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丧葬习俗
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讲义贵州民族丧葬习俗生与死是人生旅途的起与终,自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其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丧礼和葬仪。
贵州民族的葬式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葬俗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一、葬式弃尸、树葬、火葬、瓮棺葬、土葬、岩葬。
僰丧葬习俗的发展规律:从原始的简单葬俗向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葬俗发展弃尸树葬将尸体简单包裹后捆绑或悬挂在树上的丧葬习俗。
解放前,曾在黔东南部分苗族和侗族,以及黔西北的部分彝族中流行。
明代郭子章《黔记》:“黑苗……亦称短裙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黎平肇兴侗族目前还保留“婴儿挂葬”的习俗,即将未满月的婴儿尸体放置撮箕中,用白色或黑色的布盖好,也有的将其装在棺木中,然后送到村寨附近的林间悬挂或捆绑在树上。
火葬大多数贵州民族都曾风行过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的习俗。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恶魔缠身,只有通过火葬才能解脱其灵魂,并回到祖宗那里去。
黔西北彝族的火葬与贵州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在观念意识上有根本的区别。
岩葬岩葬是生活在喀斯特地区苗、瑶等民族独特的葬俗,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岩葬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因此,岩葬的分布以贵州范围最广、数量最多。
岩墓大致分为:岩洞葬、悬棺葬、岩墓。
岩洞葬:古代贵州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等族都曾使用和保存过此种葬俗。
葬址一般都选择村寨附近天然的洞穴或岩缝间的平台,并具有一穴或一台多棺的特点。
全省各地均分布得有。
悬棺葬:贵州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葬址多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
利用天然的洞穴、岩缝放置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出小洞,然后插入横木,再将棺材搁于横木上。
在贵州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黔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
明代田汝成《炎徼纪文》:“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岩墓:岩墓是指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
多数墓室门为正方形,以木板封闭。
贵州的岩墓多分布在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
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送火、偷猪、二次葬)

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送火、偷猪、二次葬)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
中国境内主要居于黔、湘、鄂、川、滇、桂等省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苗”时期迁入汉江平原。
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向南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及云贵高原等地。
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使苗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种民族文化在葬礼仪式上表现得更为显著,接下来专业人士就给大家谈一下,苗族人传统的丧葬习俗。
其一、上粮:上粮是布依族举行的一种祭奠仪式,死者所有女婿都要为老丈人会岳母“上粮”。
上粮是用的“粮”多用酒和钱替代,传统习俗认为,为死者上的“粮”越多,死者在天上就会越富裕。
