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便秘临证体会

合集下载

经方治疗便秘临证体会共51页

经方治疗便秘临证体会共51页
经方治疗便秘临证体会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空, 晏如也 。

谢谢!
51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临证经验

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临证经验

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临证经验席作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经验丰富。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席作武教授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证经验。

一、辨证施治席作武教授指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便秘多属于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病机。

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席作武教授会根据其具体病情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调理席作武教授认为,中药调理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中非常重要。

他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

这些中药方剂能够帮助患者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情况。

三、针灸治疗除了中药调理外,席作武教授还会采用针灸治疗来帮助功能性便秘患者。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在针灸治疗中,席作武教授常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目的。

四、饮食调理五、生活方式调整席作武教授认为,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生活方式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会建议患者适量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他也会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以减轻脾胃负担,促进健康。

六、心理疏导席作武教授指出,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病因和发展与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疏导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中也非常重要。

他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他还会介绍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瑜伽、冥想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席作武教授的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而著称,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他的临证经验对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广大中医医生在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中医经方治便秘

中医经方治便秘

中医经方治便秘针对数日不大便的情况,且辩证为热秘类型。

主要表现症状就是:舌头红、苔黄腻、自我感觉很烦躁很热,经常面红耳赤!治便秘最重要的是把握轻重程度。

通俗点来说,你用的药方,能够把原本堵塞的大便排出来,这个药得用得刚刚好。

用药太轻了,疏通不了;用得太重了,一泻千里,又会伤人正气。

医圣张仲景先生,按照便秘的轻重程度,留给后人3首方子,分别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后世称为“三承气汤”。

先来看调胃承气汤:酒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12g。

调胃承气汤是三承气汤里药力最轻的一个,一般来说,3天内上一次大便的这种情况,优先考虑调胃承气汤。

如果用上调胃承气汤,还是不能排便的话,这时候得加大马力,请出“小承气汤”:酒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

医家是这样说的:服完小承气汤这碗汤药之后,就应该去排便了。

如果服完后就排便,那么剩下的就不用再喝了;如果服完后没有排便,那就把剩下的汤药都喝完。

那如果把剩下的汤药喝完还是没有排大便,该怎么办呢?大承气汤压轴出场:大黄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9g。

大承气汤的前面有个“大”字,药力是最大的,泻大便是最猛的。

大便在大肠里堵了这么多天,也一定干结成硬块了。

小承气汤攻不下来,一定是大便太硬了,就用芒硝来把大便软化,再用大黄来攻,泻大便这件事就一定会成功了。

大家要注意“三承气汤”的服用方法先煎大黄和其他中药,煎好去渣之后再放芒硝,再用文火烧开就可以了,趁热喝下即可。

便秘危害不可小觑,除了有效的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要多注意的。

下面有给大家分享两个改善便秘的习惯,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其一,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

这听上去有点假大空,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帮助。

这是一个长期改善方案。

从已有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存在一个相对更加容易的排便时机。

如果将这个时机培养成排便条件反射对于缓解便秘大有帮助。

当然,一开始拉不出来也没有关系,随着时间推移,结合正确的饮食,便秘是可以缓解的;其二,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9)便秘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9)便秘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9)便秘(39)便秘王某,女,35岁。

2013年7月18日初诊。

主诉:便秘1年余。

病史:患者过去没有便秘,自从一年前得了腹泻治好后,便开始出现便秘的症状,3~5天排便一次,大便时干时溏,或前干后溏,排便困难,腹部胀满难受,有排便感也排不出大便,揉腹也不行。

现在就靠几天吃一次芦荟胶囊排便,但吃后感到腹部难受不适。

多方治疗无效,求治。

刻诊:便秘,大便时干时溏,或前干后溏,排便困难,大便黏腻,很难冲净。

排便前腹胀满,口苦不干,无口渴,心烦,纳可,无恶心呕吐,小便可。

舌淡暗,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脉弦滑。

六经脉证解析:便秘,大便时干,口苦,心烦,舌苔黄,脉滑,为阳明病。

大便时溏,排便困难,大便黏腻难冲净,排便前腹胀满,舌淡暗,舌体胖大,舌苔腻,脉弦滑,为太阴病,湿阻气机。

六经辨证:厥阴病。

病机:水热互结,湿阻气机,气机升降失常。

治疗:半夏泻心汤:旱半夏20g,干姜15g,黄连5g,黄芩15g,党参15g,炙甘草15g,红枣8枚(掰开)。

5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吃第三剂药后,排便就比较顺畅了,现在一天一次大便,服药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腹部不那么胀满了。

上方加生白术30g,又服用10剂,诸症消失。

嘱其多饮水,经常吃点水果,不要食用过多的油腻食品。

六经方证病机辨治思路该案便秘并不全是阳明病热证,还有太阴水湿夹杂互结而阻滞肠道气机,是为寒热错杂的厥阴痞证,所以方选半夏泻心汤解除水热互结,恢复正常气机升降。

《伤寒论》149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都是说的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痞证的主证就是心下痞,病机就是寒热互结,中焦失运,湿阻气机,升降失常。

便秘的干硬难解的苦痛可以用经方这么解!

