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补虚药 补气药

中药 补虚药 补气药
中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中药17-1补虚药-补气药.txt

补虚药

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习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治各种虚证。补气和补阳类药大多药性甘温,能振奋衰弱的机能,改善或消除机体衰弱之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补血和补阴类药药性甘温或甘寒不一,能补充人体阴血之不足及体内被耗损的物质,改善和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

1、气虚证: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

2、阳虚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

3、血虚证:心血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4、阴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之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之心烦不眠,以及肝肾阴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

分类:

1、补气药:功主补气以增强脏腑机能活动,主治气虚诸证;

2、补阳药:功主温补人体之阳气,主治虚诸证;

3、补血药:功主养血,兼能滋阴,主治血虚、阴血亏虚等证;

4、补阴药:功主滋阴补液,兼能润燥,主治阴虚亏虚诸证。

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

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人参

五加科人参的干燥根。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本品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心、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

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4、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3-9g,宜文火另煎,对入其他药汤内服用。益气救脱可用15-30g。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本品有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抗休克、强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加等作用。

党参

桔梗科党参的干燥根。

甘,平。归脾、肺经。

本品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必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

黄芪

豆科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甘,微温。归脾、肺经。

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又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

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

白术

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

甘、苦,温。归脾、胃经。

本品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功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及胎动不安。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脾虚水肿,痰饮。

3.表虚自汗。

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山药

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

甘,平。归脾、肺、肾经。

本品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药力虽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能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能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能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

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

3.肾阴虚证,消渴证。

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

甘草

豆科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平。归脾、胃、肺、心经。

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肺,兼入胃、心。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祛痰止咳、解毒。生用兼清热,补气缓急当蜜炙。

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

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3.咳嗽气喘。

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

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6.调和诸药。

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

本品能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西洋参

五加科西洋参的干燥根。

苦、微甘,寒。归心、肺、肾经。

本品苦寒清泄,甘寒凉补,入心、肺、肾经,为寒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津,主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诸证,兼热者尤宜。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

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

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

宜另煎对服。

刺五加

五加科刺五加的干燥根。

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本品甘补辛散,苦泄温通。入脾经善补气健脾,入肾经善益肾强腰,入心经善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络。

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

2.肾虚休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

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

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

大枣

鼠李科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甘,温。归脾、胃经。

本品甘温,能补能缓,入脾、胃经。既补中益气,又养血安神,为气血双补之品。与峻烈之品同用,能调和药性、健脾护胃。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1.脾虚乏力、乏力便溏。

2.血虚萎黄,血虚脏燥。

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

太子参

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本品甘平微苦,入脾、肺经,补中略兼清泄。虽功似人参,亦能补气生津,但药力却甚弱,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

补气生津。

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

2.肺虚咳嗽。

3.心悸、失眠、多汗。

白扁平

豆科扁豆的干燥种子。

甘,微温。归脾、胃经。

本品味甘微温,补而不腻,除湿不燥,入脾、胃经。既能健脾化湿,治脾虚夹湿;又能化湿和中而消暑,治暑湿吐泻;还能解酒毒,治食物中毒等。

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1.脾虚夹湿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带不瞒。

2.暑湿吐泻。

3.食物中毒。

健脾化湿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蜂蜜

蜜蜂科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在蜂巢中酿成的糖类物质。

甘,平。归脾、肺、大肠经。

本品甘平滑润,入脾、肺、大肠经。既善补中缓急,治脾胃虚弱、脘腹疼痛;

又能润肺止咳,治肺虚咳嗽、燥咳;还能润肠、解毒,治肠燥便秘、疮疡、烫伤。

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1.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

