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长春祖师语录

合集下载

邱长春 青天歌

邱长春 青天歌

《青天歌》邱长春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

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澈。

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

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逡巡别转一般乐,也非笙兮也非角。

三尺云璈十二徽,历劫年中混元所。

玉韵琅琅绝郑音,轻清遍贯达人心。

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

纵横自在无拘束,必不贪荣身不辱。

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

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邱长春真人青天歌测疏(明) 陆潜虚真人撰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

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常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彻。

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夫青天湛湛,万象森罗,忽起浮云,重重遮障,阳衰阴盛,魔鬼逼人。

喻彼性体真空,岂容私意?瞥然念起,翳彼太虚,则五官失职而光明不显,六贼来侵而邪魔转盛。

是以学道初关,先须炼己。

炼己者,克己也,克去己私,私欲净尽,本体湛然,乃见真性。

“我初开廓”,用功之始,能使天君泰然,清宁自若,百体从令,共乐大平。

功夫少间,私意复萌,九窍之邪,投间煽乱。

是以常秉慧剑,扫荡诸邪,务使一念不生,万缘顿息,孤轮独拥,朗照千门,则如风卷残云,云消月出,家家户户普照圆光也。

然家家有月,皆一月之所摄,正如人身窍窍光明,总归真性,念起则壅蔽聪明,欲净则神光透露。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喨振华夷。

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如上炼性纯熟,方许临炉,故有月下吹笛之说。

笛,无孔笛也。

华夷者,以喻内外。

一声响喨,循文似指笛声,寓意实言雷动。

当此雷动之时,内宾外主,一时交会,故振动华夷,《参同》所谓“人民惊骸”是也。

东方玉童,以喻己汞。

倒骑白鹿,以喻虎铅。

白鹿即白虎之义,又鹿五百岁始变白,亦精炁之全者。

修道人一定要看的祖师语录

修道人一定要看的祖师语录

XX —定要看的祖师语录1.XX语录:"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低下所以养德,守一清静恬淡所以养道。

名不著于薄籍,心不系于势利,此所以脱人之壳,与天为徒也〃。

"酒为乱性之浆,肉为断命之物,直须不吃为上。

酒肉之犯犹可恕,若犯于色则罪不容于诛矣。

何故?盖色者甚于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于殒躯,故为道人之大孽也〃。

"速把人我山放倒;急将龙虎穴冲开〃。

"道者何物也,祖气便是根源。

学道专一,则人人可为仙〃。

"要道之妙,不过养气。

人但汩没利名,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

夫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元气氤氧不散,则丹聚矣;若肝与肺往来之路,XX至久,当自知之。

苟不养气,虽挟XX超XX,非道也〃。

"夫道但: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此十二字若能咬咀得破,便做个彻底道人。

但信老人言行之,自当有益必不误你诸少年〃。

〃纵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

“气之难御,迅若奔马,唯静者为易,必去其外慕。

虽睹纷华之在眼前,正如深山穷谷中,方是道人心肠〃。

"心定则情忘,体虚则气运,心死则神话,阳盛则阴消,自然之理,昧者则不知〃。

"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以柔弱为本,以清静为基。

若施于人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

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济南对韩陶字清甫语)〃。

"守气妙在乎全精,尤当仿于睡眠。

方欲寝时,令正念现前,万虑悉泯。

身侧卧,鼻息绵绵,魂不内荡,神不外游,如是则气精自定矣〃。

"清净者,清为清其心源,净者净其气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故情定而神明生焉。

气海净,则邪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矣。

是以澄心如澄水,养气如养儿,气秀则神灵,神灵则气变,乃清静所致也〃。

"道无形名,是神气之祖也。

元气降化,神XX生。

邱长春青天歌白话集注

邱长春青天歌白话集注

邱长春青天歌白话集注此为邱长春的《青天歌》,为使大家看的明白,特附白话集注,若我有理解错误,希望大家指出,不要客气。

歌:晴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注:此处的青天是指的人性,浮云则指的是人的杂念,这头两句歌便是为修行者提出了一个大纲,意思是,大凡修身养性者,需时时注意心要清净,要湛然(湛,清澈也)。

