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漳州丧葬习俗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的葬礼风俗多样,常常包括了许多传统仪式和习俗。
在葬礼前,家人会先安排好一系列的仪式和祭品,如祭祀先祖、烧钱纸、点香等。
同时,家人也会在这个时候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
葬礼当天,家人和亲朋好友会穿上素服,到达现场后要先进行一系列的祭拜仪式,包括上香、磕头、祭拜等等。
这些仪式通常会在死者的灵柩前进行,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接下来,就是送葬仪式。
家人和亲朋好友会将死者的灵柩送至墓地或火葬场。
在送葬过程中,常常有人放烟火、炮竹,以示缅怀和送别的意义。
在福建,还有一种特别的葬礼仪式,就是所谓的“天堂会”。
这种葬礼仪式是属于道教的传统习俗,通常由道士主持,以祭祀死者的灵魂和祈求其安息为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福建的葬礼风俗充满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哀思和缅怀之情也在其中得以表达。
- 1 -。
闽南民间丧事习俗

闽南民间丧事习俗闽南民间丧事习俗一、铭旌,是代表死者的名义,分为高寿、低寿。
女婿、孙婿和死者的名份。
皇帝有九尺长,宦官八尺,宰相及以下七尺,庶民六尺。
书写铭旌与区域划分有关:同安(晋江、南安、惠安、同安)以四字即兴、旺、衰、微。
漳州(龙溪、长泰、漳浦、海澄)以五字即生、老、平、死、苦。
头字显页字表示五十岁以上,头字故字表示不满五十岁,若上五代头字则是祖考或祖妣,考表示男,妣表示女铭旌由女婿或孙女婿出资,以报答丈人丈母的恩情,铭旌一般控制在二十二字,男称公、府,女称门,如“显页考蔡府四代大父讠韋××享受(有)八十五岁芳苑之铭旌”。
站桌头为招待亲家门方、外家。
孝男、女婿属半子,拜时不得用毛毯,即落地拜,要拜二十四拜,丈人丈母死后的第二天,女婿要来掀头盖,表示看最后一面,还要大哭。
还有死爸扛去埋,死母外家来,无外家来,不得下棺材之说。
外家来到时,必须到路上去接,必须扌举椅供亻因坐,亲家门方属平起平坐,是因婚姻关系而拜,要设陪拜,以示还礼之意。
大鼓吹要有显页字才能用,有显页字才能绞龙和关罩,并用八人扛。
故字不能用绞龙和关罩,只能四人抬来着走,三人打叮口当醒之声。
拨龙须的条件比较高,要有孙、孙媳妇、曾孙媳妇玄孙都齐全,做祖以上的人。
送上山头只有孝男,人影不得留入葬穴,不能说话,每个孝男掀三下土(即头、中、尾)落棺材(棺材上覆盖灵旌并雾酒),风水先生将死者的大儿子叫到葬穴,影不入内跪下,背手拿着死者神主,风水先生手拿毛笔指向太阳,然后蘸红珠酒点主念“点天天清,点地地灵,点耳耳聪,点目目明,点子孙兴旺”,扔毛笔后完毕。
孝男每人都着二支孝汤上山头放在墓前,甲烘炉放在墓中央,换两块瓦片爽着已燃粗纸回家后放在各人床底下叫做看烟火兴旺。
风水先生分给各人的麻、早谷、黄豆代表子孙不断,铁丁代表有男丁。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葬礼风俗是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是福建人民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缅怀。
福建葬礼风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它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葬礼风俗的主要特点是讲究仪式和尊重,它是一种非常庄重的仪式。
在福建,葬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这三天被称为“三丧”。
在这三天里,亲友们会前来吊唁,为逝者送行。
在葬礼期间,家属会为逝者准备一些物品,如衣服、鞋子、食物等,这些物品被称为“陪葬品”,它们代表着家属对逝者的关爱和怀念。
福建葬礼风俗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送灵”。
在这个仪式中,家属会请一位道士或僧人为逝者超度,祈求逝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在送灵仪式中,家属会为逝者点燃香烛,祈求逝者能够得到超度和安息。
福建葬礼风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讲究“合葬”。
在福建,许多家庭都会选择“合葬”,即将逝者的骨灰与先人合葬在同一墓穴中。
这种做法代表着家族的团结和亲情,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
福建葬礼风俗是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代表着福建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福建葬礼风俗讲究仪式和尊重,它是一种非常庄重的仪式。
