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EOR技术及发展方向 (1)

合集下载

Tapis油田IOR及EOR技术的应用

Tapis油田IOR及EOR技术的应用

T ps 田 I ai油 OR及 E R技术的应用 O
编译 :袁 迎 中 彭小容 黄 云 雷庆虹 ( 西南石油大学)
张 成德 ( 长庆石油勘探 局)
审校 :王 健 ( 西南石油大学 )
摘要
T ps油 田位 于马 来西 亚 半 岛滨 ai
侏罗 纪 的主要油 藏是 J—l O和 J—l ,它 们是 受 潮 5
l 。早 期 的 l 措 施 — — 水 驱 oR
主 题 词 I E 三 维 地 震 油 藏 oR oR
模拟
井 网加密
气驱
水 气交 替注 人
T ps 田 I 措 施 的 评 价 和 应 用 开 始 得 很 a i油 OR


引 言
早 。原 始开 发 方 案 中 属 于 二 次 采 油 的 水 驱 实 施 于
明含 油很 丰富 。
为 了进一 步 降低风 险和 不确 定性 ,在 断块 中钻
评价 井获得 了新 的数据 ,实施 了新 的开 发措 施 。这
维普资讯
l8 9 2年 , 即 油 田 开 始 开 发 后 的 第 4年 。
Ta i 油 田 发 现 于 l 6 ps 9 9年 5月 , 该 处 平 均 水
3: 1的线 性 水 驱模 式是 指 一 排 注 水 井沿 地 层 倾 向排 列 ,水 驱前缘 沿 着地层 倾 向驱扫 原油 到达 第

深 6 m,位 于马 来西 亚盆 地南部 ,共 有 l 4 5口探井 。
最 大 。最高 产 量 达 到 了 每 天 8×1 b 。据 估 计 , 0b l 初 始衰 竭后增 加 的可采量 大于 1 0 b l ×1 。 b 。
2 。进一 步 的 I OR研 发

CCUS-EOR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保障措施探索

CCUS-EOR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保障措施探索

CCUS 是CO 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简称。

CO 2利用可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等。

其中,CO 2地质利用是将CO 2注入地下,进而实现提高油气采收率、促进资源开采的技术手段。

CCUS-EOR 是CO 2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简称。

CCUS-EOR 不仅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低渗透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接替技术,并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因此,推广应用该技术意义重大[1]。

“十一五”以来,针对松辽盆地低渗透油藏,陆续设立7项CO 2驱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初步形成CO 2捕集、输送、驱油与埋存全流程配套技术。

但井口采出液油气比变化会对集输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确保CO 2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是加大CCUS-EOR 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

CCUS-EOR 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保障措施探索曹万岩(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CCUS-EOR 技术不仅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低渗透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接替技术。

确保CO 2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是加大CCUS-EOR 推广应用力度的重要保障。

针对CO 2驱采出流体气液比高于水驱、化学驱等开发方式,且采出气中高含CO 2,导致集输系统运行出现气段塞等不稳定的问题以及对典型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国内外CO 2驱集输系统确保生产稳定性采取的典型做法,提出今后开展CO 2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保障措施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CO 2驱油;集输系统;气油比;水气交替;气窜DOI :10.3969/j.issn.2095-1493.2023.07.012Exploration of production stability guarantee measures for CCUS-EOR flooding oil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CAO WanyanDaqing Oilfiel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Abstract:The CCUS-EOR technolog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in China,but also a strategic replacement technology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oil recovery in low-permeability oilfields.Ensuring the production stability of CO 2flooding oil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ncreasing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CUS-EOR.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gas-to-liquid ratio of CO 2flooding recovery fluid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ater-driven and chemical-driven development methods,and that CO 2is contained in the recovery gas,there are unstable problems and typ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that are easy to occur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gathering system,this paper is analyzed the typical practices taken by the CO 2flood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o ensure the production stability,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production stability guarantee measures of the CO 2flooding oil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e future.Keywords:CO 2flooding oil;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gas-oil ratio;water-gas alterna-tion;gas channeling作者简介:曹万岩,高级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从事油田地面工程总体规划工作,130****3176,************************.cn,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油田设计院技术专家楼,163712。

提高采收率(ERO)

提高采收率(ERO)

