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值得收藏】汇总

合集下载

专治老年性膝关节痛3效方

专治老年性膝关节痛3效方

专治老年性膝关节痛3效方老年性膝关节痛,现代医学称为退行性膝关节炎或老年性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全身性生理退化长期积累所造成的骨关节病,临床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尤夜间为甚,日常负重活动受限,影响老年人生活、健康,为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

该病属中医“痹证”、“鹤膝风”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劳累过度,虚损劳伤,致使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骨骼血瘀,筋肉气滞,风寒湿邪滞留膝部而成痹证。

故临床常釆用补益肝肾气血,活血行气,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扶正祛邪,抗老防衰的治则治法,以达到康复与保健的目的。

笔者在以上治则治法的基础上,辨证应用以下3方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1、补肾健膝汤:黄芪、丹参各20g,杜仲、玄胡、鹿角片、千金拔各15g,仙灵脾、骨碎补、川牛膝、鸡内金各10g,穿山甲10g(鳖甲10g代)。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月1疗程。

药渣再熬热水熏洗或加酒炒热装袋热熨患处,每日期次,每次20分钟。

经治58例,总有效率为89.5%。

此方适用于有气虚血瘀,肾阳不足的患者。

典型病例:周某,男,72岁,农民。

2009年12月5日就诊。

患者双膝疼痛反复发作一年多,本次发作一月多,加重半月,夜间加重,以左膝为甚,疼痛肿胀,喜温畏冷,屈伸不利,伴身倦乏力,行动需持杖。

膝部触之凉。

面容少神,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虚。

用上方治疗半月,痛减肿消,行动较有力,遂改为小水丸,每次6g,每日3次,连服45天恢复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异常。

2、舒筋健膝汤:鸡血藤30g,鹿衔草、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老鹳草各20g,怀牛膝、木瓜、千斤拔各15g,骨碎补、路路通各10g。

寒湿重者加制川乌、桂枝各10g,苍术15g;湿热重者加生苡仁30g、黄柏、苍术各15g;肿胀者加络石藤、丹参、地龙各1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寒湿重者,将药渣酒炒装袋热熨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1月1疗程。

经治46例,总有效率96.5%。

此方适用于病变较显而正气尚可之老年人。

膝关节疼痛的辩证治疗方法

膝关节疼痛的辩证治疗方法

膝关节疼痛的辩证治疗方法膝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过度使用等情况。

中医认为膝关节疼痛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可以通过辩证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并促进康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膝关节疼痛的辩证治疗方法。

(一)风寒湿痹证风寒湿痹证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证型之一。

表现为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受限,周围肌肉紧张,膝关节肿胀,屈伸困难,常伴有寒湿感受。

治疗上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通过理疗、针灸、艾灸等手段来温热膝关节、舒缓疼痛。

同时,也可以使用祛湿排水的中药方剂,如四妙丸、四神丸等,来促进湿气的排出,缓解关节肿胀。

(二)瘀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也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证型之一。

表现为疼痛持久,不易缓解,活动时加剧,休息时稍有缓解,可伴有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加重等症状。

治疗上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手段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养血生发丸等,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

(三)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也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证型之一。

表现为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部位肿胀、紫暗,有时可伴有关节畸形。

治疗上可以采用调理气机、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通过调理气机的中药方剂,如益气活血汤、行气活血丸等,来改善气血运行,消除气滞血瘀症状。

同时也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手段来疏通气血、舒筋活络。

(四)湿热病邪证湿热病邪证也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证型之一。

表现为疼痛剧烈、肿胀明显,关节红肿热烫,周围肌肉紧张,常伴有湿热病邪的其他症状,如口苦、口渴、尿短赤等。

治疗上可以釆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方法,如通过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如藿香正气水、消肿止痛丸等,来清除湿热病邪,缓解膝关节炎症。

同时也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促进湿热的排泄,舒缓疼痛。

综上所述,膝关节疼痛的辨证治疗方法有风寒湿痹证、瘀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和湿热病邪证等。

