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新进展-香港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脑卒中,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而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卒中康复护理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早期康复介入已成为共识。
以往,人们往往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开始康复护理,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病后的 48 小时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加重,就可以启动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通过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简单的措施,能够为后续的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崭露头角。
这些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提供精准的运动辅助。
与传统的人工康复训练相比,机器人辅助训练具有更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能够更好地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而且,通过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康复治疗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通过创建虚拟的环境和任务,让患者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进行康复训练。
这种方式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比如,患者可以在虚拟的街道上行走、跨越障碍物,或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从而提高其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康复护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康复团队不再仅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还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康复过程中,充分倾听患者的声音,尊重其意愿和选择,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
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康复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
多学科协作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愈发重要。
康复护理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137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中 医 中 药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致大脑一定区域发生器质性病变而造成的肢体功能损害,偏瘫恢复是当今世界医学难题之一。
中医药近年来在治疗中风后偏瘫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中药、针灸以及和现代康复手段的整合综来进行合治疗。
本文仅就其针灸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 传统针灸治疗1.1 体针法1.1.1 辨病辩证取穴 根据中风偏瘫的表现不同,辨病辩证灵活取穴。
刘志顺[1]认为中风慢偏瘫的根本病机在于瘀阻脑络,髓海被扰。
因此治疗当以调理髓海、通阳柔筋为治则。
在此治则基础上,针对偏瘫特点,确定病位所及和病变经脉是以手足六阳经为主配以肩髃、透极泉、四渎、合谷透后溪、大肠俞、委中、承筋、丘墟透照海、八邪、八风、太冲透涌泉以促通阳经经气、柔筋止痉。
在提高川指数和BI指数和BI残疾度改善率、提高WHO QOI-100和卒中QOL量表评分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
1.1.2 循经取穴 根据中医传统理沦“治痪独取阳明”,临床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经、少阳经等。
马建功[2],针灸治疗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为治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初病单取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
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1.3 固定取穴 刘东生[3]通过比较井穴刺络与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应用和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研究中发现井穴刺络能改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特别对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有优势;而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上也体现出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井穴刺络能增强醒脑开窍法的治疗作用。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法等。 此外 , 针灸结合 其它疗 法以增强 治疗效果 的临床 、 实验研 究也越 来越 多。 例如 针灸结合 中药熏蒸 、 推拿 以及现 代医学的 功能训练 等。
疗 的 对 比研 究 发 现 , 期循 经针 刺 组 改善 脑 中风 患 者 运 动 功 能 及 分 日常生 活 能 力 方 面 均 优 于 传 统 针 刺 组 。 郭 元 琦 ] 瘫 期 ( ~ Ⅱ)在 传 统 针 灸 发 取 穴 基 础 上 加 取 双 软 I : 侧 风 池 、 俞 、 肠 俞 、 椎 , 侧 肾 大 大 健 取足 三 里 、 曲池 、 谷 。 挛 期 合 痉 ( ~Ⅳ 期 ) 上 肢 以 手 少 阳经 为 主 , 肢 以 足 阳 明 经和 足厥 阴 经 , Ⅲ : 下 取 患侧秉 风 、 髑 、 冷渊 、 关 、 邪 、 关 、 三里 、 墟 、 肩 清 外 八 髀 足 丘 曲 泉 、 风 。 复 期 ( ~VI ) 与传 统 针 灸 取 穴 相 同 。 果 , 疗 组 八 恢 V 期 : 结 冶
1 1 4 分期 取 穴 马 玉 琴 】 . . 玎通 过 多 年 的 临 床 观 察 认 为 中
风 的恢 复 过 程 不 能 单 从 “ 证 ” 手 , 病 变 过 程 中 尚伴 有 经 筋 矮 着 在 病 侯 。 期 针 刺 方 法 : 氏 根 据 B u n to 分 马 r n s r m运 动 恢 复 六 阶 段 理 沦 分 期 取 穴 。 瘫 期 (I~ Ⅱ期 ) 上肢 阴 经 、 软 : 下肢 阳 经 腧 穴 为 主 , 选 用 偏 痉 侧 尺 泽 、 海 、 泽 、 门 、 关 、 跳 、 兔 、 市 、 三 少 曲 郡 内 环 伏 风 足 里 、 陵 泉 等 。 挛期 ( 一 期 ) 肢 阳 经 、 肢 阴 经 腧 穴 为 主 , 阳 痉 Ⅲ Ⅳ 上 下 选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新进展摘要:脑卒中作为临床中具有较高致残率的疾病类型,大多患者在积极接受治疗后,仍旧伴随程度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现象,其中较常见的障碍为偏瘫,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随近些年的医学发展,康复技术不断更新,并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前言:脑卒中就是指患者脑动脉出现病变,从而使其脑血管发生痉挛、破裂或者是闭塞等,致使其脑部循环产生障碍以及肢体的功能性障碍。