2.燥咳少痰,肺虚久咳。

3.肠燥便秘。

4.疮疡,烫伤。

本品甘润滑腻,易助湿带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7款补气最好的中药及用法介绍

7款补气最好的中药及用法介绍 气血弱则体虚,气虚用什么补是最好的呢?下面介绍几款补气的中药给大家。 1、人参 这是最重要、最名贵的补气中药之一,味甘、微苦,性微温,功能大补元气,益智安神,为补益保健之佳品。 研究证实,人参有促进人体细胞发育,增加细胞分裂次数的作用,而美国学者诲弗利克认为,人体细胞大约分裂50次就停止丁,细胞每次分裂一次需要2.4年,如果能达到分裂50次,就可以活到120岁,由于人参大补元气,可常用于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微弱,血压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于人参有补益强壮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 现代研究证实,人参含有多种皂甙和挥发油,多糖类,维生素BI、B2、C等成分;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促性激素样作用,还有强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强造血机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此外,人参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对慢性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若炖服,用量一般3-9克;炖时要用慢火煮沸1小时以上,以便把人参有效成分煎出,保证疗效。若吞服,将人参干燥后,研为细末,每次用量1—2克。若酒浸,将人参切碎,放人好米酒内浸泡,—般1个月后便可饮服,每次两2汤匙,1日2次。 2、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以肉黄白,质坚而为易折断,粉多,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为佳。 黄芪性微温,味甘,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痛疽不溃,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黄芪含有糖类、叶酸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它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劳,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防止气虚,感冒和感染颇为有效,还有强心利尿作和降压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症的天敌,所以黄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3、西洋参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移种于我国的叫种参,药用其根,为贵重药材,是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 西洋参味甘,微苦,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证;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饮,有润喉美声之效,戏曲、歌唱演员常饮,有益于嗓音保健;西洋参亦是体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在使用时,可研为细末,每次服1-1.5克,温开水送下;亦可单独水煎,每剂1.5-3克;存放时要防腐,防虫蛀,干燥后密封保存,或放于阴凉干燥处保存。本品忌用藜芦同用,虚寒者忌用。 4、党参 党参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的根,以山西的潞参参为优;含有菊糖,生物碱,皂甙,维生素B1、B2等成分,能兴奋中枢神经,使精神振奋,消除疲劳,亦可增加红细胞和血色素,并能增加免疫力;此外,对化学疗法及放射方法引起的血细胞降低也有升高作用。 本品性平、味甘,功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倦怠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 若酒浸,将党参切碎,浸于1斤米酒或白酒中,1个月后服用,每次2-3汤匙,1日3次; 若水煎,每次9-15克,内服。本品忌与藜芦同用。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九种常见中草药

九种常见中草药,活血化瘀补气抗衰 中医药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随着现在人们养生意识的提高,对于中药人们也都有所了解认识,人们在煲汤时也都会放一些中草药来防病治病。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有保健作用的中药,能够活血化瘀,补气抗衰。 黄芪——补气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当归粉——补血活血 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主产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凡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衰弱贫血,子宫出血,产后瘀血,例经(月经来潮时,出现口鼻流血)等妇女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当归。 人参——抗氧化,抗衰老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中医研究所霍玉书等用人参果皂甙对50岁以上年龄的人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甙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三七——防治心血管疾病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穿心莲——利湿消肿 心莲味苦,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宜于降火去燥。可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流脑,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结核,肺脓疡,胆囊炎,高血压,鼻衄,口咽肿痛,疮疖痈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金银花——清热解毒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补气补血的食物和药方

补血补气的食物 1、龙眼肉 龙眼肉即桂圆肉,龙眼含有维生素的A、B,葡萄糖和蔗糖等,而且具丰富的铁质。龙眼汤,龙眼酒等食物,十分适合孕妇和产妇食用,是颇佳的补血食物! 2、桑葚干 桑葚干是目前水果及其制品中含天然铁最丰富的,每100克含铁42.5毫克,无愧于水果中“补血果”的称号。一般建议将桑葚干煮粥吃,每日食用一碗桑葚粥不但可以补血,还可以美容,但孕妇慎用。 3、黑枣 干枣里最为推崇的是黑枣和蜜枣,它们每100克含铁量在3.7-3.9毫克之间,也算是补血食物中的佳品,干枣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是促进铁离子吸收的重要因子,让机体对铁的吸收事半功倍。但干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不利消化,所以每日不宜多食,而且最好是煲汤、煮粥食用。 4、红枣 补血补气吃什么?红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果糖和各种氨基酸。中医认为红枣性暖,养血保血,可改善血液循环。而药理研究则发现,红枣所含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加血液中红血球的含量,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使脸色红润。红枣和桂圆搭配,不但补血养气,还可以养颜美容,“爱面子”的美眉们不妨可以试试。 5、紫葡萄干 紫葡萄是很好的补血水果。将葡萄晒制成干后,每100克含铁量在9.1毫克。而且葡萄在晒制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葡萄皮(葡萄皮的营养含量远远高于果肉),也有利于葡萄干中一些稳定营养素的保留,如铁、锌、锰、蛋白质、抗氧化物质等。 6、枸杞子

