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士兵拼刺刀还可以,但印军指挥官不行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
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 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 700米的连绵山脉。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 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破天荒的,第114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世界丛林战尖刀”——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

设在 达 旺
专攻 高 海拔 山 地 作 加塔 克学 校
。 ,
战的帕 瓦特 永不 言败
,
设在 克
是 伞兵 突击 队员
。
什米 尔的高地 作 战学 校与 米佐拉姆 的反 叛 乱 和 丛林 战学 校 其 中反 叛 乱和 丛林 战学 校 更有 世 界 丛 林 作 战摇 篮
” “
页 巴 哈 多尔 和第 被视为 印 度英 雄
员 会被送人 阿格拉 伞兵培 训学校 进 行跳伞 训练 考 试合 格后 他们 会被 授 予跳伞胸 章与 徽章 尔 后将 接 受
、 、 、
受 到这 么 多 特 种 精 英 青 睐 的 反 叛 乱和 丛林 战学 校 始 建于 年 位 于 印度东 北 部米佐 拉姆 邦 的 亚 热带 丛林 中 其地理条 件 与缅 甸
。
。
伞兵 突 击大 队
,
的座 右 铭 其 队员全 部都 是从 其他 陆 军 部 队 中挑选 出来 的优 秀士 兵 新 队员 要经 过 能
、
上 世纪 年 代 末 印度政府 又 将伞 兵 团第 伞 兵 营改 编为第 伞 兵突 击大 队 年 印度 又 组建 了
。
个 月的试 训 期
,
。
其
的 美誉
。
间 他 们 不 仅 要 面 对 各种 各 样 的体
,
年 第 伞
、
,
兵营 被整 编为 第
。
第
两 个伞 兵
、
克 什 米 尔 参 加 了 多 次 人 质救 援任
印度伞
年又 更名 为第
第
伞
务 但 印度官 方未 予证 实
人小 队 名 士 兵和
,
,
印度伞
兵突 击队从 建军 伊始 就瞄 准了丛 林 战和 非传 统 作 战领 域 为 了使 学 员 更好更 系统 地掌握各 种作 战战术 和 技能
印度人真是世界上最不善于打仗的民族?1947年后,唯一败给解放军

印度军队高原地区作战有3个短板,所以,1962年被解放军打得大败1962年,印度军队为何被解放军打得大败?印军高原作战有3个短板印度人真是世界上最不善于打仗的民族?1947年后,唯一败给解放军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印度人爱好和平,不善于打仗,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不善于打仗的民族”。
果真是这样的吗?有人对此做过分析,认为至少有这样3点,可以让印度人与这一称谓匹配:一是古代印度的历史一直是被殖民的,而印度人似乎不太在乎这点,不管是谁来了,大家都是在过日子,没打过多少大仗、硬仗。
二是古代印度是佛教圣地,人们信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喜战、不好战,也不希望把自己卷入战争。
三是南亚气候炎热,人心烦躁,进而导致涣散,各行其是,很难形成统一的战斗力,更别说打硬仗、打胜仗了。
这3点都很重要,有着地域与文化的习性,地域决定历史与文化,分析并总结得很到位,也很科学。
但我们要说的是,这仅限于古代印度,而不是当代印度。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后,打过不少仗,如对巴基斯坦战争,还有武力收复果阿、达曼、第乌等地区,以致自己成了印度洋地区的霸主,印度洋沿岸的基本国家根本没人敢惹。
这中间,唯一败绩的是,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时,印度军队败给了解放军,印军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被歼灭,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基本被歼灭,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被歼灭。
解放军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
这件事一直让印度人记忆犹新,但为什么会败给解放军呢?今天,我们就以此战为例,分析印军在当年战争中的几个短板。
首先,当时印军的指挥官是出了问题的。
我们主要讲战斗中遇到几件事情。
一是当年考尔坚持执行“里窝那计划”,命令第2拉吉普特营夺取塔格拉山脊西侧的雍错山口。
达尔维准将对这个计划相当不满,因为这意味着1个没有炮兵掩护的营要在解放军眼皮底下向海拔约4876米的山顶运动。
刺刀是勇武精神的体现和象征

刺刀是勇武精神的体现和象征,因此在勋章、奖章、纪念碑等军人荣誉的载体上,经常有刺刀的形象出现。
图为埃及为纪念从以色列手中收复西奈半岛而在苏伊士运河边建立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纪念碑,主体即是安装在AK步枪上的苏式多功能刺刀的形象。