根据具体证型,可以选择针灸、草药、理疗等相应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能够充分调理机体的气血、阴阳等运行状态,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促进康复的目的。

老年人膝盖 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老年人膝盖 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老年人膝盖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老年人膝盖疼痛的原因有多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
1.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膝盖疼痛原因之一。

它是由于
软骨磨损和关节炎引起的,导致关节炎炎症和疼痛。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疼痛缓解药)、物理治
疗、热敷或冷敷、适度的运动和体重管理。

2.韧带损伤:韧带损伤可以导致膝盖疼痛和不稳定感。

常见的韧
带损伤包括前交叉韧带(ACL)和内侧副韧带(MCL)损伤。

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冷敷、压迫和抬高(RICE治疗法)、物理
治疗、使用支具或拐杖,并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3.滑膜囊炎:滑膜囊炎是滑膜组织的炎症,可能导致膝盖疼痛、
肿胀和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
药、类固醇注射)、物理治疗、冷热敷交替应用、保护关节免受进一步损伤。

4.骨折或损伤:膝盖骨折、软骨损伤或其他结构损伤可能导致膝
盖疼痛。

治疗方法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可能包括保护关
节、使用支具或拐杖、物理治疗、手术修复等。

5.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如滑膜瘤、滑膜肥大、滑膜软骨瘤、感染
等也可能引起膝盖疼痛。

【验方】膝关节疼痛千家秘验方

【验方】膝关节疼痛千家秘验方

【验方】膝关节疼痛千家秘验方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复杂,症状轻重也因人而异。

常见的病因有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退行性变、骨质增生、骨性关节、急慢性滑膜炎以及膝关节结核等。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诸骨由于长年磨损,周围韧带松弛,致使关节不稳定,造成病变引起相应部位骨质增生。

此种增生是人体衰老的现象。

40多岁以后,大多数人都有骨质增生,只是发生部位和增生程度不同,有的有症状,有的无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于风寒湿侵袭和慢性劳损所致。

膝关节创伤性滑囊炎是以膝关节积水、积液为主的疾患,是由于膝关节损伤后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创伤性炎症和慢性劳损性炎症两种,后者以肥胖女性多见。

属中医的“痹证夹湿”或“湿气下注”。

本病多采取非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病程往往较长。

■散寒祛湿治增生性膝关节炎◎山茱萸、淮山药、熟地黄、泽泻、茯苓各30克,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补骨脂14克,牡丹皮12克,骨碎补10克,三七粉6克(冲)。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散寒祛湿,活血化瘀。

适用于增生性膝关节炎引起的膝关节疼痛。

(《中医专病专效方》)■活血止痛治膝关节疼痛◎祛瘀止痛汤:当归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乳香6克,生地黄12克,川牛膝12克,甘草6克。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膝部软组织损伤初期,表现为局部肿胀,关节活动时疼痛。

(侯振民《古今特效单验方》)◎增生消痛汤:穿山甲、土鳖虫各10克,皂刺、红花、熟地黄各12克,蒲公英、金银花各24克,赤芍、独活、王不留行、鹿含草各15克,川牛膝18克,薏苡仁20克,三七粉2克(冲)。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如关节肿胀明显伴关节腔积液,去熟地黄、鹿含草,加黄柏12克,车前草20克,防己、炒水蛭各9克。

适用于增生性膝关节病。

[杜秀兰.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14]■利水消肿治膝关节疼痛◎生黄芪15克,防己12克,羌活12克,姜黄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苡仁15克,老鹳草12克,制天南星9克,牛膝12克,炙甘草9克。

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膝痛的方法与实践

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膝痛的方法与实践

中醫藥治療老年人膝痛的方法與實踐 李然贊1前言:隨著香港人口不斷老化,老年人慢性都市病將越來普遍。

其中發病率最高是肢體疼痛病。

根據最近調查報告:65歲以上老年人,61.5%患有一至兩處身體疼痛。

而四肢疼痛佔了大部份,達至44%,最多發病部位是膝部。

雖然膝痛並不會危害性命,但疼痛往往纏繞難治,而病發時膝關節疼痛,往往影響情緒,嚴重時膝關節不能屈伸,上下樓梯痛楚加劇,甚至不能步行,確實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行動及起居生活。

