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
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习俗藏族的丧葬习俗较特殊,分塔埋葬习俗比较特殊。
.火化.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而且等级森严,界限明确。
同时,选择哪种丧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后的高贵丧葬仪。
著名的活佛死后,除了大规模念经外,还应使用水银和水银“色拉”香料水.樟脑水.用藏红花水清洗肠胃,用樟脑水清洗肠胃,用樟脑水清洗肠胃.藏红花水擦洗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裹,穿上袈裟,放入灵塔中,保存尸体。
服务员的喇嘛每天晚上点上酥油灯。
灵塔有很多种,包括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塔等。
灵塔的不同等级取决于活佛的地位。
.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1.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讲,火葬也是一种高贵的丧葬方式。
具体方法是将酥油倒在柴火上,然后火化尸体,将骨灰收集到木箱或瓦罐中,埋在楼下或山顶.干净的土地。
坟墓像塔一样。
也有人捡起骨灰带到山顶,顺风播撒或撒在河里。
活佛受人尊敬,德高望重。
.喇嘛火化后。
骨灰放在金或银塔里。
当一些骨灰被放入塔中时,一些经典书籍也被放入塔中.佛像.法器.奇珍异宝。
这样的塔一般叫灵塔或灵骨塔。
2.一种常见的埋藏习俗,也称为天葬藏族,“鸟葬”。
用于普通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觉得天葬寄托着一种上升“天堂”愿望。
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天葬场,即天葬场,有专门的人(天葬师)从事这个行业。
人死后,将尸体卷起,将头弯在腿上,形成坐姿,用白色包裹,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
请喇嘛背诵超级经典。
在吉日,尸体将被带回天葬台。
首先点击“桑”烟导致秃鹫。
喇嘛读完佛经后,尸体由天葬师处理。
然后,秃鹫听到了声音,飞到那里,争先恐后地啄食,这表明死者没有罪恶,他的灵魂已经安全升天。
如果你没有被吃掉,你应该把剩下的东西捡起来烧掉,同时诵经。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不会伤害任何小动物,除了吃人的尸体“神鸟”。
天葬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
死者家属应在黎明前将尸体送至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尽量不要看。
3.水葬经济实力差.不能雇用喇嘛的人死了,或者死了.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们通常被埋在水里。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西藏的葬法

西藏的葬法
西藏的葬法,是指西藏地区传统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仪式。
西藏佛教律宗为主流,因此许多葬礼仪式都是根据佛教要求来安排的。
西藏的葬礼有很多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西藏的葬礼一般遵循“三日三夜”的规则,直至棺材被下葬。
早上9点左右,最接近家庭成员的活动者将所有准备好的葬礼用品放入棺材,然后把棺材封闭,最后由家庭成员在棺材前恭敬地拜礼表示最后的哀悼。
棺材被抬出家门后,家庭成员将拿出烛台、香火等神器,在棺材前实施佛教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敬重。
其次,西藏的葬礼一般有“葬法”和“贴面”两部分。
“葬法”是指棺材被抬出家门后,家庭成员会按照西藏传统习俗,携带烛台、香火、绸带、花蒲团等物品,随着棺材前行,实施佛教仪式,礼拜西藏大地神、五明佛、八荒至尊等神佛,以求得他们的庇佑,让逝者在天国中安息。
“贴面”是指家庭成员在棺材前点燃烛台,然后把绸带缠绕在烛台上,并点香烧香,聚集在棺材前,作恭敬礼节,祈愿逝者安息。
最后,西藏的葬礼还有“唱诵”。
“唱诵”是指家庭成员或佛教高僧在棺材前念诵经文,以供逝者的灵魂安息之用。
而且在实施葬礼仪式时,还会有西藏传统民歌和舞蹈的表演,给西藏的葬礼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色彩。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藏的葬法充满了宗教仪式的色彩,不仅能够帮助逝者安息,还能让生者安心。
西藏的葬法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西藏人民在生活和历史上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丧葬方式

藏族丧葬方式
藏族丧葬仪式历来被认为是非常神圣的,它也是藏民文化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礼仪。
在山南、东北藏区,每一家都会有一些特定的礼
节来加以庆祝丧葬,但其基本形式也不同。
一般来说,这种仪式由尊敬的叔伯叔侄进行,并分别承担起各自
的责任。
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子是“安葬”,即把死者尸体装入棺材,
然后把棺材抬上坟墓。
接着,叔伯叔侄们就会把坟墓的土堆得整整齐齐,最后还要把一面供给死者的金钱放在坟墓前,以此表示尊敬。
在此之后,每一位亲友都要把火把洒到墓前,以示沙仁的精神最
终回归家庭。
此外,亲友也会给死者供奉水果、酥油、盐等,意在表
达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在丧葬仪式期间,叔伯叔侄会把死者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
放进棺材里,以表示死者终于回归家庭所属。
有的藏人还会把死者带
到家乡,因为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应该返回出生的地方。
丧葬仪式的最后阶段是“复声礼”,叔伯叔侄率先发出长鸣,然
后全体亲友会也会一起发出长鸣,以显示对死者的追悼之情。
然后,
叔伯叔侄就会把火把放到墓前,代表死者终于来到家中。
复声礼过后,叔伯叔侄们就会让大家回到家中,为死者举行接风礼。
另外,在藏民文化中,除了安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叫“佛
殊仪式”,即为死者供奉佛经,以示敬意。
在佛殊仪式上,所有的家
