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与徐志摩

合集下载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新月诗人在创作时注重加强诗歌的叙事成分,把自己的主管憎恨与同情深藏在人物的自白里了,尽可能在表现出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这也是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了.而且他们所创的新诗格式是根据所写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可随他们的意匠随时构造,所以新诗的格式就层出不穷了.这不仅是闻一多和徐志摩对新诗的创举,更是整个新月派诗人的不朽成就,是他们共同成就了新诗的格律化,他么让”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这面旗帜高高飘扬.闻一多是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而徐志摩则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关于他们诗风特点的差异我将在下文中进行一些浅尝辄止的探究.其实我觉得闻一多倒像是一位热血青年,他的诗歌给人一种澎湃,一种悲愤喷薄欲出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不全面,似乎他的头脑中还有一种东西在压制这种想法,使他的诗又稍显沉郁.如他在<<发现>>中写道:”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紧接着又连用”不是,不对,不对”逼问咆哮,这似乎是一种郁结已久的爆发.在他的诗歌中,风是”罡风”(发现),雷是”惊”出(孤雁),”霹雳”是”爆”出来的(一句话).他的诗给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而闻一多则更像是一名文艺小青年.他的诗中不像闻一多那样震撼,确实那种挠人心的小感情.他的诗中总是有一些神来之笔,让人不由的赞叹:”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苏苏)”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中的感情不像闻一多那样喷薄欲出,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煽情.”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半夜深巷琵琶)以及”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呻吟语)这是一种叙述式的伤感,淡淡的愁情,却能让人止不住的心疼,止不住泪流,这就是徐志摩的诗,这是温柔的徐志摩.闻一多的诗中也经常体现中国最彻底的文化:” 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忆菊),也有对祖国深切的赞颂:”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忆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中国风,虽然他也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他沉稳,韵雅的一面.同样的,徐志摩也有另一面.他有时也是悲愤的诗人,他在<<去吧>>中连用14个”去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和不再留恋的决绝态度.在<<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写”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 这就是闻一多,这是徐志摩,也许是,也许有些像吧.。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

"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

《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

《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

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

《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

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

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

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

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为现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但他们在创作中风格迥异,特色各具.闻一多的诗歌,是格式的均齐,节奏鲜明;徐志摩的诗歌,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是荡漾的旋律。

一、论诗律创格徐志摩和闻一多同倡新诗格律化,但其创格追求却并不完全相同。

闻一多强调整齐字句是调合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徐志摩则强调诗感跳动和血脉流转构成诗形。

徐志摩诗作没有闻一多严谨,但诗却和音节波动互为因果。

徐诗轻灵而不失自然,闻诗沉郁却也蕴藉,都是复杂的金银盾。

闻一多对徐志摩之死失语的表象背后,是因诗学追求之差异而有所攻讦。

徐志摩所爱者是移情别恋、罔顾道德和舆论、追求自由与美的女性。

闻一多所爱者则是祖国和人民,为了人民自由和美好,甘愿赴汤蹈火,面对手枪毫不畏惧。

虽然两人最终都为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但徐志摩之死留给后人无尽话题和唏嘘,闻一多的牺牲则让人永远赞颂和铭记。

二、论艺术形式三、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

拿他的《发现》做个例子,“建筑美”在本诗中不表现为“节的匀称”(全诗只有一节),而表现在“句的均齐”上,全诗十二行,每行基本上都是十一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四、相比较而言,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例如他的《偶然》,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用韵的安排上,每节中九字的诗行押一个韵,五字的诗行押另一个韵,使得诗歌语言显得“血脉贯通”,读来琅琅上口;在音尺的使用上,九字诗行有四个音尺,五字诗行有两个音尺,二字尺与三字尺的安排也有变化,这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1.“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其伟大历史 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 2.你认为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 3.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何在? • 4.郭沫若的《女神》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其 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 5.郁达夫的《沉沦》表现了怎样的时代情绪? • 6.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怎样的? • 7.闻一多与徐志摩的格律诗各有何特色?
• 诗人—学者—斗士
• (二)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 • (1)爱国主义热情。 如《忆菊》《太阳吟》《七子之歌》 • (2)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咏唱爱情、青春、自然。 如《青春》
• 2.“三美”的理论主张 • 音乐美—— 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 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 绘画美—— 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 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 建筑美—— 指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 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1月6日中国海上
林徽因
陆小曼
二、徐志摩诗歌的情感内容