枸杞子具有增强造血功能、减轻免疫抑制剂对造血系统的损害等功能,从事幅射性工作人员可常用枸杞子炖鸡吃。如果是精血不足导致的贫血,可以服杞菊地黄丸。 7、黑芝麻 黑芝麻对于补血补气会有很好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黑色和红色的食物多有补血的功效。尤其是黑色的食物,对于补肾会有很好的作用,因为这些食物具有很好的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的作用,除此之外,红色食物对于补血会有很好的作用,芝麻有很好的入肝、肾、肺、脾经作用,最关键的是,芝麻可以促进肾生血、肝藏血和脾统血的功能。 8、黑豆 黑豆对于补血补气同样会有很好的作用,多吃黑豆的情况下,不仅仅可以使得头发变黑,除此之外,也可以有生血的作用,对于补血会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产后,建议用黑豆煮乌骨鸡。其实,一些特殊的饮食可以有补血补气会有很好的作用,但要持续性的使用,这点对受术者来说至关重要 补血补气中药 阿胶被历代医学家称为补血圣药,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据《本草纲目》记载:阿胶为圣药,具有滋阴润燥、补血止血、调经安胎的功效,对治疗女性血痛、血枯、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有特效。 现代研究证明阿胶中含大量的胶原蛋白,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丰富的微量元素,多糖、ㄚ-氨基丁酸,能促进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促进RNA、DNA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涸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涸、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涸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2)根茎1种:黄连(3)根9种,其中块根1种(地黄):木香、白芍、白芷、当归、桔梗、柴胡、黄芩、葛根; (4)茎3种,其中块茎1种(泽泻):川木通、香附; (5)地上部分4种:广藿香、茵陈、香薷、薄荷; (6)果实8种:山楂、白扁豆、麦芽、连翘、吴茱萸、栀子、砂仁、稻芽;(7)果皮1种:陈皮; (8)种子2种:车前子、槟榔; (9)叶1种:紫苏叶; (10)矿物药1种:滑石 (11)其他2种:冰片、茯芩(干涸菌核) 第二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中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中药17-1补虚药-补气药.txt 补虚药 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习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治各种虚证。补气和补阳类药大多药性甘温,能振奋衰弱的机能,改善或消除机体衰弱之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补血和补阴类药药性甘温或甘寒不一,能补充人体阴血之不足及体内被耗损的物质,改善和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 1、气虚证: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 2、阳虚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 3、血虚证:心血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4、阴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之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之心烦不眠,以及肝肾阴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 分类: 1、补气药:功主补气以增强脏腑机能活动,主治气虚诸证; 2、补阳药:功主温补人体之阳气,主治虚诸证; 3、补血药:功主养血,兼能滋阴,主治血虚、阴血亏虚等证; 4、补阴药:功主滋阴补液,兼能润燥,主治阴虚亏虚诸证。 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 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人参 五加科人参的干燥根。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本品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心、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中药学基本知识——1 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入药部分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部分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可因采集季节和贮藏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好采药的时机及贮藏方法,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 采集后的药物,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植物类药,首先除泥砂杂质,洗净;除鲜用外,根据入药部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晒干、阴干或烘干等方法,使之迅速干燥;然后用木箱,密闭的甏、缸、瓶、罐等不同容器,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霉烂、虫蛀、鼠咬、挥发、变色、融化等,以免影响药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泛指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质地纯正,药效力宏,且便于保管和贮藏。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制后可解除毒性;巴豆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3、加强药物的疗效。如龙骨、牡蛎经火锻后,加强收敛功效;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作用等。 4、改变药物性能,适应临床需要。如生地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而经酒蒸晒后成熟地,则性味变为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 5、便于制剂和服用。如植物药切碎切片,便于煎制;烘干便于研粉。矿物药锻制后,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效成份亦易煎出等。 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洗用水洗去原药上的砂土、杂质,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漂将药物置水中,经常换水,以漂去其腥味、咸味或少毒性。如紫河车、海藻、乌头等。 3、泡将药物用清水或沸水浸泡,使药物柔软,便于切制或减低毒性。如乌药、附子等。 4、水飞将研成粗末的矿石类药物,置研钵内和水同研,以取得细净的药面。如滑石、炉甘石等。 5、炒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黄、炒焦、炒炭。其中不加辅料的,称清炒,如炒麦芽、焦山楂、小蓟炭;加入辅料的,称拌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等。 6、炮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其焦黄包裂。如炮姜、炮山甲等。 7、灸将药物和酒、蜜、醋、姜汁、盐水等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内。其作用随辅料不同而异。如蜜灸滋润补益,酒灸升散活血,醋灸收敛、入肝止痛,盐灸入肾,姜制和胃降逆止呕等。 8、锻将药物用火直接或锻烧,使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9、蒸药物加酒或其它辅料后,隔水蒸熟,可改变其性能。如熟大黄、黄精等。10、煮将药物放入水或辅料中煎煮。如芫花醋制,可减低毒性。 11、淬将矿物类药置火上锻红后,迅即投入水或醋中,反复数次,使之酥松,便于制剂和发挥药效。如代赭石、自然铜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与方剂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1.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2.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二)《本草经集注》 1.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三)《新修本草》 1.又称《唐本草》。长孙无忌、李勣、苏敬。 2.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2.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五)《本草纲目》 1.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2.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六)《本草纲目拾遗》

