且发生在圆角区。
拉伸展开尺寸计算公式(一)

拉伸展开尺寸计算公式(一)
拉伸展开尺寸计算公式
本文将就拉伸展开尺寸计算公式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计算公式,并附带相应的例子解释。
1. 线性拉伸展开公式
公式:
展开尺寸 = 原始尺寸 * (1 + 线性拉伸率)
例子: 假设原始尺寸为100mm,线性拉伸率为,那么展开尺寸计算如下:
展开尺寸 = 100mm * (1 + ) = 110mm
2. 非线性拉伸展开公式
公式:
展开尺寸 = 原始尺寸 * e^(非线性拉伸率)
例子: 假设原始尺寸为50mm,非线性拉伸率为,那么展开尺寸计算如下:
展开尺寸= 50mm * e^() ≈ (保留三位小数)
3. 压缩拉伸展开公式
公式:
展开尺寸 = 原始尺寸 / (1 - 压缩拉伸率)
例子: 假设原始尺寸为80mm,压缩拉伸率为,那么展开尺寸计算如下:
展开尺寸 = 80mm / (1 - ) = (保留两位小数)
4. 等温拉伸展开公式
公式:
展开尺寸 = 原始尺寸 * (1 + 线膨胀系数 * 温度变化量)
例子: 假设原始尺寸为120mm,线膨胀系数为,温度变化量为50℃,那么展开尺寸计算如下:
展开尺寸= 120mm * (1 + * 50) ≈ (保留四位小数)
以上就是针对拉伸展开尺寸计算的常见公式和相应例子的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无。
矩形件拉伸拉伸系数的计算

矩形件拉伸拉伸系数的计算哎呀,这“矩形件拉伸拉伸系数的计算”听起来可真难呀!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来说,简直就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个的时候,我那小脑袋瓜都快转不过来了。
我就在想,这拉伸系数到底是个啥呀?怎么算呀?难道它像我玩的拼图游戏一样,需要一块一块地拼凑才能弄明白?我看到其他同学也皱着眉头,一脸迷茫。
我忍不住小声问同桌:“你听懂了吗?”同桌摇摇头,苦着脸说:“这简直就是外星语言,我哪能懂啊!” 我心想,可不是嘛,这可比外星语言还难懂。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堆公式,什么长啦、宽啦、厚度啦,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就好像掉进了一个数字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
我又看看前桌的学霸,他倒是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在本子上写写算算。
我心里那个羡慕呀,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问:“这到底咋算呀?能给我讲讲不?”学霸转过头来,耐心地跟我说:“你看啊,这就像搭积木,每一块积木的大小和形状都有讲究,咱们得按照规则来搭,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
”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到家,我赶紧拿出课本和笔记,想自己再琢磨琢磨。
可是看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
这时候,爸爸走过来问我:“怎么啦,愁眉苦脸的?”我把书往爸爸面前一推,说:“爸爸,这矩形件拉伸拉伸系数的计算太难了,我怎么都搞不懂!”爸爸笑了笑说:“别着急,咱们一起来看看。
” 然后爸爸就一点点地给我讲解,可我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
我就不明白了,这东西为啥这么复杂?难道就不能简单点吗?它难道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难捉摸?经过几天的努力,我终于好像有点明白了,原来只要掌握了关键的要点,也不是那么难嘛。
我觉得呀,学习这东西就像爬山,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所以,不管多困难,我都不会放弃,一定要把它拿下!。
钣金展开计算公式大全

钣金展开计算公式大全
1. 矩形零件的展开计算公式:
长方形展开长度 = 原料长度 + 2 弯曲圆弧压缩量。
长方形展开宽度 = 原料宽度 + 弯曲线圆弧长度 + 弯曲线直线长度。
2. 圆柱形零件的展开计算公式:
圆周展开长度 = 弧长公式,L = π D(D为圆柱直径)。
圆周展开宽度 = 圆周展开长度 / 2。
3. 圆锥形零件的展开计算公式:
圆锥展开长度= π D tan(α)(D为圆锥底部直径,α为锥角)。
圆锥展开宽度 = 圆锥母线长度。
4. 不规则形状零件的展开计算公式:
