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老中医陈瑞春的伤寒之路-九牧林医家-搜狐博客

合集下载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经方的生命力,贵在临床疗效,其运用的思路和方法,在乎医者在实践中去摸索、深化和总结。

现就个人的体会,陈述于下,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理解原方《伤寒杂病论》问世,注家蜂起,见仁见智。

有的望文生义,越解越玄,毫无裨益。

笔者认为,对原文的理解,应本着是否指导临床,服务临床为原则。

反之,无论其说得头头是道,亦不可从。

比如,有的注家解释“太阳病”,谓太者,巨也,最也;太阳者,天之与日也,愈云愈远,令读者如坠云里雾中,令后学者作难。

《伤寒论》的原文,朴实无华,实实在在,没有半点虚设的文字游戏。

所以按其原文的排列顺序,如太阳表证的麻黄汤证的有关条文,前后连贯起来看,俨似一份病例雏形。

首先是表证的提纲,其次是主症、鉴别诊断、方药加减运用以及药后的种种变化。

只要前后贯通,表证的理法方药就跃然纸上,眉目清晰可察。

如仅在个别文字上作文章,即使穷极其意也不着要领。

对原文究竟该如何理解?概括地说:一是重原文本意。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概括了表证的主要脉证,故有太阳病提纲之称。

如此解释足矣。

二是注重原文前后连贯。

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不能认为有脉浮的、脉浮而数的就用麻黄汤,而应当把“脉阴阳俱紧”结合主症全面认定麻黄汤表实证的脉是浮紧而数,才符合临床实际,才有指导意义。

三是注意无方条文。

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合,身濈然汗出而解”,是指服用小柴胡汤的疗效。

但如果把原文反其意,读成“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都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样领悟原文之意,小柴胡汤的临床适应证,就随之扩大。

再如“病常自汗出者”与“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是指桂枝汤证。

临床上凡常自汗出而脏无他病者,皆可用桂枝汤。

笔者曾治一男孩13岁,经常自汗出,入睡更甚,饮食,二便均正常,其他无不适。

脉缓,舌苔薄润。

胸透:肺门处有钙化点,肺纹理增粗。

陈瑞春的伤寒治学之路

陈瑞春的伤寒治学之路

陈瑞春的伤寒治学之路
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07(002)002
【摘要】@@ 陈瑞春,男,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仲景学说研究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江西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陈瑞春肿瘤临床治验 [J],
2.《伤寒》园里度春秋——陈瑞春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实录 [J], 张光荣;刘英锋;鲁纯纵;黄利兴;李明方
3.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喜读《陈瑞春论伤寒》、《伤寒实践论》二书 [J], 谢海洲
4.陈瑞春治学思想探析 [J], 周建虹
5.陈瑞春治疗发热验案举例 [J], 孔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

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君药饴糖,以甘味为主,配桂枝、甘草,变桂枝汤的辛温而散而为甘温守中,佐芍药的苦酸,泻肝以缓急。

全方以甘味为甚,寓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意思。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伤寒论》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从远古至今,崇尚仲景者,无不重视其临床价值。

论中诸方既治常见病,亦治疑难病,故有“群方之冠”的美誉。

笔者于伤寒园地耕耘数十年,主张治伤寒之学,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兹不揣浅陋,谈点临床体会,以就正贤达。

一、熟悉组方原则,剖析方剂内涵仲景所创诸方,有严密的组方原则。

所谓原则是根据病机、主证,确立组方用药的大法,通过遣药来体现其原则性。

这种严密的组方原则,是一般方书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每一方进行深入剖析,充分领略其方剂的内涵,才能窥视它的原则所在。

比如,桂枝汤的组方原则,首先是根据表虚、营卫不和的病机,恶风自汗的主症而确立调和营卫的原则。

依此原则,而遣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五药组合成方。

严格地说,桂枝与白芍均为血分药,故必须配合生姜与大枣以达卫分之表,其辛甘温养阳气,酸甘滋养阴血的内涵,全在五味药的有机组合。

这就是尤在泾所说的“滋养中焦水谷之汗源”以发汗的意思。

实践证明,姜枣是调和营卫的表药,是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关键,不能小视其作用。