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抒唱爱与美的追求
三、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1、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23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28年《死水》集中。

(1)思想内涵一方面,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另一方面,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

《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3)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同时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在诗的内容上:《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在诗的艺术上:《志》——《翡》——《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界。

艺术成就上:(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

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

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

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

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

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前期,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

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

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

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

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

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

在探讨和实践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

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

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新月诗派论:闻一多、徐志摩

新月诗派论:闻一多、徐志摩

新月诗派论:闻一多、徐志摩作者:黄昌勇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20年代中期,结束了初期的强劲,进入了一个消歇的阶段,新诗人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新的美学风范的追寻与建立,目的是让新诗的发展向新的路途掘进。

面对五四草创时期的白话自由诗、创造社等掀起的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暴的过去,有三个方面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探索值得关注:一是前期象征诗派,二是被史家称为格律诗的新月诗派,三是新起的革命诗派。

新月诗派就是这三股诗潮中引人关注的一脉。

关于新月诗派的存在应当是不争的定论了,但是这一流派的起止点的界定则说法不一,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新月诗派形成的标志当是1926年4月1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以清华文学社同仁为主干创刊的《晨报·诗镌》,此后又以《新月》为集结,延续到30年代初的《诗刊》,走过了它的前期发展阶段。

从30年代初到抗战爆发,以新月新人为主体,以较为松散的形式形成了新月的后期阶段。

但是,在论述新月诗派时,人们往往将诗派形成前后及其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诗学观念及其创作上的特征一起进行论述,导致了对这一诗派特征认识的歧异(1),我认为,在《诗镌》创刊的前后新月诗人大都完成了新的美学观念的转换,也正是这变化了的美学新景观构成了前期新月诗派的标志性特征。

新月诗派是以创作的实践来展示他们的美学追求的,比较而言,在理论上贫弱一些,但是,新月依然有其明显的理论探讨,就前期而言,一方面是以闻一多、饶孟侃为主要代表的格律理论的倡导,另一方面是以徐志摩、梁实秋为主要代表的一般文学理论的铺垫。

新月诗人在流派形成前后诗美观念的转化,也集中地从这两方面展示出来。

徐志摩在类似宣言的《诗镌·诗刊弁言》中大体吐露了新月同仁的共同主张:一是关于新诗的创格,即各种新格式和新音节的发现;二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人工的重要。

如果说徐文开宗明义尚不清楚的话,那么其他诗人则都明确标举对格律的追求了。

饶孟侃、闻一多先后在《诗镌》上发表的《新诗的音节》、《诗的格律》等文章,在理论上也都对格律进行了讨论。

闻一多与徐志摩比较研究

闻一多与徐志摩比较研究

闻一多与徐志摩比较研究徐志摩与闻一多的诗歌相同点集中体现在,三美理论上,不同点表现在诗歌表现得内容,一个主要写爱国,一个主要写爱情。

诗歌的表现方法上闻一多唯美,徐志摩用爱情作为中介。

还有就是情感表达上闻一多含蓄且深成,徐志摩诗歌情感宣泄彻底而且轻松愉快。

文字上闻一多诗歌比较晦涩。

徐志摩的文字简单易懂。

标签:闻一多;徐志摩;三美;相同;不同徐志摩与闻一多的诗歌相同点集中体现在,三美理论上,不同点表现在诗歌表现得内容,一个主要写爱国,一个主要写爱情。

诗歌的表现方法上闻一多唯美,徐志摩用爱情作为中介。

还有就是情感表达上闻一多含蓄且深成,徐志摩诗歌情感宣泄彻底而且轻松愉快。

文字上闻一多诗歌比较晦涩。

徐志摩的文字简单易懂。

一、相同(一)绘画美闻一多和徐志摩都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诗人,都是新格律诗的最忠实的践行者和最忠实的宣传者。

前期创作风格基本相同,讲究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具有着非常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

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是他的表现手法,为表达心中强烈的情感采用优美的语言。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非常集中地表现出来了徐志摩关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

