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族丧葬“七期”习俗
生死轮回中的转换——试析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

生死轮回中的转换——试析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
才旦曲珍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4
【摘要】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
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化的时空中,按仪式顺序依次展演分离-过渡-聚合的全部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待死亡的智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死亡打破平衡后,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总页数】8页(P107-114)
【作者】才旦曲珍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2
【相关文献】
1.鄂渝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中舞狮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J], 佘港;向勇
2.东北地区民间丧葬习俗仪式中的设计成分——以死前预设之仪式为例 [J], 张静
3.生死轮回中的转换——试析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 [J], 才旦曲珍;
4.乡村丧葬习俗中的舅家威权——以浏阳市社港镇丧葬仪式为例 [J], WANG
Zhihuai;WU Linming
5.彝族丧葬习俗中的祖先崇拜研究——以仪式和经籍分析为例 [J], 赵彦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651afe9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5.png)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第一篇: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夏吾交巴【摘要】由于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
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
本论文以鲜为人知的藏文资料及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藏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丧葬方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族;葬礼;起源;探析;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各民族的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各个民族的葬礼观念和方式等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具备了各自的风格、特点。
例如:印度人将骨灰撒入恒河进行二葬;我国藏族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喂给秃鹫,忌讳提起死人的名字;汉族人把身穿新衣置于棺材埋入土地,并起坟立碑;等等。
众所周知,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
现代学术界对天葬、水葬及土葬之起源及断代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也不乏误解藏文文献之学者。
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藏族各种丧葬方式的起源问题发表自己的管见,与同仁学者商榷。
最古老的葬礼——天葬天葬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丧葬方式,当今学者对天葬习俗提出了许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如有人把天葬看作是最残忍和最愚昧的葬礼,也有人将天葬具有环保意义的丧葬方式。
但对藏族文化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习俗作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笔者觉得有不妥之处。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 由此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藏族的天葬也是如此,当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藏文化的时候,既能懂得天葬的合理性,也能找到它的理论支撑点和人们可以相信的理论解释。
至于藏族天葬的起源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希解派后发展起来的”观点。
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

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
杜林渊;崔炜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8)003
【摘要】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极具特色,几乎存在了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藏族葬俗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葬式种类齐全的三大特点.藏族葬俗的形成受诸如民族信仰、民族间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种文化的反映.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杜林渊;崔炜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2
【相关文献】
1.浅论丧葬习俗的价值观--兼谈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特点 [J], 赵泽洪
2.黔中丧葬习俗的审美意蕴--以黔中苗族丧葬习俗为例 [J], 石恪
3.明清国家丧葬礼制与地方丧葬习俗初探——以广东广惠两府为例 [J], 何衡松;何
成
4.乡村丧葬习俗中的舅家威权——以浏阳市社港镇丧葬仪式为例 [J], WANG Zhihuai;WU Linming
5.陕西长武县丧葬习俗透视及与渭南比较——兼与陕西渭南地区丧葬习俗比较 [J], 方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奇特的葬礼——天葬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
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语中最为独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误解,清朝的驻藏官员们常斥责天葬为“无伦无理,残忍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类”(《卫藏通志》),皆痛恨至极。
还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这种葬俗。
当今的不少人同样把天葬视为不文明行为,或作为异闻趣事书之于报刊。
奇特、怪异、难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对天葬的看法。
