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少年王勃

合集下载

9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材简解】这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领悟佳句,加深记忆。

另一张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能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

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

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滕王阁之所以远近闻名,与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王勃”,导出课题“少年王勃”。

我们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讨论王勃到底是个怎样有才气的人?(才气)二、学习课文1、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赞扬了王勃的才气,你能找出来吗?出示: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案”有几种意思,出示:(1)长形的桌子(2)提出计划、办法等的文件(3)事件你觉得这里的“案”选哪种解释?生交流。

理解了这个“案”字相信这个词语就理解了,谁来演一演都督当时是怎样拍案叫绝(2)指名表演读。

练读,读出感叹语气。

齐读。

(3)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

(讲故事)有一年,阎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 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 说课稿

9.《少年王勃》说课稿一、说教材《少年王勃》是苏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

另一张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

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二、说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和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2.品词析句,重点感悟。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4.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扎实、更有效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标,因此我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构的有效性三方面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在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

少年王勃课文资料

少年王勃课文资料

少年王勃课文资料 虽然他一生暂短,但是历史不会遗忘他,人们不会遗忘他,他就是少年王勃 ,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少年王勃课文 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王勃》课文: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

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 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便邀请他也来参 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 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 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 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 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 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 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少年王勃》背景资料: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 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 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 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 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 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 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 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 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 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 构思无滞, 词情英迈, 与兄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三年级语文教案)9、少年王勃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9、少年王勃教案

9、少年王勃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生字写端正、美观。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____(省、市、区、县)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

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查字典。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南昌滕王阁宴会凝望千古传诵余晖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9、少年王勃督宴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9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 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 请他也来参加。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 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 荡……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 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 才!”
思考:
1、王勃为什么会写《滕王阁序》呢? 写作的经过是什么样的?结果如何? 2、想想看,课文中哪些段落说明了以上 内容啊?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 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 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 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 天边轻轻地飘荡……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 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文 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 会儿就写成了。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少年王勃
王勃简介:
据记载,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省亲而路过南昌, 适逢都督阎公重阳登高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设宴,王勃 被邀入席,遂作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五 代时王定保编著的《唐蔗言》有生动的描绘。 当时的王勃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青年 知识分子。他祖籍太原祁县,后移居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作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的“初 唐四杰”之一,王勃早年便聪颖过人,据说“6岁能 文”,9岁作《指瑕》十卷,10岁通六经,14岁应举及 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王勃恃才傲物,经常得 罪人,因戏写《檄英王斗鸡文》而被逐出王府,流落 四川。24岁又任琥州参军,因藏匿和杀害官奴被叛死 罪,后遇大赦,才捡到一条命。父亲也因此降官去做 交趾县令。王勃去交趾看父亲时,渡海逆水而死,只 活了二十七岁。
自学要求: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思考:王勃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什么? 你从文章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篇 文章很有名?

【素材】9 少年王勃(拓展阅读练习)-仝爱华

【素材】9 少年王勃(拓展阅读练习)-仝爱华

拓展阅读练习《千金求一字》正说王勃写成《滕王阁序》,阎都督拍案叫绝,拉起王勃的手,盛酒满杯,王勃大醉。

这时忽然有人喊:“慢!”原来是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只见他高声道:“此为旧文,并非新作。

三岁孩童都能背诵,不信,我将当众背诵。

”果然,一字不漏。

王勃笑曰:“贵婿之记忆能与杨修、曹植媲美。

不过,请问这篇旧文之后有诗吗?”吴子章答:“无诗。

”王勃再挥毫写诗八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此诗写罢,满座皆惊。

王勃问:“是新作,还是旧作?”吴子章惭愧而退。

一客人拉住,说:“王勃大作,令婿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

”吴子章与王勃就席前互敬美酒,直到大醉才散去。

只说王勃大笔挥毫作了《滕王阁序》不待辞别,携了下人,便匆匆离席,直奔江边乘船而去。

众人正告退之际,阎都督喝一声:“慢,怎么结尾一诗,末一句空一字未写?”众人近前,果见诗空一字。

阎都督说:“只怕我等轻慢了王诗人,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

”众文人面面相觑。

有人说:“槛外长江自流”,所空的字应是“独”字,也有的说是“船”字。

问到吴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说“水”字。

阎都督面露不喜之色,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

”阎都督问:“此时王勃船至何处?”衙卫答:“最快到了丰城。

”阎都督命令:“快马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

”衙卫快马加鞭,追上王勃,说明来意,王勃笑之,说:“王勃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