便秘的干硬难解的苦痛可以用经方这么解!

便秘的干硬难解的苦痛可以用经方这么解!第659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陈潮铭导读便秘是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临床上非常常见。

几天一个星期没有大便的人大有人在,本文从个人从临床上的观察、治疗经验出发,跟各位医友分享自己的一些临证经验。

便秘常见症状日常生活中便秘多见为大便干结,有时是羊屎样一粒一粒的,有时是又粗又硬,也有的时候是数日未解大便,夸张的甚至半个月一个月没有大便。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有轻有重,轻的可能没有明显不适,只是稍微有点腹胀;稍微重的,可能伴有腹部时不时有疼痛,无食欲,消瘦;重的可能有剧烈疼痛,便血,甚至精神失常等等。

人体的正常排便过程人的胃大肠小肠是容纳食物消化食物的地方,其中胃和大肠伸缩性很强,可以容纳远超它们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食物。

小肠则相对伸缩性弱一些,但也是能有一定的弹性。

胃消化食物是靠胃酸,胃蛋白酶,胃的自身蠕动消磨等等进行工作的,消磨状态有点像搓丸子。

后进入到小肠的地方在胆汁、胰蛋白酶……等其他消化液作用下继续分解,变成水样的食物营养液,在小肠特有的小段小段的挤压蠕动模式下往前推进的过程中营养被吸收,小部分水分一同被吸收,但整体还属于液态状态。

接下来进入到大肠,大肠主津开始发挥作用,将大量水分吸收,大便逐渐形成长条形,并如列车那边整体向前推动,直到下一次排便将它排出体外。

便秘治疗便秘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产生便秘的根源,再进行对证治疗,调理好肠胃。

下面谈谈几个我所常用或所学到一些经方运用经验。

一、仲景三承气汤1、调胃承气汤:顾名思义,治燥结在胃的积食。

正如上文提到的,胃的蠕动消化过程,有点像搓丸子。

食物在胃中被搓成像丸子一样留在胃中,难以排解出去。

一般这类病人常会觉得胃中有一过性的热感,严重的可能出现全身肌肉蒸蒸发热的感觉。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病人大量饮食或者吃了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后,再被风寒所侵袭而感冒,医者给他发汗治疗,导致气血向外向表走,导致胃中津液不足。

国医大师熊继柏便秘临证治验

国医大师熊继柏便秘临证治验

国医大师熊继柏便秘临证治验便秘证治关于便秘的描述首见于《内经》,《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阴结、阳结、不更衣、脾约、闭等记载,仲景对便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大便病诸候”之下分列“大便难”和“大便不通”两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便秘称为“秘涩”,始有专篇论述。

朱肱《类证活人书》首用“大便秘”一名。

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大便不通》更是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热秘、冷秘”四种类型。

关于便秘的治疗,《金匮要略》有“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的记载。

李东垣则强调饮食劳逸与便秘的关系,并指出治疗便秘不可妄用泻药,如《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谓:“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

”可见历代诸家对便秘一症的认识颇为全面。

一主症辨析便秘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一个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

本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

或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排便无力,排出不畅,常需努挣,排便时间延长。

本病起病缓慢,多属慢性病变过程,多发于中老年。

二辨治要领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临床上所见有实证,有虚证。

(一)实证便秘(实秘)1.肠胃积热(热秘实证)多因素体阳盛,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过食醇酒厚味,过食辛辣,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失润,而成“热秘”。

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

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

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便秘是指排便不畅、粪便干结、排便不规律等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而中药养生法中的医经方治疗便秘,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的几种常用方剂。

第一种方剂:大承气汤【组方】:大黄、枳实、芒硝、法半夏、麻黄、厚朴、生姜各5克。

【功效】:清热泻火,通便润肠。

【适应症】: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胸中痞闷,嗳酸胸满,口渴欲饮水,舌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用量】:一剂分两次煎煮,早晚空腹服用。

