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析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 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 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 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 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自读课文,说一说你初读了这篇的文章有 哪些思考,提一提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Zx、xk
结构层次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 实践的体会。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接着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 论的心得。 最后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艺” 与“道”的密切联系。
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 的品德,回忆和文与可交往的情趣。
先写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似的美学观点。最后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 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 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仔细研读、思考
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 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 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 心是什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 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 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 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 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 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无年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果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怀可送给自己的一幅《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暑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开头不是直拉就写悼念之情或两人的交往,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文章说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以前要先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
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
这实际是主张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张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
作者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达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避,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成语。
一面作者接着叙说自己对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理明白,但实践起来地不有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不学之过”,并把比画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最后又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美生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明苏辙地文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恒公懂得了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说明他也是一个深悟高物规律的人。
作者认为苏辙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这一段通过叙述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功辙和作者自己对此画论的反映不仅写出了文怀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
昔年前程开,楚王谷中古,沙堆翻汉墟,凿壁置峡壑。
仙导朱笔清,文采可画筼,时时在此笔,纪贤圣将盛。
驰声暨斐然,宜节兴应朝。
若将佩玉物,当配筼筜高。
若庆共霄汉,且能望青觞。
筼筜谷偃竹记翻译:
从前,在楚国王谷中,大地被挖掘成一片到处是沙堆的废墟。
墙壁被凿出深峡,天然景观十分优美。
此时,有位文人仙导,拿着一支精致的红笔,以及一本可以画景的筼筜书,一直在这里书写,留下贤良之士的伟大事迹。
声名鹊起,而且有兴致勃勃的庆祝。
若是拿上那件精美的玉物,就应当与筼筜书一起放高,以表达对驰名中外的赞美与祝贺之情。
倘若要庆祝共同欢聚的盛大盛会,就可以仰望星空,心情愉悦。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华)剖析讲解

1、畴昔(chóu ) 2、笔砚( yàn ) 3、以书遗余( wèi ) 4、喷饭( pēn ) 5、寒梢(shāo ) 6、筼筜(Yúndāng )
