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合集下载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重点与难点解析
总结词:重点解析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包括 特立独行的猪的形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等,帮 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03
详细描述:对文章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解析,包括难以 理解的语句、抽象的概念等,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04
总结词:难点解析
总结环节
总结故事主旨
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强调“特立独行”的意义 。
启发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特立独行”的 理念。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Part
05
作业与拓展
课堂作业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要求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进行总结,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对故事情节 的影响。
Part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 对“特立独行”的理解,以及他 们所知道的与猪相关的文化、历 史或文学作品,从而激活学生的
背景知识。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 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提 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
生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
03
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拓展内容,丰富课堂内
容,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反馈与建议
学生普遍认为本节课内容生动 有趣,对猪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印象深刻。
部分学生建议增加一些与课文 主题相关的案例或故事,以增 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
特立独行: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品行,不肯随同流俗。
特立独行是形容人的。但是王小波却用“特立独行”形容猪,引导学生体会幽默背后的深意。
思考,回答
2分钟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一)
“特立独行”的猪
提问:文章哪几小节写了特立独行的猪的表现?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九行,思考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有哪些表现?
老师引导学生从肖像、动作、特长三方面思考。
提问:被“设置”的猪无非就是长膘、配种两种结局
,那么被安排的人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他们在时代的安排中过早的结束了学生生涯,参加体力劳动,生活单调而茫然,没有目标、没有希望。
过渡:被社会大潮席卷,在生活被强行设置的知识青年中也有不甘于被设置的人在。
介绍作者王小波及其妻子李银河。
你知道还有哪些人具有“特立独行”品质?思考并交流
听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速读、回答
观看视频,思考
思考
观看、朗读有关介绍、思考
思考
交流讨论
回答
3分钟
6分钟
7分钟
小结全文
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写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用意是什么?反映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通过这只“猪”的经历给我们人生以思考,当我们的人生被设置后,我们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冲破“设置”的阻碍,才能获得自由人性的张扬。
肖像: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行动:敏捷,潇洒
特长:会模仿各种声响
提问:从中能看出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性格吗?
性格:潇洒、冷静、警惕;
崇尚自由,爱憎分明;
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速读、回答问题
齐读、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
10分钟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二)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追求个性与梦想的勇气。

教材:教师准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小说副本。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故事背景:这是一只非常特别的猪,它不像其他的猪一样只是为了吃、睡而活着,它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接着,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测猪的特点和个性。

第二步:阅读(20分钟)教师将故事分段给学生阅读,然后询问学生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你觉得这只猪为什么会和其他的猪不同?它有什么特点和特性?它的追求和梦想是什么?第三步: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猪的特点和个性。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

然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融入群体而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而有的人则选择坚持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追求?第四步: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猪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障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第五步:写作(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写一个小故事或者短文,描述一个特立独行的动物或者人物,分享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以及他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学生还需要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应该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第六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自愿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互相倾听和交流,学生可以从彼此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和鼓励。

课后延伸:1.学生可以阅读更多关于追求个性和勇于梦想的故事,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2.学生可以画一幅描绘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画,通过画画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梦想。

3.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摄影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追求,并邀请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王小波教学目标1. 初识一位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者。

2. 领略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的文章风格。

3. 引发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教学要点1. 作者“文坛外高手”的特殊地位。

2. 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意义。

3. 本文幽默诙谐之笔法与严肃主题的关系。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1. 由边缘到热点王小波生前鲜有知音,死后声名广播。

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美国大学“老”学生,文学硕士,电脑早期使用者,大学统计系助教,人民教师。

1980年,与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并共同从事男性同性恋者的社会调查与研究。

后开始其充满野心的小说创作。

1995年,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识者寥寥,甚至一度被查禁,不准在国营书店摆卖,却在个体书摊上售出数万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逐渐得到众多读者和评论家激赏。

《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中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购买的局面”。

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情题材的《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

他还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作家。

他在1997年4月11日英年早逝。

其后两年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

随之评论、纪念文章书籍大量涌现,如《浪漫骑士》、《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王小波画传》等。

网络上更是人声鼎沸,竟有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者,甚且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可见其“热”。

一位严肃作家、思想者,被如此广泛地阅读、关注、讨论,委实罕见。

附:王小波生平年表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优秀教案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优秀教案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优秀教案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基础部语文组于宁志周次:13-授课章节:大学语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时安排:2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目的:'1、了解作家王小波的生平创作情况。

2、领略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的文章风格。

3、引发对于自由以及如何获得自由的思考。

教学重点: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王小波生平创作简介。

、王小波生前很少有人知道他,但死后却盛名广播。

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美国大学的“老”学生,文学硕士,大学统计学讲师。

1980年,与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共同从事同性恋的调查研究。

后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最初发表的小说是《天长地久》,后有《唐人故事》、《黄金时代》。

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王小波说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

