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少临证心得(一)
严余明辨证治疗月经过少经验

主诉 为月经 量 少 且 痛 经两 。既往 月 经 正 常 ,2月前
因天 热贪 凉饮 冷过 度 出现 腹 冷痛 ,热敷 后 好转 ,未 就
医 ,而后 月经 量减 少 ,色 紫 黯 ,小 腹冷 痛 , 自服 逍遥 散 、益母 草胶 囊并 热 敷 ,症 状减 轻 ,未 就 诊 。本 次 经 前小 腹 冷 痛 拒 按 ,甚 时 出冷 汗 ,得 温 痛 减 ;经 量 少 , 色黯 有 块 ;畏 寒 肢 冷 ,面 色 白;舌 黯 、苔 白,脉 弦 。 证属 寒 凝 经 脉 ,气 滞 血 瘀 ,治 宜 温 经 散 寒 ,暖 中 祛 瘀 。处方 :吴 茱萸 、当归 、麦 冬各 1 5 g ,芍 药 、川 芎 、 阿胶 、牡 丹皮 、生 姜 、炙 甘 草 、半 夏各 1 O克 ,干 姜 、 白术 、红 参各 6 g ,桂 枝 9克 ,7剂 。 i周后 复 诊 ,症 状 明显 改善 ,嘱 其 经前 按 上 方 再 服 7剂 ,2月 后 月 经 如常。 按 :该 患者 因过食 生 冷 ,以致 寒凝 经 脉 、气 血 不 通 ,内生瘀血 ,故 经 行不 畅 、经 水 涩 少 。温经 汤 既 暖
咖 啡色 ,量极 少 ;面黄 冲 倦 ,乏 力 ,心烦 易 怒 ,夜 寐
梦 多 ;胸 闷胁胀 , 口淡 . .食 欲 欠 佳 ,大便 不 爽 ;舌 淡 红 、苔 薄 ,脉弦 细 。证 属肝 郁 气 滞 ,脾 肾两 虚 。治宜
疏肝 理 气 ,健 脾 益 肾。 处 方 :醋 柴 胡 、 炙 甘 草 、赤
芍 、炒枳 实 、酒 当 归 、炒 白 术 各 l o g ,熟 地 、党 参 、
茯苓 各 1 5 g ,川 芎 、香 附 、砂 仁 、桂 枝 、炮 附子 、桃
仁 、大枣 、生 姜 各 6 g ,黄 芪 、怀 山 药 各 3 0 g ,郁 金 、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月经过少有虚有实。
虚者常见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脾虚不运,化源不足,血海不充,以至营血亏虚,经量减少;或因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经血衰少,血海不赢。
实者多因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滞,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主滞胞脉;或素多痰湿,或皮运失健,湿聚生痰,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畅等病史及刮宫术史。
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经周期可正常,也可伴周期异常,长于月经后期并见。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4、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性腺功能低下引起月经过少的诊断有意义。
B超、诊刮、宫腔镜、子宫碘油造影等,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等有诊断意义。
二、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辩治应结合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以及伴随症状和舌脉辨其虚实。
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者属虚。
肾虚者大多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血虚者大多伴头晕眼花,心悸等证。
突见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块、或质黏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者属实。
血瘀者伴见块下痛减,舌质紫黯;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多黏稠。
证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虚证者重在补肾滋阴,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
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
1、肾虚证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方用当归地黄饮。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川芎、杜仲、山药、茯苓、白芍、紫河车。
中医治疗月经量少的临床经验体会如下

中医治疗月经量少的临床经验体会如下女人似水,以水为养,月经即“经水”正常,是女人成熟、青春、健康的标志。
月经量少为女人之“水”异常的一种表现,也是妇科常见、难治的疾病之一。
临床很多疾病可以导致月经量少,如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结核、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手术损伤、卵巢早衰等。
长期的月经量少亦可导致严重的疾病产生。
尤昭玲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第四批名中医,从事中医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 年,在诊疗此类疾病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笔者在国家名中医尤昭玲妇科工作室的随诊领悟总结如下。
1 病机分析尤教授在临床诊疗月经量少的过程中发现,临床较少见因单种病因病机引起的月经量少,多数是由主要的病因病机伴随“协同”的病因病机出现,因此教授认为应从这两方面着手探讨该病,并以此为基础拟订诊疗方案,采用阿胶黄精丸调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1.1 肾精不足,精血亏虚———“虚”为根本病机尤昭玲教授认为女人如花似水,以肾为根,以血为本。
《傅青主女科》提到“经水出于肾”,肾为水脏,藏天生之水———“精”,女性得此水以润养。
精水化气生血,下注胞宫,主宰女性生长、发育、盛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女子肾气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可见肾精足,精水所化生之气血充盛,血海得以满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医学正传》曰:“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枯。
”由此可见若肾病,先天精水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天癸生而乏,血海满溢量少,则月经稀发,量少。
如先天禀赋不足者,其肾精匮乏,物质基础少,化气生血充盈血海不足,或其他后天疾病、流产、感染等原因伤及肾经,导致肾之功能受损,影响其正常发挥生精之力,血海不可多泻,临床表现为经量减少。
女性在生理上常表现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特点,“守得一份血就能守住一份青春”。
血足,则血海满溢,有余可应时而泻,表现为月经规律;血亏,则血海满溢不多,少量经水应时而下,表现为经来量少。
李灵芝教授中医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经验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8月第8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8201961李灵芝教授中医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经验王媛I李灵芝”赵瑞玲I(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31)摘要本人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妇科随诊于李灵芝教授,搜集了治疗月经过少疾病的相关病例并有所启发,本文根据李灵芝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经验将其分为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瘀浊阻滞证、肾虚血证五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并列举一例常见病例进行分析介绍。