一、球形曲界面压力差
1、球形曲界面压差的实验证明
p1
p2
p1 p2
2、球形曲界面两侧压差产生原因
• 表面能趋于减少,气泡表面倾向于收缩,必 然会产生一种作用,去阻碍气泡表面增大, 即表面能趋于减少的倾向会对鼓泡的方向施 加压力,阻碍表面增大,称为表面收缩压。 • 表面收缩压与鼓泡的压力平衡 • Δp = p 1 – p2
2.4 润湿性对采收率影响
(82-36) /82=0.56
(65-20) /65=0.69
3、 流度比
λw k w k o M wo= = / λo μ w μo
生产井
流度: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一种量度 油
λ=
水 油
k

μ
注入井
水 油
调剖堵水 K2>K3>K1
聚合物驱、热采
4、毛管数 • 定义 无因次准数
油湿 大于90 大于140 大于100
中性润湿 90 90~140 60~100
2.2 Amott指数法
IA(w)>0:水湿; IA(w)=0:油湿; IA(w)接近于0为中性润湿 IA(o)>0:油湿; IA(o)=0:水湿; IA(o)接近于0为中性润湿
2.3 USBM方法
W=lg(A1/A2) W正值:水湿 W负值:油湿 W为零:中性
3、球形曲界面两侧压差公式推导
对于液体下的一个气泡,半径为r,在Δp作用下试 图增加其体积,半径增加dr,体积增加 dV=4πr2dr,表面积增加dA= 8πrdr 按照热力学,此过程作功
W=ΔpdV=Δp 4πr2dr
按照表面能的概念,表面能增加
σdA= σ 8πrdr
容积功=表面能增加 Δp 4πr2dr= σ 8πrdr

目前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方法及其机理

目前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方法及其机理

目前EOR技术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别论述其机理?1化学驱(Chemical flooding)定义: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岩石间的物化特征,从而提高采收率。

1.1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1)减小水油流度比M(2)降低水相渗透率(3)提高波及系数(4)增加水的粘度聚合物加入水中,水的粘度增大,增加了水在油藏高渗透部位的流动阻力,提高了波及效率。

高渗透部位流动时,水所受流动阻力小,机械剪切作用弱,聚合物降解程度低,则聚合物分子就易于缠结在孔隙中,增大高渗透部位的流动阻力。

反之,低渗透率部位,聚合物分子降解作用强,,反而容易通过低孔径孔隙,而不堵塞小孔径。

1.2表面活性剂驱(Surfactant Flooding)(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的降低意味着粘附功的减小,即油易从地层表面洗下来,提高了洗油效率;(2)改变亲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润湿反转)一般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均大于亲油性,在地层表面吸附,可使亲油的地层表面反转为亲水,减小了粘附功,也即提高了洗油效率;(3)乳化原油以及提高波及系数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一般在7—18范围,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可稳定水包油乳状液。

乳化的油在向前移动中不易重新粘附润湿回地层表面,提高了洗油效率。

此外,乳化的油在高渗透层产生贾敏效应,可使水较均匀地在地层推进,提高了波及系数;(4)提高表面电荷密度当驱油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它在油珠和地层表面上吸附,可提高表面的电荷密度,增加油珠与地层表面的静电斥力,使油珠易被驱动界质带走,提高了洗油效率;(5)聚集并形成油带若从地层表面洗下来的油越来越多,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可发生相互碰撞。

当碰撞的能量能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时,就可聚并并形成油带。

油带向前移动又不断聚并前进方向的油珠,使油带不断扩大,最后从生产井采出;(6)改变原油的流变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驱油时,一部分表面活性剂溶入油中,吸附在沥青质点上,可以增强其溶剂化外壳的牢固性,减弱沥青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削弱原油中大分子的网状结构,从而降低原油的极限动剪切应力,提高采收率。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第30卷第2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22023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Mar.2023—————————————收稿日期:2021-12-28。

作者简介:向勇(1983—),男,四川彭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CCUS 、油气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cn 。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专项“X80钢焊接接头在多介质耦合的液态/近临界区CO 2体系中的腐蚀机理研究”(2222074),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专项“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发”(2021ZD003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项目“复杂环境下油气储运设施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ZX20200128)。

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2-0001-17DOI :10.13673/37-1359/te.202112048中国CCUS-EOR 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向勇1,侯力1,2,杜猛1,2,贾宁洪2,吕伟峰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

