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城镇(一)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1、聚落的成因(1)地形①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利于聚落向四周扩散②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③在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或者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态以适应山区地形(2)气候: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3)河流①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河口地区,便于取水,河运便利,有利于军事防御②分布于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减少洪灾发生(4)自然资源:分布于矿产资源产地附近,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5)交通: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6)其他: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往往形成聚落;科技、旅游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2、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的概念: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乡村聚落的形态(1)团状:分布于平原、盆地,位于耕作区的中心(2)带状:分布于沿河地势高处,为避免洪水浸淹(3)环状:绕山(山地)环水(池塘、井)而建(4)零星分布:分布于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4、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镇的概念: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地区。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将城镇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3)城镇功能区①形成: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高中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中图版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丙,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 安全、农业生产等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不适合辟为住宅 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 早往往在凹岸布局,分析其原因。
互动探究区
答案 (1)因素:光照、热量和湿度。
光照——向南开口,采光条件好;
自主学习区
材料一 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 丘掘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掘穴,曰:冬可以避风 本 寒。”
讲
栏 材料二 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
目
开 水内弯环抱处,为凸岸)
互动探究区
本
讲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
栏
目 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本 候、土壤、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临近 交通运输
讲
便利的
栏 地方;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等。
目
开 ②不同环境下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从具体地域上看,乡
村聚落的分布受地形、气候、水源、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
响。
互动探究区
影响因素
不利条件
聚落分布特征
地形 .
地形崎岖,耕地较少而 且地块零星分散
农舍建在自家农田 附近,呈现半聚集 型或分散型
发展完善
乡村聚落
一、二次大分工及 农业现代化
自主学习区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1.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 (1)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⑫ 地形 ,气温和⑬ 水源 等因
讲 素。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
栏
目 和形态。
开
(2)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⑭ 社会 、经济、⑮ 文化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城市的形成2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城市的形成2练习新人教版1.影响巴西利亚、阿伯丁、筑波、宝鸡四个城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资源、科技、政治、宗教B. 气候、河流、宗教、交通C.政治、资源、科技、交通 D. 气候、资源、宗教、交通2.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A.乡村 B.自然风景区 C.城市 D.海洋3.我国古代南方城市大都设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设在大道会合处,这说明A.水源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B.气候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C.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D.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4.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发展了小集镇和城市,这一变化称为“城市革命”。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从集市发展而来的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下列不属于世界最古老城市起源地的是()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亚马孙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5.影响城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据此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从城市的起源角度看,麦加、拉萨两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 ) A.疗养城市B.以军港和兵营为中心的城市C.矿产城市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城市(2)从城市的选址角度看,上海、伦敦、曼谷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位于河流入海口处B.临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中央D.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6.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居住场所,一般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据此回答(1)~(3)题。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素材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3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基础知识梳理(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类型(1)乡村聚落是________ 中的居民聚集地。
(2)乡村聚落的规模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
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____________相关的各项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____________较小。
(3)我国的乡村聚落有两种类型,即集镇和________,其中集镇是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2.乡村聚落的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因素与________因素两大类。
(2)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乡村聚落的最初选址一般都会尽可能靠近水源地,以便获得足够的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人们还要注意防范________的侵袭。
因此河、湖、泉附近的________或________,往往是乡村聚落的理想场所。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的概念及特点(1)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________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与乡村相比,城市规模________,人口________,其产业以________ 产业为主。
2.城市的形成(1)城市是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_ _____ 的标志。
(2)早期农耕业的发展,从事农耕生产的人口开始定居下来,出现相对稳定的聚落。
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________,这就是城市的萌芽形态(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世界第一批城市诞生在________ 平原、平原、________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导学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类总称。
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设施和设施。
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等(2)社会经济因素:、、等2.乡村聚落形态:(1)乡村聚落按形态分哪两类?(2)在旱作农业区、丘陵地区、缺水的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为主体。
(2)城市具有高度的性。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1)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四)世界城市的发展1.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和便利的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
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城市的特点是:。
(2)公元1000年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扩大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文化,这时城市的特点是:。
