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

合集下载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
个。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 刚宝箧式塔刹。
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
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一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南 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实
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 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 标志。
据介绍,姑嫂塔曾于清乾隆年间大修过,以后的修缮也有多次。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
北宋熙宁年间(1008年),因石湖东北面正对着泉州湾主航道的出海口岱屿门,控扼
泉州湾南岸,地势险要,故建水寨于此,以作军事上防御之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
年),侍禁傅璡在码头左侧建石构顺岸平梁栈桥“通济栈桥”,将海岸与海边一块巨石相连
接,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海岸码头”,并在巨石临海的斜坡上开凿多条石阶道路,以便装
的第二艘南宋海船,据考证,该船载重量为200吨,属中型远洋货船, 其载重量相当于唐代
“陆上丝绸之路”一支600至700头骆驼的运输队驮运的总重量。
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是内河码头,但处于江海交汇地段,是泉州港的重要门户。
五、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 为我国著名海外交
真武庙,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
3000多平方米。
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遗产点。

本文将介绍泉州22个具有代表性的遗产点。

1、清源山石窟:位于泉州南郊清源山一带,为宋代早期的佛教石窟,是福建南方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特点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一组石窟。

2、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区域,东起文化路,西至虎邱路,占地面积26.6万平方米,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佛教文化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3、灵秀山:位于泉州市区的东北部,是一座自然风景区,也是泉州的历史文化名胜区之一,山上有多个景点,如灵秀寺、千佛塔、南安岩画等。

4、开元洞:位于泉州市螺洲中心岛上,是一座岩溶地貌的天然洞穴。

开元洞内有大量的石柱、石笋、石帘等溶蚀岩石奇观,是泉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6、南安岩画:位于泉州市灵秀山南部的南安河畔,是一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岩画对象多为佛教题材,内容相当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7、永春四川驿:位于泉州市南部永春县西南乡四川村,为明代嘉靖年间的驿站,是永春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

8、以马内利教堂:位于泉州市区东南部的丰泽区草铺,是东南亚最大的天主教堂,在福建省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9、汉文化博物馆: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区域文化路右侧,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以汉代文化为主。

10、泉州海丝博物馆:位于泉州市区体育路上,是一座以海丝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展示泉州在海丝时代的商业文化和交通技术。

11、埕口古城:位于泉州市安海镇,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遗址,现存城墙、门楼、碉楼、街巷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2、浮桥遗址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南部的龙港区,是泉州市自然公园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木制浮桥,是泉州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13、安海古田会馆:位于泉州市安海镇,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僑乡会馆,建于清代中统年间,是泉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

14、安海曾厝垵:位于泉州市安海镇,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传统民居聚落,具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南派建筑特色,是泉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

刺桐城名词解释

刺桐城名词解释

刺桐城名词解释刺桐城,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

这一称谓源于泉州市的市树——刺桐树,也因此成为了泉州独特的文化标志和城市象征。

以下是对刺桐城的详细解释:一、历史背景刺桐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繁荣的海外贸易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旅行者前来。

他们看到泉州满城的刺桐树,便称这座城市为“刺桐城”。

这一称呼逐渐传开,成为了泉州的代名词。

二、文化内涵1.海洋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刺桐城承载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

这里的人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具有浓厚的海洋精神。

2.多元文化:历史上的泉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刺桐城文化。

这种文化包容性使得刺桐城具有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3.侨乡文化:泉州是著名的侨乡,许多泉州人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发展。

他们将刺桐城的文化带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刺桐城的文化内涵。

三、现实意义1.城市形象:刺桐城作为泉州的别称,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形象代表。

它象征着泉州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城市品格,是泉州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2.文化旅游:刺桐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这里的古建筑、古遗址、民俗文化等,都成为了游客们探寻刺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3.文化传承:刺桐城作为泉州的文化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文化。

对刺桐城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泉州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未来展望1.文化产业发展:刺桐城作为泉州的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开发潜力。

未来,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刺桐城的文化内涵,打造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2.城市品牌建设:刺桐城可以成为泉州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元素。

