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
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柴胡桂枝干姜汤(简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
本方目前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及方解认识不一,争论较多。
笔者参考了相关书籍以及近10年的文献报道,试从病机、方解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做综述如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1 病机释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1.1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因手足少阳经常相互影响,足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手少阳三焦因之壅滞,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
持此见解者以当代注家居多,如《伤寒论讲义》二版、四版、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中国汤液方证》、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日本吉益东洞《类聚方》及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等。
1.2 少阳病兼表邪未解:伤寒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表邪未解。
清代医家尤在泾持此观点,在其《伤寒贯珠集》中云:“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
”裴永清亦支持此观点,谓此汤证有太阳表邪未解之情。
1.3 少阳病兼津伤:汗后复下,津液已损,更因邪入少阳,胆火内郁,热耗津液,致亡津而内燥。
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对本方之注云: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
汪苓友于《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称:“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
”亦从津液耗伤立论。
章虚谷等亦赞成此观点。
持此观点者尚有《伤寒识义》、《伤寒临床研究》、《六经辨证实用解》等。
1.4 汗下邪陷,阴阳两伤:汗下后津液耗伤,又因苦寒妄下,阳气亦损。
名家医案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汇总(18则)

名家医案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汇总(18则)【摘要】本期共总结柴胡桂枝干姜汤名家医案18则,依次为:1 惊恐障碍;2消渴病(刘渡舟) ;3心悸(刘渡舟);4肝硬化腹水(刘渡舟);5大疱性类天疱疮;6瘾疹;7顽固性便秘;8风湿热;9手麻;10胸膜炎;11肺结核;12舌痛;13失音;14顽固性腹胀案;15口渴案;16淋巴结肿大;17反流性食管炎;18经行头痛。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1 惊恐障碍患者,男,40岁,2016年7月5日初诊。
患者主诉“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后,不敢看人3年余”。
患者为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一周前曾服黛力新,长春胺(具体不详),自述效果不显。
不自主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关注新闻,时间长达1~4h,之后产生低落情绪,惧怕看人,伴口苦,口干,心烦,胸闷不舒,纳可,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左关脉沉。
既往体健。
证属:肝虚生恐,少阳与太阴合病。
治以补肝气,清利枢机。
中药处方:柴胡24g,桂枝9g,干姜9g,黄芩9g,天花粉24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炙甘草9g,茯苓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应用《伤寒论》文中煎法:以水25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取6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6年7月16日复诊,诉不敢看人程度减轻,情绪低落,入睡困难,仍有口苦,口干。
便溏改善。
舌脉:舌体大,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
遂在前方剂中改柴胡30g,桂枝12g,黄芩12g,炙甘草12g,加炒白术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仍用上法煎煮。
2016年7月26日再诊,诉心烦,情绪低落减轻,不敢看人感觉消失,大便时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舌根部苔腻,脉弦。
原方去炒白术,改桂枝9g,炙甘草9g。
继服7剂后,症状痊愈。
REF.王佳宁,楚洪亮,王坤,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惊恐障碍验案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2 消渴病(刘渡舟)刘××,男,48岁,北京人。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现状浅析

