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陆游诗歌研究述略_文学本位研究的范例与启示
释“能文”:钱锺书的诗性本位论——“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之范例

南方文坛
2021.2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释“能文”:钱锺书的诗性本位论
——“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之范例
夏中义
盖,然诗学确是钱生前倾注心力最沉潜、耗时最久
钱锺书诗学与学术史正名
远的专业,此亦史实。钱在 80 年代末曾撰 《作为美
学家的自述》,他说:“研究美学的人也许可分两
《人间词话》、朱著 《诗论》 在传播史上的影响因
子,明显高于钱的诗学?根因之一,拟是钱的述学
方式不适宜绝大多数受众的胃口。按理说,愿谈论
钱、愿解囊收藏钱著且择而披阅的读者大多意趣高
雅,其中不乏能直觉钱著的传世分量的学者颇想走
近其性灵。但问题是,钱著作为国学的现代峰值,
又酷似高耸于雪线之上的凛凛冰峰,你真敢爬么?
此书三分之二 ⑥),只能说它偏重“诗技”。这就是
说,在 20 世纪真正锲而不舍于“诗艺之学”(或“诗
性之学”) 几近纵贯一生的,唯钱锺书一人。这只
须 细 读 钱 1933 年 撰 《中 国 文 学 小 史 序 论》, 再 读
1948 年版 《谈艺录》、1958 年版 《宋诗选注》 序、
1979 年版 《旧文四篇》 及 1994 年增订版 《管锥篇》
钱作为饮誉世界的现代学术传奇,当不限于古
诗,自古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学”作
国古典文化和 20 世纪同时终结” 。
②
冠的第一人,也就未必无正当性。
典学的渊默精妙,还在其平生 (从青年到晚境) 始
为司职于诗的学问,在现代学界则按“技、艺、
终闪耀歌德式的旷世智慧,百科全书般的辽阔视
道”被划出“诗技”“诗艺”“诗意”三块。若曰王
年增补为五卷),均是标志现代中国学界在相应时段
【课外阅读】名家给我们语文学习的启示之钱钟书

【课外阅读】名家给我们语文学习的启示之钱钟书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结晶之一。
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钱钟书是既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又通晓西方文化,并能在其学术与创作中同时凸显古典精神与“全球意识的学者”,他既是中国人文传统所凝聚之人,又是中西文化的赫尔墨斯。
一、广博恢弘阔大的知识结构钱钟书是博闻强记,埋头读书的神话,他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被誉为文化昆仑。
第一、他有着浓厚的家学渊源,五岁开始跟伯父念书,通读经史子集。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生读一些“古文”名篇,背几首唐诗宋词者有之,但经史涉猎的少之又少,传统蒙学的精华已经被丢弃,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结构上往往“先天不足”。
第二、钱钟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
他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源于林纾译的英文小说,那时的钱钟书只有十一二岁,他把这些翻译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也因此有了学习英语的新动机,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读英文的原版小说,在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英语考试得了满分,这得益于他的大量的英文阅读。
后来学法语和德语,钱钟书都是从阅读小说开始,记得杨绛回忆说,学法语,钱钟书从十七世纪的作家读起,读到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的作品,因此通晓了一门语言,也了解了一国的文化。
其实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境,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优秀语言的集中体现,而当兮的语文教学,仍然将作品肢解、抽离、切割,语言已没有了血肉、情感和灵魂,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生命,也因此扼杀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三、钱钟书读了一辈子书。
读书笔记本就有五大麻袋,仅外文笔记: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的笔记就有三万四千页。
这种阅读和积累使得他成了博雅之士,在为学为文的根基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他视通中西,有极广阔的学术视野、知识修养和宏大理论抱负。
钱钟书并非仅限于“中西文学兼优,也并非仅对中中西方的文学文论有兼通的了解,他同时还对中西方的各种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史学、心理学,法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有广泛涉猎,他跨学科的中西素养深受瞩目。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谈中国诗》文意解读03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033.钱氏语言之妙钱钟书语言之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文也不例外。
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
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
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
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
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不可轻信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
略论钱鍾书的以诗解《诗》

略论钱鍾书的以诗解《诗》
沈岚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1
【摘要】钱锺书<管锥编>读<毛诗正义>,是别具一格的以诗解<诗>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探讨了钱锺书先生尊旧解而出新意的研究手段、设身诗境探幽发微和多诗合观及平行研究的方法.