刺刀是一类特殊的武器,它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冷兵器,但却是在步枪这一典型的热兵器诞生以后出现的,而且通常都是与枪配合使用。
从出现至今的400余年中,刺刀一直都是军用步枪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虽然白刃战的情况在现代战争中已很少出现,刺刀作为格斗武器的位置明显下降,但它作为一种最后的战斗手段和随身工具,仍然是战士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装备。
同时,它也是军人勇敢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些都使得刺刀不可避免地成为军事爱好者们关注的对象。
刺刀的发展轨迹:矛·剑·刀公认的最早的刺刀于1647年出现在法国西南部的小城巴荣涅(Bayonne),英语中的刺刀一词(Bayonet)便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名字。
这种原始刺刀脱胎于冷兵器时代步兵使用的短矛,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支带短柄的矛头,把短柄塞进枪口并插紧,前装枪就摇身变为一支短矛。
这也是与当时的步兵战术相适应的,因为前装枪只能单发射击,必须依靠齐射才能发挥威力,而齐射过后,敌人会乘已方重新装填弹药的空隙蜂拥而上,此时迅速插上这种刺刀,排成多层人墙,就足以抵挡敌军的冲锋。
不过这种原始的插入式刺刀和矛一样,是一种单纯的防御性武器,和步枪并不兼容,一旦装到枪上后者就不能重新装填和发射。
因此不久后的1688年,法国人又研制出了套筒型刺刀,其刺刀末端一侧带有空心握把,使用时握把套在枪口上,并旋转一定角度,让枪管外的卡笋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内,将两者固定在一起。
这种结构中,刺刀刀身偏于枪管轴线的一侧,两者间隔一定距离,使射击与刺杀互不干涉。
自此刺刀作为辅助作战工具的地位已经基本确定。
在套筒式刺刀出现后,矛头式刺刀并未完全消失。
图为美军早期使用过的M1873矛头式刺刀19世纪前期击发式前装枪上配用的各种刺刀。
印专家披露印度军工惨状 建议借鉴中国经验挽救

印专家披露印度军工惨状建议借鉴中国经验挽救(1)
2012-04-16 10:08:25 北斗环球时报【大中小】
上一张
下一张
印度“国产”的阿琼坦克研发30多年最终沦为“阅兵式坦克”
据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网站4月12日报道,印度分析家瓦苏德瓦日前在《印度时报》上撰文指出,印陆军司令辛格日前披露出的信息表明,印领导层根本无力满足国家的国防需求。
印度陆军司令辛格在其不久前写给印总理的一封信中指出,印陆军坦克部队缺乏弹药,防空部队97%的装备已经过时,就连精锐部队也缺乏必要的武器。
该信透露的印度军队的弱点让印度政府感到尴尬,也有损这一亚洲大国的军事形象。
辛格在信中表示,印军主要武器装备的状态,包括机械化装备、火炮、空军装备、陆军和特种部队的装备,以及军事工程和信号设备,状况堪忧。
瓦苏德瓦指出,印军所需的技术装备中有大约70%都依赖进口,而导致这一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印国内缺乏发达的军事工业。
例如,印19年前曾在以色列Naland公司的帮助下着手组建一家弹药生产企业,但时至今日,该厂的建设工作仅完成了27%。
无字的墓碑-中国远征军

无字的墓碑:回忆我的远征军历程(1)“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也不知道这里边是葬了谁?为的是这沉静的坟前,只有一块无字的墓碑。
……这墓碑正和坟旁的白杨一样,是凄冷的受着”雨打风吹。
他,一定是生之苦痛的斗士,不信,你看那白杨还正两泪双垂……”这首《无字的墓碑》,是1945年《腾越日报》发表的一首小诗。
无字的墓碑下,是“二战”期间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那些不屈的英灵。
尤广才,正是数十万中国远征军里最普通的一员。
当年他躲过了枪林弹雨,从残酷的战场上幸运归来,却又身不由已被裹挟进大时代,身世浮”沉、颠沛流离。
无论在多艰苦的岁月里,这位倔强的山东汉子坚信自己做了一件“最光荣的事”。
也许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他走过那些艰难屈辱的日”子,而他在晚年所进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感佩不已。
90岁的尤广才现在每天要看一份英文《中国日报》,更多时间,则是在那一沓厚厚的稿”纸上用钢笔一字一画、认认真真地写着他所经历的战争以及他理解的“二战”的文稿,那些也许永远发表不了的文字,是他对自己、也是对一段历史”最深刻的一份纪念。
1944年4月的某一天,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马上飞赴缅甸前线,参加对日作战。
当时,我在54军5。
师师部任特务连连长,54军军长是方天,”下辖第14师、第5。
师和第19到币3个师,其中第14师和第5师被调到缅甸战场,能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深感自豪。
