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主要是诗歌艺术形式上的区别.1.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2.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爱情色彩浓厚;二是意境悠远,风格新奇;三是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二)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名词解释文学革命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1. 自身: 祥林嫂代表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饱受礼教迫害却不知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的悲剧性命运是这一类人的悲剧。
2. 外部: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极端不合理性。
阿Q的性格特征主要可以分为5类.①我认为精神胜利发;也就是自我解嘲这一性格特征最为明显,其实阿Q的命运十分凄惨,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比如说,阿Q在生活中时常受人欺辱,可他却在精神上一次又一次的获得胜利,每当他与别人发生了口舌之争时,他便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气的多啦,你算个什么东西!\只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善于自我解嘲的性格特点了.②阿Q的虚荣心特别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比如说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穷得没有一个人会看上他;可是呢?他却夸口说:\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试问一下,他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来的儿子啊??可见阿Q这个人十分的虚伪!!③阿Q这个人还特别的惧强凌弱,为什么这么说?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阿Q性格特点之一,别的先不说,就拿别人嘲笑他打击他这件事来说,每次别人打击他,他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这怎么能行呢?所以鲁迅老先生有句话是说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呢!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我觉得阿Q还有点好色,怎么说呢?这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也不便多说了,主要是讲阿Q是如何去调戏一个小尼姑的.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吴荪甫的形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他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想在当时的社会里通过做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是行不通的,他的失败时历史的必然安排。
轻柔飘逸之外的独特风格——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审美个性之比较

【 关键 词】 新 月诗派 ; 审美个性 ; 独特风格 ; 比较
新月诗 派 的成员们 , 大多 奉格律 为圭 臬 , 精于 苦练 , 这或 许是 他 们 能站在 一起 , 同咏 歌自 己声 音 的重 要根 由 。陈梦 家 在《 共 新月 诗 选 ・ 序言 》 说 : 我 们 不 十 格 律 , 律 是 圈 , 便 诗 更 鲜 明 , 中 “ 白 格 它 更 美 。 I并说 格律 是在形 式上 给与 欣赏 者 的贡 献 。正 是基 于 这样 的 " 认识 , 他们 在 格 律 中 追 求 着 “ 范 的 利 用 ” 追 求 着 “ 正 ” “ 规 , 醇 与 纯 粹 ” 并努力 在格 律 中把 诗 铸 炼成 白玉 。格 律 是他 们 作 诗 的 标 准 。 , “ 诗有 格律 , 才不 失 掉合 理 的 相称 的 分 量 。 。然 而 , 月诗 人 虽 都 ’ ’ 新 在 格律中 追寻 着表达 自己最 美妙 的声音 , 他们所 推崇 的主体 风格 虽 都含 有轻 柔飘逸 的成 分 , 虽大 都讲 求形式 的完美 , 意境 的轻 柔 , 句 语 的凝 炼 , 他们所 表现 出来 的个 性 风格 却不 尽 相 同 , 至 有 太多 的 但 甚 差异 , 有些诗 人 的风格 几近类似 。 尽管 徐志 摩的诗 歌风 格是 新月 中 最独 特 的一 个 。这 或许 与他 个 人 的经 历有 关 , 或许如 陈梦 家所说 是 因为 他 “ 身 于新 诗 园 里耕 耘 更 投 最长 久 、 勤快 ” 而 我 个 人 的看 法 是 , 志摩 天 生 是 个 诗 人 , 最 o] E 3 徐 他 是 新月派 中最优 秀 的 , 他的诗 歌也 是新月 成员 中最好 的。他 虽也 讲 求 格律 , 很难 让人感 觉到 有雕 琢 的痕 迹 , 却 更像 足 灵 感 的; 中击在 刹 那 间的成 篇 , 然天成 , 有丝 毫 的做 作 与矫 揉 。饶 孟侃 与 方玮 德 浑 没 的 诗更多 的体现 了一 种玄 妙的理 性 , 不如 徐志 摩诗歌 给人 的感 觉酣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新月诗人在创作时注重加强诗歌的叙事成分,把自己的主管憎恨与同情深藏在人物的自白里了,尽可能在表现出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这也是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了.而且他们所创的新诗格式是根据所写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可随他们的意匠随时构造,所以新诗的格式就层出不穷了.这不仅是闻一多和徐志摩对新诗的创举,更是整个新月派诗人的不朽成就,是他们共同成就了新诗的格律化,他么让”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这面旗帜高高飘扬.闻一多是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而徐志摩则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关于他们诗风特点的差异我将在下文中进行一些浅尝辄止的探究.其实我觉得闻一多倒像是一位热血青年,他的诗歌给人一种澎湃,一种悲愤喷薄欲出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不全面,似乎他的头脑中还有一种东西在压制这种想法,使他的诗又稍显沉郁.如他在<<发现>>中写道:”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紧接着又连用”不是,不对,不对”逼问咆哮,这似乎是一种郁结已久的爆发.在他的诗歌中,风是”罡风”(发现),雷是”惊”出(孤雁),”霹雳”是”爆”出来的(一句话).他的诗给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而闻一多则更像是一名文艺小青年.他的诗中不像闻一多那样震撼,确实那种挠人心的小感情.他的诗中总是有一些神来之笔,让人不由的赞叹:”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苏苏)”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中的感情不像闻一多那样喷薄欲出,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煽情.”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半夜深巷琵琶)以及”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呻吟语)这是一种叙述式的伤感,淡淡的愁情,却能让人止不住的心疼,止不住泪流,这就是徐志摩的诗,这是温柔的徐志摩.闻一多的诗中也经常体现中国最彻底的文化:” 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忆菊),也有对祖国深切的赞颂:”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忆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中国风,虽然他也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他沉稳,韵雅的一面.同样的,徐志摩也有另一面.他有时也是悲愤的诗人,他在<<去吧>>中连用14个”去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和不再留恋的决绝态度.在<<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写”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 这就是闻一多,这是徐志摩,也许是,也许有些像吧.。
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死水》和《再别康桥》则是新月诗典型的代表作。
