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论文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

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

中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在相当多的中学课外读物调查中,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读者》、《中学生天地》等休闲轻松类读物。

休闲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剧烈、内心压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加大,休闲读物为现代人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

休闲阅读具有积极的功能,但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

推荐书目区别于休闲读物,推荐阅读不是随意浏览,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

阅读的对象严肃,不像休闲阅读那么时髦、轻松、有趣。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之一。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本书平均以2019计算,如果我们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6年可以阅读30本书。

30本书是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底线。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巴金老人说的好:“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青少年,就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合理适度的课外阅读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促进语文教学,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1,降低心理压力的阅读策略。

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畏难情绪。

这种情况下,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我采取的是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甚至于要求每一节课,老师都能够向他们介绍新书、好文章,于是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不仅感受到了美,还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从而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到语文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学生品尝到了乐趣,对课外书籍产生了亲切感,稍长一段时间后,我在漫漫加入一些内容比较全面、说理比较透彻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初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论文

初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论文

初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论文摘要: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范本,辅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

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更多更好的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根据这一精神,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都高度重视、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成都市中考试题为例,全卷150分,A卷第四题多考查说明文或议论文的阅读,9分,B卷第三题考查课外现代文阅读,18分,再加上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的25分,阅读能力的考查就占到了52分之多,其中又以课外现代文的阅读的分值为最高。

而通过分析学生试卷可以看出,课外现代文阅读恰恰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目,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必须提高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怎么办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反正考试又不会考课内的文章,所以课文上不上也无所谓,或者草草上完了事,转而采用“题海战术”,搜集大量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题让学生练习,想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甚至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在考试时做到原题。

我认为这实在是一种劳民伤财、愚蠢之至的办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海林也曾说:“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

”入选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例子。

1、带领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解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学到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七年级主要学习叙事作品,初步接触小说;八年级继续深入学习记叙文,学习叙事、抒情散文,开始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九年级学习议论文,阅读议论性散文,继续深入认识小说的特点,欣赏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小说,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论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论文

试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中图分类号】g6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不能阅读,则不能生活”,喜欢阅读,是中学生的天性。

我们要和中学生一道对他们的读物做出最好的选择。

一、文学名著阅读学生天然喜欢阅读。

文学名著是中学生阅读的首选。

课外阅读,尤其是课外文学名著阅读,一方面是学生喜爱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课内学习最有帮助的。

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形成鲜明对比。

课内是单调、抽象而枯燥的,课外是丰富、形象而生动的;课内学习是单一生活,优秀文学名著是百科全书,是全面的生活,是青少年所渴望的。

虽然文学名著是艺术化的生活记录,阅读文学名著是间接体验生活,但对于过着纯净的学习生活,有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充满着五彩梦想的青少年来说,阅读文学名著,简直就是直接的生活体验。

故文学名著是阅读中学生所渴望的。

这是选择文学名著阅读的第一个原因。

选择文学名著作中学生的课外读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名著的主人公大都是与中学生年龄相仿或略大的青年,而这个主人公往往是个正面人物。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写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与自己年龄相仿,是同龄人,有共同语言,故易引为知己。

主人公的青春热情、理想与追求以及高尚的品格,顽强的意志会深深感染成长着、思考着、憧憬着的中学生,中学生把他们奉为楷模。

主人公的生活是全面的生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品尝;是非对错,真假美丑,历经反复而更加坚定。

这种历程吸引着中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不断修正自己,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文学名著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首选的第三个原因在于文学名著的情节与语言。

文学作品的情节往往波澜起伏,跌荡生姿。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了锤炼的,朗朗上口,文采斐然。

情节已牢牢把青年学子响吸引住。

语言更是他们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得力工具。

课外文学名著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调节生活,陶冶情操,总括一句,提升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论文

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论文

也谈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持久阅读兴趣的引导和激发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样的,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1.名人名言影响。

古今中外,名人对读书留下了大量的警言名句。

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高尔基),等等。

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余秋雨遁迹潜读……对于这些名人名言,教师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日一例”进行推荐,也可以让学生每日轮流搜集评述。

2.教学手段调动。

课堂有效的教学组织,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教名著节选时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的内容提要、历史地位,以及著者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愿望;可以选择一些写得优美的短文,通过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等形式,体验诵读的愉悦,体认美的感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原著改编的电影或者录像,然后让学生与原著进行比较,互相探讨两者的优劣;等等。