【总页数】4页(P135-138)
【作者】沈岚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钱注杜诗》诠释方法略论 [J], 郝润华;段海蓉
2.黄生《杜诗说》与《钱注杜诗》关系述论--兼及钱注之得失 [J], 陈道贵;鲍恒
3.“钱鐘书”,还是“钱鍾书”? [J], 许锡强;
4.试论钱鍾书的人格魅力 [J], 晋爱荣
5.试论钱鍾书与解构主义 [J], 季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宋诗选注》的启示:一是诗史脉络的建构。
《宋诗选注》的81篇诗人小传,均注重从诗史源流的角度给诗人以评论与定位。
《容安馆札记》所涉300余家宋代诗人,更是相互勾连,初具一部“宋诗全史”的规模,特别是所论南宋诸家,更是呈现出较为明晰的发展脉络。
二是诗歌体派的认识。
宋诗体派繁多,举其大者有西昆体、晚唐体、江湖体、江西诗派、四灵诗派等。
钱先生在著述中,不但论述诗人个体与体派的关系,更关注“体”之特性与内涵,“派”之形成与影响,如其论“江湖体”的形成早于《江湖集》的刊刻,就是突出一例。
三是诗人风格的评定。
钱先生醉心于具体的文艺鉴赏,《容安馆札记》论及宋代诗人时,无不循其体例,先给予总评,再摘句分评。
诗人无论大小,风格的优缺点均加以品藻,揭示源流,论定特色。
这些断语来自钱先生直接的阅读感受,包涵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和诗学判断,具有无法替代的学术价值。
四是诗法艺术的抉示。
宋诗较之前代,积累了丰富的修辞经验,在技巧上更加讲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钱先生论宋诗,常常就其中的用字、造语、命意、属对、句法等,博引古今中西材料,连类比较,洞幽烛微,探寻艺术精髓,并总结、升华为带有普遍性的诗歌艺术论题。
五是诗学生态的关照。
宋代是一个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各领域均达到极高造诣的时代,相互碰撞、渗透,形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生态圈。
宋诗在这种环境中新变代雄,与其他领域密切相关。
钱先生论宋诗,就抓住了它与时文、绘画、理学、禅宗、方言等方面的关系,新意迭见。
六是诗集文献的考订。
当代学界,以一人之力全面考订宋诗资料者,钱先生可谓第一人。
《宋诗选注》已有部分文献考订,《宋诗纪事订补》则为宋诗文献整理的代表,《钱钟书手稿集》中也随处可见对宋诗作者、篇章、字句的辨讹证伪、考订辑佚,许多可为定谳。
以上种种,相互关联,彼此照应,涵盖了宋诗研究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世界,充分展示出钱氏宋诗学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

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内容简介:钱钟书除小说《围城》的创作外,一生致力于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上,他始终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名家名作也不放弃,以至有人说能受钱钟书的肯定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钱钟书也因此落了一个傲慢的名声。
钱钟书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狂傲吗?在钱钟书的一篇演讲《诗可以怨》,您将看到一个谦虚的钱钟书。
在演讲开始,钱钟书出人意料地讲了一个意大利的“他发明了雨伞”的笑话。
这个笑话是说:有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有事出门,路上突然遇到下雨,他碰巧拿着一根棍子和一块布,人急智生,用棍子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被淋得像落汤鸡。
他自我欣赏之余,觉得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
他听说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着棍子和布,赶到城里,到局里去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
专利局的职员听了以后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了个仔细。
钱先生讲这个笑话的用意,是向同行表明一种在学术问题上谦虚谨慎的态度,说是自己有点像那位孤陋寡闻的意大利乡巴佬,没有见识过雨伞,今天拿着棍子和布来撑在这里,是向诸位求教来了。
由此可见,有些人说钱先生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态度“狂妄”,“瞧不起人”,甚至很“尖刻”,这是不合事实的。
同样在这篇演讲里,您还可以看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另一面,比如他兼顾中西、打通古今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学者无一能比的。
(全文)往往谈到钱钟书先生的时候,我们单位的一些钱先生的晚辈、同事,都有这个感觉。