他们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闻一多的《死水》在音乐美方面则体现的更为严格。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感情也更加激烈。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节奏感十分明显。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如“来”“彩”“娘”“漾”等等,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
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音节和谐,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温文尔雅。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1、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23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28年《死水》集中。
(1)思想内涵一方面,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另一方面,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
《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3)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同时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在诗的内容上:《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在诗的艺术上:《志》——《翡》——《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界。
艺术成就上:(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
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闻一多徐志摩

徐志摩诗歌
1922年回国,新月社活动,1926年《晨报副刊》专 栏《诗镌》问世,发刊词徐志摩表明要把新诗当 作一件认真的事做。 1925年《志摩的诗》 1928年《翡冷翠的一夜》 1931年《猛虎集》 1932年《云游集》(由陈梦家编整) 徐志摩诗歌影响最大: 一、凭借敏锐的语言感觉力,运用现代化的语言, 主要是口语,也有土白写实,使诗富有节奏感和 旋律感。 二、在诗体格式上作出大胆的多方面的尝试,为新 诗寻找合适的格式,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 • • •
• • •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徐志摩生平与创作1897——1931
• 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因, 新月派才女之一。 她曾留学英美,兼 通中西文学,又深 谙绘画、戏剧和雕 刻,又是一位著名 的建筑师
• • • • • • • • • • • •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名眉,江苏常州武进人氏。陆家乃常州书香望族,其父前清举人, 后入日本帝国大学深造,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得意弟子,回国后从 事外交工作。 小曼自幼饱受琴棋书画熏陶,聪慧美丽,多才多艺,曾就读北京法 国圣心学堂,英法文俱精通流利;舞跳得好,交际场上一枝花;唱 一口好京戏,是当时北京名票;擅长绘画,颇得名家称赏;文笔漂 亮,写过小说,还和徐志摩合作过剧本。 天生丽质,清秀端庄,朱唇皓齿,婀娜娉婷,举措既得体,言语又 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1920年奉父母之命,嫁无锡人王赓,也是徐志摩朋友,新月社成员。 早年毕业清华,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又转入西点军校, 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能文能武,其婚礼曾轰动一时。 1925年底与王赓离婚 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一时间陆小曼成为徐志摩诗情世界灵感的来 源。《多谢天》《我有一个恋爱》《鲤鱼》《天神似的英雄》《雪 花的快乐》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
"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
《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
《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
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
《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
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
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
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
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
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
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
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
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前期,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
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
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
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
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
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
在探讨和实践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
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
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为现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但他们在创作中风格迥异,特色各具.闻一多的诗歌,是格式的均齐,节奏鲜明;徐志摩的诗歌,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是荡漾的旋律。
一、论诗律创格
徐志摩和闻一多同倡新诗格律化,但其创格追求却并不完全相同。
闻一多强调整齐字句是调合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徐志摩则强调诗感跳动和血脉流转构成诗形。
徐志摩诗作没有闻一多严谨,但诗却和音节波动互为因果。
徐诗轻灵而不失自然,闻诗沉郁却也蕴藉,都是复杂的金银盾。
闻一多对徐志摩之死失语的表象背后,是因诗学追求之差异而有所攻讦。
徐志摩所爱者是移情别恋、罔顾道德和舆论、追求自由与美的女性。
闻一多所爱者则是祖国和人民,为了人民自由和美好,甘愿赴汤蹈火,面对手枪毫不畏惧。
虽然两人最终都为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但徐志摩之死留给后人无尽话题和唏嘘,闻一多的牺牲则让人永远赞颂和铭记。
二、论艺术形式
三、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
拿他的《发现》做个例子,“建筑美”在本诗中不表现为“节的匀称”(全诗只有一节),而表现在“句的均齐”上,全诗十二行,每行基本上都是十一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四、相比较而言,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例如他的《偶然》,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用韵的安排上,每节中九字的诗行押一个韵,五字的诗行押另一个韵,使得诗歌语言显得“血脉贯通”,读来琅琅上口;在音尺的使用上,九字诗行有四个音尺,五字诗行有两个音尺,二字尺与三字尺的安排也有变化,这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
但无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的诗歌不单单是所谓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而更多的是渗进了一种强烈的抒情,其有很强的抒情感染力,读后韵味无穷。
而闻一多的作品的艺术表现方面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是融汇中国古典诗歌与外国优良诗歌传统的结果。
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带有他强烈的个性特色。
感情丰富热烈而又含蓄深沉,弘大狂放而又严谨沉潜,具有坚毅而壮美、庄严而峻烈的品格。
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