据临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1],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已经达到80%多,因此在治疗开展中保证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前提下,还需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临床诸多研究显示康复护理针对功能障碍,比如肢体瘫痪、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均有显著作用,所以在临床中积极开展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
一、康复护理开展最佳时机近些年在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有大量实践显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改善其受损的肢体,还可以促进其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现阶段临床中认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身体体征趋于稳定,并保证其神经症状无发展后开展康复护理作为最佳时机;对此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的24小时之内,对其开展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针对较多患者来讲,在发病的1-3天内开展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此来看,早期对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可以避免膝关节出现畸形、挛缩等,利于患者的机体康复。
二、患者心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为肢体功能丧失,且长期受到病情困扰,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诸多情绪,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哭泣、消极、反抗等,不良情绪的出现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容易使患者出现不配合等行为,因此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需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对其心态做以正确评估,以此实施科学的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协同家属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内心的无助感,树立疾病恢复的信心,并使其在临床干预中有较高的配合度,促进康复计划的顺利推进。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新进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 中风偏瘫概述 • 康复医学在中风偏瘫中的应用 •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新进展 • 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
复 •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的未来展望
01
中风偏瘫概述
中风偏瘫的定义
01
中风偏瘫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 或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进而影 响肢体运动功能的疾病。
家庭和社会支持
鼓励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减 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康复进程。
05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的未来展望
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药 物治疗并列成为现代医学 三大支柱,其重要性日益 凸显。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康 复医学将与现代科技手段 相结合,提高康复效果和 患者生活质量。
05
当前治疗中风偏瘫的方 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高 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 素,延缓病情进展。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脑部 血管病变,通过手术或 介入治疗恢复脑部供血 。
康复治疗是针对肢体功 能康复的训练和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针灸、 按摩等。
然而,当前治疗现状仍 面临许多挑战,如治疗 效果不明显、康复周期 长、患者配合度不高等 问题。因此,需要进一 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 技术,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患者和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中风偏瘫患者将受益于更先进 的康复治疗技术和方法,提高 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 担。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的发展将促 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 医院负担,提高医疗效率。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的发展将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 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
谢谢您的聆听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

重
重点之 一 。本 文简 述近年 来脑 卒 中后瘫痪 肢体 康复 训练的脑卒 中患者进行 了研究 ,在 仍进行 常规 康复-I 点是骨关节疾病与损 0 1
练同 , 伸抓 物这 “ 想 ” , : 的 时 加 手 握 品一运 象任 蕃 增 动 务
有l 0例患者完成 了整个观察过程 ,9 例上 肢运动指数 积 分明显改善 ,提示 ‘ 动想象 ”疗 法有助于
题, 本 法 有 能 为 种 有 途 治 方 耋 教 专 委 但 疗 极 可 成 一 很 前 的 疗 育业员
导 引能够增 强前额脑 电活动 ,改变左 前后 优势脑轴 的 法 。 观 念对 比 ,并 出现特征谐 振频率 的变化 。而入 静意
念 可使各脑 区脑 电活动 的 。 2波功率 、部 分脑 区 。 3 【 【l 强制性 运动疗 法
作者简介
的 响发 想 与 际 练 结 可 显 高 训 影 ,现 象 实 训 相 合 明 提 被 ?