”便索了一支笔,不蘸墨,在衙卫手心画了一阵,令其握拳,拜别。

衙卫回府,在阎都督面前伸开手掌,竟空无一字。

阎都督自语:“怎么会空空如也呢?千金难买一字啊!”猛然一惊,莫非是一个“空”字。

阎都督又一次拍案叫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个‘空’字用得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课文及教案【导语】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灵敏与才气横溢。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课文】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

途经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渐渐地翱翔,光辉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飞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成竹在胸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特殊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特殊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知道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进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学生齐读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

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2检查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都督邀请一篇文章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成竹在胸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少年王勃PPT课件

9 少年王勃PPT课件
(1)设下悬念,为下文王勃的惊人表现作铺垫。(2)众 人的“胆怯”与王勃的“毛遂自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 反面衬托出王勃的自信、大气和才气。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中 的意思是?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 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
近义词辨析:
才气
才华
二者都有“办事能力强、有才能”的意思。
区别在于:“才气”侧重表现才能很高的气派与气度;“才华 ”强调的是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科学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他 活动方面的能力。
3.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试着填一填。
《少年王勃》是一篇( 人物 )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 ( 滕王阁 )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才华横溢 ),显示 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与( 文思敏捷 )。
四、互动反馈
我来说:
心灵感悟
少年王勃在作文时所表现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
,激起我们对他的敬佩;而他所描绘的美丽秋景,让人
陶醉,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滕王阁的向往。
千古(qiān ɡǔ):长远的年代。
用一用
( 重阳)节的( 宴会)上,他(
文思)泉涌
,( 笔走如)飞,写下了这篇奇文。此文被人们(
),千魅古力传始诵终不减,至今读来仍令人不禁(
)。拍案叫绝
词语辨析
近义词:探望——探视 庆贺——祝贺 凝望——凝视 缓缓——缓慢 灿烂——辉煌 飘荡——飘扬
反义词:缓缓——急速 灿烂——暗淡 胸有成竹——心中无数
(4)结构图示
起因:很有才气 被邀赴宴
少年王勃
才惊四座
你看看我
其他客人 我看看你 (难度很大) 不敢答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少年。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学生书空。

师口述“年”的笔顺,“勃”的写法。

)(红点圈出“少”,这个字还读什么?板书,学生组词。


齐读课题。

二、交流读书情况。

1、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你是怎样预习的?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字音。

2、交流读书情况,逐段指导。

预习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通顺。

做到了吗?
1)第一段:指名读。

板书:都督。

这个词怎么读?学习“都”,多音字组词。

预习时理解这个词了吗?(都督:古时候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2)第二段:指名读。

3)第三段: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读好长句。

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先同位互相读,生推荐读)指名读。

书上有幅插图画的就是这两句话写的景色,先看一看图,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着图上的情景。

自由练读。

指生再读。

师范读。

自读全段,指名读。

4)第四段:指名读。

这一段有几个成语,能不能读好?出示,指名读。

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指名说一说。

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谁再读一读?
出示诗句。

指名读。

指导断句。

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

)自由读全段。

指读全段。

5)第五段:指读。

三、交流资料,整体把握。

1)自由读全文。

2)提问: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怎么知道他很有才气?(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出示《滕王阁序》片段。

这就是王勃写的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

这篇文章共有954字。

(红字映出课文中诗句,这就是课文中写到的诗句。

读。

)除了这一句,文中还有好多词句很有名,如……师朗读名句。

3)继续交流。

你还了解了王勃的那些资料?
交流后小结王勃生平。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他的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不愧为四杰之首,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出示古诗。

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自己读一读,交流。

你觉得哪些字在写时需要注意?
2、指导写“昌、宴、章”。

这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日”的位置不同,写法也不一样。

板书。

学生在习字册上写字。

预习的要求: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3、标上课文自然段序号,标注文中不懂的地方。

4、查找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读读想想大概意思。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齐读课题)
二、精读全文:
1. 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 (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 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 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 学生交流。

(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 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

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过渡】看到这些王勃怎么做的,默读第四段,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

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
(5)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第四段。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齐读)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其实文章的第一、二段也有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默读一二段,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1)抓住“邀请”理解第一段。

(2)抓住众多人的表现,衬托王勃的有才气。

(3)反复读加深理解。

【过渡】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我们在带着敬佩在读这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三、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延伸: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有很多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吗?补充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
五、布置作业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年少机敏的人很多,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敢破陋习的孙中山等,你能搜集几个类似的故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