不能产生丝毫杂念以隔绝真性自然,当如同青天万里无云障也。

如果对境触物,不要以己心左右其变,应当随其自然,如青天起云才是。

歌: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注:这两句,则是给修练者一个提醒,平时当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性。

意思是,一性正则百邪归,使自己能够身感万气为一气,万神为一神。

若心随自然,则百邪自灭。

但是,若不能使愤怒或者情欲两种感情消减,则必会被外魔所侵,此谓心之光明不显也!歌: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

注:这两句很简单了,是拿得道人的经验以告诉修道之人,得道的人已经堪破生身本来无的道理,他们推崇一种常如赤子,性自空则命自固的境界。

处于这种境界的人,身体百骸真气随意流动,毫无阻碍,如此则天地清朗,万户皆欢了。

歌: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具不宁。

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人只要有恶念升起,便如黑云四布,这时候,一定要赶快知觉方能够回头,而再次修养心性。

可是,如果百无禁忌无所顾及的话,则心性必被形所役使,从而变得和乌云一般不可收拾,浑身也就没有舒服的地方了。

歌: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澈。

注:这两句则是给修道者一个警戒,修行之人,需将心常放于胸前,以正其意,一动一静在乎于刚洁,切不可与万物万缘做对,若遇到诸色相,则要决裂其志,不可与其相悖。

至于三界十方之说,多要用佛语来解,这里不做赘述。

歌: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注:这两句则是接前面的,如果三界十方以呈荡澈之态,自然一念不生,真性长存了。

从而通身上下星月明朗光明显。

歌: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震华夷。

注:从这里开始,就是修行的工夫了,我需要参照书籍来解释。

邱祖忏悔文全文及译文

邱祖忏悔文全文及译文

邱祖忏悔文全文:志心皈命礼。

玄风演化,派衍妙道,清净门庭,阐扬祖印。

普愿法界众生,皆以真心向道。

恪遵戒律,积德累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忏悔身心,断恶修善,和光同尘,自度度人。

今以此文,敬遵祖师遗训,三业清净,五分圆明,恳求忏悔,获求万福。

译文:我虔诚地尊奉玄风演化、派衍妙道的道教祖师,他们的清净门庭传承着道教的精髓。

我希望所有的道教信徒都能以真心向道,恪守戒律,积累功德,消除业障,增加福慧。

忏悔自己的身心,断绝恶行、修炼善行,与世无争、自度度人。

现在,我谨以此文敬遵祖师的遗训,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恢复五分圆明。

我恳求道祖的赦罪与赐福。

主题思想:邱祖忏悔文的主题是道教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文中强调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向道、修心、修身、积德、消除业障等。

作者通过忏悔自己的身心来表达对道教的虔诚和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

历史影响与价值:邱祖忏悔文在道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它传承了道教的精髓,促进了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它也是道教信徒修身养性的重要文献,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邱祖忏悔文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很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中。

邱祖忏悔文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提醒他们要关注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此外,邱祖忏悔文中所强调的向道精神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让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道教祖师邱长春的改命故事

道教祖师邱长春的改命故事

道教祖师邱长春的改命故事邱长春来到河东时,看见一座庄院开著大门。

他便想进去化斋,正好有一个小厮走了出来。

邱长春说:「我是远道而来,特到善庄化一顿饭。

」小厮听了,即入内去,过了一会儿,手中捧著一盘饭菜出来,放在庄前的石墩上,请长春用饭。

当长春正要来吃时,忽然看见一位五十余岁、须发半白的老先生从里面走出来,瞧了长春一眼,用手在盘内取了两个蒸交给长春,其余的叫小厮端进去。

邱长春心中不太高兴,对老先生说:「那位小哥捧饭食出来,与贫道结缘,您为什麽叫他端回去呢?莫非老先生舍不得,或者贫道不堪消受,请您明示!」老先生笑著回答:「只有一顿饭,我怎麽施舍不起呢?这是因为道长无福消受啊!」邱长春大惊说:「我连一顿饭都消受不得,其中必有缘故,希望老先生明白教导我!」老先生答道:「愚下自幼精通麻衣相法,行走江湖多年,断人穷通寿、荣枯得失,毫不差错,江湖上给我取个绰号,叫做赛麻衣。