医院康复科、医学院
仍伴有 上肢 功能 障碍I 2 , ,严 重威 胁人类 的健 康和 生 练者的 下肢 负重能力 ,提示 “ 运动 想象” 的效果与保 存质量 ,给社会 和 家庭带 来沉 重 的负担 。 随着康 复
象 ” 3 脑卒 中偏 瘫 患者 描 线 训练 效果 的影 响 ,结 动 。P g 等“对 一些 恢复 后期 偏瘫 患者进 行 了改 良 对 例 ae o 果 显 示 “ 动 想 象 ” 明显 改 善患 者 描 线 的 准 确性 。 的 CMT 他们 把 l例 患者 分为三 组 ,使用 评定量 表 : 运 I 。 7
Mao tmn等嘲 观察 了 “ 运动想象 ”对 l 例 脑卒 中患者 F g— y r运 动 功能量 表 ( MA) 2 u l Me e F ,上肢 运动 功 能
医学:中风偏瘫康复医学新进展

新型物理疗法与设备
高科技物理疗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机器人辅助训练、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 性和效果。这些方法能够模拟真实环境,帮助患者进行更有效的康复训练。
新型康复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康复设备被开发出来,如电刺激设备、功能性 电刺激等。这些设备能够直接作用于受损神经或肌肉,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恢复 。
05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的未来 展望
创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神经调控技术
利用电刺激、磁场等技术调节神经功能,促进偏瘫侧肢体功能的 恢复。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等技术,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肢 体功能。
虚拟现实与机器人辅助训练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等设备,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提高 康复效果。
03
中风偏瘫康复医学新进展
神经再生与功能重塑
神经再生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塑的方法,如干细胞 治疗和物理疗法。这些方法通过刺激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和重塑,帮助患者恢 复运动和感觉功能。
功能重塑
中风后,大脑会经历一系列的适应和重塑过程。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重新 学习运动技能,并利用其他未受损的神经网络来代偿受损区域的功能。
研究表明,高强度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为中风偏瘫患者提供了新型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现实环境,帮助患者 进行功能训练,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偏瘫中的应用
一些研究显示,中药结合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为中风偏瘫的治 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功能重组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可在损伤区周围、对侧或远隔部位)
学习或训练的规律
1.主动性 2.实践性 3.重复性 -“时间依赖性” 4.适量性 -“强度依赖性” 5.刺激的丰富性
随意运动的复杂性: 上运动神经元支配随 意运动与下运动神经元支 配的不随意运动有着本质 的区别。
随意动机
视觉传入
内存的运动 视觉坐标 大脑联合区 计划程序
补充运 运动程序的子系统 视觉坐标 前运动区 动区动 运动的选择 运动坐标 信息鉴别 整合 计算 基底节 一次运动区 运动指令 小脑
随意运动传出
这样,脑卒中的康复需 要从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 发展到大脑功能重组
(brain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BFRO)的理
论和方法上来。
痉挛的复杂机理
大脑(上运动神经元) 脊髓(下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GABA-B 受体 神经干 神经肌肉接点 肌肉(肌梭、梭内肌、梭外肌的作用) 相应的抗痉挛方法随之产生,并在临床上 开始广泛使用,成为偏瘫处理的重要内容。
一些建立在大脑功能重组 (BFRO)的方法
主动性康复训练 (active training) 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ental practice)疗法 部分减重平板运动( TTWPBWS)疗法 强制性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主动性(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active-operative EMG-BF)
正
常
正
常
损 伤 impairment
活动受限 activity limitation
参与局限性 participantal factors
个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
WHO关于功能-残疾-健康描述的模式示意图(2001)