通过加强刺桐城的宣传推广,提升泉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泉州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

3.文化交流合作:刺桐城作为泉州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泉州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

一个是今福建福州,《隋书》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从此今泉州地域就在闽南确定下来。

但当时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唐开元六年(718年)才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随着唐代以后闽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的辖区屡有变化。

唐代北起莆田,南至龙溪,几乎包括闽中和闽南。

不久和漳州分治,北宋初又与兴化分治,据《岛夷志略》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至元间立巡检司”,所以宋元以后台湾又属于泉州辖区,泉州管了晋、南、惠、同、安、永、德七县。

清康熙间升台湾为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出永春、德化置永春州,所辖只余五县,而同安县还包括今厦门市和金门县。

辛亥革命后厦门从同安分治,地位上升,但历史上仍和泉州关系很大。

我今天所讲的泉州,并不仅指今泉州市境,而是指古泉州,也即是约等于今晋江地区(按: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的辖地的古泉州。

从千年来泉州的迁治和城市建设来看,州治呈现出由西而东,由北而南, 向海发展的特点。

北宋谢履有诗:“州南有海浩无穷”,海是泉州的生命线。

从物产来看,泉州虽山海并论,但有个主次,主是海。

历史上泉州曾是国际上最大的商港之一,今天依然是我国重要侨乡,离开海就谈不上这些特点了。

为叙述方便,我试解释几个泉州的别名来说明泉州的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温陵,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唐诗人韩偓称泉州气候,“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泉州世遗景点介绍

泉州世遗景点介绍

泉州世遗景点介绍摘要:一、引言二、泉州世遗景点概述三、泉州世遗景点详细介绍1.开元寺2.清净寺3.伊斯兰教圣墓4.泉州府文庙5.磁灶窑址6.草庵摩尼光佛造像7.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四、泉州世遗景点的保护与传承五、结论正文:泉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

本文将详细介绍泉州的七个世遗景点,包括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

一、引言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自古以来,泉州文化交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世界遗产共有七处,分别是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

二、泉州世遗景点概述泉州的世遗景点主要涵盖了佛教、伊斯兰教、儒家等多个宗教和文化体系,呈现了泉州文化交融的特色。

这些景点既有古老的寺庙,也有千年窑址,以及独特的摩尼光佛造像,反映了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泉州世遗景点详细介绍1.开元寺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 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 年) 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 年) 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 更名开元寺。

2.清净寺清净寺,又称圣友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净社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占地面积约2500 平方米。

3.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市丰泽区灵山伊斯兰教圣墓社区。

据传,此处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

4.泉州府文庙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学府街。

该文庙始建于唐代,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庙建筑,也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庙之一。

5.磁灶窑址磁灶窑址,位于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

磁灶窑是泉州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口,创烧于唐代,繁盛于宋元时期,以生产外销陶瓷为主。

刺桐古城——泉州

刺桐古城——泉州

东 方 第 一 大 港
•刺桐一名来自《马克波罗游记》。作为离开 中国前的最后一站,马可· 波罗在泉州逗留了 一段时间,这里繁荣的贸易、丰富的物产、 友好的人民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因此, 《马可· 波罗游记》第二卷专辟《刺桐城》一 章,向世人介绍他在泉州的所见所闻。
马可波罗 出航时的遗址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曾著《马可· 波罗到泉州》一文,归纳《马可· 波罗游记》 中关于泉州的记载。《游记》对泉州赞赏备至,在书中,作者记载“(离开福州) 到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 出名”,又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 里获得巨额的收入”。 历史上的元代泉州处在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游记》中说:“一 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德化瓷器物美价廉,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8个瓷杯。 专家介绍,马可· 波罗回国时,带回德化窑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意大利博物馆 还保留一件马可· 波罗当年带回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
1201李倩玮
泉山苍苍,晋水泱泱。泉州,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早在 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原始氏族先民在此聚居, 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进入青铜时代,泉州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数次中原人民的大规模南迁, 大量注入这片土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文化,大大地促进 了这个地区的繁荣。 马可· 波罗对泉州人是这样评价:“民性和平,喜爱舒适安逸,爱好自 由。”
丰富的宗教文化
泉州不仅是一个港口城市,更是一个文化名城。泉州被称 为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更有“宗教圣地”之称。历 史上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汇聚于此,多种 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 《马可波罗游记》中写到泉州佛教兴盛,,马可· 波罗说, 这里的“人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就指佛教信徒。 泉州现存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 教,印度教,犹太教,婆罗门教,以及世界上少有的摩尼 教。泉州共有宗教活动场所603处,宗教教职人员2871人, 宗教团体37个。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1.开元寺:福建省的佛教名刹,建于唐朝开元年间。