每次服用1剂,连续3日。

第二种方剂:保济丸【组方】:枳实、厚朴、法半夏、茯苓、芒硝各等分。

【功效】:行气、宽胸、和胃、通腑。

【适应症】:大便秘结,舌质滑腻,苔白润滑,脉弦滑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5~10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第三种方剂:瞿麦附子汤【组方】:瞿麦、大黄、附子、芒硝、茯苓、白术、半夏各适量。

【功效】:泻火通便、利水消肿。

【适应症】:大便秘结、烦热口渴,小便赤黄,舌红腻黄,脉濡数等症状。

【用法用量】:一剂分两次煎煮,分早晚服用。

饭前30分钟服用,每次1剂。

连续7日为1个疗程。

第四种方剂:小承气汤【组方】:大黄、枳实、芒硝、法半夏各适量。

【功效】:清热泻火,通便润肠。

【适应症】:大便秘结,胸中痞闷,口渴欲饮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状。

【用法用量】:一剂分两次煎煮,温服。

早晚空腹服用,每次1剂。

以上介绍了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的四种常用方剂,这些方剂具有泻下通便、润肠排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便秘并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然而,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为了更好地改善便秘,也需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仲景治疗便秘的三首经方,再严重的便秘也能“迎刃而解”

张仲景治疗便秘的三首经方,再严重的便秘也能“迎刃而解”

张仲景治疗便秘的三首经方,再严重的便秘也能“迎刃而解”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说这个世界上超过十亿人正在遭受便秘之苦,饮食、生活习惯的巨变,导致“你不是正在便秘,就是在便秘的路上”…便秘分虚实两大类,即虚秘和实秘,在用药上各有侧重。

实秘发病时间短,多因热邪入侵,常采用清热行气通便的方法,大便一通,问题解决;虚秘发病时间长,多因中气不足,常采用补气养血润肠的方法,正气充足,脏腑功能增强,自然促进排便功能恢复。

在用药上一定要分清寒热虚实,不要一便秘就吃泻下药,不然你会越治越伤正气,伤脾胃。

首先来解决实秘的问题,除了发病时间短,外邪入侵外,实秘还有以下特点:患者面红耳赤、舌红苔黄、口舌生疮、烦躁怕热、无肉不欢。

治疗实秘,医圣张仲景创制三首经典名方,告诉我们如何解决“拉不出来的痛”。

一、药力强,“急下之”:大承气汤出处大黄(酒洗)芒硝厚朴(炙)枳实(炙)《伤寒论》 62.5g 42g 125g 90g《伤寒论》原方重用厚朴和枳实两味行气导滞药,以更迅速破解因大便硬结导致的气机阻滞,以助大黄荡涤肠内实热、芒硝使肠腔形成高渗状态促进肠蠕动,攻下热结,所谓行气能助泻下。

四药相合,泻下行气并重,共奏攻下泻热、行气导滞、急下存阴之效。

大承气汤是医圣治便秘药力非常猛的方子,攻下力量非常强,针对阳明腑实重证,肠内实热和大便秘结现象明显。

但大承气汤在一招制敌的同时,会对人体营卫之气损耗极大,因此只适合严重便秘患者短期服用。

张仲景老师通过增减药味,开发出药性温和更适合治疗日常便秘的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

二、泻热攻下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出处大黄(酒洗)芒硝甘草(炙)《伤寒论》 62.5g 70g 31.3g调胃承气汤由三味中药组成,其中大黄攻积导滞,为君药;芒硝泻下去热,为臣药;甘草和中顾胃,为佐为使。

该方传统用于阳明病胃肠燥热证所致大便不通、口渴心烦或腹中胀满,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咽喉肿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治疗便秘临证体会天津中医药大学袁红霞教授便秘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便秘长期不愈,可诱发肠癌;临厕努挣,又可导致肛裂、痔疮等病变。

便秘亦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和致死因素。

西医对本症的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多用泻剂,而中医药对便秘的治疗有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

便秘主要是大肠功能失调所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与五脏关系也十分密切。

《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脾胃运化、肺气的肃降、肝胆的疏泄、肾气的温煦都与大肠的传导有关。

一经方治疗便秘的方剂《伤寒论》: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麻子仁丸。

《金匮要略》:枳术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白术附子汤。

这些方剂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试述如下。

二经方与四脏1 肺气: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汤案梅某,女,27岁,1987年9月15日初诊。

产后自汗伴便秘20余天。

诉因感受风寒,终日自汗出,伴时时恶风,大便3-5日一行,艰涩难解,状如羊粪,但腹无所苦。

舌淡苔薄白,脉来浮虚。

处方: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炙黄芪10g当归10g 肉苁蓉10g 生姜3片红枣12枚5剂后复诊,不仅自汗显著减少,大便亦较前通畅。