上粮时,当魔公念到“上方(死者)开条子来啦!大姑爷许上三百五两银子的粮”,大女婿便连忙道一声旱涝无收的话,地上一枚铜板或一杯酒,钱被魔公收了,酒便当场喝了,如此反复四五十次或上百次,有经验的女婿上粮前,会提前准备充分的零钱以免出丑,其二、下唐:下唐是把灵柩放入墓穴后举行的祭奠仪式。
当灵柩在墓穴内放正后,由长子带领孝男孝女把孝襟卷称布兜,依次从灵柩尾端向头端爬去,前来帮忙的亲友会往兜里抛土,据传这是为死者“送行”,如果认为某孝子在死者生前不孝,人们会不顾一切用泥土猛砸其背,以表示对不孝子的惩罚。
其三、开路:开路是布依族加祭仪式后举行的一项祭奠仪式,开路仪式由魔公主持。
主持“开路”时魔公要唱“开路书”直到天亮,所唱内容为死者生前经历的事。
开路每送一程就要说出一个地名,这对研究布依族祖先迁徙的路线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开路仪式结束后,要敲九下铜鼓,同时在灵房上插个洞,让死者的灵魂上天。
其四、加祭:加祭仪式是等吊唁的亲友散去后,死者的至亲举行的祭奠仪式。
举行加祭仪式时,要先摆好猪头、酒芭蕉等祭品,然后由有学问的人作祭文,全体亲属解开孝帕,西端拖地,跪于灵前,同时还邀请识字能歌者在灵前表演节目。
其五、冷尸:冷尸是布依族对死在外乡人的俗称,冷尸体如果是小孩子,要立即埋掉。
浅谈苗族殡葬风俗

浅谈苗族殡葬风俗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其中殡葬礼仪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苗族的宗教信仰、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特色。
一、苗族对死亡的认识在苗族的世界观中,人们的生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肉身,一种是魂灵。
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人的灵魂会消失,而是会回归祖先的世界。
苗族认为,对死者的爱和尊重是人类道德情感的表现,因此对死者的安葬礼仪一直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苗族的殡葬习俗1、净化祭礼苗族殡葬习俗的第一步是净化祭礼,目的是为了祛除灵魂的不洁,使其能够去往祖先的世界。
在净化祭礼中,由家族中的男子负责吹唢呐、打锣敲鼓等音乐表演,女子负责扫地净化、煮豆子等净化活动。
2、压身苗族的压身仪式是指将死者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棺材中,并在棺材顶部放置一个石头来保持敞开的状态。
在压身仪式期间,男子还会冲击大鼓,并进行丧童舞蹈等传统礼仪。
3、火葬在苗族的殡葬礼仪中,火葬被视为最高的礼仪。
在火葬仪式中,死者的灵魂会随着火化而升华,以便更容易回到祖先的世界。
在火葬仪式中,家族中的长辈会负责点燃火柴,然后将它们放入棺材中。
4、后事宴在苗族的传统礼仪中,后事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在宴会中,家族中的亲朋好友会一起享用美食。
这个宴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死者的灵魂能够顺利回归祖先的世界,也是对死者生前的缅怀和悼念。
5、扫墓在苗族文化中,扫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仪式。
每年的祭祀期间,家族中的亲人会回到故乡墓地,扫墓、祭祀、供奉祖先,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致敬。
三、结论苗族殡葬礼仪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反映了苗族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是他们对亲人境况的敬意和尊重。
殡葬礼仪是苗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苗族人传统的信仰、宗教观念、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等。
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是人们应该重视和努力去实践的责任和使命。
黔中丧葬习俗的审美意蕴——以黔中苗族丧葬习俗为例

、
一
方式不一样 ,男性要理发 、洗身、着 寿衣 , 大女 儿负 责包头 帕次女儿们 负责 穿衣服 和 叠盖 ,棺木由儿子媳妇负责 ;女性要洗 身、 梳戴 、 着装 ,仍然由大女儿负责包头帕次女
J D f f ] 负责穿衣服和叠盖 , 棺木 由儿子媳妇负 责。 遗体人棺一 用蜡水涂在棺材 内底 , 防