1、何谓“身体” 、“活动”和“参与” “身体”的构成成分在这里包括身体的“结构” 和“功能”。 “身体结构”是指身体的解剖部位,如器官、肢 体及其组成部分。它包括神经系统、眼耳和有关结 构、发声和言语的结构、心血管-免疫-呼吸系统、消 化-代谢-内分泌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皮肤和有关结构等共8项。 “身体功能”是指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 心理功能)。它包括精神功能、感觉功能和疼痛、 发声和言语功能、心血管-免疫-呼吸系统功能、消化 -代谢-内分泌系统功能、泌尿和生殖功能、神经肌肉 骨骼和运动功能、皮肤和有关结构功能等共8项。
“康复的基本原则”(WHO,1990) (1)选择恰当的适应症 (2)及早开始 (3)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方法 (4)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5)全面的康复
但是,“脑的十年”(19912000)中神经科学取得了巨大的 进展
脑的可塑性和大脑的功能重组; 随意运动调控的机制; 痉挛的机制及其系统的处理;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干细胞等。 脑卒中康复医疗从理论到实践 都必须更新观念。
健康情况(障碍或疾病) health condition (disorder/disease)
身体功能和结构 bod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功 能 functioning 正 常
活 动 activity
参 与 participation
health 健 康 残 疾 disability
运动系统的神经支配
运动统合水平 完全随意的运动 自动性程序运动 协调性运动 平衡反应性运动 直立反应性运动 姿势反射性活动 联合反应性活动 共同运动性活动 牵张反射性活动 (痉挛) 控制运动的形态学水平 大脑皮层 皮层下(基底结区) 小 脑 中脑、桥脑 中脑、桥脑 延 髓 脊 髓 脊 髓 脊 髓
认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 对随意运动的影响是:上运动 神经元支配的随意运动丧失, 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原始运动 模式释放。运动功能的恢复是 遵循神经发育学规律,而且主 要是应用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和 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现 在在国内已经陆续开展 了研究,有的已经得到 了较广泛地推广。
2.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 定方法上,应从单纯 的身体水平的评定发 展为身体-活动-参与三 个水平的评定。
2001年5月22日,WHO正 式通过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 分类”(ICF),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国 际上统一和标准的语言和框架来描 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 它定义了健康的成分(如功能、残 疾)和一些与健康状况有关的成分 (如背景因素)。它的表述方式如 下:如下:
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和程序: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方法(NPT,NDT) 直列式程序(brunnstrom, bobath技术和方法等) 并列式程序(上田敏方法等)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和方法 (PNF技术和方法) 多重感觉刺激技术和方法(ROOD技 术和方法等) 运动再学习(MRP技术和方法等)
脑卒中的康复医疗问题 New Developments on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 China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康复医学科神经康复中心
王茂斌 2004年8月
1. 随着神经科学的巨大进展, 神经康复应在神经生理学的理 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到脑的 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 和方法。
因此,偏瘫时异常的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异常的姿势反射; 肌张力的异常; 交互抑制障碍等, 成为康复治疗中的中心问题。
基本的训练方法是利用神经生 理学的方法和遵循神经发育学 的规律: 利用或控制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异常姿势反射、痉挛等神 经生理学机制。康复的程序基 本参考儿童神经发育的程序。
20世纪50~70年代,CVA 的康复医疗是建立在神经生理 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基础上的。 例如:
突触的生理学和形态学知识: 突触膜电位的叠加和积累; 活化突触和休眠突触; 易化作用(包括加大多种感觉 的输入,获得运动的输出); 膜电位的改变:失神经支配后 的细胞超敏感性; 神经发育学知识等;
在当时,对于大脑支配的随意 运动的调控机制还了解甚少。 一般认为运动的正常调控机制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