7、缣素(jiān ) 8、飞鹘( hú ) 9、蹑足( niè ) 10、轮扁(piān) 11、斫轮(zhuó) 12、箨龙(tuò )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
苏轼 (1037-1101 )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全 才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然而不能然者, 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
内外不一,心手 不相应,不学之 过也。故凡有见 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 然而临事忽焉丧 之,岂独竹乎?
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实践的 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 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 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 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 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 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 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 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 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 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之流,畅振。笔直遂,以追其 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
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文解读】论竹为文曝画思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品鉴魏名宝《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为纪念表兄的悼文。
此文语短意长、文朴情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篇回忆性悼念亲友的文章,本应该哀婉凄恻、哀伤沉痛,字字含泪、句句传情。
但是,作者在很大篇幅上的叙述与描写上却出语明快、信手挥洒,写出了许多诙谐嬉笑之事。
本文将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融在诙谐、轻松的叙述中,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艺术,让读者体验到其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
一线贯穿,紧扣题目作者环绕《筼筜谷偃竹》图展开文章:先议“胸有成竹”画论,说明《筼筜谷偃竹》图的绘画基础;中叙彼此的诗歌赠答、书札往还,交代自己手中《贫笃谷偃竹》图的由来;末抒睹《筼筜谷偃竹》图而思怀故人的彻骨悲情。
文章自始至终围绕着《筼筜谷偃竹》画这条线索来写,抒发自己痛失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一脉贯通,疏而不漏。
两条画论,论竹怀人作者追忆的是一位诗人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
而且,这样是追忆又是由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因此,最好的追忆莫过于充分肯定和赞赏逝者在艺术上的创造与成就。
因此,文章从介绍文与可对于画竹艺术的见解开篇落笔,追忆了作者与文与可交流中的“两条”画竹理论:一是胸有成竹。
文同画竹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此话有两点:一是画竹之前,须“胸有成竹”,强调观察积累;一是创作之时,须捕捉灵感,强调及时运笔。
而这两点又有紧密联系。
二是心手相应。
苏轼画竹理论:“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所谓“心手不相应”,就是心中了然而笔下难为。
苏轼认为此乃“不学之过”,强调既要“有见于中”,又要“操之纯熟”。
苏轼之见解受益于与可之教。
此文是追忆、悼念友人,而非论画竹,所以,议论不宜过多,否则便离开了追怀、悼念逝者的主题。
形散神聚 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 作者通联 : 云 南 玉 溪师 范 学院 文 学 院]
文 章 回忆 了 与 文 与 可 交 往 的 三 个 小 故 事 。 第 一 个
故事 是文与可“ 踏 绢 为袜 ” . 当时 已经 享 有 盛 名 的 文 与
可 举 手 投 足 自然 受 到 士 大 夫 们 的 关 注 . 而 他 竟 不 顾 身 份 将 他 人 求 画 的绢 掷 于 地 上 踩 踏 . 足见 其 任 性 天 真 . 淡 泊 名 利
教 版 选修 教 材 《 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赏》 中的。 这 是 一 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文章 . 乍读选材零碎 、 毫 无 头 绪. 细 读 却能 感 受 到一 条 通 融混 成 的 气 脉贯 穿始 终 , “ 散 而不乱 , 气 贯 中脉 ” 。 前 文 苏 轼 以 轻 松 活 泼 的 笔 调 回 忆 与友人文与可的交往 。 直到最末一段出现“ 废 卷 而 哭 失
零 l 教 学 大 参 考 ・ 文 本 解 读
状 态 出 现 的 ,这 异 常 情 况 反 映 出 笙 箫 的功 能 性 价 值 被 消解 , 这遵循 的不是认 知的逻辑 。 而是 情感的逻辑 , 暗
示着梦的破灭 。 应 该 热 闹 的夏 虫却 让 人 了 解 到 这 戏 笑 背 后 蕴 藏 着 如 此 沉 痛 而
浓 烈 的感 情 。这 充 分 体 现 了 苏 轼 散 文 “ 大 略 如 行 云流
水, 初 无定 质 , 但 常 行 于 所 当行 , 常 止于所不可不止 . 文 理 自然 , 姿 态横 生 ” 的特 点 。 再看看本单元其他文章 , 《 六国论》和《 伶官传序》 偏 重写理 , 史实虽然复 杂庞芜 , 但历 史教训清晰 明 白: 《 祭十二郎 文》 偏 重写情 , 作 者 回 忆 与 十 二 郎 的 孤 苦 身 世、 聚 少 离 多 的命 运 , 那么满纸“ 呜呼哀哉 ” 的情 感 亦 不 难领会 ; 而 这 篇 文章 在 理 解 上 明 显 难 度 大 增 , 前 文 记 录 许 多 戏 笑 的 内 容 与 文 末 沉 痛 的 情 感 是 怎 样 联 系 起 来 呢? 当然 , 授课老 师大可以 以“ 以乐衬 哀 , 倍增其哀 ” 的 写作技 巧来解释 , 但终难 点到实处 。 所以, 引 导 学 生 理 解这篇 文章选材和情 感之间 的联系 . 是教学 的重点难 点。 笔 者认 为 。 要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可 以 从 以 下 两 个 角度 尝