止浸水 , 然后把遗体装入其 中, 放在堂屋正 上方 ,头向堂屋左边 ,脚向堂屋右边 。 破竹 卦胆——用刺竹做竹 卦 , 用刀把刺 竹劈成两半 , 称之为 “ 破竹卦胆 ”, 说 明死 者 已经离开人世。 落气鸡—— ^ 、 死后 由家族中会念 “ 落气 鸡 ”词的人 , 手提竹卦 , 将一只小鸡在死 者 灵柩前活活掐死 , 给死者进行丧祭 ,这只鸡 叫 “ 落气鸡”。意思是担心刚刚离去的死 者 出不惯 “ 鬼饭”, 先用这只鸡祭给死者 “ 吃” 餐 ,同时告慰死 者从此 要 同鬼 一起生 活 了 ,别再挂念人间。 定安葬吉 日 ——请 阴阳先生 , 按照死者 的生辰与逝世的时辰算 出下葬的 日子。 妇 女哭孝 一一 老人逝 去的 当天和第 二 天, 家 中晚辈女性、寨临女性 、 亲戚妇女要 来 灵堂哭孝 。 守 灵一一 苗族 主要 以一个寨 子或几 个 寨 子组成一个鼓社 ,选有头人 ,定有规章。 当有人逝世后 , 要全鼓社每户一人参加晚上 守灵 , 无辜不到者 ,按照鼓社规 章处罚 , 指路一 由专 门的指路师进行 。 逝者安 葬 的前一天举行 指路 仪式。时间从晚上 2 3 点开始 , 第二天 I 时3 0分左右结束 。指路 师抱着一只公鸡 , 高坐在逝者棺材前 ,时而 诉说 ,时而唱说 苗族 “ 指路经”。 悼唁——安 葬 日 子确定 ,出山前一天 , 主人家提供亲戚朋友 的姓名 、 住址 ,有鼓社 头人派遣人员通知亲戚朋友前来悼唁 , 被通 知到的亲戚要送小费 以示吉利 。 一家亲戚就 是全寨子 的亲戚 ,亲戚悼唁 ,全寨人相陪。 悼唁人员进入主人家大门前要进行呜炮 , 妇 女先进孝唐哭孝 ,男人随后烧纸 、扣头。 出丧——按照出丧 日 单, 一般在天刚亮 出丧 。送丧队伍排序 :第一 , 次儿子持草垫 走在前 , 次儿媳打着火把在前照路 , 腰 间系 长服 ; 第二 , 寨众四人抬着木马在后 ; 第三 , 大媳妇 端着一升米列 四, 长子身挂弓箭,手 持大刀 , 腰间系长服 , 牵着黄牛列五 , 并边 走边唱念 , 抬棺列六 ; 送行的亲戚走在最后 。 打牛祭 祀一一 打牛祭 祀在不 同 的苗 族 中大致有两种方式 : 主要分为家祭和外祭两 种 ,家祭 即在家 中堂屋进行 的祭奠活动 ; 外 祭要 在外面 平坦 的地方搭一个 花房作 为祭 房 ( 又称 嘎房 ), 把灵柩抬到里面进行祭奠 活动 。家祭较 为简单 ,外祭较为复杂 。 安 葬一一 安葬地 点一般 有死者 家属选 定或请 阴阳先生选定。 招魂——安 葬完死者 的第二天早上 , 死 者家族 用竹制成 逝者半 身人形 架置于簸 箕 上,穿着衣服扮成逝者 ,吹奏芦笙从坟上接 回家敬供一天 , 接至堂屋门内外各有一位歌 师对唱歌词后才进家 。数次供餐 , 最后是招 魂。招魂结束后 , 送人形架到村外三叉路 口
黄平县苗族丧葬习俗

黄平县苗族丧葬习俗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
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
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路、出殡、入殓、退魂、服三、烧绳、禁忌等过程。
整容老人病危,命在旦夕,为方便照顾病人,将病人移至火坑边临时搭的简易床上(或地铺),亲房一同陪护。
将落气时,孝子以背靠或扶老人坐。
落气后,及时按摩亡者眼、嘴、手,使其瞑目、闭嘴、握拳。
鸣放鞭炮报丧,寨上人闻讯,相继前来帮忙、守灵。
沐浴托一男性长者去水井边取水,到井边先丢下几分钱,意为将钱买水,才舀水回丧家,待水烧温热后,孝子替死者象征性洗身,主要把脸部洗干净。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各擦三把至肚脐眼,洗尸者,如抓空气一样抓三把放入自己衣袋内,意为将“荣华富贵”抓回,不给亡者带走。
洗尸的白布帕,丢在洗尸盆内,置于死者在世时的床脚。
穿寿衣洗尸毕,给死者整容穿寿衣,寿衣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精心制成。
男性死者须剃头修面,穿长衫马褂,腰带置于腰上而不打结。
衣合拢而不扣,左襟在下,右襟在上,与在世人相反,谓之“殓衣皆左衽,结纹而不纽”。
头包六尺长头帕,足穿鞋袜。
女性死者穿百褶裙,上衣是最精致的苗族老年妇女盛装“欧善”(古盛装)。
衣襟着法与男性死者同,左手握一块雪白毛巾,戴金(银)手圈、耳环(忌铁、铜质),酷似要走客、赴会的样子。
整容着装后,置于堂屋的灵床上,头朝神龛,足向外。
灵床两侧置简易木凳,供来吊唁守灵者坐。
死者头旁,用菜油灯点,谓之“长明灯”,忌用桐油。
供桌上有饭食、酒肉、糖果奠祭死者。
不隐尸面,前来吊唁的宾主,随时可去瞻仰死者遗容,妇女们还往往看死者寿衣挑花绣朵的工艺。
女性死者的寿衣乃是她在生前的一件精美的艺术佳品。
报丧丧主请巫师择定安葬日期后,托男性青年,两人为一路,由近及远分头去亲戚好友家报丧。
现今多用电话通报。
报丧人无论天晴下雨,均须带雨伞。
每到一家不吃饭也得喝水才离去。
报丧内容为亡者的死期、享年、入葬日期等。
苗族丧葬风俗

苗族丧葬风俗1、报丧苗族死人实行上葬。
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
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