在福建,葬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这三天被称为“三丧”。
在这三天里,亲友们会前来吊唁,为逝者送行。
福建葬礼风俗还讲
究“合葬”,即将逝者的骨灰与先人合葬在同一墓穴中。
这种做法代表着家族的团结和亲情,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
闽南人丧葬礼仪(2)

闽南人丧葬礼仪(2)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
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
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
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
竹笠则往屋顶上扔。
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
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
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
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
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
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
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之后,仍然沿袭不变,蔚然成俗。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
"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
"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
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居住处。
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
入棺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
漳州丧葬文化调查问卷模板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深入了解漳州的丧葬文化,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男()女2. 您的年龄段:()18岁以下()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以上3. 您的居住地:()漳州市区()漳州市下辖县(市)()漳州市外二、丧葬习俗认知4. 您是否了解漳州的丧葬习俗?()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5. 您认为以下哪些丧葬习俗在漳州较为普遍?()出殡仪式()守灵仪式()下葬仪式()烧纸钱()送葬队伍()其他________6. 您认为以下哪些丧葬习俗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漳州土葬习俗()漳州祭祀习俗()漳州丧葬音乐()漳州丧葬舞蹈()其他________三、丧葬习俗传承与发展7. 您认为漳州的丧葬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得到传承?()非常得到传承()比较得到传承()一般得到传承()不太得到传承()完全没有得到传承8.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漳州的丧葬习俗传承有积极影响?()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舆论引导()家庭观念传承()其他________9.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漳州的丧葬习俗传承有消极影响?()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其他________10. 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漳州的丧葬文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传统习俗()开展民俗活动,弘扬地方特色()其他________四、其他意见与建议11. 您对漳州的丧葬文化有何看法?()非常重视,希望得到传承()比较重视,但需加强传承()一般重视,可适当传承()不太重视,传承意义不大()完全不重视12. 您对此次调查有何建议?()________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问卷填写说明:1. 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答案,如有其他意见或建议,请在相应题目后填写。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葬礼风俗
