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10《竹节人》 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10《竹节人》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板块教案10竹节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凛、疙”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课前准备3师准备:1.有关传统玩具的图片、视频资料。
4.竹节人玩具若干。
5.打印类文《做穗子》。
6生准备:1.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7.搜集传统玩具,查找制作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明确本课的阅读目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阅读目的一,选择阅读内容,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交流玩具,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玩具吗?是怎样玩的呢?2.导入:同学们的玩具的玩法可真有趣。
是的,玩具使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富有乐趣。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也玩过玩具,不过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大多是自己制作的。
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几种传统玩具的图片,最后出示竹节人玩具图片,引出课题。
)3.过渡:同学们可能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吧,那就先让我们看看有什么阅读要求吧!操作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但教师要掌握尺度,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另外,认识传统玩具、引入课题时,教师除了借助图片外,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板块二回看单元要求,明确学习重点活动1了解单元导语的含义1.导入: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这个单元是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的,让我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一看对本单元的课文学习都有哪些要求吧!2.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并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阅读的目的不同,选用的阅读方法就会不同。
《竹节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_1

《竹节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竹节人》教学设计篇一(一)儿童文学博士王林指出:阅读策略是阅读文章时所运用的方法或技能。
学生驾驭阅读策略后,可以更明白和理解他们所阅读的故事或文章。
统编版教材三到六年级逐级编排的四个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料提问阅读要有肯定的速度有目的的阅读。
预料即学生依据肯定的线索,有依据地对文本的情节发展、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假设,并找寻文本信息,验证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不断推动阅读,预料故事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投入故事、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等。
策略单元中的提问,主要是从阅读理解意义建构的角度,老师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的须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索,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有许多方面的好处,比如帮助理解、促进学习、更加投入阅读。
阅读要有肯定的速度指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正确理解和把握阅读文本,获得须要的信息的实力。
有目的的阅读指的是学生依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依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对比之前的阅读策略单元,对学生的实力考查明显更综合一些,学生要学习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策略,而是须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简洁的说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目的,须要对阅读策略进行选择并精确运用。
(二)阅读目的无非两种,其一,找寻并运用资料;其二,文学阅历。
为了达到阅读目的的阅读过程有:找寻文章表层明显的资料和讯息;干脆推论;综合并说明文章文意;评价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
前二者属于低层次阅读,后二者属于高层次阅读。
课文《竹节人》支配了三个阅读任务。
一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三个阅读任作文吧务的阅读目的都指向找寻并运用资料。
三个阅读任务所凭借的文本信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就要求学生会选择性阅读、跳读,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精确锁定与阅读目的关联性强的文本信息。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竹节人教师学科语文任教班级授课时间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一、内容主旨(主要内容,以及学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内容学习的影响及作用)《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
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
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二、教材分析《竹节人》是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
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
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喜爱玩游戏,但很多孩子并没有亲手制作过玩具,故而这篇文章对孩子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
学生懂得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朗读、默读、浏览等。
但还不懂得关注阅读内容,不知道如何了解阅读的目的。
需要老师指导。
四、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充分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2.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3.理解本文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性。
五、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充分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2.理解本文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性。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介绍作者,范锡林。
作为名语文教师,今天他给我们带来一个关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事。
这个要从一个游戏说起。
(2)同学们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你知道图片中都是什么游戏吗?(出示图片)(3)欣赏玩竹节人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孩子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回忆,引起与文章的共鸣。
通过猜测图片中的游戏,孩子们会感受到父母那个年代玩的游戏,为文章的学习创设很好的语境。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竹节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 学生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实践,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感受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重难点分析:1. 重点:- 学生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2. 难点:- 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竹节人》。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小小竹节人,身体瘦又长,四肢都能动,好玩又可爱。
"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玩具呢?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竹节人》。
它是由竹子制作而成,身体瘦长,四肢灵活,可以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竹节人都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玩具。
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走进课文《竹节人》,去了解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欢乐。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文学习吧!二、字词学习在《竹节人》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生字词。
1. 竹节人:由竹子制作的小玩具,形象生动,四肢可以活动。
2. 瘦长:形容物体细长而瘦。
3. 活泼:形容性格开朗,充满活力。
4. 灵活:形容动作敏捷,不呆板。
5. 玩具:供儿童玩耍的物品。
6. 制作:指制作或制造的过程。
7. 欢乐:快乐、高兴的情绪。
8. 传统:指世代相传的习俗、文化等。
三、作者简介范锡林(1950年1月―),男,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作家。
他于1968年赴江苏靖江插队,后来成为靖江团结中学的教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豁、凛、屉”等生字,理解“威风凛凛、疙瘩、别出心裁、技高一筹”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词语。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品味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
3.情感与价值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
【教学重点】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
【教学准备】学生:参照课文中竹节人的做法做一个竹节人。
教师:《童年》歌曲;生字、新词卡;以学生平时的生活照片为背景做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潜心交流1.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的生活照片。
师: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你们是否想起美好的童年?光阴似箭,一晃,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近6年的童年时光。
童年,是那么美好!在你们的童年里有哪些有趣的事赶快和大家分享分享。
2.学生交流。
3.回顾概括。
童年藏在作家的笔下,童年藏在泛黄的照片里,童年还藏在孩子们的游戏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竹节人》,跟随作者去看看,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孩子们玩什么,怎么玩?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并加以思考。