CO 2驱油(CCUS-EOR )是其中最主要的CO 2利用方式。

梳理了CCUS-EOR 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针对捕集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CO 2捕集技术的优缺点、成本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大规模碳捕集成本和捕集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输送过程,着重分析了超临界管道输送面临的挑战如管道建设、管输工艺和管输设备等方面;针对CO 2驱油过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在CCUS-EOR 技术上的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及生产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CO 2封存过程,侧重对埋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列举了可能的CO 2泄漏监测方法。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1第一章1.波及系数: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2.洗油效率:指注入流体在波及范围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体积之比。

3.采收率: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

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波及效率(系数)(EV )和驱(洗)油效率(ED ) 。

因此,采收率(ER )定义为:ER (η)=EV · ED4.影响采收率的因素:(1)地层的不均质性(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3)流度比(4)毛管数(5)布井 5.流度比:指驱油时驱动液流度与被驱动液(原油)流度之比。

w ro orw w o o w o o w w o w wo k k k k /k /k M μμμμμμλλ====6.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

毛管数增大,洗油效率提高,使采收率提高(即剩余油饱和度减少)-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σμd d V Nc =7.增大毛管数的途径: (1)减小σ水驱油时,毛管数的数量级为10-6。

从图1-8可以看到,若将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零。

若油水界面张力由101mN.m-1降至10-3mN.m-1数量级,即满足此要求。

因此提出表面活性剂驱和混相驱的采油法。

(2)增加µd这也是提出聚合物驱的依据。

(3)提高Vd 但有一定限度。

8.、第二章1.2.在亲水地层,毛细管上升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下降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

233.Jamin 效应:是指液珠或气泡通过喉孔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R 1R 1(2p p 2112-=-σ4.(1)Jamin 效应始终是阻力效应,亲水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前;亲油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后。

(2)Jamin 效应具有叠加作用即总的Jamin 效应是各个喉孔Jamin 效应的加和。

5.润湿现象:固体表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引起表面能下降的过程。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

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机理1、降粘作用二氧化碳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能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可降低到原粘度的1/10左右。

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提高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

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膨胀作用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是驱油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

4、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混相效应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

二氧化碳与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二氧化碳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

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

6、分子扩散作用多数情况下,二氧化碳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

分子的扩散过程很缓慢,特别是水相将油相与二氧化碳气相隔开时,水相阻碍了二氧化碳分子向油相中的扩散并且完全抑制了轻质烃从油相释放到二氧化碳中,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使二氧化碳分子充分扩散到油相中。

国外三次采油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三次采油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三次采油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有限非再生能源,再发现较大储油油田的机遇减少,已开发油田正在老化,未开采的油田多为稠油油田,这就迫使人们把注意力投向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技术。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

在过去数十年内,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油率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油气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因此,运用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减缓我国多数油田产量递减速度、维持原油稳产的战略需要。

一、世界三次采油发展历程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这是蒸汽吞吐项目的高速发展时期。

50年代后期,蒸汽在委内瑞拉首次用于重油开采,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重油这个资源宝库。

60年代中期,美国蒸汽项目数和产量激增,实施中的蒸汽项目达到了132个,其中蒸汽吞吐项目达94个,蒸汽驱项目38个。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的发展达到高峰期。

据1971年调查,美国EOR项目共有133个,其中蒸汽驱53个,火烧油层38个,化学驱19个,气驱23个。

虽然蒸汽项目仍是主要的,但其他项目的数量加起来已超过蒸汽驱项目数。

80年代,美国化学驱项目数从1980年的42个剧增至1986年的206个,但到1988年却快速降到了124个,此后逐年下降,直到现在的2个。

造成化学驱发展变缓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注剂比热采和注气的成本高,且化学驱后对地下情况认识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尽管在此期间化学驱项目数量要多于气驱,但产量却远低于气驱,如1986年化学驱产量为16901桶/日,而气驱产量却高达108216桶/日。

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混相注气驱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最早获得成功利用的气驱技术是烃类混相驱,加拿大运用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获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绪龙
2009年6月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在“三高”开发阶段,若控 水稳油、保持油田产量稳定就 需要我们寻求提高石油采收率 的理论和技术。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汇报提纲
一、EOR现状 二、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 三、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技术简介
1、什么是EOR技术? 2、开展化学驱的必要性 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简介
原油采收率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简介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简介
原油采收率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简介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1、化学因素
(1)流度比的影响
EOR技术简介
62.5%
2.9
原油消费量
原油年产量
2.45
2.52
2.8Leabharlann 亿2.5 2.1 1.7
1.97
1.99
2.11
2.24
2.18
1
.
611.
4
1 9
.
7
51
.
5
7
1.60
1.60
1.59
1.61
1.63
1.69 1.70
1.75