福建葬礼风俗是福建地区传统的文化习俗之一。
在福建,葬礼通常被称为“送终”,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在福建,葬礼通常由几个环节组成。
首先是告别仪式,家人和亲友们会在丧居内燃香祭拜。
然后是出殡仪式,家属和亲友们会穿着白色衣服,跟着灵柩前往墓地或火化场,期间还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
最后是安葬仪式,家属和亲友们会在墓地或火化场举行一些祈福仪式,将逝者安葬。
在福建,葬礼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和习惯。
比如,葬礼必须在白天举行,晚上则不能举行。
此外,葬礼上的饭菜通常都是素菜,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总的来说,福建葬礼风俗是一项文化传统,代表了福建人民的精神文化。
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也反映了福建人民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 1 -。
闽南丧葬习俗禁忌

闽南丧葬礼仪习俗禁忌1、客死遗体忌进村入户人死于外地,遗体不能进入村庄,不得摆放于正厅,只能停放在村旁临时搭盖的雨棚内。
在户外死亡,未能见到祖公,是夭亡。
把死尸抬进村,抬进屋,会把挡境佛、土地公吓跑,给村民、给家人带来晦气。
2、吊丧忌说死吊丧应以“老了”、“过身”、“行了”代替。
3、送葬忌原路返回送完终,所有人切忌原路返回,应走另外的路回办丧事的家参加道士的押煞。
否则,会把亡魂的死气带回家,很不吉利。
4、忌如常道别丧事完了,客人不能说“我要回去了”,主人也忌说“再来”或问“你要走了吗”,客人悄悄溜掉即可。
民间讳忌说“死”字,常把人死了委婉地说成“回去了”、“走了”。
要人“再来”岂不又要办丧事,多不吉利呀!5、忌为起死回生者脱寿衣临死者穿好寿衣,有时起死回生,伺候的人不能为临死者脱掉寿衣,一般都让复活者自己把衣服脱掉或先把纽扣脱下来,然后再由家属帮着脱掉其他衣服。
家人先动手为临死者脱寿衣,会染上晦气,有自己想穿之意。
6、忌给临终者进食临终者穿上寿衣之后,还没断气死亡,可能还会计较吃喝,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一般都不会满足其要求,因为一旦多喝水,可能会多排尿,弄脏寿衣,让人说死得“不干不净”、“做饱鬼”。
7、忌眼泪滴在亡人身上哭丧时,切忌把眼泪滴在亡故人的身上。
死者身上沾泪水,永远都得不到解脱,永远忧郁、悲伤缠身。
永远难以获得重生。
8、忌猫跃过遗体人死后,带“阴”电,猫是活体,带“阳”电,如果让猫(特别是麒麟尾的猫)跃过尸体,会产生阴阳相吸,死者会突然挺身而立(或坐),如僵尸一般,煞是可怕。
9、忌看见灵柩起落当灵柩要抬离或放置时,各种神煞鬼煞会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应回避。
否则,不幸着煞,有的当场死亡,有的落个终身残废。
10、装殓时忌号哭尸体装入棺材时,亲属要停止一切号哭,否则,哭声盖入棺内,会长期回响,不清静,死者即使“入土”也不“为安”。
11、装殓时忌人影投入棺内抬遗体入棺时,如果是夜晚,要防止灯光把人影投入棺内。
漳州的婚嫁习俗

漳州的婚嫁习俗新娘临上轿,要放声大哭,谓之“哭好命”。
花轿出门,女家要放鞭炮,并随即把门关紧,或以米筛置于门口,据说这样财气才不致被女儿带到婆家。
在轿起行不远,新娘从轿中掷出一把扇子,表示父母不必为她操心,称“放心扇”。
花轿行列忌讳路遇另一迎亲队伍,谓之“喜冲喜”。
万一遇上,必须互换新娘头上簪花,俗称“换花”,以此破解。
花轿抵男家,新郎脚踢轿门三下,俗说以此压服将来的雌威。
轿门开,小姑捧柑桔让新娘触摸,意吉祥如意。
新郎牵新娘出轿,新娘起身复坐,如此反复三次,俗说此乃是显示新娘的尊贵。
新娘下轿,送嫁姆拿出挂在新娘轿后面的米筛(上画八卦或阴阳太极图)遮其头上( 也有用伞者),谓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俗信结婚这天新娘妈最大,为避免触犯天上之神,故以米筛遮日。
也有迎娶选在下半夜天亮之前,新郎牵着新娘跨过门槛时,新娘要跨过稻草火入大门进洞房,新郎由前到后替新娘揭头巾,同吃“合婚圆”。
中午是吃“舅仔桌”。
桌上摆12道菜,每动一道菜,都有吉语相伴。
12碗中,6荤6素,所有鸡、鱼、猪肉、蔬菜、瓜果均无禁忌。
新婚之夜宴请至亲好友邻里,母舅和舅祖坐中桌首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
第一次鞭炮响,表示开宴,第二次鞭炮响,表示宴毕。
散席后即转入“闹洞房”,以层出不穷的花样将新郎、新娘闹得十分尴尬,闹客以此为快。
据说叫一个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孩在新床上翻身打滚,会早生贵子。