效不更方,仍用前方5剂,1个月后随访,自汗得止,大便正常。

--摘自《杏林40年临证手记》按:本例便秘,前医治疗,服药则通,停药则秘。

按营卫不和治疗自汗,发现随着自汗减少,大便亦随之逐渐通畅,终至正常。

此自汗乃风寒侵袭肺卫,营卫不和所致。

邪伤肺卫,营卫不和而汗出;汗乃津液所化,汗多则津液外泄,肠中津液随之减少,致肠道失润;“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津液不能下还于大肠则便秘。

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敛汗滋阴,养血和营;(两药配伍,一散一收,一开一合,在发汗中寓有敛汗之意,在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

)生姜:辛温发散,佐桂枝发散解肌;大枣:配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阴;炙甘草:甘平,调和诸药,配桂、姜、枣辛甘化阳以助卫阳。

桂枝汤调和营卫,自汗得止,肺卫宣降功能正常,则津自还,肠自润,便自调,此乃治病求本之法。

麻杏甘石汤案平大陆银行理事林农孙,年近五旬,因受风寒,虽经医治愈,而肺中余热未清,致肺阴铄耗,酿成肺病。

自言咽连肺际,若觉痒则咳嗽频发,剧时连咳数十声,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

问其心中常觉发热,大便燥甚,四五日一行。

因悟其肺际作痒,即顿发咳嗽者,必其从前病时风邪由皮毛袭入肺中者,至今犹未尽除也。

遂为开麻杏甘石汤方(麻黄钱半,生石膏两半,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煎服一剂,咳嗽顿愈。

后阅旬日,愚又赴北平,林农孙又求诊视,言至今已连服十剂,心中热已退,肺痒咳嗽皆愈,且饮食增加,大便亦不甚干燥。

肺病从此竟愈。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为水之上源。

本案患者因热邪伤肺,导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故见咽痒咳嗽频发;热耗肺津,阴伤火旺,则心中常觉发热;水液不能下达肠道,故见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

麻黄、石膏清宣肺中之郁热;杏仁宣降肺气;甘草和中缓急。

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津液得以下达肠道,故大便亦不再干燥而通。

2 肝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手足逆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后有里…”主治:阳郁气滞,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机不畅,邪气化热入里。

阳气不能外达,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舌苔白,或有水滑,脉弦细。

运用于治疗肝失疏泄,胆火郁滞,枢机不利之便秘。

肝胆气机不畅,升降失常。

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大便秘结。

岳某某,女,34岁。

8月22日初诊。

患者因饮食不慎或遇凉则胃痛,喜温喜按,晨起口干口苦,平素易急易怒,时牙痛,手足不温,纳可,寐安,大便2-3日一行,偏干难解。

舌暗红胖齿痕,苔薄黄,前偏少,脉沉。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g 黄芩10g 党参10g 半夏10g炙甘草10g 百合20g 乌药10g 香橼10g佛手10g 生姜5片大枣4枚8月29日复诊:药后诸证缓,胃痛未见,大便1-2次/日,成形。

后加减用药2月余,以丸药善后。

按: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柴胡助胆气生发,疏散胆火郁滞;黄芩清里热;二药合用,少阳之火从半表外疏,郁于半里热从内得清。

党参、甘草、大枣益气补中,和枢机运转,利三焦通畅;半夏、生姜辛散以助疏肝解郁,且和胃止呕。

故胆气条达,三焦和畅,枢机运转,升降协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则便结自除。

大柴胡汤《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热聚成实,兼入阳明,故去参、草之温补,加枳实、大黄行气通腑,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付某,女,70岁,2012.8.13初诊。

主诉:便秘数年,加重10天。

患者便秘多年,质不干,解之费力,胃脘及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小腹胀痛,上牵及胃脘,偶嗳气,矢气少,口干口苦,胁肋胀痛,两天前感风寒,咽部不舒,偶白痰,小便频,量少,涩痛,纳寐差。

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处方: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g 黄芩10g 半夏10g 生甘草10g熟军10g(后)白芍10g 枳实10g 火麻仁30g杏仁15g 厚朴20g 炙甘草10g 生姜4片大枣5枚二诊:患者自述服药一剂,大便虽干,但解之舒畅,腹胀大减,继服原方1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芍药、大黄而成。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兼见阳明里实,故去人参、炙甘草以免助邪增热;枳实、大黄:理气消痞,泻下热结;芍药缓解心下拘挛疼痛,并可滋阴养血而除烦,还可助枳实、大黄以泻热。

生姜用量增至5两,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力。

诸药相合,可和解少阳兼泻阳明里实。

3 脾胃:麻子仁丸、枳术汤麻子仁丸《伤寒论》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本方为润下的重要方剂。