可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建模计算,或者通过测量得到各部分的尺寸,然后进行展开计算。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钣金展开计算公式,钣金加工中展开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零件形状和加工要求来确定使用哪种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弹性变形、加工工艺等因素,以确保展开后的尺寸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矩形拉伸展开计算公式

矩形拉伸展开计算公式
矩形拉伸展开是一种常见的空间几何变换,用于将一个矩形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拉伸展开,使之转变为一个更大的矩形。
在进行矩形拉伸展开时,需要计算相应的公式。
设原始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L和W,而拉伸展开后的矩形的长为L’,宽仍为W。
为了计算L’,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L’ = (L × X) + L,
其中,X为拉伸倍数,即在原始矩形的基础上,长方向上的拉伸比例。
拉伸倍数X可以是大于1的实数,表示拉伸比例为原始长度的多少倍。
如果X=1,那么拉伸展开后的矩形将与原始矩形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拉伸展开只在矩形的一侧进行,另一侧保持不变。
因此,拉伸展开后的矩形的宽度仍然与原始矩形相同。
这个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矩形拉伸展开后的新尺寸。
通过在原始矩形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拉伸倍数进行操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矩形,其尺寸在长方向上变大,但在宽方向上保持不变。
通过使用矩形拉伸展开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应用,例如在纸张上印刷杂志封面或者展示广告牌等。
该公式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在进行矩形拉伸展开时所需的尺寸调整,以确保最终设计的准确性。
总结而言,矩形拉伸展开计算公式是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工具,用于确定拉伸倍数下的新尺寸。
记住这个公式,并正确应用于相关的设计和工程领域,将帮助我们准确地完成矩形拉伸展开的任务。
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

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实用版】目录1.拉深件的概念及其应用2.拉深件的展开计算公式3.应用举例正文一、拉深件的概念及其应用拉深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主要用于制造各种金属制品,如汽车零部件、电器外壳等。
拉深件是指通过压力作用,使金属材料在一定的模具形状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拉深件的制造过程包括拉伸、深拉、整形等步骤,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外观。
二、拉深件的展开计算公式拉深件的展开计算公式是金属塑性加工中一个重要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拉深后的零件形状和尺寸。
拉深件展开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拉伸系数拉伸系数是指拉深前后金属材料的长度变化与原始长度之比,用λ表示。
它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到拉深件的尺寸和形状。
2.拉深件的展开面积拉深件的展开面积是指拉深后零件展开后的总面积。
它主要取决于拉深件的形状、尺寸和材料性质等因素。
3.拉深件的展开公式拉深件的展开计算公式如下:S = λ^2 * A其中,S 表示拉深件的展开面积,λ表示拉伸系数,A 表示拉深件的原始面积。
三、应用举例假设我们要制造一个直径为Φ200mm,高度为 H100mm 的圆柱形拉深件,材料为钢。
首先需要计算拉深系数λ,根据拉伸工艺参数和材料性质,可得拉伸系数λ=1.2。
然后,根据原始面积 A=π*(Φ/2)^2=π*(200/2)^2=10000π,代入公式 S = λ^2 * A,可得拉深件的展开面积S=1.2^2 * 10000π=14400π。
根据展开面积 S,可以设计拉深模具,并进行拉深加工,从而得到所需的拉深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矩形件的拉深一.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特点A 长边、B 短边、H 高度,长边与短边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转角半径,以r c 表示,直边与盒底连接处的圆角半径称为底角半径,以r p 表示,盒形件有4个直边区,分别为2个长直边区A-2r c ,2个短直边区B-2r c ,有4个圆角区,即r c 区,相当于以2r c 为直径的圆筒形件的1/4,r c /B 越小,越能反映矩形件的变形特点,r c /B 等于时,工件形状为长圆形,比值A/B 越接近于1,变形将越接近圆筒形件。