翌晨,新娘“出厅”给公婆敬甜茶,公婆以红包还礼。
礼毕, 则到厨房拜灶君。
这天,娘家的兄弟要来探望,叫“探房”,男家设宴款待。
第4日,新娘偕新郎“归宁”娘家,俗称“做客”,父母设宴请新女婿。
“做客”一定于天黑时前回婆家,带回各种礼品,其中必有象征“好头好尾”的用红丝线捆绑的两根带尾甘蔗,置于门后。
有些地方新娘必须随带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用红丝线绑脚),俗称带路鸡,寓意夫妇和睦相处,白头偕老。
30年代,有知识界及开明人士倡导移风易俗, 提倡文明结婚, 以“集体婚礼”为时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漳州的丧葬习俗摘要:丧葬是一项很传统也很庄重的仪式,其中暗含着人对生命的许多理解和尊重。
而其繁复仪式也不完全是为了故人,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暗示或引导【1】,不便说明的东西往往都会暗藏在各种各样的仪式当中。
本文通过对漳州地区丧葬习俗的简单介绍,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每个地区对死亡不同的解读。
关键词:漳州丧葬习俗正文:闽南传统的丧礼渊源于周礼,沿袭了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2】。
漳州地区位于福建东南部,其丧礼形式在此基础上,也蕴含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外婆说现在办丧事,为追求便利简化了许多,因此下面讲到的习俗大都是现在还存在的。
(一)发丧据说人死后,首先由其直系亲属,一般是儿子﹑女婿,拿碗到溪边或者河边舀水,碗内放两个硬币,舀水之前把硬币扔到水里,并且小声念到“向你买水了”,据说是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
孝男将碗口朝水流逆向舀水捧回家之后,捧回水后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做象征性的沐浴动作,然后替死者梳头、整容。
据说买来的水是极其神圣的,它可助死者顺利通往轮回,免受奈何桥下河水的羁绊。
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洗钱”。
洗完之后,为死者换上新衣服。
但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
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
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
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
竹笠则往屋顶上扔。
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未成年的小孩子要吃甜米线。
接下来是“搬铺”。
为死者换完新衣服后,将尸体移置厅堂中三块木板拼成的铺上,男尸偏左,女尸偏右,头向内足向外,听说这样放置死者是为了便于死者的灵魂起来走出大门。
也有将死者横放在厅堂中以避免“担楹。
搬铺时,死者仰卧在厅堂里,身上覆盖布衾——白布制成,镶红边,长应蔽足,俗称“天地被”。
死者头上覆盖白布,头下枕以砖块垫纸帛。
听外婆说,生前当过新娘的,应以面罩罩住头。
铺前张挂白幔,幔前摆供桌,桌上供死者的照片。
白幔后面,在死者脚下方的地上点燃长明灯一盏以照冥路,摆上插着竹筷的干饭一碗,称“拜脚尾饭”;子孙在旁边烧冥镪,称“烧脚尾纸”。
在搬铺之前,死者的家属开始在家门口播放丧乐,一般播放一整晚,这是俗称的“闹丧”。
据说以前闹丧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死者生平,二是叙述快乐之事,前者是用以哀悼亡人幽灵,后者是为了宽慰孝亲。
【3】但是现在只是简单的播放丧乐,向四周邻居传送家里有死者的信息。
报丧:闹丧其实也是起到一定报丧的作用。
但是据老人所说,除了出远门在外的亲戚要用电话通知之外,其他的亲友都是互相转告而来的,一般不用特地通知,因为乡镇的人一般都住在相邻的地方,距离不远。
出嫁在外的女儿接到父母的死讯,应立即奔丧;并在通往娘家的岔口上就开始号哭,俗称“哭路头”。
亲友闻讯,赶赴吊唁,并给丧家红包。
丧事的红包与年节喜庆的包法不同,包钱的方形红纸沿平行于对角线斜向折叠,交给丧家时要说这仅是够买纸的钱。
丧家应回赠吊丧者一条手巾和两条红丝钱,亲友因将其红丝线缠在衣服的纽扣上,丧礼完之后,将衣服上的红丝线扯下来扔进河里,让其丧气随河流流走。
(二)入殓很多关于漳州的丧葬资料中都将入殓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洗钱”,为死者换新衣等。
一般丧家在完成小殓之后要请人在死者的铺前诵经,俗称“牵铺前经”。
诵经者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尼姑或长年吃素的“菜姑”【4】。
诵经时丧属围在铺前跪听。
"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