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灵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择日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
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4、下葬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
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
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扩展资料苗族葬礼接客礼仪: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
特别是娘舅( 或姑妈)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
娘舅( 或姑妈)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
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
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
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
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
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
凤凰旅游攻略网之湘西苗乡丧葬习俗

凤凰旅游攻略网之湘西苗乡丧葬习俗苗族在丧葬仪式中自古就有“闹丧”习俗,它蕴含了大量珍贵的苗族丧葬口碑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
关于苗族的“闹丧”习俗,早在唐代张的《朝野佥载》中就作了如下记叙:“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
”至明清以后,湘西各地方志更作了详细的描述。
如《乾州厅志·风俗志》(乾隆四年本)载:“(苗俗)初丧,举家绕白布于首,浼道土取河水浴尸,奏佛事,里党无论亲疏皆来坐夜,锣鼓喧阗,歌呼达旦,名曰…闹丧‟。
丧家设酒肴以待。
”《永顺县志·风土志》(乾隆五十八年本)载:“(苗谷)死则环尸哭泣,且歌终日即葬,无丧服。
”可见苗族“闹丧”习俗有着悠久历史。
据调查,苗族“闹丧”习俗主要有“说火把”、唱吊亡歌和“打绕棺”等仪式活动。
说火把”,苗族呼其为“已烂达”。
这是苗族“闹丧”仪式中最古老的习俗。
该项仪程安排在开吊的当晚举行。
届时,丧家在庭院里或楼门边燃起一堆旺火,火旁丝着舅方和丧家各自请来的礼郎(俗称“牙郎”),周围围满了前来陪丧的群众。
然后由双方礼郎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火把”的根源。
这是因为在出丧的那一天,未等天明就需由舅亲手执火把在灵枢前引路,一直奔向坟场。
而这一行动的内涵是什么,便构成了“说火把”的中心议题。
其实,双方的答辩都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在吟诵一部早已流传千古的苗族丧葬吊词。
它由《别了凡间,要去濮娘家》、《打扮好人,去濮娘家园》、《砍树搭尸床》、《你们是谁卵生蛋孵》、《这样才来开亲》、《火把的根源》、《盘问死因》、《门外火堆如何了结》、《火把怎么给》等九章共1100多行组成,全部采用对仗或对偶句式,每句三、五、七言不等,近似于骈体。
吟涌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给听众以庄严肃穆之感。
如答辩“火把”的根源一章,丧家礼郎问:我们认你们是根蔸,我们认你们是舅亲,你们要唱火把的根蒂,它如何起源?你们要说清“点火把”,它怎么产生?舅方礼郎答道:火把有源,火把有根。
屏边苗族文化

屏边苗族文化在中国56个民族里面,苗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屏边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是全中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
他们有很多特别隆重的节日。
标签:屏边苗族;花山节;婚礼;丧葬前言:屏边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906平方公里,辖6乡1镇,7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4个自然村,895个村民小组,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17个民族,总人口15.3万人,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64.18%,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1】。