(3)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欧洲的城市文明也长期衰落,这时的城市中心往往被所占据,道路常以为中心呈状分布。
(4)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了城墙、护城河的束缚,向扩展,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再只是消费中心,而成为中心。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

近代城市变化的原因: 大工业的出现。
工业革命之前,影响城市分布的 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
水源等。而工业革命后,新城 市的形成则与矿产资源、 天然港口等自然条件有关。
50万人以上10万~Βιβλιοθήκη 50万人2.5万~ 10万人
6万~20 万人
2500~ 2.5万人
集市——城市
• 阅读:《我国早期的“村落”和“城市”》
城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课本中提到的只是一方面, 答案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古代城市规模小,四周多有城墙, 形态比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 主要职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 它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焦地,主要分2种:集镇和村落。
乡村
集镇
水稻区分散性的村落 •村乡落村一聚落般最分初布街在都河会流尽可附能近地的接向近阳带水高源状地地分或布台地
村落的分布是跟当地的自然 地理环境有密美切国关西系部的草。原
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 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 与发展
教学目的
• 1、了解人类聚落的形成过程,认识城市是人类 •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2、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基本概念。 •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 • 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 4、了解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 因。 • 5、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不同因素对乡村聚落分 • 布的影响。 • 6、结合实例分析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 1、这个纬度属于温带,其热量和水分条件较为 温和适中,冬暖夏凉,对于人类生存和早期的农 业非常适宜,所以……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
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点睛提示] 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③周期性④地域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
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
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
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
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A.平原 B.滨湖C.山区 D.三角洲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
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③东部地区城镇发展滞后④中西部中小城市发展滞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9.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到与乡村连接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是由乡村发展而来10.《毛诗正义》曰:“……始建城,使民得安处。
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据此回答下题。
1.根据该段文字的描述,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①行政②防御③交通④贸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从城市的发展过程看( )①人口和产业一直向城市集中②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加强③城市经济持续集聚④交通网络日益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参考答案:1.答案: B A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
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答案: A解析: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
3.答案: A解析: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落。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
由于当时的耕作方式比较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
4.答案: DC解析:第1题,“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体现了集市的周期性;“一直沿袭到今天”体现了集市的传统性。
第2题,乡村集市主要服务于农民生活;乡村集市是农村定期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不是文化娱乐的场所。
5.答案: AC解析:第1题,文字①~④中的关键词依次是“筑木为巢”、“低矮的茅草房”、“岩洞就是……大屋顶”和“穿石曲蹬”,说明它们依次描述的是巢居时期、原始村落时期、穴居时期和山村聚落。
第2题,“洞”是关键词,说明它位于山区。
6.答案: DB解析:第1题,文字描述城市的形成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集聚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说明欧洲已经进入中世纪时期;军事、政治和宗教主要是早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第2题,逆城市化和大城市带主要出现在后工业化时期;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出现在工业化时期。
7.答案: 1-2DD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要求。
第2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通信便捷,管理水平高,因而较农村能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8.答案: D9.答案: D C C D解析:与乡村聚落相比,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
城市是一个人口、建筑、生产、交通高度密集的聚落,其功能多样、景观复杂、基础设施完善度高、人口相对密集、规模较大、文化背景复杂。
农业技术进步导致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出现商品交换,慢慢形成城市,故乡村为城市的母体。
10.答案: C C解析:材料中“安民”意指“防御”,“交易”意指“商贸”。
在城市发展的后期,将出现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因而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练习新人教版1.从城市选址角度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A.位于海岸、河口或运河的沿岸 B.临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C.居于灌溉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中央 D.位于当地物质贸易汇集的军事要冲2.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3.《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史料完成1~2题。
1.在人类聚落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B.生产力C.战争D.自然资源2.在古代城市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B.发展历史较长C.当时人口不愿居住在城市D.社会制度的阻碍4.《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
”我国古代文献对于城的解释为,“城”的本义为城墙,后引申出城池、城市等概念。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我国古代文献对城的解释,黄帝筑的“城”的主要功能是( )A.防御B.经济C.政治D.宗教2.黄帝时期,城市( )A.兴衰变化大B.出现标志自治的市民广场C.城市内部用地按功能区分D.出现多中心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它必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优势,至少享有部分的公民自治权。
材料2: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提出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现在,有人用“这里是天堂,这里也是地狱”描述这些巨型城市。
(1)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城市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城市最可能出现于欧洲的________________时期。
(2)说巨型城市是“地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下列不属于世界最古老城市起源地的是(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C.亚马孙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年西部大开发的蓄势待发,6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孜孜努力,使成都形成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强劲的产业优势、高效的政府服务优势、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优势,这四大优势勾勒出了成都投资标杆的轮廓。
而成都紧紧把握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带动四川全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是为支撑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成都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1)成都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该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成都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劣势是什么?(3)成渝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西部而言,其意义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