1.3
0.9
0.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一、EOR现状
•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化学驱已经成为增加可采储量的重要阵地,目前累增油达到
1623万吨,增加可采储量1919万吨。
70
50
界面张力 mN/m
100
10-1
10-2
10-3
10-4
剩 余 油 饱 和 40 度
σ =5.0×10-3 %
30
驱油效率
剩余油饱和度
20
σ30=5.0×10-2
10
0
10-5
10-4
10-3
10-2
10-1
中国石化毛上管游数科与技驱工油作效会率议和剩余油饱和度关系曲线 Nc
EOR技术简介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技术简介
1、什么是EOR技术? 2、开展化学驱的必要性 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石油采出过程相互作用
驱油过程中油层物理化学问题研究示意图
P驱动力 P粘滞力
P粘附力 P毛管力
降低粘滞力、粘附力:热、化学剂 降低毛管力:化学剂,要求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洗油能力 毛管力:对驱替相是动力,对毛管中被驱替相是运移阻力,对降低剩余油不一定有利
2007.05 胜利油价$60.86/桶
预计2020年原油消耗量5亿吨, 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国家将面临着重大的经济 安全问题,原油价格的上升,使该问题越来越严重。
要提高原油的有效供给途径中:国1.石发化现上新游的科储技量工作;会2.议老油田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的必要性
2、勘探优质资源不足的需要
润湿性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USBM指数
水湿岩心的水驱中采国收石率化大上于游油科湿技岩工作心会的议水驱采收率
2、地质因素
(1)非均质性
生产井
EOR技术简介
EV AV hV A h


水 油
水 油
注入井
K2>K3>K1
影响因素:油层非均质、驱中国替石相化与上被游科驱技替工相作间会议流动的差异 方向:调整井、注入粘性流体、粘弹性流体或颗粒等
2003
10011.8
2004
2005
1、EOR技术简介 2、化学驱的必要性 3、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1.化学驱油技术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NC=/
毛管数增大可以提高洗油效率
方向:增大驱替相黏度、增大驱替相速度
减小油水间界面张力
Nc需要增加100~10,000倍才能驱动残余油。因vμ(驱替液 流动速度和粘度)提高的潜力有限,因此只能大幅度 (100~10,000倍)降低界面张力σ。 方法:活性剂、混相驱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技术简介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技术简介
1、化学因素
(1)流度比的影响
流度比减小可以增大油相流动、扩大驱替相波及 方向:降低油黏度、增加水相黏度 方法:热力降粘、活性剂乳化降粘、气体膨胀降粘
聚合物增粘、泡沫增粘、活性剂乳化增粘等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1、化学因素
(2)毛管数的影响
EOR技术简介
驱 油 效 90 率 80 %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外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一、EOR现状
•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外
目前国外75个化学驱项目中,国其石化中上三游科元技复工作合会驱议 、二元复合驱28个
一、EOR现状
•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内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3、油藏因素
EOR技术简介
布井方式与波及系数
井网调整、多中向国受石化效上井游科技工作会议
EOR 技术
EOR技术简介
化学驱油
CHEMICAL FLOODING
热力采油 THERMAL RECOVERY
聚合物驱法 POLYMER
FLOODING
复合驱油法ASP
碱水驱油法
表活剂驱油法
蒸汽驱油法
火烧油层驱油法
2003
2004
国内原油产量及消费量变化曲线
国 际 油 $/b价bl
40 35 30
24.2
25 20 15 10
1995
27.5
1996
28.0
1997
18.7
24.2
28.4
24.6
原油价格变化曲线 1998
1999
2000
2001
25.2
2002
28.7
2003
38.3
2004
2006年原油消耗量3.14亿吨,进口1.227亿吨,占39.1%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资源品位逐渐变差(稠、储层差、 小土豆等),隐蔽油气藏比例逐渐,增加优质资源不足。
胜利油田历年勘探储量

13000

, 12000
万 吨
11000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
气驱
GAS DRIVE
泡沫驱油法 CO2驱油法
微生物采油
惰性气体驱油法
...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MEOR
化学驱油技术
一、EOR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1、EOR技术简介 2、化学驱的必要性 3、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化学驱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