1.4寒热错杂:胡希恕凹1在论此条时指出:伤寒五六 日,虽已发汗但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证,医者不详
万方数据
・536・
垦隧主医生蕴盘查放i!生§且墓33鲞箍§豳!垡』殛垂£bigM§虫』坚1
罾匪虫匿虫药苤盔2Q!!生§旦簋垫鲞墓§期!世』堑趟Q些丛啦地§2Q!!,№!1
33,女垃:垒
・535-
・经典探微・ —=—L・/,、J/-~I,.外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现状浅析
莫政王旭东
柴胡桂枝干姜汤(亦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 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同时见于《金匮要 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 本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 机、方解及应用方面认识不一,存较多争论。笔者参考 相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结,小便不利。水结则津不升,故渴,此为猪苓汤证同 一意也”,即从“水饮内结”发微。陈慎吾老中医将柴 胡桂枝千姜汤证概括为“少阳证而有阴证转机之人用 之舭副,认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兼有脾阳虚、心阳虚, 阳虚不能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者。亦有认为少阳枢机不利 产生气机郁滞,气化失常,甚或气郁痰结的观点,如聂 惠民b。在《伤寒论与临证》中认为:伤寒五六日,已
92.
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各1例,取得较好疗效。 3.2肝炎:刘渡舟教授控。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的经验为:只需见到口苦、口渴、心烦、胁痛 等胆热症状,以及腹胀、恶食生冷、大便溏、疲惫不堪、 肝区疼痛范围增大、由胁及背等脾寒症状,就可用柴胡 桂枝干姜汤原方,很少加减。王顺民¨刨运用柴胡桂枝 干姜汤治疗肝炎后综合征56例,总有效率为92.8%。 张凌燕等Ⅲ1运用柴胡棒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 炎肝脾不和证60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改善。 3.3乳腺增生:田传智u副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 腺增乍疾病32例,疗程结束后痊愈18例、显效9例、
刘渡舟医案经典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运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运用作者:欧莉赵琦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6期【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之一,被临床各医家所推崇,其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临床学科,临床疗效明显。
导师赵琦在临证中数次运用此经典方加减治疗各类疾病,疗效甚好,故现将其临证经验略加阐述如下。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肠易激综合征;痤疮;失眠【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6..02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另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对于此方的病机、论治及临床应用,各医家见解各有异同,而导师赵琦教授主要从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寒热错杂之胆热脾寒等病机角度入手,为腹泻、痤疮、失眠、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进行辩证论治,使该类患者获益较深,因赵师灵活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于各类疾病,不能一一论述,故文中只选一至两例典型医案做简要探析。
1 病机概述1.1 少阳病兼表邪未解患伤寒五六日,发汗为正治,但若汗后不瘥,复用下法,属误治,误治伤正,当邪气内传少阳,而表病未解时,故可见太阳少阳相兼为病,是为半表半里之证。
正如尤在径在其《伤寒贯珠集》中云:“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
1.2 少阳病兼津液耗伤医家成无己为《伤寒论》注解曰:“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
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
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
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中说:“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1]。
小议柴胡桂姜汤

1.永年区中医院…河北……邯郸……057150;2.山东中医药概括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与小柴胡汤归为半表半里阳热证对应。
而已故进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ZDZK-001)。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3两,桂枝去皮3两,天花粉4两,干姜2两,牡蛎2两先煎,炙甘草2两。
后世医家对本方证归经、病位、病机争议博多,认识不一。
已故著名伤寒大家胡希恕把此方归为半表半里虚寒证,属厥阴病范围,认为本方病机为“侧重于祛寒逐饮,温下寒而清上热”。
临床应用以“抓主症”为原则,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提出体质辨证,认为本方适用人群体格中等或偏瘦,表情淡漠,疲惫貌,易汗出,多失眠,易惊吓,脐跳明显,口干渴但饮水不解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上腹部按压不适等”。
笔者总结近5年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文献和自己临证体会,以方解、病位、病性、病机、典型病例介绍本方,以飨同道。
1…理论基础1.1…方解…方中柴胡、黄芩用量与小柴胡剂量相同,故历代医家多认为本方由小柴胡汤化载而来,具有和解少阳,清解半表半里未尽之余邪,此观点已成为共识,栝楼根即天花粉,配伍牡蛎,见于《伤寒杂病论》中瓜蒌牡蛎散,栝楼根味甘微苦微寒,清热生津止渴,牡蛎质重味咸寒,软坚散结,清热安神,(煅)收敛固涩。
本方于瓜蒌牡蛎散相比,瓜蒌倍于牡蛎,增加了生津止渴的作用,刘震营等[1]认为两药配伍滋阴泻火、敛汗生津、化痰散结。
仝小林[2]中用瓜蒌牡蛎散治愈盗汗医案,患者表现阴虚热盛,而夜间多汗,牡蛎30~60g,甚者120g,天花粉60g,1月后,汗出正常,说明瓜蒌牡蛎散治疗热性汗出有明显效果,符合本方条文但头汗出。
对于桂枝干姜的配伍刘渡舟[3]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肝脾同治,寒热并用,清肝胆之热的同时又温脾胃之寒。
徐维浓等[4]认为桂枝、干姜配伍针对太阴脾寒,桂枝既可解表又可以温中补阳,干姜为太阴脾经虚寒之要药,符合刘老观点。
少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内涵应用】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2出处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几,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
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
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
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
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
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
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
飨同道。
l 论病机 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
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
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
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
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
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
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
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
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
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
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
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
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
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
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
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
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
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
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
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
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
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
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
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
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
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
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
方能学好中医。
3 谈应用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
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
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
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
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
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
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
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
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
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
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
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
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
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
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
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
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