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

合集下载

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习俗藏族的丧葬习俗较特殊,分塔埋葬习俗比较特殊。

.火化.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而且等级森严,界限明确。

同时,选择哪种丧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后的高贵丧葬仪。

著名的活佛死后,除了大规模念经外,还应使用水银和水银“色拉”香料水.樟脑水.用藏红花水清洗肠胃,用樟脑水清洗肠胃,用樟脑水清洗肠胃.藏红花水擦洗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裹,穿上袈裟,放入灵塔中,保存尸体。

服务员的喇嘛每天晚上点上酥油灯。

灵塔有很多种,包括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塔等。

灵塔的不同等级取决于活佛的地位。

.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1.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讲,火葬也是一种高贵的丧葬方式。

具体方法是将酥油倒在柴火上,然后火化尸体,将骨灰收集到木箱或瓦罐中,埋在楼下或山顶.干净的土地。

坟墓像塔一样。

也有人捡起骨灰带到山顶,顺风播撒或撒在河里。

活佛受人尊敬,德高望重。

.喇嘛火化后。

骨灰放在金或银塔里。

当一些骨灰被放入塔中时,一些经典书籍也被放入塔中.佛像.法器.奇珍异宝。

这样的塔一般叫灵塔或灵骨塔。

2.一种常见的埋藏习俗,也称为天葬藏族,“鸟葬”。

用于普通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觉得天葬寄托着一种上升“天堂”愿望。

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天葬场,即天葬场,有专门的人(天葬师)从事这个行业。

人死后,将尸体卷起,将头弯在腿上,形成坐姿,用白色包裹,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

请喇嘛背诵超级经典。

在吉日,尸体将被带回天葬台。

首先点击“桑”烟导致秃鹫。

喇嘛读完佛经后,尸体由天葬师处理。

然后,秃鹫听到了声音,飞到那里,争先恐后地啄食,这表明死者没有罪恶,他的灵魂已经安全升天。

如果你没有被吃掉,你应该把剩下的东西捡起来烧掉,同时诵经。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不会伤害任何小动物,除了吃人的尸体“神鸟”。

天葬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

死者家属应在黎明前将尸体送至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尽量不要看。

3.水葬经济实力差.不能雇用喇嘛的人死了,或者死了.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们通常被埋在水里。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种丧葬方式。早期,藏族人民采用火葬,将逝者遗体以火化方式处理。随后,石葬和墓葬也逐渐兴起,这些方式通常是将遗体安置于精心挑选的石块或墓穴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葬成为了藏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丧葬形式,它象征着将逝者的灵魂归还给自然和宇宙。此外,塔葬、灵葬、树葬和水葬等也存在于族丧葬习俗中,每种方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丧葬方式的演变不仅受到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与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紧密相连。在宗教的熏陶下,藏族丧葬仪式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仪式和程序,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缅怀。这些丧葬方式共同构成了藏族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族的丧葬习俗强调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无论是最早的野葬,还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不断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以葬俗为载体首先所体现的行为标准是等级观念。

在藏区通行的五种葬俗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等级的烙印。

等级观念凭借丧葬仪轨统摄藏区民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

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生活的始终,因此藏族丧葬习俗更多地体现心理平复功能。

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

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

藏族的丧葬习俗拥有与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一个和谐的生存自然环境。

藏族的丧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

藏族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人类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

通过合理的葬俗,藏族不断调适自身生存环境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使二者相互不断的和谐,最终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众生拥有一个趋于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藏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在藏族人民的传统观念中,生死是人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其发生和结束都受到宇宙的支配。

因此,藏族民众常常将生命的结束看作是一种回归和轮回。

因此,葬礼仪式在藏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在葬礼仪式上,为逝者送别、消除丧家之痛,让亲友感受到生死不离的哲学思想是其中关键的一步。

此外,在临终过程中,家人及医务人员的护理和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体现了他们深厚的信仰文化和家庭观念。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及社区内的长者都会来到病人身边,为他们提供安静、温暖和关怀,另外,一些长者会讲一些故事和祷文以缓解病人的痛苦和恐惧,这些故事和祷文通常是关于轮回、生死等哲学主题的。