刚才我观看道长的相貌,是不得吃饱饭的。

如果吃饱一顿饭,便要饿上好几顿,不如少给一点,使你顿顿有得吃。

这是愚老一番好意,非舍不得也!」长春听了,点一点头说:「老先生正说中我的败处,不差分毫,请您为我重相一遍,看我修行能成道否?」赛麻衣又为邱长春仔细看相一番,然后说:「不能!不能?休怪愚下直言,我看你鼻端两条纹路,双分入口,这叫做蛇锁口,应主饿死,其余别处部位虽美,然终不能免此厄。

此厄既然不能免,又怎麽成道呢?」邱长春问:「这凶相可以改吗?」赛麻衣答道:「相定终身,有什麽法子改变呢?除非死了一次才能消除。

不管你是富贵贫贱、在家出家,该饿死的终究会饿死,逃躲不过,无法可解。

我说几个古人的例子给你听听!」「周朝末年,赵武灵王有饿死的面相,他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恐怕他有变爱的心,将宫门封锁,并派士兵把守宫门。

两个兄弟的部队在宫外相杀,长达数月之久,宫中粮食断绝,宫中的人大多饿死,赵武灵王饿了七天,未沾茶水,看见宫前树上有个鸟巢,爬上长梯,只拿到一个鸟蛋,正当他要吃蛋的时候,大鸟飞来,他吓了一跳,手一放松,蛋掉落地面而被摔烂,竟然饿死。

邱祖忏悔文原文经意注解

邱祖忏悔文原文经意注解

邱祖忏悔文原文经意注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邱祖忏悔文原文经意注解邱祖忏悔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忏悔文之一,记录了清代著名官员邱祖对自己的过错和懊悔之情。

下面我们将对邱祖忏悔文的原文进行注解,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原文如下:自诺始辞,至斯屡违,好事不施而恶事勉进,触税违科,乞心建保,托身于公。

注解:邱祖一开始自己立誓要遵守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屡次违反规定。

他没有去做好事,却都去做了坏事。

他触犯了税法,违反了科条,因此只好请求保全自己,寄托于公众的眷顾。

昔承美托,躬受祿禄,忽遭祸灾以蠢者御矣,命浩劫渝,怖己之辞弗逮,无征庆认悉议再求仁。

注解:过去曾蒙受皇帝的宠幸,奉命而受俸禄,突然遭遇祸患,因赖着愚蠢者来为自己担保才得以幸免厄运,使自己免于灾祸劫数。

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和命运斗智斗勇,表达了对自己过去的自大不羁的懊悔之情。

他说自己没有追求庆幸和功名,再次请求怜悯和宽恕。

训以尊正意,怡批量产,为保身明礼节在视,思济之身礼务进身,装身之礼务宽身,弄符款露,刑询坐中,悔恨俯卒。

注解:他说要借此机会来吸取教训,尊重正义,使其他官员感到喜悦和庆幸。

他强调要保持自己的清明和礼节,遵守规矩,在行动中担当起救济之责,简朴的生活就是一种礼,简朴的行为就是一种宽容。

他在识别贪污行为、查办刑事案件中深感懊悔和自责。

怨云数羞,诉矢俯蟾,冤仇内藏中间事居,优劣难辩,入疑茫茫,不能尽言,弥诟聒谦。

注解:他说自己怨气如云,内心懊悔不已,若没有力量,他可能就像一颗被日月摧毁的月亮。

被冤枉与冤狱所困扰,很多是因为自己置身于是非之间。

这种久经顶风的优劣轻重实难识别,他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无法完全说清,只得重叙悔罪,再次恳求谅解。