曾治一教授,年逾六旬,时值盛夏,终日感觉背寒不舒,无汗或少汗,恶风畏寒,脉缓而虚,舌质淡苔薄白。

处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服药后遍身??汗出,背感暖和,营卫舒畅,不恶寒,精神清爽,自述药效矣。

其间因没有生姜,自谓少姜无碍,照煎一剂,服药后全身瘙痒,无汗抑郁身重难受,并未食过敏的食物。

于是,第二天寻觅新鲜生姜人药,又服1剂,乃汗出微微,身轻暖和,病告痊愈。

由此可以悟出,桂枝汤中的姜、枣是透表泄汗的要药,姜之有无疗效有别。

同时,反证了桂、芍均为血分药,要知调和营卫必借姜、枣合力而奏效。

笔者常以桂枝汤去姜、枣,加当归、秦艽、独活、桑枝等治肩周炎、上肢关节痛,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通经络而治风湿关节疼痛。

可见,对仲景每一方的组方原则,和对每方的内涵,必须了如指掌,才能因证择方,运用自如。

此外,还必须指出,伤寒方中的药量亦不可忽视,一般地说,主药量大,辅药次之,全方诸药协调以发挥效益。

陈瑞春教授:妇科良方当归芍药散?丨一针一药

陈瑞春教授:妇科良方当归芍药散?丨一针一药

陈瑞春教授:妇科良方当归芍药散丨一针一药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江西名中医、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

著作有《陈瑞春论伤寒》、《伤寒实践论》。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茯苓、泽泻、川芎、白术等组成。

本方六味药可分为两组。

一是当归、芍药、川芎为血分药,有和血疏肝的功用;一是茯苓、白术、泽泻为气分药,有健脾运湿的功能。

全方共奏养血活血,健脾行水的功效。

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为妇科良方。

后世妇科大师傅青主的完带汤,应当说是在本方的基础上脱胎而成的,独擅补脾滲湿之功,亦不失为一张治带病的良方。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篇”,原文说:“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前者为妇人妊娠腹痛,后者为妇人腹中诸痛,皆用当归芍药散主治。

陆渊雷在《金匮要略今释》中罗列了许多资料,据《三因方》称本方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利,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痛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据《青州医谈》称该方治妊中保胎亦佳;据《类聚方广义》称该方用治妊娠产后不利腹痛,小便不利等,用此方验胎,以及胎萎不长,腹中拘急,又说能治眼目赤痛症,其人心下有痰饮,并可治脱肛肿痛,出水不止。

汤本求真认为妇人胃及子宫之痉挛,用本方多有奇效。

陆氏引证甚详,这里不予繁举。

笔者临床亦颇多用本方治妇科病。

根据《金匮要略》妇人腹中诸疾痛的启示,凡妇人腹中痛为输卵管肿胀、盆腔炎、膀胱炎、宫颈炎、子宫肌瘤等均可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如白带病世人多用完带汤,固然有效。

但仔细分析,完带汤是补脾渗湿,作用较本方单二。

而用当归芍药散治带病,加萆薢、芡实,既和血柔肝,又健脾利湿,兼佐收涩分利,比之于完带汤,疗效更胜一筹。

可适当加人白头翁、野菊花、蒲公英、黄柏等清热解毒利水之品,以增强疗效。

因为当归芍药散具有养血活血,健脾利水的作用。

陈瑞春论治伤寒之学

陈瑞春论治伤寒之学

学习《伤寒论》,应着眼于“用”字,使之落到临床实处,这样才能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日本学者龟井南溟说得好:“像没有下过围棋的人写有关围棋的书一样,没有看过病的医生所注解的《伤寒论》,是没有价值甚至是有害的。

”浅井贞庵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成一体来读。

”日本人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实在临床。

这是非常正确的。

由此可知,对《伤寒论》的治学态度,应本着有益于临床者,则取之;无益于临床者,则舍之。

下面就如何研究《伤寒论》,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要明理《伤寒论》有深奥的理论。

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

”日人喜多村在《伤寒论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语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其医学的。

”由此可知,其义理之深,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明伤寒之理应如何着手,概括起来,约之有三:第一,要了解《伤寒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内经》的内在联系。

因为《伤寒论》是继承《内》、《难》的理论,收集汉以前方药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著作。

所以《内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是有论无方,而仲景则将具体运用大都落实在《伤寒论》之中。