3.组织活动刺激。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举行阅读成果展示,组织交流、评比、竞赛等,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使那些本没有多大兴趣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阅读兴趣。

阅读类的议论文作文5篇

阅读类的议论文作文5篇

阅读类的议论文作文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类的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类的议论文作文1有一种能力叫阅读,有一种智慧叫阅读,有一种感悟叫阅读,有一种成长叫阅读。

然而,正是这种被古代文人墨客引以为豪的事情,被现在的中国人渐渐丢失。

有人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以色列人均读书量为64本,居世界第一,爱阅读的习惯让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

而中国人呢人均阅读量仅为7。

68本,其中还有近一半为电子书。

作为一个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大国,竟被其它国家甩了几十条街!据统计,中国人平均空闲时间为3小时。

然而,在这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很多人只会做一件事:上网。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多数人是愿意挤出时间来的,可挤出时间来是为了上网。

他们都将中华民族积累下来的智慧忘了!“书山有路勤为径”之类的名言警句早已被他们抛在脑后!这是多么可悲啊!茫茫的宇宙中,诞生了数不尽的知识奥秘。

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它,利用它。

而把知识记载下来,就是为了让后人学习、创新。

虽然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但阅读始终是快捷的,不可替代的。

我们能从简明的文字中快速学习到为人处世、科学技术、历史文化……这是口口相传所比不上的!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一个爱阅读的人,往往比别人更有优势。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能学到别人不懂的数学公式、英语单词、物理定律,它们能让你在考试中加分;你还能了解到一些深刻、动人的故事、观点和待人的技巧、处事的原则……它们能让你博得他人的喜爱;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认识到优美的词句,这些还能增加你的文采。

可以这么说,阅读能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让鸡毛飞上蓝天。

阅读还能让你平静下来。

当你浮躁不安时,找一本书读一读,你会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从而抚平躁动。

其实,阅读就是成长。

关于阅读的议论文初中作文5篇

关于阅读的议论文初中作文5篇

关于阅读的议论文初中作文5篇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感受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体会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书中的为人处事、因为书中的体会感悟才令我们成长,我们与书密不可分。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阅读的议论文吧,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阅读的议论文1从古至今,多少人对“读书”有着深刻的理解。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古时候与当代的人对“读书”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而古时候的概念和理论也被后人所广为传诵。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这便是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据我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是古人对读书治学之道的总结,使自己变得才华出众。

而“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应该是——多读读和研究四书、四史等(古代应该是为了考举),便能得到优厚的俸禄。

从上句诗看来,诗句简练短小精悍——应该就是古人写法的特色吧!古今不同,古时虽如此,但我也要对"读书"的看法。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确!若不好好学习,便不能成大器。

《礼记》里也曾有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

”我爱读书,因为读书能使我增长知识;我爱读书,因为读书能使我开阔视野;我爱读书,因为读书能使我尽早跟上社会的脚步。

读书,其实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但若不好好读,就会在关键时不知所措,那时,便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啊!回忆起往事,还曾记得有一次,放假了,老师要求我们看《三国演义》我便去书店买来看,看了几天,就觉得这本书十分无聊,大多数讲的都是打仗,烦!“反正老师也不知道,看不看都一样嘛。

”我心想。

就这样,我没看几回便不看了。

等到开学了,老师突发奇想,说要考《三国演义》里的知识。

“啊?!不会吧!没搞错吧?!”我一听,吓了一跳。

结果。

就不用提了,唉!自此以后,我就“苦读”《三国演义》,仔细记下所有重点。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论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论文]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摘要:杜诗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子午书简”栏目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些都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大规模的读书调查显示,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读书热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书,再转向娱乐书,追求丰富知识,修养精神,完善人格的阅读兴趣大不如前了。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不读书,不会选择性读书,没有目的读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辅导中学生阅读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46-01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

因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

大规模的读书调查显示,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同时人们的阅读兴趣和目的也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负面影响:读书热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书,再转向娱乐书,追求丰富知识,修养精神,完善人格的阅读兴趣大不如前了。