故有迫切性對老年人膝痛作深入研究,並根據臨床經驗歸納一個概有效而又可讓患者積極參與的中醫治療方案。

2膝關節、股四頭肌與老年人膝痛2.1膝關節的特點:膝關節是人體負荷較大的關節。

它由一個比較平坦的脛骨平台和兩個孤形股骨髁部相抵接。

除骨骼外,還有關節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支持,使膝關節穩定。

膝關節的主要肌肉筋腱包括: 前方有股四頭肌、後方有股二頭肌和膕肌、外側有髂脛肌、內外側各有一條側副韌帶、關節內有交 韌帶等。

由於膝關節包括眾多筋肌,所以古代有:“膝為筋之府”的稱號。

故此,任何一塊軟或硬組織有毛病,均會引起疼痛。

2.2股四頭肌與老年人膝痛的關係:股四頭肌是膝關節之重要運動肌肉。

它由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組成。

後三塊肌肉起於股骨幹,股直肌起於髂前下棘。

四塊肌肉聯合而成的腱包繞臏骨,並向下延續為臏韌帶,止於脛骨粗隆。

股四頭肌受股神經支配,是全身最有力的肌肉,主要功能為屈曲髖關節,伸直膝關節。

引起疼痛的最基本原因是肌力缺乏動力。

老年人體力下降,生活乏味,加上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以及營養不足,都會令人減少下肢活動,缺乏運動會加速肌肉衰退,特別是股四頭肌的功能自然下降,在惡性循環下,引起關節軟硬組織勞損,產生肢體疼痛。

膝關節屈伸障礙, 上下樓梯乏力等, 皆為股四頭肌出現毛病的早期病徵。

故此, 一般治療膝痛的方法中,都必須進行股四頭肌的鍛煉運動。

可見股四頭肌的健康運作及負重能力是治療老年人膝痛的關鍵。

膝关节痛的中医针灸治疗

膝关节痛的中医针灸治疗

膝关节痛的中医针灸治疗膝盖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每天都承受着因直立行走和各种活动所引起的机械力,承受重量越多,关节软骨磨损的几率也越大。

中医认为,血瘀气滞、长期劳损、筋骨失养和肝肾亏损等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疼痛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是麻痹阻止经络或风寒湿邪。

膝关节疼痛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具有较长的病程,中医针灸疗法针对此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针灸治疗膝关节痛的方法。

1.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1.膝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又被称为老年性骨关节病、膝关节退行性变等,是最为常见的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原因,通常与年龄增长、损伤和肥胖等因素有关。

具体表现为膝盖隐痛,在下蹲或起身时疼痛明显,膝关节周围有水肿的情况,按压时疼痛感较为强烈。

(2)膝关节损伤:膝关节主要是依靠韧带和肌肉来维持稳定,最重要的是内侧副韧带,另外还有前后交叉韧带、髌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等,通常是暴力导致损伤,如果有必要可以做关节镜检查来确诊,膝关节韧带损伤会导致膝关节疼痛。

(3)痛风:以中年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群体为主,食用过多的嘌呤类食物可以引起膝盖疼痛,使膝盖功能受限。

1.具体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2.1委中刺血法《素问·刺腰痛篇》中对委中刺血法治疗腰腿痛有记载,里面提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这里所说的郄中就是委中穴。

将其用来对膝关节疼痛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其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俯卧位,将药棉、草纸或者塑料纸垫在膝盖下。

如见委中附近有怒张的脉络,就用三棱针进行点刺,让血液自由流出,开始的时候血液是深紫色,慢慢就会变为淡红色,直至最后自行停止,然后用75%的酒精棉将污血擦拭干净。

2.2局部刺络拔罐法在膝关节疼痛部位找到青色的静脉,用三棱针进行点刺,就会有豆状血液流出,然后对局部加拔火罐。

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火罐漏气,可以将超声耦合剂涂在火罐口位置,让火罐停留在局部十分钟左右。