关键词月经过少;辨证论治;经验;李灵芝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8-0061-031定义及病因月经过少,属于月经病的一种,系指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明显减少(<30mL)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天,经血量亦少,甚至点滴即止者。
《脉经》最早论述此病为“经水少”。
月经过少发生于青春期和育龄期,不予重视者可发展为闭经,甚至不孕;月经过少发生于更年期且多伴月经不规律者,往往预示将进入绝经期。
本病病因,从现代医学上讲,将其病因归结为:幼稚子宫、长期服用避孕药、刮宫、内分泌不调、卵巢早衰、精神紧张、过度减肥等。
从中医上讲,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治疗本病重在养血调血,主要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虚证多以肾虚血虚为主,治疗当以补肾养血调经;实证多为气滞血瘀、痰湿阻滞为主,治疗当以疏肝理气,祛瘀化痰。
笔者师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李灵芝教授,临床上此症常虚实夹杂,以肾虚血瘀证为主,治疗则以攻补兼施,补肾养血祛瘀。
2对月经过少的认识月经过少的病机离不开月经的产生机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是产生月经的中心环节。
月经的产生是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谢萍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经验举偶

导师在 理论 与 实践 中尤 为 重视 肾在 本 病 中的 首 要作 用 。肾藏精 , 主生 殖 , 且 为 冲任 之 本 , 在《 素问 ・ 上古 天真论 》 日 : “ 女 子七 岁 , 肾气 盛 , 齿 更 发 长 。二 七, 而天癸 至 , 任脉通 , 太 冲脉 盛 , 月 事 以时 下 … … 。 ” 可知 天癸 主 宰 月经 的潮 与止 。《 素问 ・ 上 古 天 真论 》
从 根 本人手 , 以补 肾为主 , 调 和机体 的阴 阳变化 为辅 。 若 以肾气虚 为 主 , 方 以寿胎 丸加减 , 以温 补 肾气 ; 若 以 肾阴虚为 主 , 方 以地 黄 汤 加 减 以滋 阴凉 血 调经 ; 若 以 ’ 肾中精血 亏虚 为 主 , 方 用 五 子 衍宗 丸加 减 , 以补 肾填 精 生髓 , 导师在 治疗 中还善 于 阴 中求 阳 , 阳 中求 阴 , 常
五七, 阳明脉衰, 面始焦 , 发始堕。 ” 可知月信的按
期 而致 除 了肾 的主导作 用外 , 导师认 为脾 胃后天 辅佐 作 用不 可 觑 视 。《 景 岳 全 书 ・经 脉 诸 脏 病 因 》 中云:
“ 女人以血为主 , 血王则经调 , 而子嗣、 身体之盛衰, 无
不肇 端 于此 。故 治 妇 人 之 病 , 当 以经 血 为 先 。 ” 而 在 《 景 岳全书 ・ 血证 》 中云 : “ 血……, 源 源 而来 , 生 化 于 脾, ” 可见 只有脾 气 健运 , 血液 才 生 化 有 源 , 且 脾 有 统 诸经 之血 , 固摄 子宫之 权 , 故 脾 的运化 功能 健 旺 , 血 液 才能 循常道 , 血 旺经调 。脾 与 胃相表 里 , 胃主 受纳 , 为
日: “ 天癸者 , 阴精也。 ” 然肾属水 , 癸亦属水 , 癸 由先天
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总结

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总结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总结月经过少、闭经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之一,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紧张,避孕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人多次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等诸多因素,使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经少、闭经临床上不可截然分开,月经过少、发展下去可以导致闭经,而闭经患者经治疗后月经恢复,也往往经量较少。
主张常规用激素替代治疗,但因疗程长,有一定副作用.而闭经经治疗后月经恢复,也往往经量较少。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由于先天子宫、卵巢发育不良,卵巢早衰或卵巢不敏感以及垂体病变等引起;或因宫腔手术过多、过频损伤宫内膜所致。
主张常规用激素替代治疗,但因疗程长,有一定副作用,患者往往不能坚持,因远期疗效差,故该病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较多,约占本专家门诊的10~15%。
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经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妇人规》曰:“血枯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大致虚实两大类,虚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精血虚,阴津亏乏;或久病、大病、忧思伤脾,或素体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乏源,使气血虚弱,冲任二脉不盈,遂发经少、闭经。
而正气虚极,必血流艰涩,乃致枯涸而生瘀症。
实者多因情志所伤,或经期产后失于调摄,或痰湿阻滞胞宫,气机受阻,气滞血瘀,冲任胞脉壅阻而致经少、闭经。
名中医易修珍认为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往往虚实夹杂多并存,并存中有所侧重,或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最终均易致瘀阻胞宫。
治疗重视辨证与辨病,专方专药运用,结合病机所在,顺应月经周期及经前征兆,进行辨证施治。
具体分型用药如下。
1.1 肝肾两虚夹瘀主治:年逾18岁尚未行经、身材矮小、双乳及子宫发育不良;或正值青壮年,突然月经延后、经量逐渐减少至经闭不行、伴烘热汗出、口干、耳鸣头晕、面部蝴蝶斑、肌肤甲错。
性欲低下、带少而阴道干涩,舌质红夹瘀、少苔,脉细涩,舌下静脉增粗、延长、色紫。
探讨中医药治疗月经量少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探讨中医药治疗月经量少临床经验总结如下月经量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
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古籍有称“经少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中医学在这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治疗月经量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月经量少是月经病常见病之一,始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中有“经水少”的记载.认为其病机为“亡其津液”。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的月经来潮与肾气的强盛,肾精的充盈,冲任的通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为月经正常来潮与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月经量少与肾精亏虚、气血不足有着因果关系。
《内经》云:“人有堕坠,恶血留内。
”,则会引起月经量少。
现代医学认为。
引起月经过少的原因很多,其中人工流产术后或子宫卵巢发育不良常导致月经过少,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300万次的人工流产。
由此引起的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等月经失调也明显增加。
因此,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中医学认为月经量的多少与肾的元气精血有密切关系。
《医学正传·妇人科》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益干涸,渐而至于闭塞不通。
”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事方能按时而下。