同时,还会给病人准备一些供奉物,如吉祥草、水、盐等,相信这些物品可以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像这样的临终关怀实践对于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是很大的。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医疗护理中不能忽视病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在我们的现代医学体系中,紧张快速的治疗过程通常会让病人感到沮丧和迷茫,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病人更多的支持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护和宽容。

其次,临终关怀实践也提醒了我们家庭和社区对于病人临终护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或离家,这样会导致在关键时刻缺少足够的支持和关怀。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关怀网络,为临终病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安全感。

综上所述,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很多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藏民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其中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在现代临终关怀实践中积极应用。

藏族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

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

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

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

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

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

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

墓似塔形。

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

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

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

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

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

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

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浅谈青藏高原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浅谈青藏高原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浅谈青藏高原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天葬是我国藏族人民中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丧葬方式,是藏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先民遗留给我们并持续传承的宝贵遗产。

认识和研究天葬是对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和信仰的重要方式。

本文试通过汉藏文献,简要论述天葬的仪式和相关禁忌,并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天葬这一文化现象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标签:青藏高原;天葬;起源;文化内涵丧葬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和研究一个民族的丧葬文化,是对这个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一种探索。

在我国藏族人民中,存在着火葬、水葬、土葬、塔藏、天葬等多种丧葬习俗。

其中天葬是在青藏高原地区最为独特也最为流行的一种丧葬形式。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最相适宜,同时“不需要花费人力财力去装殓,不占用一块尺寸荒滩旷野,也不残留亡亲的一星肤发骨片,更不会使灵魂依附在死亡了的躯体上难以转移;这对亡灵对后人均是最經济不过的礼俗。

”[1]一直以来,天葬在宗教方面的诸多禁忌和天葬场所的隐蔽性,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又因为这种神秘的丧葬习俗所蕴含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及其独特的葬俗葬礼形式,对外界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激发了人们探索其起源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信仰元素的兴趣。

本文试通过相关文献,简要论述天葬仪式,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浅析天葬习俗的成因及其文化内涵。

一、天葬的仪式和禁忌天葬并不是简单地将亡者的遗体送去天葬台供秃鹫啄食,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备且颇具内涵的仪式,且严格遵循相关禁忌。

藏区的天葬都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

天葬场多数是在离寺不远的山腰上,这些山腰都是较有名的。

有的天葬场有一块大而平整的岩石,有的天葬场仅是一堆石块。

天葬台四周经幡翻卷,把天葬台怀抱在中间。

每一地区的天葬场都有专职的天葬师(一般由僧人出任,且专司天葬)。

藏族人去世后,他的家人会把他的尸体卷曲起来,将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日送葬。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藏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富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丧葬方式也属于其中重要的文化传统。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主要分为火葬和天葬,不同的丧葬方式背后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信仰。

火葬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丧葬方式,通常是由僧人主持举行,具有较为庄严的仪式。

在火葬仪式前,先要用羊或牛肉制成的灵堂祭品祭拜祖先和佛祖,以求福祉和护佑。

然后,将死者遗体放入木箱中燃烧,焚烧的过程中,族人会哭泣、呼喊,并献上尽可能多的物品作为对逝者的祭奠。

一般情况下,火葬仪式会持续数天,并在较高的地方举行,以尊崇逝者。

天葬是藏族人特有的一种丧葬方式,多见于青藏高原一带。

天葬是一种被认为可以使人灵魂升天的仪式,通常由专门的吸尽师进行。

整个仪式分为三步:首先,将逝者面向青天暴露在高处,使其身体在自然的风吹雨淋的洗礼下自然腐烂;其次,吸尽师将腐烂后的骨骼制成小块,在经过咒语和祷文的仪式后,将骨骼投向天空;最后,骨骼坠落地面后,由当地民众将其割碎,并供奉给猫头鹰和秃鹫等鸟类。

这种不同于其他丧葬方式的天葬,不仅体现出了对逝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融合了藏族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信仰。

藏族人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天然地接受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并将天葬作为一种将逝者身体还归大自然的方式。

总之,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是颇具特点的,不同的丧葬方式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观念与信仰,而这些信仰与观念,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火葬到天葬,再到身后的灵魂的去处,每个环节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展示了藏族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包容。

