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三年级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广角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测量,利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点:1. 数学广角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
3. 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难点:1. 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
2. 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白板、教学卡片、测量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包含不同角度的几何图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 这些角度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些角度吗?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白板展示数学广角的概念,并解释其特点和表示方法。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测量其中的角度。
2. 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判断角度的大小,并用数学广角的术语来描述。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自己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几何图形,要求学生根据数学广角的概念,将它们进行分类和比较。
2. 学生用纸和笔,在小组内完成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结果。
五、归纳总结(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广角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广角知识。
2. 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上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广角的概念。
在示范与练习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能够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數學教
案設計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数学广角中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如何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广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新课
1. 介绍数学广角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图形、数列等。
2. 分析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需要运用到数学广角知识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数学广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学广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以上就是以“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數學教案設計”为主题的教案设计。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1.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从“形”中来,到“数”中去,从图形中找到分数,看到分数想到不同的事物,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的探究。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1/2(1).分一分师:星期天的上午,小红家的门铃响了,她一开门,原来是邻居明明来玩,小红赶紧拿出东西招待小客人,都有些什么呢?如果要把这些食物平均分,该怎样分呢?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标题: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2.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特征,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二、探究(10分钟)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即一个元素只能属于一个集合。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如将一组物品按照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巩固(10分钟)1. 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让学生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等。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让学生尝试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所有人都是学生,所以所有学生都是人”。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概念和性质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集合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以及如何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数学广角搭配三年级下册教案6篇

数学广角搭配三年级下册教案6篇数学广角搭配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二、新授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生:12 21(教师板书)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1)12 23 13 32 31 21(2)12 21 23 32 13 31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2)展示学生作品(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1)小组讨论(2)填写答题卡(3)集体交流(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通过数学广角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2. 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数学家的故事5. 数学趣题和游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家的故事,分享数学趣题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数学广角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广角活动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和游戏等。
4.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广角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活动中得到提高。
5.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广角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数学广角P112-113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教学难点: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衣服、数字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机器猫》吗?喜欢吗?师:今天是大雄的生日,他邀请静香带着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师:去参加生日会,得穿得漂漂亮亮的,静香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
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1)师:你觉得静香可能穿什么衣服去?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各种搭配的效果图。
(实物投影)2)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搭配衣服的高手,帮静香设计出这么多套衣服。
那么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到底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搭配问题”。
(板书课题:搭配问题)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摆一摆。
预设以下情况:a.2种----衣1和裤1、衣2和裤2。
b.8种----学生操作重复、手忙脚乱。
c.6种。
问:他们摆的,你们感觉怎么样?(乱,引导说出“有顺序”)追问:那么,怎么样摆才有顺序呢?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先选衣服,再选裤子或先选裤子,再选衣服。
(生说,师连线)A:3 + 3 = 6 (种) 2×3=6(种)B:2 + 2 + 2 = 6 (种) 3×2=6(种)4)实物连线抽象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
6)出示学生的图式引导学生讲评出它们的优缺点。
师:你们说得真好。
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呢?(多鼓励学生)三、出示点心图。
师:静香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到大雄家,来了这么多客人,大雄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三年级教案
数学广角三年级教案
1、主要内容
(1)排列、组合
(2)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教材在渗透数
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
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
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
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
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
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集体备课教案
中心发言人崔振梅时间2003年9月讨论意见
课题: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学习本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
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是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法与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
过程中即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
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学习,亲自调查家庭人口数,喜欢的玩具等,体会
数据的作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
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
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1、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体验了解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是重点。
学会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方法是难点。
第二课时:
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的方法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二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二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