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重难点作业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含义,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并能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能够正确分类和识别各种角,学会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角的定义,锐角、直角、钝角的识别,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难点: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角的模型、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一套角的模型、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角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3. 课堂讲解:讲解角的定义,演示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并学会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4. 例题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跟随讲解,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1. 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2. 分类: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3. 度量: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量角器测量下列角的度数,并分类。
(1)30°的角(2)90°的角(3)120°的角答案:(1)锐角(2)直角(3)钝角2. 题目:判断下列各角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1)》(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1)》(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量关系,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 认识简单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关系、减法关系、乘法关系、除法关系。
2. 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数量关系,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2. 讲解新课(1)教师讲解数量关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加法关系、减法关系、乘法关系、除法关系。
(2)教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学会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重要性。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第页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并写出解题过程。
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数量关系,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五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对第五单元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包括但不限于: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小数等。
2. 练习课的内容以练习题为主,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对第五单元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练习题讲解1. 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图,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三、学生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进行自我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完成练习等,评价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的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课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80d56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8.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备课设计(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周长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材分析: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7课时二、课时教案设计5-1-1课题信息窗一:爱护花草备课教师课时1备课时间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周长的意义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008年的奥运会,将扬帆青岛,老师为青岛设计了花坛广场(出示花坛)看到这些花坛,你想说些什么?怎样保护这些花坛呢?今天我们开展一个保护花坛行动(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1.你见过花坛护栏是怎样围的吗?提出周长(板书)这个新名词2.什么是周长?(1)在教师提供的花坛平面图上任选一个花坛,用彩笔围一围(2)展示汇报,怎样围的?(沿着边围一周)(3)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围的?(4)小结:围的形状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是什么?(都是沿着边围一周)3.课件出示:(1)围一个花坛护栏,围得不到一周,还少一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容。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除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拿出了一幅图片,上面有5只小鸟和3个苹果。
我提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知道5只小鸟中有几只是苹果,我们应该怎么做?”2. 讲解:我解释说,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将5只小鸟除以3个苹果,得到了1余2。
我告诉学生们,这意味着5只小鸟是3个苹果的1倍多2只。
3. 练习:我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篮子里有12个橘子,我们把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拿到几个橘子?”4. 解答:学生们完成了练习题,我让他们分享他们的答案。
他们正确地用除法计算出每个小朋友能拿到4个橘子。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除法的公式:“被除数÷ 除数 = 商余数”。
我还写下了我们刚才解决的例题:“5 ÷ 3 = 1 2”,并解释了它的含义。
七、作业设计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果一个篮子里有18个苹果,我们把它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拿到几个苹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基本的理解。
他们在练习题中能够正确地应用除法解决问题。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仍然有些困难。
在下一节课中,我将继续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际问题来加强学生们对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还可以拓展延伸学生们对除法的了解,例如介绍除法的起源和应用,以及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数的概念,理解求倍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简单的乘法运算,对于倍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实际操作和练习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除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有2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小华比小明多几个苹果,引出倍数的概念。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如求5是2的几倍,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并解释除法的含义。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5.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每组有6个苹果,每3个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与交流中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学习方式,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解题策略;(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做一个猜数游戏。
我手里有2只小蜜蜂,盒子里蜜蜂的只数是手里的4倍,你知道盒子里有几只小蜜蜂吗?生:同学们回答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用手里的小棒摆一摆吗?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前摆一摆?生:摆解决问题的过程师:同学们刚才用摆一摆的方式验证了游戏的结果,看来你们上节课对倍的认识掌握的还不错,这节课呢,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生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知1.阅读与理解.师:勤劳的小蜜蜂在采蜜,同学们也没闲着,看他们在做什么?课件出示例题: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①自由读题,理解题意.教师:题中告诉了哪些信息?生答:师:谁能根据我们本节课的题目有创造性的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师: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生:摆小棒的方法。
师:除了用摆小棒的方法之外,我们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快点行动起来吧!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篇一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
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
平均每层有多少本?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
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1、想想做做9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
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
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
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
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
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⑵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三、全课总结四、作业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