如伤寒之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总纲,实即阴阳为万物纲纪的具体化。

在六经病变中明显地看出,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道理。

六经辨证,三阳之气胜,三阴之气衰;三阳为阳热实证,三阴是阴寒虚证,其病机都应是源于《内经》。

同样,六经所属脏腑的生理病理,实源于脏腑学说;六经的经络循行,乃至其病理变化,皆属于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

因而,学习《伤寒论》,追溯《内经》的理论,了解其源与流是必要的。

第二,要了解伤寒六经实质,与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

六经实质是什么?简要地说脏腑、经络、气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六经的实质。

因为,脏腑是物质基础,经络是络属关系,气化是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

气化就是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离开了脏腑,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1 多尿症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全)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全)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它渊源于张仲景,昌明于程钟龄。

《伤寒论》虽无八法之名,而有八法之实。

伤寒八法是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下,据证立法,依法制方,是论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从八法的纵横来探索《伤寒论》的治法,是有临床意义的。

一、汗法汗法是针对外感热病第一关而设,通过开泄腠里,调和营卫,发汗祛邪的方法,达到放散体温,顿挫病势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意思。

因为汗法主要功用在于驱邪,使病邪不至深人而从表解。

所以,有“善治者,治皮毛”的说法。

论中汗法概括起来,有正治与权变两个方面。

(一)汗法的正治法所谓正治法,是直接发汗的方法。

论中有峻汗法和缓汗法的不同。

前者,为寒邪束表,卫阳郁遏的表实证。

如《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等表寒实证,故用麻黄汤峻汗攻邪。

后者,为风寒在表,卫气不固的表虚证,如《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等表寒虚证,故用桂枝汤缓汗祛邪。

麻桂二方是汗法的代表方,都可直接取汗。

但麻黄汤辛温宣散,发汗力强,可称峻剂。

桂枝汤则为发中有收,滋阴和阳之方。

旨在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故称缓汗法。

此外,论中尚有微汗法。

它适于邪微正未复,须发汗解表之证。

但因无汗不得用桂枝汤,有汗不得用麻黄汤,故用轻量麻桂合剂。

太阳病愈八九日,理应热退身凉,而反郁热在表,面有热色,身痒不得汗。

故取麻桂之半小发其汗。

柯韵伯说:“原法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也。

”柯氏认为麻桂合法,各有制约,深得仲景的奥意,颇有见地。

(二)汗法的权变法论中以汗法为中心,加减权宜,随证变法,内容极为丰富,其权变法约之有:1.发汗清里法本法适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名老中医陈瑞春的伤寒之路-九牧林医家-搜狐博客九牧林医家导读:2008年3月7日是名老中医陈瑞春逝世四周年忌日。

为缅怀中华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陈瑞春先生,同时追忆其艰辛跋涉的“伤寒之路”。

陈瑞春作为中华名医,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研究“伤寒”事业。

陈瑞春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带教、指导的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生4名,皆以其为研究方向。

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

如对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肿瘤的中药调治、小儿厌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

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均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如“伤寒救阴法”。

在晚年时不顾体力渐衰,仍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竭尽全力,奋笔著书立说,倾心传道授业。

这种身系中医的胸襟,令人敬佩。

先生治岐黄之学,有诗言志云:“矢志歧黄五十年,弘扬斯道奢钩玄。

勤研经方效仲景,丹心一片启后贤。

”他的座右铭是:“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

《当代名老中医图集》称其“活用经方,师古不泥”。

尤其是对小柴胡汤、桂枝汤的临床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屡建奇功。

他认为,临床运用经方必须深读《伤寒论》,参透原著精神,掌握“辨析病机、抓住主证、深究方规、灵活化裁”四个关键问题,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坚持多用,必有成效。

陈瑞春注重实际,不尚空谈。

用方简易平实,不入奢华。

在医坛以善用经方著称,不但用方多效,而且勤于著述,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其代表作是《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堪称姊妹联璧之作。

前者着重于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与见解;后者着重于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此书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两书交相辉映,凝集了先生治伤寒之学的全部心血,不仅在国内外中医学术界受到重视,而且为广大中医学子所喜爱。

一、陈瑞春生平主要贡献与事迹陈瑞春(1936—2008)男,江西铜鼓人。

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江西名中医、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

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陈瑞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或刊发于美国、香港等医学杂志。