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
死者人棺大殓之前。
要先举行"辞生"的祭祀。
"辞上"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
若死者是虚诚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
祭时由"好命人"或请来的道士(俗称"师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
"辞生"是死者灵魂辞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
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多念"往生咒"【5】。
盖棺前丧属跪地,由执事(俗称“土工”)取出死者衣袋里的铜钱撒到地上让死者的子孙拾取,称“散手尾钱”。
此俗有的改为老人断气时将若干钱放入死者衣袋中,入殓时取出,由子孙按房头分,称“分手尾钱”。
然后执事将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由丧属按亲疏由近到远排成一列执线。
主事的道士或和尚口中念念有词,将执着的线由远而近逐节割断,意为生者与死者自此永诀。
接着,孝男孝妇将新的衣服、被褥、纸锭等塞入棺中。
如果以上东西尚不足塞满棺材,就以灯芯草填满,然后裹上地被,再覆上白布,称“天被”。
丧属在棺前燃香跪拜,执事将棺盖覆于棺上。
盖棺时一般要延请和尚或道士诵经做功德,为死者在阴间开路。
有的人家还请和尚或道士主持盖棺封钉仪式。
封钉前丧属备牲醴祭奠,称“祭棺”。
然后孝男孝妇绕棺材跪爬三周,再回到棺前跪拜。
道士诵《劝亡经》,执事在主礼人示意下开始钉棺盖上四角上的钉。
封钉的顺序是:男尸先左,女尸先右;先钉脚下,后钉头上。
最后一根棺钉不能全部钉入,要将钉头留在棺木外,寓意“出丁”。
执事一边钉一边唱吉语,如“一添丁,二进财,三子孙状元才”之类,祝死者的子孙兴旺发达。
封钉时丧属停止啼哭,按各自的称谓呼叫死者:“××,闪(躲避)钉啊!”。
(三)下葬棺材在埋之前,丧家手持香,绕棺材右转三圈,左转四圈,女儿将香插在路边,儿子将香插在装满米的罐子。
且死者的孙子手系蓝线,儿子媳妇手系白线,女儿手系青色线,百日后全部转红线。
(四)丧宴自人死到下葬,丧家要惊动和烦忧不少人。
葬后丧家必须以一定的礼节对这些人表示祝福和感谢。
殡葬归来,丧家要设宴答谢吊客和帮忙丧事的亲友。
丧宴的酒菜与平常无异,只是席上当有1碗“红糟肉”,寓意见红化吉,祝吊客和帮忙的亲友回家平安吉祥;宴席不上甜点,以豆干炒韭菜作为最后一道菜。
(五)百日丧后百日内,逢年过节丧家不办荤腥,由亲友馈送糕点。
丧后百日要举行祭奠,从此终结哭奠的仪式,古称“卒哭”,俗称“插花”或“做百日”。
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白龟粿回娘家做百日。
做百日时都要延请和尚超度亡灵,俗称“做功德”。
“做功德"必须请糊纸店制作精美的纸扎"灵厝",焚化给死者居住。
这种纸厝往往又比一般"尾旬"或除灵桌时焚化的纸厝形制大,而且更豪华富丽。
"灵厝"多为闽南民居"大厝"式样,也有楼房庭园式样的。
堂外有车、轿和人夫;厝内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堂上,也有仆役伺候。
厅堂、卧室内,精致点的,纸扎床柜、桌椅、被褥、花架、字画等摆设一应齐全,连窗格也有各种花样。
纸后内,各处都立有丫环奴仆,听候主人使唤。
俗语说:"百日内无应酬,百日外无丧。
"百日后可以理发、娱乐等,唯带"孝布"、扎孝绳、手尾钱等,还显著地表示着持哀的情结。
待到死者亡故满周年,居丧期止,才可以全部去除。
(六)对年死者亡故满周年,要举行隆重的祭祀,闽南称"做对年"。
届时普遍进行"除灵"、"请入龛"和"除孝"。
这一天的祭祀过后,将死者牌位和香炉由灵桌移到长案桌祖龛旁,将灵桌撤除,扔到野外。
撤灵桌的最好是属龙和属虎的亲友,这叫"除灵"。
死者牌位放入祖龛,与祖先牌位排在一起,今后一同享用祭祀,这叫"入龛"。
"入龛"时,从原祭祀死者的香炉取出一撮灰,放人祖龛前的香炉、原来的香炉弃之不用,所以也有将"入龛"一称为"合炉"的。
遗属佩戴一年的孝布、头绳等,这时可以全部取下,与金银纸一起焚毁,这叫"除孝"。
遗属自此正式结束居丧期,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
女眷普遍头插"红春"花,可以参与红白喜事的应酬,过年过节可以蒸甜粿和裹粽。
丧葬习俗沿袭至今,很多都简化,甚至消失。
但是死者对于挚亲来说,是永远记在心中的。
参考文献:【1】尹成. 白事儿[J],新青年,2006(04)【2】佚名. 闽南丧葬习俗[J]【3】陈峰,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09),103页。
【4】万建中,汉族风俗史[M],学林出版社,2004(12),107页【5】佚名,漳州丧葬习俗[M],摘自闽南人网【6】陈阿珠,现今75岁,小学文化程度,在村里较有威望,常有人来请教婚嫁丧葬事宜。
08史本(2)班章巧玲080701207指导老师: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