这本书曾一度遭到查禁,不准在国营书店出售,但在个体书摊上却售出了好几万册。

…小说集还有:《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王二风流史》等。

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

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题材《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为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

他还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7年,王小波英年早逝,其后两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

随后,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各种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网络上也很热,有人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甚至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

如欢乐宋等人。

{二、欣赏课文(一)、题目有何幽默之处特立独行: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品行,不肯随同流俗。

特立独行是形容人的。

但是王小波却用“特立独行”形容猪,从标题可就看出本文的幽默。

但作者并不是用幽默让读者笑一笑就完了,他不是让你发笑的,他是让你悲哀的,悲哀之后思考“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优秀教案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优秀教案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优秀教案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题目:探究小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的人性教案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探讨的人性问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小说,并简单讲解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故事中的猪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猪会选择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阅读小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第一章,并回答以下问题:a.阅读第一章后,你对猪的性格有什么了解?他为什么要选择特立独行?b.猪和其他动物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你觉得这种不同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2.分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展示。

第三步:人性探究(2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并记录下他们的观点:a.人们为什么会欣赏猪的特立独行?b.为什么有些人会反对猪的特立独行?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互动。

第四步:批判思维训练(30分钟)1.老师提供一些情景和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判断是否支持或反对猪的特立独行方式。

2.学生要提供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辩论。

3.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辩论过程中的观点和论据,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论证方法。

第五步:思维拓展(20分钟)1.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当我们面临与周围人不同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b.猪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角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或思考?2.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作文,回答上述问题。

第六步:总结反思(10分钟)1.老师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并强调人性的多样性和尊重差异。

2.学生在思维导图或笔记中总结所学知识。

教案延伸:学生可以选择阅读全书,并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写作心得体会,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学生可以创作小说或其他文本,讲述自己身边的特立独行的人或事,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熊芳芳教学案例

熊芳芳教学案例

熊芳芳老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案例前言孙:在我接触的中学语文教师中,熊芳芳无疑是相当杰出的,她对文本钻研的深度和教学设计往往出奇制胜。

她的敬业精神和学业修养为她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这个课堂实录就总体而言,可能并不是她发挥得最出色的,但是,其优长很值得珍视,就是不足之处,也并不是她个人的,而是许多相当优秀的老师共同的。

正是因为这样,请允许我作过细的、也许是吹毛求疵的推敲。

潘:从当下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看,熊芳芳老师堪称语文教育——阅读教育的高手。

她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才华、智慧,令语文界前辈汗颜,同辈敬畏。

她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力与开掘的深度上。

她的学识、理性与哲思(往往被认为是男性专擅的领域),使大多数男名师相形见绌。

她是中语界最好的教师“之一”——为了表明我不太“特立独行”,只能作这样较为保守的评价。

我相信,以她的才华,如果她的学术成长期是在高校,即便是在我的恩师孙绍振先生门下转悠一下,也定会让我没自信的。

当我浏览她的书稿时,既为她痛惜,也为自己庆幸。

当今的语文应试教育及“阅读本位”的教育文化,不但坑害了学生,也坑害了老师。

好在熊老师还年轻,而且悟性极高,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让我体验到汗颜的滋味的。

【课堂实录】师(边打开幻灯片边问):文章昨晚读了吗?生:读了。

师:感觉怎样?生(笑):幽默风趣。

生:尖锐讽刺。

孙评:学生的直觉很准确: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和一般抒情散文不同。

很可惜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发挥。

潘评:孙老师由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地关注到“文体”问题,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人将这篇文章归为“杂文”,他称其为“幽默散文”,这是孙氏分类,很有道理。

因为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议论很少,显然不宜作为“杂文”。

由于王小波是一个大家,他的写作自成一格,堪称“创体”者,因此,用现有的文体很难对其作品进行归类。

但是,在“写作-存在本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感”培养极其重要。

大学语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大学语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小波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特立独 行”的人。
三、文本分析
猪的境遇的喻义——象征大多数人 的生存处境 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 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 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 浑然不觉,安然处之。
三、文本分析
写作特点 结合个人经验,又超越个人经验 结合个人经验——从“我”经历的一 只猪的遭遇和性情谈起 超越个人经验——体现了理性的力量
王小波的主要作品
处女作《地久天长》、小说《似水流年》、 《三十而立》、《未来世界》
代表作:长篇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 代》、《青铜时代》。
杂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与李银河合著。
三、文本分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一、焦点问题
1. 严肃主题
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2. 文章风格
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
王小波其人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 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 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 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 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 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王小波曾和妻子李银河研究中国同性恋人群,为 中国第一人,遭受大量非议。
1. 主题 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 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 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 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 生活的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课时安排:2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王小波的生平创作情况。

2、领略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的文章风格。

3、引发对于自由以及如何获得自由的思考。

教学重点: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 一、王小波生平创作简介。

王小波生前很少有人知道他,但死后却盛名广播。

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美国大学的“老”学生,文学硕士,大学统计学讲师。

1980年,与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共同从事同性恋的调查研究。

后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最初发表的小说是《天长地久》,后有《唐人故事》、《黄金时代》。