算起来,我们是中国派出的第二批远征军。
1942年春,日军进攻缅甸后,中国派遣5军、6军和66军3个军约10万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但”是由于中方和美方指挥混乱,远征军遭受重大挫折,共损失5万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于饥饿和伤寒病疫。
远征失败后,廖耀湘率领的新22”师、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退到印度,重新整编为“中国驻印军”,国内番号为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著名的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
1943年,史迪威发誓要卷土重来,重新打回缅甸,中国政府先是从国内调来胡素率领的新3。
揭秘日本军人拼刺刀时为什么一定要退子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日本军人拼刺刀时为什么一定要退子弹?导语:在抗日神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日本军人在和中国军人进行白刃战之前,会先退出步枪内的子弹,然后在和中国军人肉搏。
日本方面一直宣称这在抗日神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日本军人在和中国军人进行白刃战之前,会先退出步枪内的子弹,然后在和中国军人肉搏。
日本方面一直宣称这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为了公平正义的打败对手。
其中这完全是在吹牛,他们退子弹的原因很多。
一、步枪性能的限制和《步兵操典》的要求二战期间,士兵士兵的制式武器为三八式步枪,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
不得不说,中日两国的较量是一种慢节奏。
日本军队的三八式步枪和中国军队的中正式和汉阳造都是那种只能单发的步枪。
而苏德战场上,德军和苏军的装备明显要比中日双方高一个层次。
由于双方的战斗节奏慢,所以两军短兵相接在所难免。
中日两军在白刃战的过程中,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占尽了优势。
这款步枪插上刺刀以后要比中国士兵手里的步枪长一截,白刃战一寸长一寸强。
所以在中日双方较量的过程中,中国士兵经常吃亏。
抗战初期,国军在和日军交战中,双方的伤亡比例达到了6:1.也就是说中国牺牲6名士兵,日本菜损失一名士兵。
这样的话会让那些感觉中国天下无敌的愤青们接受不了,但这确实是事实。
关于日本拼刺刀为什么要退子弹的问题,这主要和日本三八式步枪的主要特点有关。
三八式步枪的优点是穿透力强、射程远,缺点是内壁薄,受到严重碰击以后容易走火。
可以试想一下,在中日两军白刃厮杀的战场上。
日本士兵手里的三八式步枪在与中国士兵的步枪进行强烈的碰击以后,很容易发生走火的问题。
由于三八书步枪的穿透力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时期小故事1:老八路忆与日军拼刺刀

抗日时期小故事1:老八路忆与日军拼刺刀抗日时期小故事1:老八路忆与日军拼刺刀王书波,河北景县人,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四川剿匪战斗。
抗战期间,曾参加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斗和百团大战等。
现为副军职离休干部。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大喜之年,到今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我入党也已经有70个年头了,每年都有一个建党节,要说最特别、最难忘的建党节是1942年的那一次。
”五里牌干休所内,92岁的老八路王书波近日向记者深情回忆着。
1942年4月29日,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山东德州指挥日军对山东省附近的20多个县进行大扫荡、大包围。
“由于日军武器装备比我们好,为应对敌人的扫荡,我们和日军展开了游击战,白天日军进攻,晚上我们出来袭扰,当时战斗非常激烈,我们很多战士都牺牲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
6月29日,时任敌后工作站干事的王书波,跟随一支200多人的队伍转移到了山东省武城县县城旁边的一个小村庄。
刚站稳阵脚,敌人就追过来了。
“为了确保伤病员的安全,我们组织力量,利用地形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6月30日下午6时左右,日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前进30米后便被我军击退。
随后,日军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冲来,情况十分紧急,我军轻重机枪一齐开火,集中打向日军火力点。
“就这样,我们跟鬼子对峙了一夜,到天亮时,我们也面临弹尽粮绝的险恶处境”。