觉得不好谈,他那些东西很深,但是你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他的那些著作,包括他的那些选本《宋诗选注》等等,或者他的大部头的著作《管锥编》还有《谈艺录》这些,还有一些其它的一些文章,除了小说创作之外的那些文章,其实主要就是搞文学批评,就是对中国和外国的文艺现象文学作品来谈他的看法,来进行他的审美鉴赏和评判。
需要谈的东西很多,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想举他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叫做《诗可以怨》。
钱钟书论唐诗宋诗

钱钟书论唐诗宋诗钱钟书先生是一位文学大师,他对于唐诗宋词的研究非常深入。
他的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详细论述了唐宋文学的发展变化,并对唐诗宋词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分析钱钟书先生对唐诗宋词的看法。
唐诗的开创者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之作,也是开创者。
他在论述唐诗发展历程的时候指出,“唐代诗人的背景和现实要求,具备了文学最大的可能性,也因而产生了最伟大的文学艺术成就。
”他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它以诗为主要形式,而诗歌的创作和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
宋词的音乐美钱钟书先生也对宋词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认为宋词的创作和艺术成就在音乐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宋词多以音乐为背景,音乐是宋词重要的支撑。
他认为,“由于宋代文人的艺术审美背景和时代背景,使得宋词艺术以音乐美质量为标准尤为突出。
宋词中的音乐性、韵律性、节奏性、情感表现力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
”唐宋文学的联系钱钟书先生也注意到了唐宋两朝在文学上的联系。
他认为,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相互衔接,正是因为唐朝文学的典范和价值得以传承。
他认为唐诗宋词在写法、思想等方面有很多相对应之处,两朝文学的确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
古今文学的比较钱钟书先生也对古今文学做过一定的比较研究。
他认为,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价值远非其他文学作品可比。
他认为,唐诗宋词不仅在艺术上比其他文学作品更加突出,而且也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唐宋文学的现代价值钱钟书先生认为,唐宋文学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唐宋文学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而文学艺术的伦理价值也仍然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唐宋文学从历史上看很有价值,同时也是人们学习、欣赏、鉴赏的文化宝藏。
综上所述,钱钟书先生对唐诗宋词的论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唐宋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6期No16 2006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总第147期Sum No1147§学人与学术§钱钟书的陆游诗歌研究述略———文学本位研究的范例与启示吕肖奂(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中,有很多对陆游诗歌的成就、风格以及优劣之处的精到的评价和论述,这些评价论述对学术界更加深入全面研究陆游有很多启示;钱先生在研究陆游以及其他众多诗人时,采用的都是实证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新异,但却得出了令人信服、出人意料的论点;钱先生在研究诗人时,时刻关注的是诗人的“作品”,是作品的“文学性”,这是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为真正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范例。
[关键词]钱钟书;陆游诗歌;文学本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6)06-0063-06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中,对陆游都有很多精到的评价和论述①。