形散神凝的精彩之作——谈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作者: 黄松坡;刘翠霄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筜谷偃竹记》是苏轼为悼念亡友文同写的一篇画记.文同(公元1018—1079),字与可,梓潼(今四川绵阳县)人,是苏轼的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太守,是宋代著名画家,擅长画墨竹,又是诗人,著有《丹渊集》.文与可于元丰二年在陈州病逝.这篇画记就是在与可去世半年后,苏武围绕着与可生前赠给他的一幅"(竹员)筜谷偃竹图",记叙了作者跟与可的交往和真挚的友谊,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深切怀念,阐明了"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这样一个相当精辟的文艺见解.。
千古妙品东坡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西部》2007124期 千古妙品东坡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乔 翔(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苏轼的这篇悼念文章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特别是画竹理论,体现了苏轼强调“自然”为核心的文艺主张,表述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也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
另一个是必须把握好灵感涌现的最好时机,才能创作出自然传神的作品来。
通过三件戏笑之事,集中笔力描写文与可的性格及跟自己亲密无间的情谊。
关键词:苏轼;杂记;赏析 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旷世无双的文艺天才,为后人留下了多少精妙的诗词文赋,充实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灵魂,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近日,笔者在讲授他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时,思绪万千,多次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苏轼与他的表兄文同之间情真意厚的真挚情感所倾倒。
仿佛亲见两位友好生前戏笑的情景。
尤其是文同去世后,苏轼见画失声痛苦的场面,让人为之动容。
苏轼真不愧为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真乃文章圣手。
先看文同为何许人也?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苏轼的从表兄。
曾任洋州、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他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是“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著有《丹渊集》。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三称赞他:“善画墨竹,富潇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
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卉,风旨简重,识者所多。
”筼筜(x ún d āng )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命名。
偃竹,是一种仰斜的竹子,为竹子中比较坚韧的一个品种,成竹可用来做农具(锄头、钉耙等)的长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
————————————————————————————————作者:————————————————————————————————日期:
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
-中学语文论文
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
魏倩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在新课改后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
这是一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文章,乍读选材零碎、毫无头绪,细读却能感受到一条通融混成的气脉贯穿始终,“散而不乱,气贯中脉”。
前文苏轼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回忆与友人文与可的交往,直到最末一段出现“废卷而哭失声”之句,才让人了解到这戏笑背后蕴藏着如此沉痛而浓烈的感情。
这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
再看看本单元其他文章,《六国论》和《伶官传序》偏重写理,史实虽然复杂庞芜,但历史教训清晰明白;《祭十二郎文》偏重写情,作者回忆与十二郎的孤苦身世、聚少离多的命运,那么满纸“呜呼哀哉”的情感亦不难领会;而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明显难度大增,前文记录许多戏笑的内容与文末沉痛的情感是怎样联系起来呢?当然,授课老师大可以以“以乐衬哀,倍增其哀”的写作技巧来解释,但终难点到实处。
所以,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选材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尝试解读:
一、于平淡处见人格。
文章的选材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了苏轼与文与可在人格和性情上的高度契合,苏轼对文与可清廉淡泊的人格操守和天真洒脱的赤子情怀的深深敬仰与缅怀。