通过这些方式和仪式,藏族人展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坚定信仰和对祖先、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死亡、自然和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

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

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西藏一直是旅游的圣地,不仅仅是它壮丽的景观,更是它独特的风俗。

西藏行第三篇讲一讲西藏的丧葬文化。

丧葬分为塔葬、木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土葬……塔葬又分为金塔葬、银塔葬、铜塔葬、木塔葬。

向前面第一篇西藏行谈到的达赖喇嘛(第6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没有灵塔)和班禅大师(第10世班禅大师为金塔葬)都是塔葬且分别是金塔葬和银塔葬。

就拿第10世班禅大师的塔葬来解说:10世班禅大师由于心脏病突发忽然圆寂,因此他的发体真身是经过更为严格的藏式技术处理(和印度的木乃伊作对比,活法真身是没有创口的,是不取出内脏的,不进行包裹的。

主要是脱水和藏药的渗透)。

据说,在他圆寂过后的3年内,僧人们为他剪过2次头发3次指甲。

整个塔分为塔基、塔阶、塔瓶。

塔阶通向的塔瓶安放的是等身塑像,而发体真身则与塑像背靠着背安放(在藏民家,夫妻是不可以背靠着背睡觉的,这有诅咒之意),因此,在跪拜或祈愿时,最好去灵塔后部。

木葬已经是古时的丧葬习俗了,是松赞干布时期大干布所能享有的丧葬规格。

目前,在藏区已经不采用这种丧葬习俗了。

简单地说,木葬就有点类似于内地古代贵族的丧葬。

火葬适用于大德高僧、得道活佛。

这种丧葬也是为内地朋友所熟知的。

火葬习俗会产生舍利(俗世中有人认为是结石)。

旧些时候(西藏还是农奴制的时候),一些贵族也会想要死后进行火葬,但是这种丧葬习俗价格十分高昂。

举行火葬需要大约300公斤的`酥油(酥油是过去,甚至现在藏民生活的必备物品),而这300公斤只有大贵族才承受得起。

天葬是藏民仍最为向往的丧葬习俗。

死者的亲属要在死者死后去询问活佛(自然活佛或转世活佛)死者需要在家停留几日,一般是3~5日。

就拿3日来说,在第4日凌晨1点左右,亲属需要给死者穿戴上死者生前最爱的衣、物,请背尸人以背靠背的背尸姿势,背往天葬台。

天葬台上由天葬师着手天葬。

天葬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解剖医师,对于服毒自杀、吸毒等人是不能予以天葬的,天葬师就可以通过解剖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3 Mar. 2012
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
赛措吉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天葬 原始的天葬是将死者遗体放置于露天 荒野,任鸟兽啄食。天葬是藏族较普遍的葬俗。当人 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 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 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 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送葬时,亲属 开始做出殡准备工作。先将裸露的全身进行捆绑。 然后装在新做的白布袋里。捆绑方法是将膝部靠近 胸前,手在脚前交叉,一起捆绑。或者将膝盖弄弯,绳 子捆于脚腕处,拉向后,把双手拿到背后,手脚重合 捆绑。第二天天未亮之前人们用木棒和绳子做的临 时架将尸体送往天葬台。此事只能男性参加,女性 只到死者家门口即停送。人们认为尸体被吃光意味
一、藏区葬俗类型 在藏区,人死后的埋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 献和考古资料显示,主要有塔葬、天葬、土葬、水葬、 火葬。这些葬法的不同,是以每一个人的经济和社 会地位不同而定的。总体而言,在丧葬方式中存在 着明显的等级性: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 流行的是天葬。另外,有些地方土葬的比例也很大, 夭折的幼儿盛行水葬等。 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 大活佛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 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塔葬体现和表 达了活佛、高僧大德者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向往,即 灵魂不灭,法身永在,佛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一般说, 历世达赖、班禅采用金灵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银灵 塔。灵塔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组成。从塔外的