认真综合分析这些评价论述,会使我们对陆游诗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对钱钟书先生的诗学思想和评价标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使我们学到认知和评价诗歌的方法,学到怎样做文学的“文学性”研究。
下面就作一个尝试。
钱先生首先从成就与地位上论述陆游,指出陆游是诗歌创作的“大家”,是与杨万里一起如同“江河”一样“万古”②流芳的诗人,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清人杭世骏所云“子无轻放翁,诗文至此,亦足名家”,是比侮辱还要更甚的“谬恭”。
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当时就已经确立,而且得到了元明清至今近千年的考验与接受,这一点没有必要详细论述,所以钱先生在叙述中一带而过,但他批评杭世骏的寥寥数语,却使人们对陆游的成就和地位更加确信无疑。
钱先生对陆游的生前身后名的变化,与杨万里做了一个对比:陆和杨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大体相当,他们与尤袤、范成大都在“南宋时所推重的‘中兴四大诗人’”[1]158之列,当时都有不少追随者。
而在四大诗人中,杨万里的诗名甚至超过陆游,所谓“九州四海一诚斋”(王迈《臞轩集》卷十六《山中读诚斋诗》)。
《谈艺录》列举了当时推崇杨万里的人及诗句,如张镃、周必大、王迈、项安世等[2]121-122,446-447王迈对杨万里“倾倒之至,意中直不数放翁”,项安世“亦推诚斋空扫前人、独霸当时”。
陆游也自谦云:“我不如诚斋,此论天下同。
”[3]762但是他们在后世的声名待遇却十分不同:“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但远少于陆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来也数目不如。
”“放翁万首,传诵人间,而诚斋诸集孤行天壤数百年,几乎索解人不得。
”[1]158陆游在后世的声名远远超过杨万里。
这个对比无疑突出了陆游诗歌的长久魅力以及陆游的成就与影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自然有各方面的原因。
作家的生前身后名不同,是文学史上一个常见的现象,这涉及诗歌接受学的问题。
钱先生对诗人接受史更为关注,而对接受环境心理等问题显然没有过多的兴趣。
①②《谈艺录》《宋诗选注》二书论述较集中详细,《管锥编》较少较分散。
本篇以前两种为主。
原句:“放翁诚斋,江河万古。
”用杜甫《论诗六绝句》中语:“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
”[收稿日期]2006-03-20[基金项目]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目[作者简介]吕肖奂(1965-),河南灵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47期钱先生对陆游和杨万里的诗歌成就及特点所作的比较论述,已经成为经典,经常被人引用。
与杨万里那种“拓境宇、启山林”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相比较,陆游只是能够“铺锦增华”、“与古为新”的集大成式诗人。
如果以开拓性、创新性作为评价作家成就的最高标准,那么陆游不及杨万里。
“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
因此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节里只举出‘杨诚斋体’,没说起‘陆放翁体’或‘范石湖体’”[1]158。
陆游没有创造出“陆放翁体”,主要是他对前人的继承大于他个人的创新,他的诗歌不像杨万里那样个性突出,因此他在南宋并非扭转诗歌“转变的枢纽”。
从诗歌发展史上考察,他的贡献没有杨万里那样大,南宋中后期的诗歌,尤其是江湖诗派的诗歌,主要沿着杨万里开创的方向向通俗化、白话化发展。
如果没有明清诗歌的再次雅化,诗歌的白话进程肯定会提早完成,杨万里的影响也肯定比陆游更大①,但实际上传统诗歌的审美标准很难一时扭转,陆游的创新性虽不如杨万里,但他也不像杨万里那样远离甚至背离传统,因此陆游比杨万里更受传统、更受后人的接受,这是陆游在明清影响大于杨万里的重要原因。
陆游的最大特点是能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
陆游善于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他对前代的大小家数、本朝大小诗人的诗歌,都曾仔细阅读,悉心揣摩,然后或点铁成金,或推陈出新,取得比前人时贤略胜一筹的效果。
钱先生在《谈艺录》中列举了许多陆游在前人诗句上创新的诗句,尤其对“放翁颇钩摘皮陆诗中新异语”、“放翁沾丐本朝名作”做了详细地论证。
《宋诗选注》在注释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时,更突出了陆游这一特色:“这种景象前人也描摹过,例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耿氵韦《仙山行》:‘花落寻无径,鸡鸣知有村’;周火军《清波杂志》卷中载强彦文诗:‘远山初见疑无路,取经徐行渐有村’;还有前面选的王安石《江上》(指“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不过要到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这正是钱先生说的“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