薛立斋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妇女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肾气旺,冲脉充盈则经血自调;精血互生,精血的充盛与肾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肾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冲任不盛,血海空虚,则经血量少。
故妇科专家认为本病其病机特点是冲任失调,肾气虚,肾精不足是导致月经量少的主要病机。
治疗方法,治用阿胶黄精丸,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立法方药,临证治病,不求病同,但求症同;方证相符,疗效显著。
《证治准绳》云:“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
涩则濡之。
”所以治疗月经量少病症时,补肾就是治本,就是欲使肾精充足,血生有源,冲脉血盛。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心得体会分享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心得体会分享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生理问题,经期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或缩短、经期不规律等都属于月经不调范畴。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因为人体内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在经过长期的中医治疗后,我收获了一些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和心得,现分享给大家。
一、中医调理1.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月经不调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中医辨证包括气虚、血虚、寒凝、湿浊等。
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将采取针灸、中药调理、食疗等方案。
因此,在治疗前,患者需要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以便中医师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2.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药的服用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往往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
我们应该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完成中药的调理疗程。
3.食疗调养中医提倡合理饮食来调养身体,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些食物可以调理气血,比如红枣、黑豆、山药等都具有补血的作用。
另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二、生活调整1.合理作息不论是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还是健康人来说,合理的作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不熬夜,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调整。
另外,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也能对月经不调产生正面的影响。
2.适度锻炼适度的锻炼对于调理月经不调的患者非常重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
例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都是非常适合的运动项目。
3.调节情绪情绪的波动也对月经不调有较大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平衡身体的气血运行。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注意事项1.避免寒凉食物寒凉的食物会导致气血凝滞,加重月经不调的症状。
患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和过多生冷食物,尤其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过少临证心得(一)
【关键词】月经过少;中医药疗法
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以及一些女性多次药物或人工流产等诸多因素,使该病发生率越来越高。
月经过少往往是闭经的前驱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均可导致闭经。
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肾虚弱,肝郁不畅,挟有血瘀。
临证采用健补脾肾、疏肝理气、活血通经法治疗,多能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病因
1.1避孕因素
我国育龄妇女避孕多以放置避孕环、口服避孕药、输卵管结扎为主,刮宫引产的方法也屡屡使用,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肾气不充、肝失条达,并影响脾胃功能而致冲任失调。
1.2精神因素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行为多处于紧张过劳状态,极易造成肝郁不畅、脾失健运。
1.3生活因素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妇女的保健意识及唯美意识的提高,常使得一些妇女因受误导而过度服用保健品、瘦身产品,致使脾胃损伤,中气不足,气血虚弱,甚或肾气不足、气滞血瘀。
2病机
女子以血为本,月经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故月经不调与脏腑功能及气血失调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肾、肝、脾有着直接关系。
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脉、胞宫协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
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下成熟,促使月经来潮;同时,冲任二脉出于胞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对月经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傅青主女科》认为:“经水出诸于肾……经原非血,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
”《医学正传·妇人科》曰:“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气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渐而至于闭塞不通。
”可见,月经正常与否,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
肾精不足致胞脉空虚,血海不能满盈,甚或无血可下,则发为本病。
《临证指南医案》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藏血,血液充盈,则冲脉盛满。
肝主疏泄,能调节一身之气机,肝气条达则任脉通利,从而胞宫得养,经事正常。
如久郁伤肝,肝失条达,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能满盈则致少经。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之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对月经的来潮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血海不充,同样可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