网格试验结果:在平板毛坯上有规律地划出网格,在直边区单元网格为矩形,横向间距a 与纵向间距b 各自都处处相等,在圆角区单元网格为扇形,纵向间距b 处处相等,横向间距a 则越远离r c 中心越大。
拉深后,两种网格均产生了不均匀的变形。
1. 直边区不是简单的弯曲,横向受到压缩,纵向受到拉伸,越靠近圆角区变形越大。
拉深后横向间距a 缩短了,越靠近圆角区、越靠近边缘缩短得越多。
纵向间距b 伸长了,越靠近圆角区伸长的越多。
在直边中间纵向间距基本没有变化,仍保持相等的初始间距。
2. 圆角区变形得到了减轻,横向的压缩变形要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纵向的拉伸变形也比相应的圆筒形件减轻。
圆角区的辐射线未变成平行线,横向间距仍保持上大下小。
纵向间距的变化没有圆筒形件的变化程度大。
3. 应力分布不均匀,圆角区中间最大,向两侧直边区逐渐减小。
拉深矩形件的变形区主要在圆角区,其应力与应变状态与圆筒形件是相同的,由变形的不均匀性可以推断应力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径向拉应力、切向压应力沿凹模口的分布是圆角区较大,直边区很小,最大值在角平分线处。
结论:在圆筒形件的直径d 等于矩形件转角半径r c 的两倍的可比条件下,矩形件拉破的危险性比圆筒形件要小得多,因此允许的变形程度可比圆筒形件更大些。
矩形件拉深时同样存在起皱与拉破问题,且发生在圆角区。
在直边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直边缓松工艺问题,这时由于拉深过程中圆角区材料从横向挤向直边区,使直边区材料沿横向显得偏多,造成工件的刚性不好,严重时可造成工件的形状不规则,出现扭曲现象。
二. 矩形件的变形程度表示方法矩形件的假想拉深系数m r :rH rH rm rHR rr r r r r H r r R r rd dh d D R r m r p c p p c c c cr /212214.086.0256.072.140220220=====--+=--+==表4-19: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m r 。
表4-20: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圆角区最大相对高度H/r c 。
表4-21:由平板毛坯一次拉成矩形件所能达到的以高度H 与宽度B 之比表示的最大相对高度H/B 。
三. 矩形件再拉深变形分析矩形件的再拉深是指以前道工序拉成的具有直立侧壁的空心件为工序件再拉深成矩形件或方形件。
矩形件的再拉深与圆筒形件有很大的不同。
拉深矩形件时径向应变与切向应变不具有均匀性,工序件不相似,截面不为矩形。
矩形件顺利再拉深的过程:在高度以h 2表示的直壁不断增加且不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前次工序件高度以h 1表示的直壁应平稳地减小,而处于两直壁之间的扇形变形区在h 1减小为零之前应保持不变,且不出现材料的堆积与起皱现象。
顺利进行矩形件再拉深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前道工序件合理的形状与尺寸。
四. 矩形件的毛坯形状与尺寸1. 矩形件的修边余量2. 低矩形件的毛坯低矩形件的毛坯的形状与尺寸可按其圆角区与直边区相互影响程度的不同分如下几种情况:1)22.0)/(≤-H B r c 时的低矩形件的毛坯这种低矩形件的相对转角半径r c /B 小于,相对高度H/B 不超过。
由于r c 较小,从圆角区转移到直边区的材料较少,可先求出圆角区与直边区的各自毛坯部分,再作适当的修正。
p pp c c c r H l r r r H r r R 57.014.086.02220+=--+=2)4.0)/(22.0≤-≤H B r c 的低矩形件的毛坯这种低矩形件H/B 值一般不超过,但由于r c 较大,拉深时从圆角区转移到直边区的料较多,应将圆角区按1/4圆筒求得的毛坯面积适当地增大,相应地减小直边区按弯曲展开求得的毛坯面积。
(1)计算毛坯的初始尺寸p pp c c c r H l r r r H r r R 57.014.086.02220+=--+=(2)计算圆角区应加大的毛坯半径R 1:R 1=xR 0(3)计算直边区展开长度应切去的宽度:cb ca r B R y l r A R y l 222020-=∆-=∆(4)将初始毛坯修正光滑方法同r c 较小时低矩形件毛坯形状的修正。
适用于A/B =~2的短矩形件或方形件。
3)4.0)/(≥-H B r c 时的低矩形件毛坯这种低矩形件的r c /B 值一般都超过,H/B 值在~之间,r c /B 值越大,H/B 值可越大。
由于r c 很大,拉深时从圆角转移到直边区的材料很多,毛坯形状可进一步简化,方形件的毛坯要取圆形,矩形件的毛坯可取长圆形。