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独著《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

陈瑞春伤寒注家数以百计,赣水之滨代有名贤。

江西的伤寒家当以喻昌为最著名。

喻嘉言继方有执之后以六经分证重新编次《伤寒论》条文,对《伤寒论》的分类研究贡献卓著,影响所及,《伤寒》学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都在江西中医队伍中占据学术优势。

姚荷生、杨志一、万友生、傅再希诸先生都是“《伤寒》烂熟于胸中”的。

姚荷生先生授课时,常提及其师谢双湖先生慨然以“半部《伤寒》治百病”的佳话。

20世纪30年代任教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的廖幼民先生著有《伤寒论新诠》一书,万友生先生所著《伤寒论讲义》、《伤寒知要》以及“寒温统一论”学说都在全国中医界产生深远影响。

陈瑞春先生的《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可谓江西伤寒学最新硕果。

二、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经方为群方之冠。

近贤岳美中说,非经方不能治大病。

笔者幼承庭训,受父辈熏陶,师长教诲,对经方情有独钟。

从医执教50多年,本着“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治学之道,几十年在伤寒园地里耕耘,有苦涩,有甘甜,现就粗浅体会,见诸笔端,以飨读者。

(1)辨析病机临床运用经方,首先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以动态的恒动观辨析病机。

临床上碰到一例类风湿的女患者,初则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川乌、草乌等,疗效不错,晨僵消失,疼痛缓解。

但经服药三个多月,两手腕、两脚踝关节却漫肿不消,影响功能活动。

有一次,患者诉背部怕冷,痰多,白带多,据此,改为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加味,服药一周,病者背冷等症状明显改善,手足漫肿有所缓和,继服前药三个月,漫肿全消,步履正常,怕冷,痰多等症状均消,可称临床痊愈。

本案两易其方,所据者病机也。

前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祛风湿痹阻,取得应有的疗效;后者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从中焦饮邪入手,其效更显。

如果执定类风湿的病机就是风湿热痹,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虽取近效,但病无进展。

这势必要推究病机的变化,动态地观察疾病,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

再以方为例,桂枝汤能治许多不同的病症,如虚人感冒,夏日腹泻,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颈项强痛(颈椎增生),风湿身痛等,但病机都是营卫不和,肺气不足,脾胃失衡等,所以都可用桂枝汤调理,异病同治。

换言之,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方,因而无论用在什么病,只要营卫不和者皆能取效,这就是辨析病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绝不可以病对方,方药对应的方法来用经方,把活生生的经方按几个适应症,分几个症型,那是用不好经方的。

(2)抓住主证主证就是主要证候。

伤寒六经各有主证,细化分析,各经之下每病有主证,每方有主证。

比如桂枝汤发热恶风汗出即为主证,桂枝甘草汤心动悸是主证,芍药甘草汤脚挛急是主证,只要主证明确,选方准确,疗效就明显。

然而主证是可以统辖不同病的,如五苓散证,其主证是小便利与不利,临床上尿少、尿多、遗尿、,尿崩症都可以以五苓散治疗。

曾治一例寇姓男孩,以五苓散研粉末冲服,已愈五年多,能正常读小学,发育良好,智力聪颖。

患孩中途用过补肾药无效,所以采用“化气利水”之五苓散取效。

小儿遗尿,亦属难治症,患者每晚必遗,春夏秋冬,无一例外,虽补脾补肺、补肾固涩均无功。

而用五苓散加温通心阳药以化气利水,有的患孩当天见效,且不反复,一方而终。

前列腺肥大患者,尿意频数,尿多至每晚七、八次,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者,用五苓散缓解症状极快,或配合金匮肾气丸,近期疗效十分理想。

此外,烦渴饮水,无燥热,亦无尿糖,属气化不利之口渴,五苓散是不可替代之方。

多汗证,因其水饮之邪,而致汗出涔涔,用五苓散或合苓桂术甘汤,证药合机,疗效是可靠的。

这里所例举的主证是辨证的主要焦点,是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既要在一群症状中抓住主证,又要把主证的病机(包括病性、病位)辨析清楚。

所以在抓住主证的同时,必须参合佐证,以期较全面的掌握主证,为立法选方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