二、检查预习,自学本课生字1.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疙瘩疲倦冰棍跺脚沮丧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大步流星怒气冲冲暴露无遗念念有词(2)理解以下几个词语: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技高一筹:技,技术;筹,筹码,这里是量词。
略微超过一个码。
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0《竹节人》教案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积累本课中有新鲜感的词语。
2.能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完成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
3.感受作者的童年乐趣,激发写自己童年游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难点: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童年,离不开玩具的陪伴。
你最爱的玩具是什么?乐高、魔方、大富翁、玩具枪、芭比娃娃……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玩具的陪伴中度过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是什么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叫《陀螺》,还有印象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题材的课文,叫《竹节人》。
竹节人,是作家范锡林童年的玩具,他的童年,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年了。
二、学习字词本课生字新词很多,而且有不少词语是书面语,比较难理解。
比较容易理解,但容易读错的字词:疙瘩一绺线金箍棒窦尔敦偃月刀盔甲一组多音字:叉腿卡住攒着头咋咋呼呼一哄作鸟兽散一组四字词语:前功尽弃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虎视眈眈暴露无遗赫赫伟绩鏖战犹酣念念有词忘乎所以化为乌有需要联系语句重点理解的词语: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只要有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教室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破课桌,俨然一个剑拔弩张的古战场。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蹲着身子,瞪大眼睛,一无所获。
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三、通读梳理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竹节人,重点写了哪几个内容?交流,梳理明确:课文共2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7自然段主要写“我们”是怎么制作竹节人的;8-16自然段主要写“我们"是怎么玩竹节人的,玩出了各种各样的名堂;17-29自然段,写“我们”玩得太痴迷,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结果老师自己偷偷玩上了。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竹节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竹节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
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难点: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语文要素1、阅读可以带我们跨越时空,任意串门,所以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
今天我们就一起串门走进第三单元,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本领(出示单元导读)。
齐读: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2、说到阅读方法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有哪些?是的,在这里我们回顾了书里的小学六年我们学过的所有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展示),这些都是我们的学习成果。
真好,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作家范锡林的文字跨越时间,回到他的童年看看他的童年玩具,一起读题《竹节人》。
3、大家通过任务单对竹节人有什么印象?它风靡全班、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又威风凛凛、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一副没头没脑、不知疲倦、呆头呆脑的样子二、感知阅读,引出学习任务1、《竹节人》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学习任务呢?阅读课文导语,确定阅读任务。
(出示课文导语及任务PPT)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寻找与阅读任务相关的段落,完成下面的表格。
3、全文有29个自然段,我们要去关注哪些内容呢?谁有好主意?阅读任务关注文章哪些段落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竹节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完整版】

9.竹节人【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认读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有目的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3.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重难点】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你有亲自动手制作玩具的经历吗回忆一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学生自由说一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走进作者的童年时代,看一看他在童年时制作玩具的故事。
(课件出示课题及竹节人图片)二、检查预习1.齐读本课重点生字词。
2.教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学生认读生字词。
3.联系上文或查找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教师适时指导。
威风凛凛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虎视眈眈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竹节人》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阅读任务一,介绍“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生讨论后发言)制作指南: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2.师:围绕“竹节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明确:“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老师没收学生的玩具、玩玩具的事。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以至全校。
(2)于是,我跟同桌,虽两手空空,但,轻手轻脚地溜了。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自由读课文第1~14自然段,品味语言,体会乐趣。
(1)师: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的原因是什么(买毛笔的学生很多,他们用毛笔杆做玩具——竹节人。
)(2)作者是怎样教我们玩“竹节人”这种玩具的有哪些好玩的游戏可以做(生合作交流后发言)明确:第8、9自然段介绍作者怎样教我们玩“竹节人”这种玩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竹节人》一等奖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
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
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
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
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
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
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三)阅读策略层层整合
本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它承担着对前三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与提升的作用,也承担着推陈出新的作用。
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体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学生准备:分学习小组、共读一本课外书、猜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板块一:初读课文,形成任务
活动1:读书交流
1.读书交流:最近班级都在读什么书?对书中什么内容感兴趣?是怎么读的?活动2:初读课文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用这个阅读策略来读《竹节人》这篇课文。
2.猜读课文:猜一猜课文写什么?
3.初读课文:借助学习单第一版块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容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和同学们交流。
活动3:形成任务
1.把握内容:联系猜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讲黑板上写的词语。
2.学习字词:汇报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
3.形成任务:同学们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读一读课文导语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板块二:选读课文,完成任务
活动1:自主阅读
1.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读?
出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
3.小组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1)我关注的内容是()竹节人,最感兴趣的是第()自然段(读有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2)对这个内容,我要补充!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活动2:汇报交流
预设一:做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2.相互补充交流。
预设二:玩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玩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玩竹节人虽然简单,但让人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2.相互补充交流。
3.欣赏玩竹节人的视频,体会朗读。
预设三:创新玩竹节人乐趣
1.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乐趣。
2.相互补充,体会朗读。
板块三:自主选择,完成任务
活动1:交流方法
1.选择任务:刚才我们完成了任务二,还有两个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
那么,怎样完成这两个任务呢?我们来看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样交流的,读一读。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交流方法:你想完成哪个任务?打算怎么读?
3.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任务,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表格,填一填,做一做。
活动2:交流分享
1.谁愿意做竹节人的传承人,向大家来介绍竹节人制作指南?是怎么完成的?
2.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到竹节人制作现场看一看。
3.我们都可以做竹节人传承人,课后试着做一个竹节人,下节课我们接着讲讲老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