见天魔还,惊怖无明,人诚自可饰非去,庶矣依然策谗恣生,老已行姿先决,诚惶悔不能辞款。

注解:他感到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心灵充满惊惧和迷茫。

他相信只要有真诚之心,就能除去假冒伪劣的欺骗。

邱祖语录详解

邱祖语录详解

邱祖语录详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邱祖其人及其思想背景
2.邱祖的主要语录及含义
3.邱祖语录的价值与启示
正文
邱祖,即邱处机,是我国道教全真派的创立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受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哲学和宗教色彩。

他的语录,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智慧,更包含了深远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邱祖的主要语录,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心静渐知春似海,眼明曾识秋山空”等,都体现了他对道教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其中,“道法自然”是他道教思想的核心,认为人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是强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既体现了道教的“无为”理念,也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相吻合。

“无为而治”是邱祖的治国理念,主张尽量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这也体现了他的道家思想。

他认为,只有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安定,这既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心静渐知春似海,眼明曾识秋山空”是邱祖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清澈,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世界,理解生活。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们浮躁的心灵,具有很大的启示。

第1页共1页。

简述邱祖语录大道用虚直下见性的修炼思想

简述邱祖语录大道用虚直下见性的修炼思想

简述邱祖语录大道用虚直下见性的修炼思想作者:潘一德《邱祖语录》见《藏外道书》第十一册《邱祖全书》内,后序署名“皇明永乐十三年(1411)龙门弟子潘静观拜序”。

序中大意是说,古圣利生,本无定法,时节未到,虽欲泄之不可;时节既到,虽欲秘之而不能。

“长春遗录一篇,所说皆无上妙道,大约令人不历阶级,直下见性,不但绝无从上龙虎、铅汞诸家丹经伎俩,亦绝近来葛藤公案诸家语录习气,确是我祖最后微言,不可思议者也。

”本语录原在师徒之间传授,先是龙门嫡嗣张碧虚得其师传,后亲授云阳,云阳得此篇后,默默行持,不轻示众,后机缘成熟,传于贤者,公布于世。

《邱祖语录》是长春真人当年住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的论道录。

祖师认为,道涵天地,神统百形。

“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神也,性也。

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

”并说“心能造形,心能留形,法中有爱住世者,动经千百劫,心为之也。

若心根伤坏,转眼便为冥途矣。

故有性存而心先死者,六道是也。

有形亡而心存者,古来三教圣贤是也”。

这里论述了形神、生灭的关系,大到天地,小到个体生命,均有成坏的演变,只有修道者才能保存一点性光与宇宙同在,不在生灭之中。

一般世人,或者修道者,往往在家祈祷神灵,或是不远千万里朝拜名山,祈求神灵护佑,而在邱祖看来这是舍本求末,他提倡向自己本命元神发大愿,“今世祈长生者,不向本命元神自发大愿,乃从仙佛乞灵,是舍本求末矣,究竟于我何与哉!”此种高论,在历代道书中很少看到,这是全真道内心修持的最高境界和内外纯真如一的展示。

在道教发展史上,养生修真方面形成了南北二宗。

以宋朝张紫阳《悟真篇》为代表的南派称为南宗,以王重阳开创全真道传道于北方的称为北宗。

在邱祖看来,北宗不是不言长生,无上大道,并非区区延年小术。

同时,他又认为,大道至简至易,极其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心真,何事不办。

他举例说,当年侍重阳祖师三十载,未听到一言有关学道的教诲,若起嗔心,久为下类,只是经常鞭策自己,才有后来成真以及帝王拜师名下问道的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长春祖师语录
师在燕京天长观时,普说曰:“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