1.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2.作者赵学敏。 3.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1.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2.该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 年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著。 后5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各1卷。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二、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三)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性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学-补虚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18页)

中药学第二十单元补虚药 一、A1 1、善治脾肺气阴两虚,属于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的药物是 A、人参 B、党参 C、西洋参 D、太子参 E、黄芪 2、以下关于白芍与赤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均可以止痛 B、均可以治疗疼痛病证 C、白芍长于柔肝止痛 D、赤芍长于活血祛瘀止痛 E、白芍还具有清热凉血清泻肝火的作用 3、北沙参与南沙参的共同功效是 A、养阴清肺,清心安神 B、养阴润肺,平抑肝阳 C、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D、养阴清肺、补气化痰 E、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4、下列哪项不是龟甲的功效 A、滋阴 B、潜阳 C、补心 D、养血 E、健脾 5、下列哪项不是何首乌的功能 A、润肠 B、截虐 C、解毒 D、止血 E、益精血 6、以下关于甘草的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同用 B、有助湿壅气之弊 C、水肿者不宜用 D、大剂量久服可导致钠潴留 E、湿盛胀满可以使用

7、具有补气升阳、利尿功效的药物是 A、白术 B、黄芪 C、升麻 D、党参 E、山药 8、既能滋阴益肾,又能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A、阿胶 B、制首乌 C、茜草 D、大蓟 E、墨旱莲 9、下列除哪味药外,均能清心安神 A、百合 B、丹参 C、黄精 D、朱砂 E、莲子心 10、阴虚外感应选用的中药是 A、鳖甲 B、麦冬 C、天冬 D、牡蛎 E、玉竹 11、功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A、仙茅 B、沙苑子 C、杜仲 D、续断 E、锁阳 12、功能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的药物是 A、杜仲 B、续断 C、锁阳 D、补骨脂 E、巴戟天 13、功能温肾壮阳,祛寒除湿的中药是 A、海马 B、补骨脂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人参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气药之人参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补虚药。虚证是临床上出现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实质上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概括起来,虚证不外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相应的,补虚药亦可根据其作用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四类。 在运用补虚药时,首先当分清虚证的类型而予以相应的药物。如气虚证用补气药,血虚证用补血药,阳虚证用补阳药,阴虚证用补阴药。其次当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能生血,血能载气,阴阳互根互用,临床上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病证也较常见。此时当气血并补、阴阳兼顾。而阳虚多兼气虚,气虚也易导致阳虚;阴虚多兼血虚,血虚也易导致阴虚。因此,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另外,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助运化的药物同用。 补虚药不能用于纯实无虚的病证。但在实邪未除,正气已虚的情况下,于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虚药,以“扶正祛邪”。而体质强健者又不可滥用补益,否则反致气血阴阳失调,产生不良后果。凡具有补气作用,以治疗气虚证为主的药物,称补气药。