紧要关头,天公作美。
7月1日早晨,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大风,整个村庄沙尘飞扬,几米外看不见人。
当时,几个指挥员商量决定,利用沙暴作掩护,发挥大刀的优势,组织战士和敌人进行肉搏战。
“我们爬到了距离敌人几米远的地方。
此时,李营长挥动着驳壳枪高喊‘打胜仗,杀鬼子,向党的生日献礼,冲啊!’率先跃出战壕,向敌人冲去。
随后,大家齐喊着口号,扑向敌军。
当时,我军、日本兵、伪军都搅在一起,展开惨烈的肉搏战,大家杀红了眼,没有枪声,没有炮声,只有怒吼声和刺刀捅进胸膛的‘噗哧、噗哧’声,杀声喊声震天动地……”“当时,我们都是抱着拼个你死我活的心态和敌人拼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解放军说,印军指挥官不行:印军俘虏说,解放军军体拳很厉害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张国华将军曾说:印军士兵拼刺刀还可以,但印军指挥官不行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结束后,印军1俘虏说,解放军军体拳很厉害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结束后,张国华将军曾经说:印军指挥官不行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张国华将军曾说:“印军士兵拼刺刀还可以,但印军指挥官不行。
”而一位被俘的印军士兵则说:“解放军军体拳很厉害。
”这两句话流传都不是很广,但如今回想起来却耐人寻味。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间很短,只有1个月,解放军取得完胜。
我们先说印军指挥官。
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全歼了印军第7旅,并活捉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达尔维是印军被俘的最高长官,我们就以他为例。
1962年9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决定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进攻,目的是将“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塔格拉山脊变成实际的中印国界。
紧接着,印度陆军参谋长兼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亲自电令达尔维,要他把第9旁遮普营调往多拉哨所,第7旅其他部队也必须在24小时内采取行动,这次行动密码代号为“里窝那”。
9月11日,第7旅从达旺出发,徒步向克节朗山区开进。
但在推进时,他们遇到极大的困难,首先是交通条件恶劣,达尔维不得不让部队把所有重装备都扔在平原上。
其次是当地正值收割季节,印军征集不到民夫,他们只好背着全部给养进行漫长的山地行军,每名士兵负重近35千克。
此外,由于行动仓促,印军官兵只穿着秋季作战服和帆布军鞋,3名士兵分享2床行军毯,这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冻伤和肺水肿十分普遍。
经过数天的强行军,第7旅部分于14日到达克节朗河谷,其他部队也陆续就位。
达尔维在距克节朗约6千米的章多设立了指挥中心和后勤基地。
这时候,他的部队已经是疲惫不堪了,但考尔坚持在10月8日执行“里窝那计划”,命令第2拉吉普特营夺取塔格拉山脊西侧的雍错山口。
指挥官之间的矛盾也便暴露了出来:达尔维准将对这个计划相当不满,因为这意味着1个没有炮兵掩护的营要在中国军队眼皮底下向海拔约4876米的山顶运动。
他拒绝执行考尔的命令。
下属公然抗命,考尔非常不悦,他说:“勇敢无畏的步兵不需要炮兵掩护!”意思是,你达尔维不干也得这么干,你干还得这么干。
达尔维很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在第2拉吉普特营出发前先派一支巡逻队前往尺冬地区,为该营提供侧翼掩护,而第2拉吉普特营(缺1个连)定于10月10日凌晨发起攻击。
在这里,不难看到印军指挥官之间的“微妙关系”,分明是下级执行上级的命令有折扣,而上级似乎又不十分了解一线战场的形势,在急于求成中仿佛还在维护着作为上级的某种尊严或者面子。
这两点,在战争中是非常要命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一将成名万骨枯”,打仗在某种程度上是拿人命来打的。
所以,在战争中,指挥官一定不是他自己,甚至心情都会影响战局,坏心情会直接导致手下士兵毫无意义的送命。
果然,印军巡逻队一进入尺冬就遭到解放军重创,达尔维请求考尔暂停“里窝那计划”,但考尔置之不理。
10月20日,解放军发起反击,达尔维在开战一小时内就丧失对部队的控制,第7旅在解放军头半小时的炮击中就被击毙400多人,部队建制被完全打乱。
8个小时后,第7旅彻底丧失战斗力。
这就是指挥系统,它是部队生死存亡、战争得失成败的关键。
另外,还有一点,也值得在这里说说,那就是当年的战争,我的克制忍让被印军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步步进逼。
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0多个军事据点,基本是在忘乎所以地一路高歌全线向前推进。