有形者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

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

在人
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

故世尊独修性学,炼育元神。

可以灭而灭。

说法四十九年,住世
亦止七十余载,人不以为无寿。

背痛而示疾,形坏也。

血肉之躯也。

可以生而生,百千万
亿劫,度生无量。

又何尝灭哉?谓佛肉身至今存可也。

若论性不坏,即饿鬼畜牲,皆堪成佛,有灵明处是也。

心能造形,心能留形。

法中有爱住世者,动经千百劫,心为之也。


心根伤坏,转眼便为冥途矣。

故有形存而心先死者,六道是也。

有形亡而心存者,古来三
教圣贤是也。

今世祈长生者,不向本命元辰自发大愿,乃从仙佛乞灵,是舍本而求末矣。

究竟于我何与哉?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

此无上大道,非区区延年小
术也。


或问曰:“北宗道法,至吾师而大行,全真之盛振古未有,亦尚神通变化否?”
师曰:“若好尚神通便是非大道,大道极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心真,何事不办?
吾侍重阳师三载,未沐一言之诲,若起嗔心,只为下类矣。

惟鞭策之甚,真为爱我之切。

故归化时,方有‘此子可教,吾宗赖以大行’之语,后复得道兄丹阳马大师接引,然后还山,炼心育性,三遭魔难而不为动,没于洪水而不知,虎卧于旁而不畏,初心真,久之心空,心空性见。

而大事毕矣。

遂出山度世化人。

帝主礼拜,三宫奉侍,燎望问道,至礼也。

吾告以清净无为,上帝好生,一代仁厚之风,皆从此二句起。

上亲书袍领,命藏诸内府。

世授子孙。

敕吾为大宗师,然吾心未尝动也。

生平不轻受人一拜,拜必答之。

未尝自登师席。

黄童白叟,妇寺宰官,侯王帝主,一切平等。

西域诸方称吾为震旦活佛。

声教所及,
要荒无间。

自古全真之盛,未有及此,此岂有所作为乎?不过性海中一点浮沤耳。

天人自
然感应,不尚神通,宫中有妖物,百法不灵,天师束手,请问于吾,吾时在山中,静中微
作念,彼物已摄道光法镜中,初不用雷神将帅符图印诀也,邪不胜正,理也。

吾存其理而已。


师示众曰:“吾宗前三节,皆有为工夫,命功也;后六节乃赤妙道,性学也。

三分命功,七分性学。

以后只称性学,不得称功。

命方称功,有为之事也。

功者工也。

有阶有级,性何功哉?佛祖也只完得性学而已。

今世人贪生之甚,希慕长生,究无长生者。

心不真也。

虽极劳生以养形,为形起见,总属私心,不合天心,何能上寿?学人宜体验吾旨,誓发无
上之心,即为无上之身。


或问曰:“弟-子根性下劣,堪学道否?”师曰:“吾《西游记》首言:凡有七窍者,
皆可成真。

吾子只六窍耶?”
师示众曰:“世法用实,大道用虚,惟虚故明,明即慧也。

慧非根生,心定而凝,心
凝神现。

性见人成,人非块然者,元始与威音,若将二老作玄虚,是亦沉沦之下士也。


知有此心即有此性,二老不加,人亦不灭。

一老为出世师,学者为轮转鬼。

可不痛哉!要
其间不过迷悟之殊耳。

百计以养身,即百计以昧心,心昧则性迷,性迷则神役九幽矣。


之身不过数十年,而神之迷晦动经千劫。

一息之迷,即为一年,若迷一日,已为三万六千
朝矣。

其它可类推也。

若真能见性即垂死,一刻亦能破百千万劫之幽暗。

况五官清明,四
肢强健时乎?学者急须止念,念止则心定,心定则慧光自生,慧既生矣,还须自涵于不睹
不闻,无声无臭之中,久之方返于虚无真境。

今学人皆理解非心解也;皆识光,非智光也。

此所以轮转人天,漂流六道,若造恶之人,并无光彩,止有恶气历气。

眼光一落,全体皆阴,堕酆都矣。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者,彼自无光,何能承佛光接引哉?学者现有外光,
机在目也。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顺也。