如从人类社会的早期葬借(旧石器时代)考虑,则天葬与那时的弃尸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脉相承.但从藏族社会来看,则天葬的起源就显得复杂起来.根据历史传说,吐蕃的赞普止贡死后,尸体遗留人间,遂建陵墓.之后有了建造陵墓的习惯,吐蕃的历代国王都实行土葬。
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现在尚无资料可考。
另外,藏族人或居山区从事农耕,或居原野以游牧为主,或居森林以狩猎为主,因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文化,包括葬俗亦是如此.因此在谈到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说明时、空尤为重要.一些边远的游牧地区(如西藏东北部一带)自古实行‘弃尸葬法“,但与后世的天葬又有区别。
天葬的风行,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即后世的这种天葬源自于印度,恒同时又形成了地方特色。
《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葬俗时云:“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食+卜)兽。
”《智度论》(卷三):“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唐死人,诸鹫常来墩之,还在山头。
“藏文资料中亦多有“尸林”(又译寒林即弃尸之处,同于藏区的天葬台)的记载,其中八大尸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莲花生大师传》中有明载。
印度这种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与藏族的天葬类似.《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的葬俗有三种,那么这种葬巴是否与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创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从佛祖释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实行火葬.天葬可能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等学说,及舍身饲虎等故事,对天葬存在的合理性,在更高层面上予以总结,并对天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论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特质的丧葬文化

论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特质的丧葬文化摘要: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宗教前弘期和后弘期转折过程中先后存在火葬、石葬、墓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流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其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特别在80年代至90年代前后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的丧葬类型指以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为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
关键词:藏族;昂拉八庄;丧葬;文化一、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丧葬习俗文化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独特性。
然而,藏族文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据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传入西藏,经过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合力结合的多元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的背景。
1.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的环境生存法则安多昂拉八庄主要以农业为主,海拔平均约为3500米左右,主要组成的八个庄是昂拉部落、亚那东村、尕旦村、日扎村、扎巴村等村组成的一个庄。
李叁部落以要却村、罗科村、列见村组成的一个庄,措玉部落以如什其村、科沙塘村、李加村、娘毛村组成的一个庄。
除了尖扎滩部落以外,其他的部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庄,所以一般土葬和水葬是最合适的平民丧葬。
但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受其他信仰文化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及生死频繁的现实,藏族人深刻地感受自然轮回与生命运动的同时,也认识到要适应的自然环境,藏族祖先在生存奋斗中,首先面对的是青藏高原这样一个现实的自然环境。
人与人只有相互联系和共同拼搏才能生存,这种因自然环境所孕育的,“前因后果的民俗逻辑态度”是形成藏族特有的丧葬习俗的前提。
2.本教的灵崇拜灵魂、鬼魂等观念是宗教传授的核心意义,也是客观必然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
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
灵魂和其载体组成的人在生死两界自由穿渡,于是天神、念神、龙神构成了一个以天界、中界、下界为一体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给远古藏人设置了一个新的观念世界。
婚丧_精品文档

婚丧藏区旅游一直是多年来的热门,关于藏族神秘婚丧习俗及日常禁忌,我们还是需要了解的。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藏族神秘婚丧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神秘婚丧习俗一、藏族婚礼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
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
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肠;有的地方则抢姑娘的帽子、戒指、头巾等物(若姑娘不愿与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
如默不作声,或直言相约,则是愿意结交朋友)。
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
随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才能送聘礼,商定婚期。
如父母不同意婚事,青年男子可私奔他处,等说服父母后,男方只向女家送上奶牛、羊,便得到承认。
在有些农牧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
当男青年相中姑娘后,便请某人带酒、哈达等物前去说媒,女方同意婚事,则饮其酒,受其礼;否则,婚事告吹。
女方允亲后,媒人再次带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礼,聘礼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邻亲友议论。
送过聘礼,可根据男女双方生辰选定吉日,准备成亲。
