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海峰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思想政治教育政教二班)

内容摘要:

论述了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降雨极不均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人类积极的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建设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特色旱地农业产业化体系,还要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竭尽可能的实现黄土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程度的日趋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使的发展新灌溉系统的成本不断上升,灌溉农业的效益下降已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旱地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旱地农业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绵延我国 11个省区境内沿黄河地区,共计约48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从不到200毫米(北部沙漠地区)至600毫米(西安)不等。地形有缓坡,也有陡峭的沟壑。生态环境、多变,资源承载能力较低。且这一地区多为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是泛指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的旱作农业,也包括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加之降雨极不均匀,土壤水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一、晋陕黄土高原北部丘晋陵半干旱农牧区:

1、复杂多样的地形,强烈的土壤侵蚀。

除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较为平坦之外,南部晋陕黄土高原丘陵地面沟壑纵横,陡坡沟深,加之这一地区人口密度高,宜耕农田不多,陡坡开荒面积大,垦殖指数高,陡坡滥垦使林草植被造到严重破坏,本来抗冲性弱的黄土就更易受水蚀侵害。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并且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本区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50-400毫米,降水变化率较大。从全年雨量变化情况看,一次性小于等于5毫米无效降水多,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9月),且多雨或暴雨,造成灾害。春季多风少雨,春旱十分严重,又受制于地下的影响,河流深切,含沙量大,流量不稳定等因素,限制了农田灌溉作用的充分发挥。春季多风,风沙威胁严重,蒸发强烈,

加之黄土抗侵蚀冲刷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从而使的有限降水难以顺利入渗为土壤接纳保蓄以供作物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综合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这一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高峰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错位,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住限因子,而且山坡地比例大,土壤为黄绵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水土流失及肥力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地下。山地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三、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

本区包括甘肃中部定西,临夏市,积石山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地区。,

1、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

本区深居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故降水稀少,且集中在7-9月,降水的年际间变化在270-500毫米之间,作物生长季节易造成旱涝灾害。夏季多暴雨,是本区强烈水蚀的动力源;平时多一次性小于5毫米的无效降雨。受制于地形复杂,河沟深切,地高水低,因此发展水浇地需要高扬程,远输送,付出的代价昂贵。加之植被稀疏,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径流起落大,含泥沙量大,水资源难以利用。地下水位埋藏深又少过境水,故地表水的来源完全取决于有限的降水。因此,旱灾威胁大,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说明本区干旱的频繁性,其干旱时段主要是春旱(4-5月)初夏旱(6月上旬),干旱又具有持续性,长期性和季节性的特征。

2、农业结构单一,经济落后。

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首先,单一结构的植物种群有生态脆弱性,一旦遇到旱雹冻等自然灾害,则减产严重,农业生态系统不稳定。其次,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又加剧了水土流失。

3、疏松的黄土,贫瘠的土壤。

境内几乎全为黄土所覆盖,地形起伏显著,地面支离破碎,坡陡沟深,沟壑纵横,塬,梁,峁,涧交错分布,黄土结构疏松,透水性能好,持水性能差。土壤肥力不足是多方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这虽与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地质|土壤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但真正原因是人类虐待了土地,过度垦殖,使农林牧结构失调,导致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障碍。水蚀、风蚀也是农田土壤连同其夹带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营养付诸东流,逸散远方。地力不足,导致有限降水的无谓消耗。

四、陇西黄土高原北部干旱农牧区。

本区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包括甘肃省的白银市、兰州市|永登等。

“四料俱缺”是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地形复杂,热量资源虽满足喜温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干旱严重,尤以春旱和初旱最为普遍。境内土壤为黄绵土,肥力低,加之又干旱少雨,大部分出现黄漠植被景观。从而导致植被稀疏,生长量小,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畜牧业因饲料饲草缺乏陷入困境。

五、晋陕黄河两侧黄土丘陵半湿润偏旱农牧区。

侵蚀型的地形地貌。本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沟壑密度一般为5-7千米/平方千米。海拔800-1000米。

全区初少数突起的石质山林岭外,几乎全为深厚的黄土所覆盖,覆盖厚度一般为25-100米不等。具有垂直节理发育特征的黄土,下渗性强,旁渗滞缓,遇水极易分散,抗冲能力差,湿馅性强,在缺乏植被的坡地上,水蚀强烈,一次性降水经常占到年总降水量的10%到20%,甚至达到30%到40%。短时间暴雨未及人渗土壤,汇聚成的径流成为坡耕难农田侵蚀和坡面泻流,山体崩塌的动力源。

面对这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旱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干旱程度的加剧,水资源缺乏的态势,只有保护|恢复和改善脆弱恶化的生态环境,才能够维持和提高这一地区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