老年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值得收藏】

老年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值得收藏】

老年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值得收藏】。

膝关节疼痛在老年人中发病非常广泛,有人在来就诊的患者中,随机调查1000例,患腰病的23%,患膝部疾病的占17%,仅次于腰病列第二位。

从症状来看,膝痛占80%,还有膝关节肿胀积液、变形、膝酸软无力等。

在骨科门诊,膝痛患者中,一多半是骨性关节炎,因此,老年膝关节疼痛以介绍膝骨性关节炎为主。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叫老年性关节炎,有人说50岁以上约80%,60岁以上约90%,70岁以上100%有这种增生性改变。

但其中有症状的不过15%—20%左右(男性15%,女性22%);不得不求医者,不过5%左右。

有人认为X线片上有骨关节病的,约有30%的人有疼痛症状。

也有人认为本病有骨质增生性改变,有骨刺,因此称为增生性关节炎,这也为我国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由于膝关节外观多伴有关节肥大或畸形,所以曰本人称之为变形性关节炎,也有人称之为肥大性关节炎。

美国医生认为该病是从关节软骨退化开始,故称之为退行性关节炎。

多年来国内外大多数医生和文献仍称此病为骨性关节炎(ostcoarthritisOA),认为是从软骨退行性变开始而累及骨质、滑膜等关节结构的慢性损伤性疾病,伴随修复通常是炎症过程,故称之为骨性关节炎。

欧洲医生也称此为骨性关节病。

一.膝关节的解剖特点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且运动量大的关节,位居下肢的中枢。

其上下的股骨和胫骨是人体最长的两个长骨。

由于长的杠杆臂使膝关节受力重,劳损及创伤机会多,位居所有关节的首位。

髌骨位于强大的股四头肌肌腱中,是人体最大的种子骨。

一般关节软骨厚度为2—4毫米,而髌骨软骨厚度为其2—3倍,甚至可达7毫米以上,所受压力及剪力都大,因此髌骨软骨软化发生率高达异乎寻常的程度。

随着人的年龄老化,骨性关节炎发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全身187个滑膜关节中,膝关节的滑膜面积最大。

关节软骨的面积及关节腔的容积均居首位。

膝关节伸直时可容纳60毫升液体,轻度屈曲位可容纳88毫升。

中医骨伤科学膝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药方

中医骨伤科学膝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药方

中医骨伤科学膝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药方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和不便。

中医在治疗膝关节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合适的药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膝关节炎的发生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因素有关。

肝肾亏虚是导致膝关节炎的重要内因。

肝主筋,肾主骨,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逐渐亏虚,筋骨失于濡养,就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表现。

气血不足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气血是濡养关节的重要物质,若气血亏虚,关节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就会功能失调,产生疼痛和活动受限。

此类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之一。

当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留滞于关节,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从而引发膝关节炎。

患者常在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关节疼痛、沉重,遇寒加重,得热则舒。

劳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长期过度劳累、运动损伤或姿势不当,会损伤关节,导致筋骨受损,进而引发膝关节炎。

中医对膝关节炎的辨证论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肝肾亏虚型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药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该方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组成。

其中,独活、秦艽、防风等祛风除湿;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等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

2、气血不足型治法:益气养血,濡养关节。

药方:八珍汤加减。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

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入鸡血藤、牛膝等通络强筋之品。

3、风寒湿痹型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药方:蠲痹汤加减。

药物包括羌活、独活、桂心、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等。

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除湿;桂心温经散寒;当归、川芎等活血通络;乳香、木香行气止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值得收藏】。

膝关节疼痛在老年人中发病非常广泛,有人在来就诊的患者中,随机调查1000例,患腰病的23%,患膝部疾病的占17%,仅次于腰病列第二位。

从症状来看,膝痛占80%,还有膝关节肿胀积液、变形、膝酸软无力等。

在骨科门诊,膝痛患者中,一多半是骨性关节炎,因此,老年膝关节疼痛以介绍膝骨性关节炎为主。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叫老年性关节炎,有人说50岁以上约80%,60岁以上约90%,70岁以上100%有这种增生性改变。