庭成员都会一起跪下,祈望死者的灵魂环绕家族的每一个人,以保佑
彼此的安全平安。
此外,藏族在丧葬完毕后,会把死者的一些物品送给家族,以传
递死者未竟之愿。
藏人还会送出一块普罗马耶,以表示死者离开了藏族,但灵魂仍旧永远留在这里。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的风俗习惯1、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
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2、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民族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4、服饰特色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浅谈三大藏区的天葬文化

浅谈三大藏区的天葬文化天葬文化是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藏族民族的传统葬礼形式,被称为“三大藏区的天葬文化”。
这一文化形式在藏族民众中广泛存在,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宗教意义。
首先来说说西藏的天葬文化。
西藏作为天葬文化的起源地,拥有着最为典型和广泛的天葬传统。
在西藏,人们相信人死之后,身体只是肉体的枷锁,灵魂会进入下一个生命,因此将尸体留给食腐鸟类食用,被认为是一种解脱与转生的方式。
天葬师是专门进行天葬仪式的人,他们将尸体改装成为供鸟类食用的排骨餐,然后在特定的坟场上展开天葬仪式。
这一仪式被认为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方式。
接下来是青海的天葬文化。
青海地处高原地带,相对于西藏的天葬文化,青海的天葬文化具有更多的地域特色。
青海的天葬仪式一般在密封的山谷中进行,仪式的进行需要天葬师精心准备。
在仪式中,天葬师会将尸体切割成小块,然后通过特殊的方式供食给秃鹫等食腐鸟类。
青海的天葬文化被视为连通地球和天堂的仪式,被认为是一种追求超脱和永恒的表达。
最后说到四川的天葬文化。
四川地区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天葬仪式,但在当地依然存在着一种与天葬类似的葬礼形式,被称为“地葬”。
地葬是以将尸体埋葬在土地中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将尸体供给食腐鸟类。
尽管形式稍有不同,但地葬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追求肉体和灵魂的分离,并借助自然力量的意义。
三大藏区的天葬文化都是一种以自然和宗教为核心的葬礼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对死亡、转生和超脱的思考和向往。
这种文化不仅是对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态度,也承载了对自然和宗教信仰的敬畏和追求。
不管是西藏的天葬文化、青海的天葬文化,还是四川的地葬文化,它们都是这些地区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反映了这些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目前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目前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有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
1.天葬:天葬是藏族人传统的葬礼方式之一,将逝者的尸体供奉给鸟类,通常在高山地区进行。
这被认为是一种供养生命的方式,也是一种释放灵魂的方式。
2.火葬:火葬是将逝者的尸体放置在火堆上燃烧,这种方式在藏族地区也很常见。
火葬被视为一种使身体净化和回归自然的方式。
3.土葬:土葬是将逝者的尸体埋葬在地下,通常在墓地或特定的葬地进行。
在土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祈祷来追忆逝者和祈求其在来世的安宁。
4.水葬:水葬是将逝者的尸体放置在水中,让其随水漂流。
这种方式在一些靠近水源的地区比较常见,被视为一种使灵魂融入自然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葬礼方式可能因地域、宗教信仰和家庭习俗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藏族人可能会选择结合多种方式来进行葬礼,以满足家族传统和个人信仰的需求。
1/ 1。
藏族死人的时候

藏族死人的时候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
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
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
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
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
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1、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
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
墓似塔形。
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
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
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
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
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2、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
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
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关键词]藏族;丧葬;文化。
摘要]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