乃因胃肠燥热,脾津液不足,《伤寒论》称之为脾约。

胃强脾弱,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约制不能布行而肠道失润导致大便干结,脾受胃热,津输失司,使津液不行其常道,偏渗于膀胱则小便频数,此即脾约证。

方用麻仁、杏仁、白芍养阴润燥;大黄、枳实、厚朴泻热通腑;炼蜜为丸甘缓润。

本方为丸剂,食服十丸,意在缓下,润肠通便。

常用于:脾胃功能运化失常之胃热肠燥,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食欲偏旺,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趺阳脉浮涩。

用于胃强脾弱,脾约便秘。

枳术汤《金匮要略》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组成: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功效:行气消痞,健脾利湿。

脾弱气滞,失于输转,致水气痞结于胃部,故心下坚,如盘如杯。

临床常用于:腹满、心下坚的便秘。

邱某,男,70岁主诉:腹满伴大便不通月余。

刻诊:腹满,咽痛有痰色白,口苦伴异味,高血压病史,偶头沉,视物模糊,情绪低落,甲亢疾病治疗中。

大便干,无力,小便频夜尿多。

舌红胖苔黄中后剥脱,脉沉细。

胃镜:萎缩性胃炎。

肠镜:结肠黑变病。

处方:麻子仁丸合枳术汤加味连服十余剂药后自觉肠蠕动有力,大便日一行,质可。

后用上方加减做丸药调理善后。

按:胃热灼津,脾运失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故患者肠燥便秘,质干,解之费力,小便频,方用麻子仁丸润肠泄热通便;又见腹胀满明显,而用枳术汤行气消痞,健脾利湿。

麻子仁丸为治疗体虚者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的常用方。

方中麻子仁和杏仁宣肺润肠,是常用治疗便秘的对药,取其“肺与大肠相表里”“开天气以通地道”之理。

枳术汤中生白术健脾补虚,补益脾气,治疗便秘时常用30g~50g。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痞是不适感,满为胀满。

即患者感觉胸腹部胀闷感、疼痛感、堵塞感。

这就是张仲景所谓的“心下坚”“心下硬”。

大便干燥难解,或数日一行,所谓“腹大满不通”、“脾约”等。

枳朮汤主治的腹胀多伴见心下痞硬“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心下坚”为痞满之极,故重用枳实7枚之多,是为“水饮所作”,故配伍白术,白术为经方中治水之要药(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等)。

胃下垂、肝硬化腹水等常见此方证。

枳实促进胃肠蠕动,加强胃排空,为中药的胃肠动力剂;白术则可以把潴留在胃肠腔的多余水分回吸收入血管,再通过肾脏排出,为中药的白蛋白。

故既有胃肠动力障碍又有水液潴留时,枳术汤为首选方。

4 肾气:大黄附子汤、肾气丸。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或白腻,脉紧弦。

功用: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刘某,男,51岁。

2013年2月1日初诊。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刻诊:右胁下疼痛2年,胃脘痞满,喜温按,口干欲饮,口苦,纳寐可。

大便3日1行,质干,小便黄。

舌淡暗,苔黄腻。

脉弦缓。

曾服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金铃子散等方,脘痞胁痛等症均缓,唯大便仍多日不解,痛苦万分。

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患者出生日期:1961年3月10日(辛丑年)。

辛丑年,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及右胁下疼痛、喜温按。

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黄附子汤。

服药3剂,便通痛止,后以调理脾胃善后。

按:辛年,水运不及;丑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肾司二便,水运不及,又逢湿土强,复克肾水,故便难。

《内经》云:太阴湿淫所胜,“大便难,阴气不用”。

《金匮要略》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和之。

宜大黄附子汤。

”故在原方辨证基础上加大黄附子汤。

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

药达病所,肾经温煦之功能恢复正常,故便秘自已。

肾气丸伍某,男,55岁,1987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因便秘8年而就诊。

大便干结,二三日至五六日一行,伴头昏目花,腰酸,四肢不温,腹中隐约冷痛,小便色清量多,尤以夜间为甚,多时一夜7-8次,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曾治疗多次,然收效甚微。

当属阳虚不能化气,拟温肾化气处方:熟地20g 附片10g 山茱萸10g 五味子10g故纸10g 桑螵蛸10g 莲须10g 吴茱萸10g 合金匮肾气丸二诊:夜尿次数减少,药中病机,守方再进5剂。

三诊:夜尿已减至1-2次,且腹已不痛,大便亦较前通畅,隔日1次,质不干结。

嘱用附桂地黄丸以善其后。

经随访,迄今大便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