逆而内之,金华涵苞矣。

有内光迷而失之,六欲
牵也。

妄想惊其神也。

不能片时清净,为有无颠倒耳。

悟而超之,破除无始习气,寻取最
初种子光烁圆陀也。

哀哉,知者鲜矣,悟者尤鲜矣!吾不敢望悟者,得见知者斯可矣。


或问曰:“知与悟有不同乎?”
师曰:“十分知及处即是悟境,知为下手,悟为究竟。

”曰:“假如放下万缘,一念
不动,可是否?”
师曰:“是体也,还有用在。


师示众曰:“人身一念一动为一劫,此内外合也。

内一劫,外一劫,应之。

迷则刹那
万劫。

悟则万劫刹那。

心上本无岁月也。


师示众曰:“学人但能回光,即了生死,此光超日月,透三界,若无此光,天地亦冥
顽不灵矣。

万物何处发生?此光即元始威音也。

众生轮回者,因此光顺出,作种种妄想,
故幻出皮囊,积骸如山,积血如海。

今一句说破,人身两目外皆死物也,一目中,元精元
神皆在,可不重欤。

眼光落地,万古长夜,人在胎中,先生两目,其死也,先化两目。


观音大士八十一化,极其变现,而目不动,佛之神威不能变。

在此处,众生倒能变。

未死
而目已变种种矣。

哀哉!”
或问曰:“回光与金丹工夫是一是二?”师曰:“回光不止金丹,即宗门真诀也。


顶者此也。

受记者,此也。

楞严二十四位圆通,原有谛,观鼻端,心空漏尽,出入息化为
光明。

证菩萨果。

吾宗皆是此法。

”曰:“每日将一时回光,可乎?”师曰:“极少三时。

”曰:“假如有俗冗,止能一时回光,何如?”师曰:“真正一时也妙,一时已夺天
地万年之数,一日奔驰光散,即造罗酆千劫幽暗之狱。

故冥界无甲子,动以千万劫计,算
数不能及。


或问曰:“佛说往生西方,莲池中有姓名耶?”师曰:“不论姓名,华池即方寸也。

莲苞即性光也。

身中现有佛国。

”曰:“若是则净土为乌有矣。

”师曰:“又是实有的,
少不得以心造,以心应。

”或问曰:“弟-子欲诵《金刚经》五百卷,以超度亡灵,何如?”师曰:“《金刚经》亦止念之一端,亦超度亡灵之一大-法门与,只要真能止念,诵四句
偈已完。

”曰:“请问四句偈?”师曰:“是如梦幻泡影。

”曰:“或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作四句何如?”师曰:“亦可。

”曰:“或以有句无句,非有非无
句即有即无句作四句何如?”师曰:“亦可。

惟拘不得,所以为妙。

若拘定某句是四句,
即着诸相矣。


或问曰:“能仁谓之释迦,如何是仁体?”师曰:“仁者生也。

一点生机鸟啼花放,
山色波光,俱为造化含之,皆为真地。

舒之尽是阳春。

一念不生为仁体,万念皆圆为仁用。

空则化,圆则通,通则四维上下虚空,往古来今,不外吾腔子矣。

不特地狱饿鬼畜牲可悯,直视夫人亦为雪涕。

回视多生眷属,多生冤仇,俱在慈光覆荫之中,到此方是能仁,方证
如来果位。

今从一枝一节起见,皆非大道。

”曰:“弟-子于静中觉得大千如一室,万劫
如一时光景,可以谓之仁乎?”师曰:“总不在拟议得之。

心上实实行去,可也。

今日天
气清和,晴光正好可各行乐,无负良辰。

况明师胜友,乐莫大焉。

发挥精神,百病不生,
即此也,是仁用。

”师示众曰:“吾宗惟贵见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大要以息心凝神为
初机,以性明见空为宝地,以忘识化障为作用,回视龙虎汞铅,皆法相而不可拘执,反此
便宜为外道,非吾徒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