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画派”开创者,也是苏轼的从表兄。
苏轼
交友甚广,文与可是他极为重要的一个朋友。
文章回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文与可“踏绢为袜”,当时已经享有盛名的文与可举手投足自然受到士大夫们的关注,而他竟不顾身份将他人求画的绢掷于地上踩踏,足见其任性天真,淡泊名利。
第二个故事是文与可与苏轼的书信来往。
这次“笔战”缘起于文与可的一个玩笑“袜材当萃于子矣”,文与可开起玩笑来怎么会是苏轼的对手,苏轼马上抓住文与可信中“扫取寒稍万尺长”一句进行诡辩——“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在这里苏轼故意将艺术世界中的竹和现实生活中的竹混淆,文与可明知其为诡辩,却无以作答,只能认输“吾言妄矣”,然而苏子似乎来了兴致,继续不依不饶地追问“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言下之意,你看诗歌中不就有“千寻竹”吗?文与可被苏子追问得无话可说,只能“笑曰:‘苏子辩矣’”,并送给苏子一副《筼筜谷偃竹》。
从书信往来中,能言巧辩的苏子和憨厚老实、不善言辞的文与可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个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生动。
第三个故事,苏轼送给文与可《筼筜谷》一诗。
此诗由《史记》“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展开联想,意即文与可坐拥千亩竹,本应富如“千户侯”。
他之所以“清贫”,乃是因为嘴馋而将竹笋都吃到了肚子里,这个玩笑话让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
话虽玩笑,其中隐含着对文与可清廉为官、不贪图奢侈享受的赞美,可能也有对文与可画竹时“成竹在胸”气魄的推许。
苏轼对文与可品格的推崇,还可以在《祭文与可文》中得到印证“孰能惇德秉义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宽而明乎?孰能为诗与楚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孰能齐宠辱、忘得丧如与可之安乎?”回忆了文与可为人平和正
直、为官宽厚待民、为文婉丽清雅、性格淡泊豁达。
第二段看似平淡,其实越咀嚼越有滋味,作者无意塑造,但在平淡的讲述中,读者不难品味出文与可的高风亮节。
二、于平淡处见深情。
这种情感是专属文人士大夫的君子之交,虽平淡如水,却充满高山流水的雅趣和可撼天地、托死生的深沉。
亦师亦友的崇敬之情。
米芾在《画史》中记载“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至顶。
余问何不分节?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可以见到,苏轼画竹方法完全接受了文与可的思想,即不能“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而是先“成竹于胸中”,然后捕捉灵感,迅速落笔。
苏轼高度赞扬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不惜用自己做比对,自己之所以“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不学之过也”。
然后引用弟子子由《墨竹赋》中的句子,说子由“得其意”,而自己”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自己才是最了解文与可的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知,文与可对于苏轼而言不仅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在绘画上的引领者,在文人相轻的社会中,文与可将自己毕生所学和盘托出,绝不保留;而苏子也不惜贬低自己来抬高友人。
这其中蕴含着苏轼对友人无限追慕、钦佩之情。
亲密无间的友情。
友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患难时刻的肝胆相照、得意时刻的真诚诤言、平淡时刻的相知相偎,而苏轼别具一格地选择“与可畴昔戏笑之言”来表现二人的友谊。
特别是在文章第二段的“笔战”部分,苏子是一个能使朋友“无以答”、“失笑喷饭满案”的“损友”,文与可处处甘拜下风,若不是二人亲厚无间,恐怕很难做到这样笑谑自如,‘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末苏轼再次看到文与可送的墨竹图,“废卷而哭失声”的细节让人尤为动容,从
往昔的戏笑瞬间跌入物在人亡的深渊,这种“以笑与哭生游戏”(杨慎《三苏文苑》卷十四)的写法,带给人极强的震撼力量。
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情。
“竹”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意象,它以经霜不败、虚而有节、宁静素雅得到文人的赏爱,常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清高耿介的人格精神。
苏辙在《墨竹赋》中记载文与可“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一个视竹为第二生命的人,竹子不仅是他作画的对象,也一定是他人格的投射。
文与可画过一副《纤竹图》,苏轼在《跋文与可纤竹》中写到“纤竹生于陵阳守居之北崖,盖岐竹也。
其一未脱箨,为蝎所伤,其一困于嵌岩,是以为其状也。
……想见亡友之风节,其屈而不挠盖如此云。
”苏轼在《竹坞》一诗中也写道“晚节先生道转孤,岁寒唯有竹相娱”,其《墨君堂记》中称竹为“君”,“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对朋友人竹合一的艺术创造和精神境界是有深深的了解的。
由此,更可以理解文与可“踏绢为袜”,他人求画,“至终岁不得”(苏轼《跋文与可墨竹》),而独对苏轼青眼相加,诗词酬酢、画竹相赠。
二人相知相得的友谊正诠释了中国文化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
通观全篇,苏轼信手写来,如话家常,情感朴素自然,真切动人。
虽为“戏笑之言”,但又不难见出作者的独具匠心的剪裁。
在文与可逝世之后,苏轼写的两篇祭文皆情词恳切、催人泪下,但这篇时隔半年,痛定思痛写就的悼念文章,却是“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苏轼《与二郎侄书》)。
用藏深于朴、大巧若拙的形式达到一种思致细密、情意深邃的老境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极境。
[作者通联: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