屏边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婚丧嫁娶习俗、祭祀、传统节日、芦笙等器乐演奏、古老歌曲及苗歌演唱等方面。
1.传统节日--苗族花山节1.1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
每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
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
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
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等活动。
【2】1.2屏边苗族选择在正月初三到初五的“踩花山”。
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来到早早准备好的开阔场地上。
“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
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
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节日盛况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
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
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
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2.苗族婚礼2.1道听途说刚来到屏边,听同事们谈起屏边苗族抢婚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说:“在花山场上,如果“咪哆”(男青年)看上了“咪彩”(女孩子)就把她“抢”回来当媳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丧葬习俗
作者:傅通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年第07期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苗族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苗族的发祥地是长江下游。
上古之时,苗族曾向四面发展,到达黄河下游和东海之滨,以后逐渐南迁,聚居于祖国的西南和中南各地,于元、明、清之际,一部分还移居东南亚等地。
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
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
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道士相类,自成专业。
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到家来,为死者进行种种迷信活动。
苗族对青少年善死者,一般多轻葬、速葬,不讲究葬礼。
对于寿终正寝则特别讲究,丧葬礼仪复杂。
其中有临终前孝敬、整容停尸、报丧守尸、奔葬迎宾、祭吊、哭丧杀牲、解钩、出殡、择地而葬、敬供两神、引魂复山、开歌焚巾等一系列程序。
病人弥留之际,将病人从病榻移至堂屋一侧地铺上躺卧,让地神守护,称为停活尸。
族中中青年男子自动轮流到病人家中昼夜守护,做家务,病人子女不得离开病人身边,并注意病人咽气的时刻,以便向寨人报丧。
苗族一般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围着哭泣。
病人一落气,请巫师为其主持丧葬仪式,为死者沐浴整容。
沐浴水以井水为净,用完后一般都拿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泼掉。
沐浴之后是寿殓,即穿寿衣、裤、鞋、袜等。
寿衣寿服,一般在死者生前制备,忌双不忌单,并备有钱袋、粮袋各个,放在死者胸前,以便亲友吊祭时装吊祭粮钱。
死者若牙齿完整无损,要请巫师念咒,敲掉一枚门牙。
他们认为不敲掉死者完整牙齿一枚,死者灵魂将在阴间吞噬家中六畜五谷,乃至活人及亲友的灵魂。
报丧分为向内报丧和向外报丧两种。
向内报丧即用鸣炮、敲大鼓、奏哀笙或以哭声向寨乡友报告,乡人听到报丧信号后,即云集丧家。
向外报丧多数讲究每门亲友都要分头专派一使节去。
守尸多是寨人、族人中的青壮年男子参加,主要任务是给灵床祭位添焚香支,或为长明灯添油加芯。
奔丧、迎宾、祭吊是苗族奔丧中的高潮,亲友们都赙礼担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
迎宾中最为讲究的是迎接舅舅,出嫁子女要出屋跪地磕头迎接。
吊祭之日,由丧家媳妇及妯娌,站于灵床边放声大哭,表示哀思。