也有的地区盛行由男女双方私下约定,出走成婚的习俗,但近年来逐渐减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携带酒、哈达等物(乐都地区则带一支系有哈达的箭)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是夜,女方家则为姑娘进行宗教洗礼,梳妆打扮。
有的地区还有骂媒人、戏婚使等习俗。
次日,新娘拜过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搀扶新娘上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随亲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
在新娘一行到达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路席,敬酒致意(玉树地区则举行交接新人马缰仪式,路旁横拉彩带,双方歌手以歌竞赛,若迎亲者唱不过对方,则敬酒致意。
直到最后说服,这才剪彩,新娘下马)。
当新娘来到门前,男方将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为媒人、送亲者献哈达,敬酒。
过渡礼仪视角下的藏族丧葬习俗——以四川省甘孜州宗麦乡为例

51撰文/周 措过渡礼仪视角下的藏族丧葬习俗——以四川省甘孜州宗麦乡为例文章以甘孜州炉霍县宗麦乡为例,试图通过范热纳普提出的“过渡礼仪”理论,从三个阶段即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逐一分析当地民俗仪式的结构,强调其心理、信仰等层面的内容,以解释其行为的意义。
“过渡礼仪”是一种考察和解释民俗事象的理论,由法国人类学家、结构主义的先锋、法国民族志学的创始人、法国民俗学大师阿诺尔德·范热纳普提出。
他指出,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变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所举行的礼仪,或者那些伴随或带来年、季、月变化的仪式,属于过渡礼仪。
并且他还发现,这种社会状态、社会身份的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三个阶段才得以完成,每个阶段都有其富有特征的仪式类型,第一阶段是与先前的状态或位置相分离,并以某种方式象征地隔断或分离的仪式为标志;第二阶段是行仪式者处于过渡阶段,他脱离了前一种境界,但尚未进入第二进阶,处于一种游离状态;第三阶段是行仪式者进入到新的状态或地域之中。
此次的调查对象炉霍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宗麦乡位于炉霍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83公里,主要从事牧业。
全村700多户人家,3500多口人,接下来本文将试图从“过渡礼仪”三个阶段分析甘孜州炉霍县宗麦乡丧葬仪式的内容、过程及其结构,主要以天葬为例。
52分离阶段维克多·特纳提到,分割阶段包含带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表现个人或群体从原有的处境——社会结构里先前所固定的位置,或整体的一种文化状态(称为旧有形式),或二者兼有之中分离出去的行为,故葬礼中的分离阶段应该是指人从原有的处境,即从有生命的状态到去世的这个阶段。
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分离阶段指人从有生命的状态到去世,再到灵魂脱离它世间肉体的这个时间段,此次的调查对象宗麦乡死者的分离阶段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当宗麦乡某人经过多方医治,仍无法摆脱死亡时,家人会在去世前将其悉心照料,尽量满足一切要求,而在临终之际,则会请一位高僧念诵经文。
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内容提要:本文试从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葬俗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藏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本教、佛教和汉文化等四种文化角度探入来解读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并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归结出藏族丧葬习俗所承载的四项主要社会功能。
【关键词】丧葬习俗人类学文化背景社会功能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还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
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
藏族的丧葬习俗作为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其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与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之间的结合是一个理性的历程,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
”(注: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118.116.115.)所以,必须把文化现象与文化特质纳入到文化整体中去分析探究,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一种习俗的产生原由、传承价值和社会功能。
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丧葬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与莫名的,而是与整个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形影相随。
它必然因能够满足本民族的政治、伦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会所接受并沿袭。
本文试用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来透视藏族的丧葬习俗。
一、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背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独特性。
然而,藏族文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
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传入西藏,经过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文化形成之前后,本教文化、汉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停歇地对其进行渗透与整合,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合力结构的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约定俗成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司
司
面 ’
、 ’
r - . , l
赉 ’
’
’
即 q 习 1 ’ ’
赉 1 9
1
’
‘
’
’ 考 ’
习 1 1 习 1 、 ’ 1
’
^ ^
’
r
- ,,
击
l a 司
5 i 日 1 q 1 2 0 1 2—1 2— 0 5
弓 1《 茸 气 ’
q 》
‘ ’
酋 写
7 3
9 ’ ’ q ’ 写 习 1 ’ q 蒉 习 1 ^ 若 , ’ 9 ’
司 ^
J 南 “ ‘ q ’ 习 1 ’ ’ 9 习 习 1 q ! 蔼 ’ ’ q 1
R
’ ’ ’ ’ 日 1 q 1
。 夕 气 输
’ { f 兰 : i ’ f : i ’ 毒 ’ ‘ ‘ 目 ’ ’ ’ ’ ’
’
^
_一
’ ’ = = j ’ ’ ’ ’
目 ’ 习 1 q 赛 1 ①
:
’
’
司
’
击
’
、 、
习 1 ’ ’
、 ^ \
习 1 ’
司 甲 蓟
“
’
!