那么,我们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中的三个小问题:1、你经常看课外书吗?2、平时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书?3、你看书的目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较少或基本不阅读,75%的学生喜欢卡通漫画、流行杂志和网络小说,83%的学生看书或为了休闲或没有目的,随意性极强。

这组调查结果不得不引人深思:图文阅读、动漫阅读、网络阅读和娱乐阅读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阅读趋势。

图文阅读形象直观、动漫阅读新鲜刺激,网络阅读快捷方便、娱乐阅读悠闲自在,但我们不能用图片来遮蔽文字,用游戏来取代阅读,用快速来代替思考,用娱乐来削减探讨。

当代中学生需要的是深度阅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成为动漫人和网络人的同时,又成为了一代文字阅读的“文盲”。

中学生论文范文15篇(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论文)

中学生论文范文15篇(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论文)

中学生论文范文15篇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论文中学生论文范文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要承担起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

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作风,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合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关键词中学生论文中学生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论文一、反思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

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课外阅读论文
中学生正处在认知世界和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广泛地阅读各种读物,每学期精读两三本名著。

初一,“兴趣”为先
调查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令人担忧。

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简单的故事类书籍。

一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中以前,只完整读过几本名著,对一本名著读上几遍的更是少数,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当务之急。

我以兴趣为先,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和曹文轩的小说。

经过一段时间后,为其推荐内容更广博的名著。

以指导阅读《三国演义》为例,我班一共举行了三次活动,一次是三国人物故事会;一次是“三国”剧演出;一次是观看“百家讲坛”精选,并试写一次“讲坛”稿,由学生自己写稿并主持“讲坛”。

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使《三国演义》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引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阅读的好势头。

结合媒体,抓住契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阅读名著兴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初二,诱其深入
初二阶段,重在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链接,消除学生的“阅读无用论”。

学习寓言时,我想起有一篇现代著名寓言式小说,蔡楠的《行走在岸上的鱼》,文章立意深刻、构思精巧、描写细腻、语言精美,学生肯定感兴趣。

但是,单纯给他们读一读,感叹一番,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于是,我在课堂上做了创造性地讨论:
师:今天,每人写一篇作文《行走在岸上的鱼》。

对于一条鱼来说,最不可能的本领是什么?这条鱼有家人和朋友吗?它们生活得怎样?他为什么在岸上走?鱼要上岸,心情如何?什么样的天气下,鱼要离开,怎么上岸,行走对他来说容易吗?……
第二天,学生交上了作文。

虽然作文有很多瑕疵,但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描写的生动,令人赞叹。

课上,我大大表扬了学生,又给学生读了原作,着重分析了“鱼在暴雨中上岸,艰难行走”这一片段,对表现力强的词句作分析,并让学生与自己的写作比较,重写这一片段,再反馈、交流。

学生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收获很大。

初三,迷雾重重
初三了,学生语文能力大大加强,但对名著的理解往往停于表面,深不下去。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往深处拓展。

即使学生对作品迷雾重重,也比浅层次的阅读强百倍。

我在暑假推荐学生读姜戎的《狼图腾》这本名著。

要求学生读三遍。

第一遍,囫囵吞枣,读故事。

这本书写了很多有关草原狼的故事,有神秘感,情节生动,有吸引力。

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等等情节,无不引人入胜。

读第二遍,跳读,抓经典,做摘抄。

如,对天鹅巢的描写,可再三品读,吟咏赏析。

读第三遍,先回味,自己理顺作者思路,再对照原文,查缺补漏,对喜欢的地方再次品读,深入地理解作品意蕴。

即使理解不透彻,也无妨,我们应该庆幸,学生能带着这样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去生活、去探索。

这部名著如果能深远地影响学生,这次阅读活动就是成功的。

初四,“唯利是图”
进入初四,时间紧,任务重,阅读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我教给学生一点“唯利是图”的思想,读“短而精”的作品。

如,《微型小说选刊》中,很多作品仿写、改写、续写,效果都不错。

如,《散文》中,很多文章篇幅相对不长,很多片段值得品读。

学生读了这样短小而厚重的作品,定会受益匪浅。

学生会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借助日常的积累去模仿,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初四了,要打“文化快餐”战,抓好语文能力提高的最后时机。

中学生正处在认知世界和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广泛地阅读各种读物,每学期精读两三本名著。

“好读书,多读书,读好
书”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