但其中有症状的不过15%—20%左右(男性15%,女性22%);不得不求医者,不过5%左右。

有人认为X线片上有骨关节病的,约有30%的人有疼痛症状。

也有人认为本病有骨质增生性改变,有骨刺,因此称为增生性关节炎,这也为我国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由于膝关节外观多伴有关节肥大或畸形,所以曰本人称之为变形性关节炎,也有人称之为肥大性关节炎。

美国医生认为该病是从关节软骨退化开始,故称之为退行性关节炎。

多年来国内外大多数医生和文献仍称此病为骨性关节炎(ostcoarthritisOA),认为是从软骨退行性变开始而累及骨质、滑膜等关节结构的慢性损伤性疾病,伴随修复通常是炎症过程,故称之为骨性关节炎。

欧洲医生也称此为骨性关节病。

一.膝关节的解剖特点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且运动量大的关节,位居下肢的中枢。

其上下的股骨和胫骨是人体最长的两个长骨。

由于长的杠杆臂使膝关节受力重,劳损及创伤机会多,位居所有关节的首位。

髌骨位于强大的股四头肌肌腱中,是人体最大的种子骨。

一般关节软骨厚度为2—4毫米,而髌骨软骨厚度为其2—3倍,甚至可达7毫米以上,所受压力及剪力都大,因此髌骨软骨软化发生率高达异乎寻常的程度。

随着人的年龄老化,骨性关节炎发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全身187个滑膜关节中,膝关节的滑膜面积最大。

关节软骨的面积及关节腔的容积均居首位。

膝关节伸直时可容纳60毫升液体,轻度屈曲位可容纳88毫升。

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内仅有0.13—3.5毫升的滑液,以液膜状态敷布在软骨面上;关节腔内处于负压状态,为-8—-12厘米水柱,所以不容易抽出液体。

膝关节是人体最完善最复杂的关节,它不仅具备滑膜关节必备的主要结构——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而且还具备各种辅助结构:如有纤维软骨形成的半月板,以及韧带、滑囊、滑膜皱襞、脂肪垫等。

众多的结构,使膝关节病变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种类繁多,诊断困难。

外侧髁:扁平,但髌面较大而高起,比内侧髁约高起0.5厘米,适于屈伸。

股骨——两髁关节面联合有一浅凹,即关节软骨髌面,伸膝时容纳髌骨。

内侧髁:长而狭,面积比外髁小而低,屈伸还有旋转。

骨性结构▲内外侧髁与股骨内外侧髁分别对应,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

胫骨▲内侧髁骨小梁较外侧髁稀少、疏松,再加上内侧半月板耐磨能力不如外侧,因此随年龄老化而易形成膝内翻。

髌骨关节软骨面在人体所有部位以此最厚。

髌骨与股骨滑车面构成髌股关节。

髌骨关节面在屈膝30、60、90度分别与下区、中区和上区接触。

半月板内侧半月板窄而长,比较薄;外侧半月板宽而短,比较厚。

半月板的作用在于承重,并使压力分布均匀;增加关节稳定性;不仅起到润滑作用,而且通过滑液表面扩散,有助于关节软骨的营养;并且有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