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天葬(鸟葬)、塔葬、灵葬(灵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
由于历史、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这些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
一、火葬。
历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
朵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丧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丧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
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1]此外,这从有关文献对西藏历史上天赤七王死后“尸体像彩虹一样消失”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藏学专家土登彭措先生在其所著的《藏史纲要》中写到:“天赤七王进行火葬之后烟火像彩虹一样飞上天空之后烟消云散。
”2]《东嘎藏学大辞典》中也讲道:“苯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抓着头顶上的白色绳子,像彩虹一样消逝在天空。
”3]这里讲的“白色”的绳子,应当指的是火葬时冒出的烟。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不同意这一看法。
陈立明、曹晓燕在《西藏民俗文化》一书中即认为:“史籍中记述的天赤七王死后不留尸体在人间,像彩虹一样消逝在天空,实际上反映了藏族远古时代人死后‘弃之中野,不封不树’的野葬习俗”。
4]朵藏加和德吉卓玛等学者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之所以不见尸体,是因为巫师及卫士们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藏匿,以避免国王尸体被人们发现,而秃鹫则是将国王尸骸带到天界去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天神”。
以上看法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见解是不合情理的。
因为一个受人民敬仰爱戴的像神一样的赞普是不可能被“弃之中野,不封不树”进行野葬的。
在佛教观念还未进入藏地时,他们的尸体也不可能被运到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由秃鹫将其带至天界,因为当时藏族人的脑海里还没有产生把秃鹫当成天使般的神鸟的观念。
那么,应当如何解释“天赤七王”死后不见尸体、像彩虹一样消失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对他们进行了火葬。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丧葬方式。
然而,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兴盛,火葬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并为其他丧葬仪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为何呢?有的学者主张这是因为当时西藏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陈昌文认为:“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丧俗。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丧俗。
”5]然而,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讲道:“其他王统史籍的记载除了个别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内容,如海水干涸、长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着的各类动物等,则基本相同。
由此证明,藏族关于西藏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是神话和迷信。
”6]另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还引用了《贤者喜宴》中“众猴因食用果实而变成人,采集树叶当衣衫,如同野兽居森林,好像珞、门之人遍西藏”的记载。
7]历史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导致西藏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但西藏的东南部气候还是比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
因此,若说藏族的火葬习俗因木材短缺而改变,则颇令人怀疑。
事实上,西藏的土地与人口的比率也能说明这一观点是不确切的。
西藏素有“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之称,《西藏自治区概况》中写到:“西藏东南部林区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
林地面积165,789万公顷。
”8]虽然这是现代的记述,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西藏的森林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
在这样森林资源富饶的地区,怎么会因缺乏木材而改变自己神圣的丧葬习俗呢?况且我们已经谈到,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最先使用的葬法,因此更不可能因缺乏木材而改变。
那么火葬是什么时候开始淡出藏族丧葬史的?《新红史》中记载:“止贡赞普王心乱无缘,因与大臣洛昂战斗,逐被大臣所杀……政权逐被洛昂所夺……筎拉杰,此子成年惑杀死洛昂,继而往迎三兄,逐自波卧地区迎回恰墀,因登王位乃称其为布代贡杰。
并建青昂达孜堡。
”9]《汉藏史集》中记载:“虽在贡布色木布建立了第一个陵墓,但是没有安顿在此,这是建立陵墓之始”。
10]《东嘎藏学大辞典》中也讲道:“藏族历史上传说止贡赞普王被大臣罗昂杀害之后有了尸体,此后才开始建立了陵墓。
”此外,《西藏王臣记》一书在记述止贡赞普史事时讲道:“止贡以天绳被斩,死后遗体地上……筑墓于秦域达塘,是为筑墓之始。
”11]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即是藏族有陵墓之始,同时也是藏族火葬丧俗淡化之始。