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王小波说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

这本书曾一度遭到查禁,不准在国营书店出售,但在个体书摊上却售出了好几万册。

小说集还有:《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王二风流史》等。

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

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题材《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为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

他还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7年,王小波英年早逝,其后两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

随后,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各种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网络上也很热,有人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甚至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

如欢乐宋等人。

二、欣赏课文
(一)、题目有何幽默之处?
特立独行: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品行,不肯随同流俗。

特立独行是形容人的。

但是王小波却用“特立独行”形容猪,从标题可就看出本文的幽默。

但作者并不是用幽默让读者笑一笑就完了,他不是让你发笑的,他是让你悲哀的,悲哀之后思考“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二)、全文共四节,分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提问)
第一节第一部分,写我插队时,动物们在人的设置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它们都接受了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第二、三节是第二部分,写“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它有种种精彩的事迹,最后当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第四节是第三部分,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三)、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插队”的含义
字典的解释有两种: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较长时期从事生产劳动,插队落户。

百度百科的解释: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

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

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2、“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没有什么消遣。

”前后都是写动物的生活,为什么插入了这一句,表现人的生活。

这一句插得很自然,往往不引人注意。

而这句却是全文的文眼。

因为文章要说的毕竟不是猪,而是人。

这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文革期间单调生活的愤怒已经幽默地传达出来了。

人的生活与动物差不多!
3、“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这一句有何深意?
这一句发人深省。

这是对人类本性的反思。

举的例子是古希腊的斯巴达,这表明喜欢设置别人的生活是人类的一个毛病。

4、“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说很难改变命运?(提问)
因为喜欢设置别人的总是强者,比如父母长辈、领导,强大的政权。

反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不听父母安排,可能失去他们的物质供给,不听领导的,可能下岗。

大家都不敢反抗,害怕特立独行,害怕标新立异,最终,被设置的命运就很难改变。

(四)、浏览第2、3节,看看“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问)
这一只猪的特立独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它是肉猪,却不肯长肉,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其次,它敏捷如山羊,能跳上房顶晒太阳,到处游逛,根本不在圈里呆着;
第三,它只对知青好,有自己的好恶;
第四,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劁掉;
第五,它有很多的本事,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汽笛叫;
第六,它对母猪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第七,它最特立独行的一件事,就是单打独斗,对付了二十几个有思维能力的人和他们手里的枪;
第八,它不在乎人类给它喂食,为了自由而成了一头长着獠牙的自己觅食的猪。

(五)、阅读第四节,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提问)
因为猪兄很勇敢,很有胆量,能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最终获得了自由,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都是沉默的人。

物以稀为贵,所以,特别怀念“猪兄”。

王小波赞扬特立独行的“猪兄”,其实就是批评那些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一个甘于受欺压的人,甘于受别人设置的人,是没有可能获得自由的,不可能成为特立独行的人的。

这一点上,王小波同鲁迅一样,都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

希望中国人都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回答课后思考题:
1、《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寄托了王小波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众多生活主题被固定化的猪有何象征意义?(提问)
文章写了作者当知青时一只猪特立独行的故事。

当时,所有猪的生活都被人们规划好,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吃饭、长肉,被送进屠宰场。

这种安排使猪们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但是,有一只猪与众不同,它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喜欢跳上房顶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

后来,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带来了麻烦。

领导们拿着火枪要打死它,它勇敢沉着地逃了出去,跑进了甘蔗地里,长出了獠牙。

文章表面上是写猪,实际是写人。

我们应该可把这个文章看作一篇寓言。

它表达的寓意非常严肃深刻。

它是借猪写人,通过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分析“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谬误,探讨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

虽然作者的叙事语境是文革时期,但“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做特立独行的人,依然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命题。

文章中猪的形象是现实中人类的化身。

两类猪的形象: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猪;敢于长奔,冲出重围,长着獠牙的猪。

生活中的两类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渴望自由、敢于追求独立、自由的特立独行的人。

王小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做特立独行的人,敢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假如你被安排或设置了固定的生活主题,你会怎么办?(提问)
一般的回答是要反抗这种固定的生活主题,但对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看待,当这种固定的生活主题是你所不喜欢的,是你不需要的时候,自然应该反抗;但当这种主题是你喜欢的,或者是你需要的,再或者是应该如此的,比如现在你们来到学校,你们的生活的主题被设置为学习,如果你们反抗它,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上课讲话、睡觉,不交作业,以为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四、本文的语言布局特点?
真事叙述与虚假叙述交织,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的故事,“祝你永远快乐”“祝你永远年轻”,内容是怪异的,姿态是真诚的。

作者讲述的内容是荒诞的,但讲述故事的姿态是现实主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