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究《晋灵公不君》课程教学设计
3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3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内容1.文本研读:《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
2.课外拓展:了解晋国国君的评选、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宗法与爵制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左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
2.理解“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哲学思想,掌握其在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与影响。
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了解古代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家族权力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文本研读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先通读一遍《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导读: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情节。
3.词语解释:解释不懂的古汉语词语(如“君不君,臣不臣”),帮助学生理解。
4.意象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理解来推知情节、描写人物形象。
2. 课外拓展1.晋国国君的评选: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晋国国君,晋国的继承制度。
2.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介绍晋国贵族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活动。
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4.宗法与爵制:解释宗法社会中的家族权力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介绍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针对《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2.统一测验:出题人为本学期的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的总编,由他出一份试卷,测验学生的成绩。
3.个性化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所做的研究和讨论,进行个性化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2.教师需要摆脱对于教材的依赖,鼓励学生仔细读原著并把故事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
3.课程内容应该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并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晋灵公不君》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累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指引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研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课假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有关读物、大视线三部分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有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适当,叙事流利,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亮,较鲜亮地表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课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 的辩证认识作为教课的重点。
“有关读物” 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册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批案例说明直书的难能难得,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传统。
“大视线”所选翦伯赞《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显的,文章对古代史册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必定量的文言知识累积,可经过工具书和讲解理解文意。
语法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认识,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挺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下手难点打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 以教师解说和学生自学相联合,重申文言文的朗诵,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特别是文言词语的累积,要能越过语言的阻碍,掌握作品所反应的思想实质和深刻内涵。
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过程:课前预习:仔细阅读课文及说明,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虑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一、导入:由回想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如《左传》、《史记》文学知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一样的见解:一种是它是解说春秋的一部史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春秋笔法《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十四》《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
(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二曰志而晦。
(隐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
(实录)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题解1、出处《左传》(《春秋左氏传》)2、灵:谥(shì)号。
《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3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
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
过程和方法目标:1. 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
2. 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
那么,几十年之后,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
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二)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一个人物的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晋灵公的行为。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这部作品,以及《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道”?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行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分析晋灵公的行为,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晋灵公的分析评价文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君臣之道、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③《晋灵公不君》优质教案

《晋灵公不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1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春秋笔法的内涵【知识链接】一修身名句1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2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二、文学常识简介一、作家作品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三、文体常识1.《左传》的编纂特色《左传》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著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
(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
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
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
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明确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为“古之良大夫”的表现。
2.引导学生从儒家“礼”的角度看待文中各个人物。
3.理解董狐“书法不隐”和赵盾“为法受恶”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一、经典纵览,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这部经典中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
什么是《左传》,它是春秋三传之一,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这段介绍: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更好地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
其中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也就是说,《左传》是《左氏传》的简称,是用来解释《春秋》的。
那么《春秋》又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呢?请同学们齐读: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经由孔子编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也就是说,《春秋》是一部史书,经由孔子之手编撰。
二、自读经典,赏析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中的事件,在《春秋》中就有叙述: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
1.大家在这个句子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时间(秋九月乙丑),人物(晋赵盾、晋君夷皋),事件(弑)。
大家知道这个“弑”的意思么?(杀?——以下犯上,臣杀君,子杀父)。
赵盾是谁?大家回忆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课文注释第9: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
2.赵盾贵为一国之相,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晋灵公被杀,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别找出赵盾和晋灵公做的事情,并用四字词语概括。
(2分钟)赵盾:
A.骤谏灵公
B.盛服将朝
C.善待灵辄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盾——敬君、敬业、爱民、恪守臣道
孔子认为:赵盾——古之良大夫
晋灵公:
A.厚敛雕墙
B.弹丸观辟
C.杀宰过朝
D.假言纳谏
E.患谏贼之
F.伏甲嗾獒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晋灵公——不君贪婪、荒唐、残暴
作者认为:晋灵公——不君(君:行君道,不君,不像个君主)
三、层层深入,探讨义理
1. 按常理说,赵盾这样一个“好”人,是“古之良大夫”,会不会做出“弑”君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那他有没有?请同学们齐读以下文段,在史实中找答案: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
是谁杀了晋灵公?(赵穿)
2.晋灵公如此“不君”,可不可以杀?