“与古为新”在陆游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具体。
面对前人丰厚的文学遗产,如何继承、超越是宋代诗人一直努力探讨的问题,陆游的答案不同于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江西诗派,也不同于杨万里,他能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尽管这一步没有杨万里那样巨大,但是在诗歌史上已经是难能可贵。
钱先生指出陆游诗歌在题材、内容或主题上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陆游近万首诗歌,其题材不限于这两方面,但这两方面题材在《剑南诗稿》中的确表现得最为突出。
钱先生显然不太欣赏陆游第一个方面的诗歌,其主要原因是“放翁爱国诗中功名之念,胜于君国之思,铺张排场,危事而易言之。
舍临殁二十八字(指《示儿》),无多佳什,求如文集《书贾充传后》一篇之平实者少矣。
”陆游“爱国诗”中表现出过多的对个人建功立业的向往,以至于“功名之念”过于强烈,压倒或掩盖了其爱国情怀。
因此,其“爱国诗”远不如杜甫忠君爱国诗歌那样“挚厚流露,非同矫饰”,甚至不如他自己的文章那样“平实”。
钱先生在《谈艺录》的补订里对此有更为详细精彩的补充说明:“放翁谈兵,气粗言语大,偶一触绪取快,不失为豪情壮概。
顾乃丁宁反复,看镜而频叹勋业,抚髀而深慨功名,若示其真有雄才远略、奇谋妙算,殆庶孙吴、等侪颇牧者,则似不仅‘作态’,抑且‘作假’也。
”补订中对其“危事而易言之”、“自负甚高,视事甚易”、“文士笔尖杀贼,书生纸上谈兵”更是列举集中大量诗句证实,且颇带讽刺意味。
《谈艺录》对陆游爱国诗的缺点直言不讳,而他所总结的观点的确击中了陆游“爱国诗”的诗病。
50年代末,钱先生受到时风冲击,“在当时学术界的大气压力下,我企图识时务、守规矩,・46・①事实上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及其后,胡适、周作人等人直接将杨万里作为白话诗的源头。
2006年第6期吕肖奂:钱钟书的陆游诗歌研究述略———文学本位研究的范例与启示而又忍不住自作聪明,稍微别出心裁”[4]。
他尽力从陆游爱国诗歌中寻找优点。
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回溯北宋初年以后的爱国诗篇写作状况,指出陆游与其他爱国诗篇不同之处是:“他们(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
”陆游爱国诗篇中把亲自作一个战士驰骋疆场的决心表达得“淋漓酣畅”,这是前人同类诗篇中少见而且表达不够痛快的,甚至是杜甫诗歌“缺少的境界”,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陆游继承前人并有所开拓的“别开生面”的成就。
另外,钱先生还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
……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这两个优点与《谈艺录》所云多少有些背离,或者说态度、语气有所不同,让我们感受到“意识形态的严峻戒律下”[4]学者的进退维谷。
另一方面也看到即便是在“戒律”制约下,钱先生还能“别出心裁”,还有做学问的一丝不苟———仍然要找出大量的材料,仍然要通过比较得到切实可信的结论。
钱先生1988年《模糊的铜镜》———香港版《宋诗选注》前言中谈到这本书云:“它既没有鲜明的反映当时学术界的正确‘指导思想’,也不爽朗地显露我个人在诗歌里的衷心爱好。
”所以,这里与《谈艺录》有些差别的地方,透露出言不由衷的消息,但所言仍是大体有据。
对于陆游两大方面的创作,钱先生无疑认为陆游第一方面的艺术水平不如第二个方面,他确信陆游更“工于写景叙事”,而并不“工于”“爱国诗”。
陆游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也是其写景叙事诗———“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美备妙具,沾丐后人者不浅”。
这与建国后以至目前大多数人总是以爱国诗歌作为陆游最高成就的观点相背离。
钱先生把陆游的写景诗与杨万里同类诗作比较,以说明两人各自特色,指出陆游善于“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善写景”、“如画图之工笔”,虽然不如杨万里那样“新鲜泼辣”、那样“创辟”,但是也很有特色,很有成就。
“铺锦增华”、“与古为新”在陆游“写景叙事诗”中表现尤其突出。
钱先生还从陆游诗歌在宋元明清的接受历史的角度谈到这个问题。
陆游诗歌最受元明清人欢迎的,也主要是其“写景叙事”之作,而非“爱国诗”:“这两个跟他(陆游)时代接近的人(指苏 、林景熙)注重他作品的第一个方面(指爱国主题)。
然而,除了明代中期他很受冷落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个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
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和粹’的诗只算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