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度及其奔溃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壹、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
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其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一、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
随后,德国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
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这一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③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④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币本体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人.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因而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使金币自由铸造、价值符号与金币自由兑换受到严重削弱,黄金的输出入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价值符号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
金本位制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金汇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主要特点1.各国政府都规定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确定本国铸币的货币单位及含金量。
金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权利,并能与银行券自由兑换。
2.金币可以自由熔化为黄金,而黄金也可以拿到国家造币厂中铸造成金币。
3.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地输出与输入。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价值符号(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不致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就可以与其所含的黄金价值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可以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黄金自由输出入,就能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并保证外汇行市的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
所以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健全的货币制度。
二、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1914年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
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大卫·休谟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
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
最新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精品资料

第三部分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思考题1.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首先,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从货币起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如果货币没有商品的共性,那么它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然而,货币又是和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商品。
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普通商品直接表现出其使用价值,但其价值必须在交换中由另一商品来体现。
货币是以价值的体现物出现的,在商品交换中直接体现商品的价值。
一种商品只要能交换到货币,就使生产它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因而,货币就成为商品世界唯一的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第二,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普通商品只能以其特定的使用价值去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不可能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是财富的代表,拥有它就意味着能够去换取各种使用价值。
因此,货币成为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对象,货币也就具有了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其次,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表现在金银上,还是表现在某种价值符号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手段,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同时,货币还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商品交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形式。
社会分工要求生产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私有制社会中只有通过商品交换,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来进行。
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什么是金本位?导致金本位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金本位?导致金本位崩溃的原因是什么?随着经济的提升,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些投资产品进行投资,比如黄金,外汇或者股票等一些投资产品。
但是在黄金投资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金本位这个名词,相信炒黄金外汇的朋友都听说过金本位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以及崩溃极大的影响美元与黄金走势,那么什么是金本位制度呢?本文为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金本位?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二、崩溃的主要原因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三、影响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时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波及了整个世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后果。
一、引子: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崩盘,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成为大萧条爆发的导火索。
让我们来看看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二、原因一:经济过热和金融泡沫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长时间的繁荣,人们纷纷投资于股票市场和不动产。
然而,这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松散的信贷政策和过度乐观的心态上的。
银行放贷宽松,大量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一旦泡沫破灭,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三、原因二: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在大萧条前夕,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高关税和贸易壁垒,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全球贸易的急剧下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
美国的《斯毛特-震撼法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幅提高了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疲软。
四、原因三: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大萧条爆发前,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金本位制度,即货币和金本位相挂钩。
然而,由于各国大规模印制货币以应对经济危机,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本位制度崩溃了。
这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加剧了大萧条的持续时间。
五、原因四: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纷纷收紧了货币政策,提高了利率。
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信用紧缩,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
这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和范围。
六、后果一:经济危机蔓延和世界贸易下滑大萧条导致了全球经济的普遍下滑,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
失业率飙升,社会动荡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全球贸易锐减,各国间保护主义情绪上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汇率巨幅波动时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虽然英国于1925年宣布恢复金本位制,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已经不再支撑这样一个旧有体制。
其彻底的终结则始自1929年开始的世界股市大崩溃,由其触发的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国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其后诸多国家纷纷效仿,1936年达成的美英法三国货币协定则宣告该体制的正式结束。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的这段时期,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基本上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市场极度波动造成投机活动盛行。
二战期间,外汇市场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战争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并对英镑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且人们对英镑的信心亦因德国大量伪造英镑而收到严重冲击。
自美国加入二战之后,美元就顶替英镑成为全球地位最突出的货币。
鉴于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均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严重受损,作为唯一一个本土没有受到战争洗礼的大国,美国自然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者。
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阿姆斯特丹的主导地位,从此,阿姆斯特丹一蹶不振,沦为欧洲二流金融中心。
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金融城依然是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纳粹德国的炸弹可以摧毁伦敦金融城的建筑,却没有消灭英国的金融实力。
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元霸权的确立,当然,英镑与美元的正式交班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
一、一战终结伦敦金融霸权1914年7月31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停止了交易活动。
几个小时之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关门大吉了。
一战的爆发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此前人们都认为经济贸易的高度依赖使得战争变得不可想象。
当各个大国被裹挟进入战场之后,金融市场的恐慌可想而知。
如此之多的汇票需要贴现,而伦敦金融城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
为了避免信贷体系的崩溃,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以及商业银行体系联手干预,同时颁布法令允许贷款延迟还款。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是一种货币制度,它将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等价挂钩。
在金本位制度下,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及其价值完全由金库持有的黄金储备决定。
每一单位的货币都可以兑换成固定数量的黄金。
金本位制度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
在那个时候,黄金是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货币使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金逐渐被纸币所取代。
然而,人们意识到,纸币的价值是没有实质支撑的,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和政府信誉危机的影响。
因此,金本位制度的重要性逐渐被重新认识。
它可以保证货币的价值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
此外,金本位制度还可以提高国家的信誉度,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金本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黄金的供应是有限的,限制了货币的发行量。
这可能会导致货币紧缩,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金本位制度对于调控经济周期的需求有所欠缺。
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无法通过刺激需求来帮助经济复苏。
最后,金本位制度可能会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当一个国家遇到经济困境时,它可能会降低黄金储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其他国家失去信心,并纷纷将黄金兑换为货币。
尽管如此,金本位制度仍然对现代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许多国家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并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形势和经济危机,许多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制度,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目前,很少有国家还在使用金本位制度。
美国的金本位制度于1971年彻底放弃,并改为浮动汇率制度。
其他一些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仍保持着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但他们没有正式实行金本位制度。
总的来说,金本位制度是一种具有优缺点的货币制度。
它可以确保货币的价值稳定,增强国家的信誉度,但也可能会限制经济发展和应对经济周期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金本位制度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它在货币制度发展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金本位制的特点和崩溃原因

金本位制的特点和崩溃的原因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的特点1、金币本位制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2、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
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所不同的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国1925年规定在1700英镑以上,法国1928年规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兑换),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
而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3、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本位制度及其奔溃
金币本位制的基本特征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
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所不同的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国1925年规定在1700英镑以上,法国1928年规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兑换),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
而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
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
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
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
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然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不到几年,就暴露出其不稳定性。
随着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很快摧毁了这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各国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