绘画美,是指诗人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用在诗中。

全诗中选用了“青色的草,七彩的彩虹,红色的夕阳,闪闪的波光,艳影”等词语,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写出来了作者对于母校康桥的一往情深!每一个小节都包含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如西边的云彩轻轻飘过诗人向它轻轻挥手作别,河畔的柳树的影子在水里摇曳多姿;水底的水草在摇摆着似乎有话想要对诗人说……诗人通过使用动作表现性很强烈的词语,如“艳影荡漾“青荇招摇”“揉碎天上虹”“轻轻的招手”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富有流动的美感,让读者眼前浮现立体的画面。

闻一多在他的诗作《死水》中写到,翡翠的铜绿,红色的桃花,罗琦般的油腻,云霞的陆离,让人目光应接不暇。

使读者不得不惊叹于诗人创造出的这个五彩缤纷的死水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与闻一多
闻一多与徐志摩都是新月诗人,同为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是,由于两人的个人气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文心雕龙·体性》)文章风格与作者的个性密切相关。

闻一多的一生,始终与祖国血肉相连,他诗歌的突出主题就是“爱国”。

所以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他的伟大的人格,体现在他诗歌中,常常是选用青松、菊花、高山、大海、太阳、红烛等意象,表现了民主战士的高尚情操。

而徐志摩作为布尔乔亚开山的和末代的诗人,他的诗歌主要表现个人感受和内心体验。

“他没有闻(一多)氏那样精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

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活水。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他认为世界是由情感决定的,而不是由经济决定的。

他强调个人因素,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

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的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徐志摩追求个性自由与幸福,其思维视角是向内的。

这又与他家庭环境与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徐志摩出生在富商家庭,大学没有读完,就到美国留学,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展转英国剑桥大学读书。

他虽然也有相当深厚的国学根底,但是受西方文化的熏染也是极为明显的。

他曾经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及文化》)徐志摩生活在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代思想苏醒的时代,人的个体意识终于挣脱了封建思想桎梏而获得解放。

西方知识分子崇尚的自由、民主思想得到徐志摩极大的认同,自然触动了青年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创作诗情的母体。

他曾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

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哪还顾得了什么美丑!”(《猛虎集·序》)
如果说体现在闻一多诗歌中的人格是倔强,是赤诚的话,那么徐志摩的诗歌则体现了他执着、真纯的人格力量。

闻一多和徐志摩两人的诗都满载着“爱”的因子,但闻一多爱的是祖国,是人民,他的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绪,跳荡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徐志摩爱的是自由,是恋情,他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大多以爱情为歌咏的对象,恋爱的欢乐、忧伤和痛苦,毫不掩饰,一片纯情。

闻一多说,“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徐志摩认为,“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

闻一多把生命融入了祖国的怀抱;徐志摩把生命局限在自我的天地。

徐志摩也反映人民的疾苦,如《先生,先生》、《盖上几张油纸》,但只限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同情,与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襟怀迥
然不同;闻一多也写爱情,如《红豆》,那是真真切切的相思,与徐志摩空灵飘渺的理想也有差别。

而这一切,又都是诗人“情性所铄,陶染所凝”的人格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形成的。

风格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创作个性,个性是人格的表现,所以说风格即人格。

徐志摩“是自满于现在生存状态的一个青年诗人,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生情爱,是男欢女爱的两性爱情,对社会的关切也不超过这样一种人间情爱的范围,因而他的诗热情而婉丽,秾郁而从容……徐志摩的诗带来的是舒徐从容宣泄的快感。

闻一多的诗则不在宣泄而在积蓄,他将情绪以诗的形式聚集并储积起来,只给以有限的宣泄,但这宣泄似乎也是为了储积。

读闻一多的诗,我们感到诗人的愤激、苦闷、压抑情绪的厚重,这正是诗人由传统文化铸就的学者和战士的双重气质的体现。

读徐志摩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真纯活泼的天性在不停地跳荡。

总起来说,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同的风格,闻诗沉雄,徐诗柔婉;闻诗蕴藉,徐诗飘逸。

而这风格的形成又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两位诗人的人格决定了他们的创作风格,而风格又充分显示着他们的人格。

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人格与风格的和谐统一。

他们各自以自己的心灵与才情赢得了当时与后来众多读者的喜爱,他们又共同为中国新诗形式向着成熟、完美的方向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