(1) 方形件圆毛坯直径)33.0(72.1)43.0(413.1)18.011.0(4)5.0(72.1)43.0(413.122r H r r H B B D rr r r r r r H r r H B B D r r p c c p p c c p pc +--+===--+--+=≠(2) 矩形件的长圆形毛坯尺寸将AXB 的矩形件视为BXB 的方形件分成了两半、中间以(A-B )的直边相连接所组成。
则毛坯形状将为长圆形,两端圆弧半径R 为BXB 方形件毛坯直径D 的一半,毛坯长度为:L =D+(A-B )。
在A/B <,且H/B <时可以应用。
在A/B >时,由于圆角区料挤入直边区中间很少,毛坯宽度K 为D 时就显不足。
此时毛坯宽度K 按下式计算:[]2/2)()43.0(2)2(K R r A B A r H B r B D K b c c c =---++-=4)方形件的圆形切弓形毛坯工件相对高度H/r c 较大,接近其成形极限的上限值时,采用圆形毛坯时,在拉深后的工件四角将出现较大的突耳现象。
采用圆形切弓形毛坯,则拉深后所得盒形件的口部比较平齐。
具体过程:首先计算方形件的初始毛坯直径D 0;然后依据工件的r c /B 值确定毛坯修正系数K和相对弓形高度h/D ,则圆形切弓形毛坯直径为D =KD 0,弓形高为h =(h/D )D 0。
5)一次拉深用的八角形毛坯适用于r c /B 与H/B 都比较小的矩形件或方形件拉深用。
毛坯长度)(2p r l A L -+=毛坯宽度)(2p r l B K -+=切角高度R r r l C c p 414.1)(2-+-=应用八角形毛坯,工件的变形程度必须有较大的富余,即H/B 值较小,因切角两侧的料是偏多的。
八角形毛坯可用剪床下料方法制备毛坯,不需制造落料模。
一个矩形件的相对高度H/B 较小,又带有小凸缘边,或允许拉深成带小凸缘边的工序件进行修边,则采用八角形毛坯进行拉深是比较合适的。
3. 高矩形件的毛坯1) H/B <~时的高矩形件毛坯其毛坯形状与尺寸的确定与22.0)/(≤-H B r c 时的低矩形件完全相同。
2) H/B >~时的高矩形件毛坯其毛坯形状与尺寸的确定与44.0)/(≥-H B r c 时的低矩形件基本相同。
(1)椭圆形毛坯以四段圆弧光滑连接成四心扁圆,即椭圆形毛坯。
长度方向的圆弧半径为R b =,宽度方向的圆弧半径为R a 。
b b a pc c p p c c p pc R K LR K L R r H r r H B B D rr r r r r r H r r H B B D r r 2)(25.0)33.0(72.1)43.0(413.1)18.011.0(4)5.0(72.1)43.0(413.12222--+=+--+===--+--+=≠L =D+(A-B )[]cc c r A B A r H B r B D K 2)()43.0(2)2(---++-= (2)长圆形毛坯L =D+(A-B )[]2/2)()43.0(2)2(K R r A B A r H B r B D K cc c =---++-= (3)圆形毛坯对于多次拉深的矩形件,当长宽比A/B <时,也可采用圆形毛坯,但取毛坯直径D =L 。
对于三次以上拉深的矩形件,当A/B <时,也可采用圆形毛坯。
(4)八角毛坯五. 多次拉深矩形件的工序件1. 矩形件拉深次数的确定1)按工件相对高度H/B 确定拉深次数2)按总拉深系数确定拉深次数由直径为D 的圆形毛坯拉深成BXB 的正方形件、AXB 的矩形件,以及由长为L 宽为K 的椭圆形毛坯拉深成AXB 的矩形件时,总拉深系数为:K L B A K L B A m DB A D B A m DB D B m ++=++=+=+===27.1)(5.0)(2227.1)(227.14000πππ 2. 多次拉深矩形件的工序件的计算1)H/B <~、r c /B <的盒形件这种零件就H/B 值而言,可以一次拉成,但转角半径很小,需安排两次拉深。
首次拉深基本拉出工件要求的形状和尺寸,但转角半径较大,第二次拉深接近整形,主要目的是减小转角半径和底角半径,而外尺寸变化不大。
毛坯形状和尺寸可按22.0)/(≤-H B r c 时的低矩形件方法确定,考虑到圆角区经两次拉深,材料向直边区转移得较多,故建议将圆角区展开半径加大10%~20%。
毛坯相对厚度t/D 大于1%,首次可拉成大圆角方形工序件。
毛坯相对厚度t/D 小于1%,首次可拉成凸弧形工序件。
首次拉深的工序件与工件之间应满足下列要求:(1) 两次拉深圆角处的圆弧圆心应不同心,以防止圆角区板厚变薄过分集中。
(2) 第二次拉深时因变形量很小可不压边,因此两次拉深的壁间距与角间距都不能太大。
(3) 第二次拉深工件高度的增量为:)(43.05.2~5.04.0)54(21p p r r b H mm b tb --=∆=≤-=δ2)H/B >~的高方形件采用圆形毛坯,当毛坯相对厚度t/B 不小于2%,中间工序均可拉成圆筒形的工序件,直到最后一道工序才拉成工件要求的形状。
当毛坯相对厚度t/B 不小于1%,n-1次可拉成大圆角的方形工序件。
多次拉深方形件或矩形件的工序件计算顺序不同于圆筒形件,要从n-1次开始往前推算。
控制变形程度主要是限定角间距值。
角间距值c r )25.0~2.0(=δ当n-1次取圆形工序件时,其直径为:δ282.041.11+-=-c n r B db n 值也可以表示变形程度,其值与相对转角半径和拉深次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