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补气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特别是肺、脾之气,故多归脾、肺二经。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食少纳呆,脘腹虚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甚则浮肿、脱肛、脏器下垂。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作喘乏,易出虚汗等。临床当根据辨证,选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兼阴虚或阳虚者,当与补阴药或补阳药同用。因气能生血、摄血,故补气药还可用于血虚证或出血证。 使用补气药时,可适当配伍理气药同用,因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而对脾胃虚弱,虚不受补者,常配伍健脾和胃药同用。 人参 《本经》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根。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野生者名“野山参”,简称“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一般栽培6—7年后,于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者称“糖参”或者“白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切片或研粉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 【功效与应用】

人参,党参,黄芪三种补气药物作用和区别

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1.元气虚脱证。2.肺脾心肾气虚证。 党参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效近人参而为较弱,1.脾肺气虚证。2.气血两虚证。3.气津两伤证 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人参与党参的区别: :均能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均可用于脾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微及气虚血虚者。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人参还能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证等。党参补脾肺之气及生津、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人参基本类似而力较弱,故古今方中以人参治疗一般脾肺气虚及津伤血亏而证候较轻者,现多以党参代之。但党参并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虽用大剂量,亦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固脱 人参与黄芪的区别: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之作用,但者强。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黄芪其补偏于走表,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却为人参所无。 黄芪和党参的区别: 黄芪补气、既能升补脾气,又能益肺固表。党参补气,只能健脾补气,无固表之力,但党参还能益气生津,黄芪则无生津之效。黄芪兼能利水,党参无利水作用。白术补气主要是补脾气,并能健脾燥湿。党参补气,脾肺俱补,但燥湿之力不如白术。黄精补气兼能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但其性质平和,其效缓慢,久服才能见效。党参补气,其效迅速

补气补血的中药

补气补血的中药 传统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母,血顺则气顺”,女性一旦气血两亏,就会出现皮肤干涩、面色萎黄、头发干枯等现象,脸上还可能出现斑点。所以,如果想面色红润、肌肤细腻润滑,就要补气血。给大家推荐如下几种补气补血的中药材: 一、当归;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合理使用当归能促进机体排毒、抗衰老、护秀发,是女性的养颜佳品。当归性味;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等。但服用当归的人尽量减少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外出时要采取防晒措施。 二、阿胶;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发黄、头晕眼花、心慌等症,是补血的佳品之一,面色暗黄、气血不佳的女性朋友不妨以阿胶进行不养,只要使用得当就能达到滋润肌肤、改善面色的目的。阿胶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等。但要注意;阿胶滋腻,有碍消化、消化不良、胃弱、大便稀薄的人慎用。 三、熟地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熟地黄“熟地黄能够大补血衰、滋培肾火,填骨髓,益真精,专补肾中元气。”一直以来,熟地黄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精血亏虚所致的耳聋、视物昏花、

牙齿松动、须发早白、面色而不华,是美容方中使用最频繁的重要之一。中医认为;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心、肝、肾经。应当注意的是:熟地黄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脘腹胀满及食少便溏者忌服。还有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功效不同。生地黄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血热出血或壮热神昏、口干舌紫等,因此生地黄为滋阴凉血的要药。经过加工后的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养血滋阴、精血阴液亏虚偏寒或热轻者都可用,是补血的要药。所以生地黄和熟地黄不能互相替代。 上述中药调养均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弊端,目前值得推崇的是茶疗调养,古方雪彦搽能从根本上起到补气血养颜的效果。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全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