关节囊薄而坚韧,近侧附着在股骨关节面的近侧缘及髁间线,远侧附着在胫骨。

滑膜人类的膝关节发育最为完善,其滑膜具有以下特点:(1)滑膜面积最大,分泌区最广,(2)脂肪垫及绒毛数量最多,也最大。

(3)与周围结构,特别是肌腱明显分开。

(4)滑膜形成许多囊状隐窝,其中5个位于关节腔前面,4个位于关节腔后面,从而使滑膜腔容积大为增加,成为人体关节腔容积最大的关节。

脂肪垫滑膜与髌韧带之间有脂肪垫分隔,此垫充填在髌韧带之后及股、胫的间隙内,呈三角形,为髌下脂肪垫。

具有衬垫和润滑作用,可防止摩擦、刺激,并吸收震荡。

其常见的病理改变为液化、出血、水肿、渗出、增生肥大、硬化钙化以至于嵌挤压迫。

韧带膝关节伸直装置——股四头肌、髌骨及髌韧带。

功能:(1)参与伸膝活动;(2)固定髌骨,稳定关节;(3)加强膝关节囊。

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管制胫骨在股骨上向前滑动。

后交叉韧带具有限制胫骨后移和防止过伸的功能。

侧副韧带——(1)胫侧副韧带:为内侧关节囊纤维层加厚部分,呈扁宽三角形。

具有保持关节稳定和调节关节活动的功能,其紧张度岁关节位置的不同而改变。

膝关节完全屈曲时,韧带的前纵部紧张,后上斜部和后下斜部松弛;半屈位时,大部分韧带松弛,膝可以轻度外翻及旋转活动。

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全部韧带紧张,通过神经调节可使膝关节周围肌群发生反射性收缩而加强关节稳定。

(2)腓侧副韧带:呈圆条形,其位置均偏于膝关节的后方。

屈膝时侧副韧带松弛,胫骨可有稍许旋转活动,不能管制内收、外展或旋转活动;伸膝时侧副韧带紧张,膝关节变得稳定,可以防止膝过度伸直。

肌肉前侧——股四头肌、缝匠肌。

内侧——股薄肌、内收长肌、耻骨肌、内收短肌、内收大肌。

后侧——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跖长肌。

外侧——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

膝关节周围的肌肉,既是膝关节运动的动力,也是膝关节稳定的动力因素。

它与韧带、关节囊等静力稳定因素共同成为膝关节的稳定因素。

强壮的动力性稳定因素——膝关节周围肌肉也具有防止或减轻韧带及关节囊受伤的作用。

神经前部——受股神经的肌皮支、闭孔神经前支及隐神经支配。

后部——受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及闭孔神经支配。

二.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膝关节不同位置与受力膝关节的单一运动主要是伸直、屈曲及屈曲时的轻微旋转运动。