’ 茂
’
j 赉 习 1 声 | _
| . 因 习 1
’
’
【 工 J
习 1 习 1 蒉 习 1 习 1
目 1 ’ 写 日 f = I ’
目 闰 司 蓟 q ;
’ r d ’ 司 1 ’ 珂
奎 日 闰 日 1 司
r d ’ ’
’
’ 善 ’ 5 j ’ 5 j ’ 气 5 3 目 ’ 自 訇 ’ 5 j 茂 ’ 5 j 赉 “ ‘ 司 ’ 苗 目 1 ’ 可 ‘ 劳‘ ‘ 佰 ’ 一 ’ 司 ’
1
吾 知 司 司
^
- 1
q ’ 司 ’
’
9
z 了 1
’一
’ 司
a 5 ’ 《 ’ ’ u 1 1
“ ’ 司
q
习 1
习 1
q
3 ; i ’ 百
’ ’ ’ 司
’
’
’ ‘ ‘ 司
曲
日 1
f a \ ’
司
’ 9
’
日 1
’
’ 若 ^ 9
’
’ 、
’
1 《
’
q 》 1 “
’ 1 ”
日 1
、
司 1
- 1
妻
日 茂 ’ ’
、
’
1
’ 习 1 司
9
’
’ 鼋 ’
磊 “ ” ’ 1
’
富
茂 ’
[ 璺 , 茂 、 气 卣 , 目 , 营 , 弓 耳 — K 8 9 2 . 2 2 [ 岗 - g , 5 蓿 , 弓 , ] A [ 荸 , 萤 , , 号 , , 萤 叠 1 ] 1 0 0 5 — 5 7 4 6 ( 2 0 1 3 ) 0 1 — 0 7 3 — 1 1
因 ’ 1
目
’
目
习 1
’ r - . 1 击 ’ ’ ’ ’
^ ^\ e ' N
’ ’ 1
’ ’
击
司
’ 司
’
1
帮
’
习 1 鼋
1 肖
’ ~
1
帮 1
1司 菩
’
1
√
’ ( 裔 ’
’ 习 1 1 ‘ q
萝
“
1 ’
’
f = l
要
 ̄ 一 习 1 5 J
1习 1 { 1 1‘ a q
茂
叠 i 1
司 ’
1
1
’ 1 “ 目 ’
“ 日 ’ 茂
’ ’ ’ 真 ’ 盆 ’ ’
曹
’ 蕾
’
~ 日
q
’ ’ \
1 訇 ~ ^
击 ’ 习 1 ’
司 q
’ ’
南 葡 ~ ~
’
闰 目
’ a 投 司
习 1 苦
① q 嚣 q 1 即豫 玎 1 首 日 1 司 习 1 稍篙 习 1 蜀
’ 9
毒 ’ q a 5
图
^
’
1
习 1
’
^ 日 1
目 1
司 司 司 芦 毒
’ 司
司
’
善
]
1 9 ’ ’ { ’ ’ 日 1 ’ 欢 9
’
’
日 1 {
’
习 1 司 习 1 ’
’ 司 ’ 审
习 ’ 舔 ’ 日 1
’ 习 1
茂 ’
’\
亘 习 1
目 1 ~ 习 1 9
赉 ’ ’ ‘
’
’ 司 ’
目 1 <
日 1 ’
’
” ①
’
’
茂
q f = l 习 1 ‘ \ 八
’
1
’
£ \ 击 习 1
’ 因 f = I ’
 ̄一
目 日 1 因
蒉
^\
“ q ’ 习 1 ’ 茕
f \1
’ ’ ’ ’ ’
蒉
~
’ “ ’
’ 《
’ ’ 习 1 ’
’
茸 嵩 ’ 1
茂 磊 a 5
’ 1
(
’ 目 1
习 1 ’
q
《 目 1 ’ ’
’ ’ 1
’ q 鼍 蓟 日 1 ’ 1茸
1 8  ̄ o o o o )
》《 q ; 茸 冈 ’ 》
1 ’ ’ 击 ’ 肉 ’ 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