2.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介绍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3. 晋江古城: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4. 洛阳桥: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5. 泉州南安岩雕:以南宋岩雕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岩雕艺术重镇。

6. 清源山:福建省著名的道教圣地,是福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7. 祖师庙:福建省的道教名刹,是中国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祖庭。

8. 吕厝福建土楼:闽南土楼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

9. 岩头寺:中国南方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被称为“南方龙岩石窟”。

10. 台湾连江北竿岛: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综合体,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先民居址。

11. 大崎头:福建省最大的土城遗址之一,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清凉寺:始建于唐朝,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13. 成仙台:传说中唐代道士陈抟成仙的地方,是福建省文化名胜。

14. 万祥禅寺:建于金代,是中国禅宗的瑰宝之一。

15. 泉州安海古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建筑和风貌,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16. 西街:泉州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文化遗产。

17. 东湖公园: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是泉州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18. 龙港古城:明清时期的海港城市,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19. 泉州城隍庙: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是泉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0. 南安山:拥有众多的峰峦、瀑布和溪流,是福建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21. 河滨公园:位于泉州市中心的城市公园,有着美丽的江河风光和众多的文化景点。

22. 泉州丰泽妈祖庙:是中国妈祖信仰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福建省的文化名胜。

泉州的别名刺桐温陵的来历

泉州的别名刺桐温陵的来历

但后来人们在泉州市郊九日山东峰上发现有一个高大的宋代摩崖石刻字体粗壮有力。石刻内容大意是:有一个叫祖夷仲的提点刑狱(管理狱讼的官吏北宋淳化时所设)巡按温陵……这时是 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是北宋哲宗赵煦年号。它距朱熹生长的时代南宋相距百余年。这个石刻说明在北宋时泉州就已经出现了“温陵”的名称了。
温陵的来历
泉州古时候也叫温陵所以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 “温陵”一名的由来是怎样?泉州在什么时候开始有“温陵”的名称呢?现在还是难以肯定。根据泉州地方所记说是因为南宋时代理学家朱熹来泉州城北种竹建亭在这里讲学。这时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气却很暖和。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树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非常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代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泉州府志》的唐代人物传记中已有“温陵官员”一说这又说明了比北宋还早的唐朝泉州已经见到“温陵”的称号了。
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一、万寿塔(姑嫂塔)万寿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姑嫂塔”,“关锁塔”。

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

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

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

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

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

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

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

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

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据介绍,姑嫂塔曾于清乾隆年间大修过,以后的修缮也有多次。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1961年5月公布姑嫂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塔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六胜塔六胜塔又名万寿塔、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

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

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

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

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

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

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

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实业家凌恢甫捐资重建。

该塔1961年被定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今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介绍被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三、石湖码头位于古泉州南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半岛上的石湖码头,是古代泉州商贸的重要码头和海防重地,相传为开元年间(713-741年)航海家林銮创建,北距泉州城区27公里,呈曲尺状,南北走向,全长113.50米,曲体长70米,宽2.20米,高2.41米,为花岗岩条石顺海岸线砌筑而成。

北宋煕宁年间(1008年),因石湖东北面正对着泉州湾主航道的出海口岱屿门,控扼泉州湾南岸,地势险要,故建水寨于此,以作军事上防御之用。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侍禁傅璡在码头左侧建石构顺岸平梁栈桥“通济栈桥”,将海岸与海边一块巨石相连接,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海岸码头”,并在巨石临海的斜坡上开凿多条石阶道路,以便装卸货物,是11-14世纪泉州港水水转运和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