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包括站立、行走、上下楼梯、跑和跳。

一般,膝关节活动范围大多在0—45度,髌骨关节压力,主要来自股四头肌收缩。

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分别牵拉髌骨上下极,二者力量相等,方向相反。

二者的矢量和即为髌股关节压力。

站立时屈膝30位,髌股关节压力和体重相等;60时为体重的4倍;90时等于体重的6倍。

行走时髌股关节压力约为体重的1.5倍,上下楼梯时,其间压力约为体重的3.3倍。

下蹲站起时,压力可达体重的8倍。

●半月板与力的传递半月板与力的传递有关。

伸膝时有50%压力负荷是通过半月板传递的,而屈膝时达到85%。

半月板具有分散和吸收震荡的能力。

正常时吸收震荡的能力比切去半月板时高20%。

半月板减少了凸的股骨髁与相对平的胫骨平台间的不吻合,增加了膝关节的稳定性,尤其是可防侧移。

半月板还具有搅拌作用,使滑液在关节面及半月板上形成一薄的液膜,对关节起润滑作用。

外侧半月板切除之后,股胫关节接触面积减少30%—50%,内侧半月板切除后,减少可达50%—70%,容易导致膝关节退行性改变。

●膝关节的接触力与接触区股胫间接触力:即股骨两髁和胫骨平台间的压应力,该力与重心的变化及小腿位置有关。

Walker 计算上楼和下楼时膝关节表面的总压缩力分别为体重的2.5和3.5倍。

地面反作用力的力线距膝关节中心垂直距离越远则力越大。

屈膝15度时,力线经过膝关节面中心,用力最小。

髌股间接触力:髌股间的应压力主要取决于股四头肌力和膝关节屈曲角度。

当肌力不变时,此力随膝屈曲而增加。

平地行走时此力为体重的0.6倍,平地快速行走可达到体重的1.5倍。

股胫间接触区:位于股胫间的半月板也参与接触、制导、承重和缓冲应力的作用。

股骨髁与半月板和胫骨面接触面积的大小与膝关节的角度和负荷有关。

当膝伸直后及负载超过体重时,则接触面最大。

髌股间接触区:膝伸直时,髌骨下方与股骨髌面接触,屈曲至90度时则接触区移到髌骨上部和髁间窝,在屈曲则髌骨陷入股骨髌面两髁中。

有人计算出当屈曲20度时,髌股接触面积为120平方毫米,屈膝60度时接触面积最大为480平方毫米,屈曲120度时又降到360平方毫米。

膝关节与其他滑膜关节一样,关节软骨是关节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1)把施加于关节上的载荷扩散到较大的区域,以减少接触应力。

(2)使对应的关节面能以最小的摩擦和磨损进行相对运动。

关节软骨的固体基质是由胶原纤维(60%),同与水亲和力很强的原纤维间糖蛋白凝胶(40%)及软骨细胞(少于2%)组成的。

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如果承受应力太大,就可能发生破坏,破坏进程与下述条件有关:(1)承受的应力值;(2)承受应力峰值的总数;(3)胶原、糖蛋白基质的分子和纤维结构。

关节活动时,关节软骨面之间产生相互压缩和放松作用。

压缩时基质内液体溢出;放松时,液体进入基质内,类似一个唧筒。

如此反复交替进行,以保持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供给。

这种营养供给渠道遭到破坏,即可发生软骨基质改变,进而使软骨细胞退化和死亡,产生骨关节退行性改变。

其病因一是外来的过度负重,或是由于整个应力太大,或是由于负重区域太小,或二者兼有。

二是内在的软骨缺陷:软骨遭受单次重伤,或多次轻伤使软骨受到损害;或是软骨病变,由于炎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使软骨失去支撑,营养缺乏而导致发病。

三.老年膝痛的病因与病理老年膝痛最常见的病症,就是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进行性磨损、糜烂、溃蚀,退行性改变,软骨蛋白糖的降解,胶原纤维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病变,强调软骨和滑膜细胞的作用。

其病因尚未明了,但明确以下因素可以造成关节软骨破坏。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多年积累性劳损是重要因素。

同时老年人软骨基质中的粘多糖含量减少,基质丧失硫酸软骨素,纤维成分增加,软骨的韧性减低,因而容易遭受力学伤害而产生退行性改变。

可以说关节软骨本身的改变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透明质酸类物质减少,也影响了对关节软骨的润滑与营养。

▲性别因素女性多见,尤其是闭经前后的妇女。

说明本病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

▲遗传因素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体重因素肥胖和粗壮体型的人中发病率较高。

体重超重,势必增加关节负担,促使本病发生。

▲饮食因素关节软骨内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从关节液中吸取。

软骨的修复是靠外层的软骨细胞分裂繁殖和软骨细胞分泌基质来完成的,由于营养和氧供应不足,影响到软骨细胞的增殖时,就会导致软骨基质减少,软骨新生不足而变软弱,极易在负重部位发生磨损,并且病变随年龄增长而日趋严重。

▲气候因素常居潮湿、寒冷环境的人多有症状。

可能与温度低,引起血运障碍,使骨内血液循环不畅,骨内压及关节内压增高有关。

膝骨性关节炎病理改变:软骨改变关节耗损超过再生能力时即发生变性。

关节承重区的软骨变软,表面干燥,失去光泽和平滑,变得粗糙,呈黄色,弹性降低,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压迹、麻点样小窝和线形沟,或纤维变,状如天鹅绒样改变,软骨逐渐变薄、碎裂,出现垂直裂隙,以致表面软骨形成小碎块,脱落于关节腔内,或在原处浮起,软骨碎裂剥脱后暴露出软骨下基质。

近年来,认为磷灰石晶体小结与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发病有关。

随着软骨细胞的衰变与破坏,从溶酶体释放出蛋白分解酶或滑液中的透明质酸酶,与血浆酶进一步促进关节软骨分解,纤维母细胞及滑膜绒毛增生,软骨终于消失,纤维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