太盲目乐观也太狂妄自大了。
这就为接下来的战争埋下了必败的种子。
当年,印军虽然在我境内建立了一些据点,但是在这些据点都没有预备队,相反地,我军在反击的时候,在每一个战争点上都准备了足够的预备队,甚至在预备队之后还有预备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第二、第三梯队。
表面上,印军建立了据点,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但只要解放军一鼓作气将其拿下,印军在这个据点上就后继无人了,战线也就被割裂撕破了。
这应该是战争的常识,但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的印军指挥官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心想着去赢,结果被预想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全线溃败了。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解放军歼灭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
这些俘虏当时被安置在战俘营,都受到了很好的优待,最后在释放他们回去的时候,一位印军士兵说:“解放军军体拳很厉害。
”言下之意是他们被俘是因为解放军的军体拳。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背后却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先说军体拳,它可以说是解放军的必修课,但它一定没有武侠小说中的神功一样厉害。
它是一种基础的训练,可以说是用来强身健体的,我当兵的时候也练过,如果要用它在战场上打伤敌人基本上是一个笑话。
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解放军在战场中摆开阵势,用军体拳杀敌的,但无形中用到某些动作是肯定的。
所以,这背后是什么呢?就是训练。
那位印度士兵说的“军体拳很厉害”,或许是解放军训练有素、杀敌本领过硬。
事实也是这样的,我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从来没有忘记过练兵,一直奉行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训练原则。
相比他国军队,这是我们的优势。
在印军士兵“解放军军体拳很厉害”中,与印军相比,解放军分明还有一个优势,即是年龄的优势。
我很荣幸自己曾经到了中印边境,那里都是高海拔地区,人上去呼吸都很困难,解放军的年龄优势在这一带体现得更为明显。
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一个同样的人,他20岁到高原,跟他30、40岁到高原,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20岁可以奔跑,30岁的奔跑恐怕就不能叫奔跑了,40岁或许行走都有一定困难。
解放军士兵一般都是20岁左右,排长、连长甚至营长、团长,大多非常年轻,但印军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中有很多人年龄偏大,有一些人30多岁还是兵,被解放军叫“胡子兵”。
所以,两家打起来,印军在体力上绝对是不占优势的,就像一个30、40岁的人和一个20岁的人打架,一定是讨不到便宜的,而且,高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更加强烈。
因为这个,一位曾经参加过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解放军老兵就对我说:“印度‘胡子兵’没打头。
”
当然,年龄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体力上,至少在我看来还有思想的洁净、单纯,后顾之忧也少,找起仗来顾忌就不是很多。
再加上解放军都受过良好的政治教育,打起仗来与印军相比,优势非常明显。
我曾在中印边境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即印军士兵有很多是结了婚的,再加上兵役制度与我们的不一样,即使在边防也享受着很多的优待。
比方说,周末时,后方基地就会把他们的家属送上来,印度人爱跳舞,就会在军营
里组织一些舞会之类的联欢,一个个胡子拉碴的,似乎在那一刻把自己的职责给忘了。
而解放军在这方面很不一样,虽然哨所里都在周末,但更多的时候,战士都在学习和训练。
很多事,不比不知道,一比谁优谁劣就显现出来了。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这段文字开始的那两句话上来了,张将军说“印军指挥官不行”,而印军俘虏则说“解放军厉害”,虽然出自两人之口,但却从上到下反映出了一支部队的整体风貌和能力。
“兵强强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有问题的时候,兵也拿不出手,所以,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印度人败了,败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