四、江口码头江口码头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办事处法石社区居委会,包括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形成于11世纪,是泉州16处海丝史迹之一。

该码头与海湾的石湖等码头等构成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反映了刺桐港空前繁荣时期独有的风貌。

2006年做为泉州港古建筑的一部分被批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兴古码头始建于宋代,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到江面,是石构斜坡阶梯式驳岸码头,以错缝式为主砌筑,局部作“丁字头”砌法,长34米。

文兴古码头处在后渚港通往泉州城区古通道的水陆交汇之点的石头街,是泉州的沿海重镇,货物主要集散地之一。

文兴码头作为当时泉州最为重要的几个码头之一,承担着船舶停靠,货物集散,造船修船和船员休憩等几个重要的职能。

1982年,在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宫埕前百米处发现了泉州的第二艘南宋海船,据考证,该船载重量为200吨,属中型远洋货船,其载重量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600至700头骆驼的运输队驮运的总重量。

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是内河码头,但处于江海交汇地段,是泉州港的重要门户。

五、九日山祈风石刻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

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景色迷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九日山现为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日山的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该寺左侧建有昭惠庙(通远王祠)。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九日山翻译金刚经,山上至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78处。

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12-13世纪的航海祈风石刻,计有10方,为中国仅有。

时间跨度为南宋淳煕元年(1174年)至咸淳二年(1266年),跨度近百年。

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的有3方,记载一年两季祈风的有1方。

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商贾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

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蕃舶,要靠风驾船。

来泉的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

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

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祀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为宋时商贸和国际间和平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六、真武庙真武庙,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

中轴线上有山门、拜亭、大殿。

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庙前有露庭,古榕蔽荫,微风习习,原为泉州一大胜境。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昌盛,当时可作为海神的玄天上帝也曾被利用来祭海。

从北宋到南宋前期,祭海是在法石的真武庙举行。

到南宋庆元二年(1196),在泉州城南“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顺济宫(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才被妈祖所代替。

法石真武庙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1983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

因此,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

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

在台湾,由泉州天后宫分灵而来的称“温陵妈”。

天后宫最早称天妃宫,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奏请,特封天后,天妃宫改称泉州天后宫。

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西边的金交椅山,距泉州城区21.4 公里。

窑场创建于唐末五代(10 世纪),衰废于元末(14 世纪中叶),是磁灶 12处宋元窑址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处,为宋元时期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外销瓷窑之一。

窑址范围约 15000 平方米。

2002 年至 2003 年经三次发掘,发现龙窑窑基4处和作坊遗址一处。

龙窑基均斜坡龙窑,其中Y2最完整,尚保存部分窑头、窑尾遗构,残长61.4米,宽1.55-2.1米。

此外还发现有窑门道、路面、柱顶石等遗迹、遗物。

作坊遗址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存有用于存放釉料的大缸6口,口径1米,分置三级台地。

出土了一批青瓷和酱黑釉瓷器,另有零星的绿釉器、青白瓷、青釉褐彩器等发现。

器型有执壶、罐、四系罐、双系小罐、水注、碗、茶盏、灯盏、盏托、器盖、小口瓶、轴顶碗(陶车零件),以及各式垫柱、支座等窑具。

适合海洋贸易的瓷器一般胎厚、质粗、硬度大,纹饰渐趋简单,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适宜长途运输。

金交椅山窑址出土的瓷器正是这类瓷器的典型代表。

金交椅山窑址中出土的军持,又称净瓶,本是佛教、伊斯兰教徒随身携带的必需储水物品,佛教、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刺激了人们对军持的需求,磁灶窑便抓住商机,大量生产这类物品销往海外。

军持造型独特,外销特征鲜明,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典型物证。

历年来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均有磁灶窑产品出土,磁灶窑产品在器形、纹饰上也反映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风格,体现磁灶窑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泉州府文庙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迹之一。

文庙位于市区繁华的商业区中心地段,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府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

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

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

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

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

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

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

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