罗昂夺位之后,没有把止贡赞普的尸体进行神圣的火葬,而是把尸体扔进河中,以此表达对赞普的蔑视。
并对他的三个儿子起名为霞赤、聂赤、恰赤,也是对他们三个的侮辱。
罗昂与止贡赞普之战并非是简单的夺位之战,而是宗教之战。
《西藏通史》中讲到止贡赞普与罗昂木达子比武是有原因的。
据苯教《俱舍音释》称:“止贡赞普的祖父们尊敬苯教法师,提供优厚待遇,他也效法。
结果使格辛们的权力膨胀,威胁到赞普的地位。
当时传言,‘没有辛苯发话,王不敢降旨,大臣不议事;不唱辛苯歌舞,君臣不歌舞’,最终导致大辛苯法师凌驾于赞普之上。
于是,大臣勒赞协等对止贡赞普说:头上帽子过大,会累得汗流浃背;美食吃的过多,也会引起反胃;听任别人的虱子爬到自己腿上,最后它会爬上你的头顶。
现在赞普与诸辛苯教师长权势相当,如果这样下去,到了赞普子孙之时,权力肯定将被苯教夺去,大概赞普不会下令杀死苯教师们,那么就请下令把苯教师们驱逐到边远地方去吧。
”12]大臣们这样反复陈述,使赞普也对苯教徒感到忿怒,并认为大臣们言之有理,于是希望留下护身苯教师,将其他苯教徒全部逐至边疆,灭除苯教。
在平措次仁先生所著的《西藏地方历史年鉴》中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
布代贡杰夺位之后,开始推行他的宗教观点,废除以前聂赤赞普时代的附体苯波,代之以止贡赞普的流苯。
在丧葬仪式上,他既不实行属附体苯教的火葬,又不实行民间流行的石葬,而是实行墓葬,但赞普和贵族的墓地比普通老百姓的宏伟得多。
正是因为藏王墓的建立,开始使墓葬的方式规范化、风尚化,逐渐形成了规模,从此以后火葬就逐渐走向衰弱,取而代之以墓葬,即所谓的土葬。
二、石葬、墓葬。
石葬是藏族最古老的丧葬法。
最早藏族祖先把亲人的尸体放在荒山野地让野兽来吃,后来感到把尸体埋在地里比放弃在荒野好得多,如此一来石棺葬开始慢慢盛行。
石棺墓是用石板、石块拼砌建造棺室的墓葬,藏族的石棺墓具有自己的特色,采取整块的石板砌筑成棺,每个壁是一块完整的石板,墓室没有底板石,直接建在坚硬的沙石上,墓口上封盖数量不等的盖板石。
石葬在聂赤赞普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这从地下挖掘的卡若遗址以及其他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霍巍在《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讲道:“现有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西藏石棺墓葬是西藏史前丧俗中最主要的丧俗。
”13]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藏族普遍实行石葬,如在藏族最早发祥之一的山南地区,其南部隆子、错那以及中部乃东等地发现了早期的石棺葬遗址;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也都发现了石棺墓。
20世纪20年代在藏北高原和西藏中部,近年来在拉萨、昂仁、阿里等地,都发现了吐蕃政权建立之前的石丘墓葬。
此外,《根敦群培著作》第三集中也提到“古代藏人死后尸体埋在地里,当时没有文字”。
14]到了止贡赞普时期更加盛行,此后又出现了藏王墓的丧葬习俗。
墓葬和石棺墓持续到后弘期。
由此可见,石葬是藏族祖先很久以前就使用的一种丧葬习俗。
墓葬主要是用于藏族王室家族,其规模宏伟,墓内的陪葬品也很多。
史书《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内罗网用珍宝满,殉葬华贵名声着。
”有人把墓葬等同于土葬,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在藏族的丧俗中,土葬一般用于埋葬那些得了麻风、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死去的人以及被刀砍死的人,是一种非主流的葬法。
那么,墓葬、石葬习俗是怎样衰微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陈立明、曹晓燕在《西藏民俗文化》中写到:“在土葬向天葬过渡期间,是多种丧俗并存,葬式无高下优劣之分;有的学者认为此间藏族曾普遍实行火葬,认为土葬与天葬之间的缺环应由火葬来衔接。
藏族丧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变革和宗教信仰的改变,与佛教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密切相关。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墓葬、土葬开始瓦解。
焦治平、陈昌文在《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中认为,由于藏族以畜牧为主、未形成入土为安的观念:“藏区多山的特点造成了可耕种农作物地区面积很小,加上海拔高造成的寒冷、低温,使这块土地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大量粮食,藏民族主要依靠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从感情上疏远了土地,以土为本与土地相依为命的观念未能深深植入藏族人的心中,入土为安的意识从未成为藏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土葬在869年的平民和奴隶起义后迅速崩溃的一大原因。
”其实,对土地的依赖和利用早在布德贡杰时期就已经开始。
《贤者喜宴》、《新红史》等书记载:“西藏七位智慧大臣之首是如来杰,智慧之事烧木制炭,从矿石提取金银铜铁,开垦荒地引导溪水,做犁轭把草场变农场,河水上造桥,耕种粮食从此而来。
”从上述可以证明,藏族祖先早已把土地看成是维持生命的最宝贵之物。
藏族祖先非常重视土地的利用,并与土地相依为命,因此把国王尸体进行墓葬、把百姓的尸体进行石葬(石棺葬)是有其合理性的。
英国学者麦克唐纳所著的《旅藏二十年》中则认为是由于冬季严寒难以挖掘墓穴之故:“因藏地冬季极寒冷,地冻如石,如欲挖掘坟穴,先须用火,将地面焚烧,而同时又极缺乏火柴,故以天葬为便。
”帕尔在其《西藏志》中也写道:“处置尸体最普通的方法,即裂尸于藏野,以飨兀鹰,其原因为土葬则地冻难挖,火葬则乏柴薪,水葬则污及饮水,故拉萨四周之平原,以及边旁之山谷,有数地,即划出专作鸟葬之用。
”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第一,上文已经谈到西藏森林的数量和人口的比率;第二,如果西藏的气候寒冷而不能挖土进行土葬,那么上文提及的吐蕃王朝庞大的墓葬从何而来,数不尽的石棺葬又从何而来?此外,生死没有规律,人死亡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冬季。
因此,土葬(石棺葬、墓葬)瓦解的主要原因并非地理自然因素,而应与苯教的衰败和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三、天葬(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