小结胸证的主证是心下按之痛,非常明确。

然而,如其胃逆反酸,腹胀气滞,舌苔薄白,则可用四逆散合良附丸。

如其痰热互结,舌苔黄白相兼,或痰色黄白相兼,则应用四逆散合小结胸汤。

此举可谓是通过疏泄肝胆来治疗胃脘痛的良策。

(3)深究方规伤寒方组方非常严密,又非常灵活,可谓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什么是“方规”?方规就是方剂自身组合的规律。

经方如此,时方亦然。

一般来说,处方中的君臣佐使可以明其组方规律,但并不能揭示方规的内涵。

伤寒方的方规,是以病机为基础,有它特定的规律:一是药物的性能,一是药物的主治功用,两者必然是一致的。

如小柴胡汤的组合,柴胡、黄芩是肝药,党参、半夏、甘草、姜枣是脾胃药,全方共奏疏肝理脾、调和营卫之功,是治肝胆脾胃不和,营卫失调之代表方,为后世和解剂奠定了基础。

其组方规律,一目了然。

要掌握方规指导临床运用,务必对每一个方的方规与症状、病机的内在联系,严加剖析,才能用好用活。

比如,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温通血脉,治寒凝血滞之方。

诸如痛经、席汉氏综合征、脉管炎(合四妙勇安汤)等,均可取效。

笔者曾治一室女痛经,自发育至19岁,每次经行必痛。

前医以逍遥散、桃红四物汤、胶艾四物汤、温经汤等经治多年无效。

就诊时,临经腹痛,全身虚寒,卧床蜷缩,面色青苍,脉细欲绝。

诊为寒凝血滞,肝经虚寒,以当归15g,白芍20g,桂枝10g,细辛3g,炙甘草5g,通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

药后疼痛立即缓解,一剂后痛止。

以后每月经临之时即服上药3剂~5剂,经4月治疗痊愈。

深究方规,目的是发展经方的运用。

因而在临证中去认识和发现经方的奥秘,从而去完善经方的方规,是医者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

比如真武汤以附子、茯苓、白术为主,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邪泛滥。

临床上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脾虚水肿,甲状腺机能低下等,以及原因不明水肿均可以本方调治。

但水肿消退后,气虚疲惫,精神不振等难以恢复。

几经摸索,在原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可以弥补其没有补气药之不足。

这样,整个方规则是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单纯温阳利水有显著不同。

再如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主治心下痞硬满闷之痞满证。

从病机上看,痞满是因为脾胃湿热阻滞,气机不畅。

但方中缺少行气药,如能在原方中加枳壳、厚朴、木香之类行气药,则使辛开苦降、调和寒热、行气消痞有机融为一体,依证候,依病机,依治法都是合拍的,临床疗效可资证明。

(4)经方化裁经方化裁应本着师其法、不泥古的精神,进行必要的化裁,才能运用自如。

对经方能不能加减,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认为经方是不能变易的,即使是药量也不能改变,视为“金科玉律”,倘若加减化裁,就是“离经叛道”。

另一部分医家则与之相反,认为经方应随证加减化裁,证有变方亦变,并认为仲景制方就是随证而设,随机应变。

如桂枝汤在论中化裁出20多个方,可见其灵活性于一斑。

笔者认为,前者视经方的严谨,不能越雷池,执定经方不能加减,似有泥古不化之嫌,所以从实际出发,因病因人而异,延伸经方的运用,是活用经方的典范。

吴鞠通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说明医者之不足,正是方药变化太少,难以适应多变之病。

所以,经方应当化裁,据症状而加减,是扩大经方运用的有效之策。

兹举例于后:1.经方本身的化裁例一,桂枝汤本为治表虚营卫不和之主方。

随病机的变化,如寒邪外束,经气不舒,项背强汗出恶风,用桂枝汤加葛根,治颈椎增生。

用治肩周炎时,桂枝汤加生黄芪、姜黄、防风、秦艽之类,能改善症状,取得近期疗效。

若虚喘病人,肺气不足,以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独擅其功。

如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或发汗过多,表虚自汗,桂枝汤加附子,亦有用处。

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用治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症均获效。

如发汗后,心动悸,用桂枝甘草汤合栝楼薤白汤共奏温通心阳之功。

又如发汗后身疼痛的桂枝新加汤,太阳病下后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等,都是桂枝汤的运用扩展到许多杂病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