每门亲友来吊,他们都要大哭一场,一直哭到吊毕为止。
吊祭结束后,丧家要杀牲祭奠,有的地方认为亡灵上天时,需要牛魂顶破天门,才能上天会见祖先灵魂;有的地方认为,杀牲是让牛魂途中为死者亡魂排忧,弃摒一切邪恶。
所杀牛、马类一般为雄性,个别地方讲究与死者同性。
杀牲前要举行仪式,又由苗族巫师念交牲巫词,巫师念完头道巫词后丧家用新备的绳索把牲物从手圈中牵出来,交给巫师,让巫师念巫词交给亡灵。
停枢期间,由巫师用竹枝或树枝制成数双“金钩”相勾相套,放在丧家大门槛里,表示亡魂仍与家人有联系。
当尸体(灵柩)被抬出停尸堂时,停尸堂内所有人都须出屋,由巫师舀盆清水,手持芭茅草或刀,抓些祭奠香灰在手,口念巫词,做驱鬼动作,并用清水象征性地净宅,表示清除家中一切阴邪秽气。
然后解散金钩,表示人鬼分离。
出殡前又要由巫师主持悲壮的出殡仪式。
入殓前,先将棺打开,清扫棺内脏物。
清棺毕,由巫师用芭茅草扫腔驱邪。
入殓时,众孝子孝妇恸哭后出屋,巫师回屋净宅。
在出殡时,要由巫师念开路词,舞刀驱赶途中“饿鬼”不让他们抢尸。
土葬是苗族丧葬文化之主流。
苗族特别讲究选择干燥之地埋葬。
葬式有两种,横葬是头东朝西,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顺葬视风水山势龙脉而葬,讲究后山龙脉、左右山势和正前方地势龙宝(葬地正前方须面对一个突出山峰,视为龙宝)。
葬地由丧家自选,也有请巫师卜定。
动土造墓,要敬两个神,先敬土地神,苗语叫“秋两打”;再敬高山神,苗语叫“的嘎西”。
不敬土地神,尸体入地后保护不好,成不了龙神;不敬高山神,家财难保,子孙后代不能发迹。
敬土地神、高山神是自然崇拜意识的反映,都要由巫师主持。
下葬后,派人到新坟地接引亡魂回丧家受礼,承认为丧家祖魂,这叫“引魂”,或称“招魂”。
引魂一般在葬后三天或七天或十三天举行,次日再送启动亡魂回新坟处复山。
引魂复山也要由巫师主持。
除土葬外,苗族还曾流行软葬、风葬、火葬、崖葬等形式。
软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
苗族也曾经流行不讲究棺椁、不积土为坟、不树立标记,只是掘坑埋葬的软葬方式。
贵州贵阳、大定、安顺、遵义等地苗族,直到清代,人死后不用棺材埋葬,而是掘坑软葬。
苗族的风葬形式多样,大致有三类。
一是露棺风葬,将尸体入棺后,设置在葬井内长期停放,不急于封土等到尸体腐烂后,才去埋土,多用于那些年事已高,死不适事者。
也有采用地面停棺风葬的,将棺放到人迹罕至的深谷远林,任凭风吹雨打,多用于成年人不婚而无后者,突然暴病而死者。
二是棺风葬,将尸体装入棺中,将棺置于悬崖上风葬。
三是架棺而葬,利用自然树木架棺或人工撑架棺而葬。
火葬是我国古老的丧葬形式之一,也是苗族的丧葬习俗之一。
苗族火葬一般多用于非正常死亡者,如自杀、摔淹死、雷电劈死、蛇咬死、难产而死、患麻风病和天花病而死等。
这些人死后,都要聚柴明火焚尸于野。
焚尸后,或拣骨土葬,或就地挖坑埋葬,但都实行薄葬,不告亲友,不举行葬仪,不讲究棺椁。
崖葬是一种古老的苗族葬法。
这种习俗多流行于湘西、黔东、黔北、黔中、川南、川东南等苗族地区。
具体葬法有悬棺葬、岩墓葬、岩洞葬等,葬地多选在那些临江的悬崖绝壁或利用高于地表的天然溶洞置棺停葬。
祭祀习俗:苗族举行一种叫做“阿旺”的周年祭,在死者三周年的时候举行。
举行阿旺时,死者的至亲至友要杀牛祭奠。
为男性死者举行阿旺,由死者的兄弟姐妹负责出牛祭奠,为女性死者举行阿旺,要由死者的兄弟负责出牛祭奠。
牛祭要在黎明前举行,举行地点是村头,要事先扎好纸人形。
死者为女性,扎女人形,死者为男性,扎男人形。
牛杀后,便以牛身的每一部分煮熟,款待死去的人,同时由死者的族长代表生者致祭。
参加悼念活动的亲友,趁此机会举行聚餐。
据说,经过此种烧灵仪式,死者才能正式列入在年节享受祭奠的祖先行列。
历史上苗族崇拜多种神灵,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一般每户人家都在堂屋正对大门的墙上供祖宗神位和财神位,行医的人家还供奉药王神位,一块木板上放一个香坛或在墙上贴几张纸钱表示。
苗族人家的神龛,外人不得触摸,也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睡在神龛下。
家里六畜不顺,要杀小猪祭祖门神,称吃“敬门猪”。
吃敬门猪以同姓家族为主,夜深人静时,在主人家屋内举行,当晚一律不准讲汉话,否则必须重新杀猪,一切从头开始。
外来客人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可以参加苗族人家吃敬门猪,但应一夜不语,以免违禁。
吃了敬门猪后,一般要忌门3天,不准外人进入。
每年农历正月间,苗族人家都兴开财门。
开了财门后,门上都要贴些红纸,谢绝外人进入。
苗族人家还供有猎神位,称“能嘎”,于屋外石头旁、大树下或土坎下竖几块石头而成。
猎神位严禁人和牲畜踩踏,更不允许在猎神位处随地大小便。
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葬祭把活动都要敲牛皮鼓。
平时牛皮鼓都要挂放在养鼓人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禁止敲响牛皮鼓。
(编辑柴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