3.在我们看来,“不君”的君主就应该被推翻,但在当时,太史董狐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弑”的意思是以下犯上,如臣杀君,子杀父。
是批评的态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赵盾杀了他的君主。
而我们知道,赵盾不仅没有杀晋灵公,且晋灵公这么荒唐,就算是杀了也不为过。
为何董狐要持批评的态度呢?
4.既然不是赵盾杀了晋灵公,为何大史要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文段找原因:
(大史)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原因有两个:一是亡不越竟(亡:逃跑,竟:边境)
二是反不讨贼(反:返回,贼:赵穿)
面对大史的态度,孔子的评价是,请同学们齐读:
孔子曰:“···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
孔子的态度是:惜(可惜)。
孔子为什么感到可惜?
因为赵盾“为法受恶”。
既然孔子指导赵盾没有杀人,但是在编撰《春秋》的时候却没有将“赵盾弑其君”这个说法改掉,这是为什么?
(思路:你确实没有杀人,但是你也没有做得很好)
说明孔子心里有一套“做得很好”的判断标准——礼
在孔子看来,赵盾确实是古之良大夫,但是他在对待晋灵公被杀这个事情上没有尽到他作为正卿的责任,也就是贤良没有达到极致。
所以被史官冠以“弑”的罪名。
大家想想,赵盾作为一国之相,终其一生功名不计,仅仅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处理没有达到“礼”的标准,所以被口诛笔伐。
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真正十恶不赦的人,他们又将面对后世怎样的唾骂?
因此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这就是《春秋》一书对世人的劝惩目的。
它以什么为劝惩标准呢?(礼)
因此刚刚说,赵盾是“为法受恶”,这个“法”指的是?(礼)
5.孔子要求赵盾守“礼”,那么对文中的其他人呢?
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不像个君主,贬)
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鉏麑——忠信难两全而死(忠、信、义,贬)
提弥明——忠心护主而亡(忠、义,贬)
灵辄——知恩图报(孝、义,贬)
礼:五常:仁、义、礼、智、信
6.齐读以下这段文字: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大家思考一下:董狐所记“赵盾弑其君夷皋。
”是否违背客观事实?(是)
为何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
给大家看一段材料: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
以兹避祸,幸获两全。
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这段话选自我们课后的相关读物《直书》第二段。
大家快速对照注释,然后告诉我这段话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知实录之难遇耳)。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以礼法为标准的历史叙述笔法,已失去威严。
坚持这一原则,有可能找来杀身之祸。
董狐不畏权贵,不仅按照儒家礼法记录“赵盾弑君”,还将其公布于朝堂之上,显示出一个史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所以孔子称董狐为“良史”。
董狐作为一个史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体现了一种“征实”的精神。
“征实”的标准也是“礼”。
7.因此,我们要引出本课一个重要概念:春秋笔法。
请同学们齐读:
以合乎礼法为评价标准,以征实、不隐晦事实真相和劝惩为目的的历史叙述方式被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两个目的是征实、劝惩,评价标准是“礼”。
8.刚上课的时候我们用《春秋》的一句话导入,还记得吗?“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通
过《左传》的解释我们知道,赵盾并没有杀晋灵公,只是他的做法不符合孔子的“礼”,与晋灵公的死脱不开干系,因此被冠上“弑”的罪名。
类似的例子在《春秋》中并不是个例:
“昭公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弑其君买。
”
对此,《左传》同样记叙了此事经过:许悼公生疟疾。
五月戊辰,喝了太子止送上的药,因药力无效而去世。
《春秋》因此记载道:许止“杀死他的国君。
”,表示罪许止事君不周之过。
9.一个字,可以将作者对主人公的褒贬展示出来,这就是“一字寓褒贬”,也是春秋笔法的一个主要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