土葬 土葬是藏族最古老的葬俗。藏文史籍记 载,吐蕃止贡赞普之子茹拉杰为其父建造了“第一 座陵墓”。“止贡赞普的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木,抛 进雅鲁藏布江中,最终在羌爷带堂建墓,这是赞普逝 世后最早修建的陵墓。”②又据《西藏王统记》载,止 贡赞普尸体出殡时,有苯教巫师参与主持。至吐蕃 王朝, 已基本形成丧葬祭祀的整套规则“, 其赞普死 ……乃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③ 于是有了西藏文献记载最早的墓葬。“但是近年来 的考古发现,却以确凿的证据表明,早在距今约三千 年左右的西藏新石器晚期,已经有了建立墓葬,埋葬 死者的习俗,大大早于传统的文献记载。”④“ (墓葬) 类型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⑤葬本来是藏族原始 固有的葬俗。但在盛行天葬以后,藏族人民则改变 了认识,认为土葬是最坏的一种葬法。按藏族人的 风俗,那些有重大罪恶之人及受刑而死的囚犯是不 能天葬的,只能埋入地下,这样他们的灵魂就不能转 世。患有麻疯、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患者的尸体,西 藏和平解放前法律不允许他们天葬或水葬,只允许 挖坑埋进土里,意思是灭其根种。但在四川、青海等 部分看,灵塔种类较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 木灵塔、泥灵塔,根据活佛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 用不同等级的灵塔。“在藏区,对施行塔葬的遗体的 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 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 这些粘满活佛血和黄水的盐巴叫做‘顿擦’,被藏族 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 赠送贵宾。还有将遗体放进同人体一样高的、四周 堆满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让细沙慢慢吸干遗体中的 水分,这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将遗体放置 在底下有火炉的房间里烘干,当然房间的地面上要 铺一层厚厚的特殊粉末,遗体先经过了特殊处 理———取出体内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遗体经过 防腐处理后,一些遗体还要贴上金片,撒满藏红花 和香料等。此后再给遗体整容、着装,移入塔中,长 期保存并供人膜拜。”①
关键词:藏族;生死观;丧葬习俗;天葬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03- 0082- 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迥然不同 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丧葬习俗也是如此。作为 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丧葬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 是偶然与莫名的,而是与整个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 形影相随。它必然因能够满足本民族的政治、伦理 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会所接受并沿袭。藏 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 其它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天葬、水葬或是 火葬等,无不讲究“中阴得道”之说,佛教的“万物有 灵”、 “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为, 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 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诠释藏族人的生死观,藏 区流行的葬俗比较来探讨天葬的特别意义及其对 藏族社会产生的影响。
摘 要: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一个人最终脱离人世及人生旅途的终结,丧葬形式既是社会 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藏族对生与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形成藏民族 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 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诠释藏族人的生死观,藏区 流行的葬俗比较来探讨天葬的特别意义及其对藏族社会产生的影响。
着死者已脱离人间,飞升西天了。否则会认为是死 者罪孽大,还要请喇嘛念经超度。天葬在牧区盛行, 各地都有专门的天葬场,一般设在高坡或山岗上, 有人专门从事此业。天葬这一葬俗的实质内涵,不 外乎是灵魂不灭论和佛教利他主义思想。这一葬俗 的产生和实行提供理论依据的,是龙树大师中观论 中的“人无我”和断除“我执”的思想,这种学说和主 张体现了平民的价值取向,所以很快为藏族群众所 接受。
水葬 水葬在《智者喜宴》中记载“: 萨南僧德、 德楚南雄赞、塞诺南德、塞诺布德、德诺布、德结布、 德珍赞等八位赞普被称为‘地德八王’‘, 地德八王’ 之陵建在河之中央,犹如雪山落在湖面之上。”⑥《藏 史明镜》中记载“: 止贡赞普的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 木,抛进雅鲁藏布江之中…”⑦其实,根据上述依据说 明止贡赞普时期已有水葬的习俗,地德八王时期是 河中建陵的开端。水葬是按环境条件在各种各样的 水中抛弃。譬如:黄河、长江、湖泊、海洋等,根据自己 的方便而行。在西藏,许多人认为水葬卑贱,只有对 乞丐、病人、或患传染病的死者才水葬。但在藏东, 大多数人都采用水葬。水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整尸抛入江河之中, 甘孜雅江扎巴地区奉行此俗。 二是将尸体肢解后再投入江河中,甘孜德格龚垭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