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八大题型汇总(教师)_安乡一中____龚德国
《外国小说欣赏》 虚构 第八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复习学案一.字词整理重点一: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1.事实是客观事实。
2.真实是小说对客观事实的艺术加工。
3.小说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往往是指心灵真实。
因而被称作“真实的谎言”。
重点二: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1.虚构来源于生活现实,但高于生活现实。
2.虚构隐含了关于社会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
重点三:这类小说通常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主题:1.反映现实社会生存环境的荒谬冷漠。
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和情感的破碎。
2.表现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
艺术特征:1.立足于丰富离奇的想象,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赋荒诞形象以深刻的象征意味。
2.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消减严肃的悲剧主题,举重若轻,更显主题的悲剧性和沉重性。
重点四:把握此类小说主题的方法。
1.判断情节是否不符日常生活逻辑。
2.抓住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描写对象。
3.整理各描写对象身上生发的情节。
4.根据对象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联系相关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特征。
(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注意作者的情感判断往往是否定、批判、讽刺等。
四.考点梳理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
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考点纠错】误把小说的故事等同于现实世界的事实;对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不甚了了。
不能很好把握小说虚构了什么、怎样虚构以及为何要这样虚构等问题。
【命题形式】这篇小说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请探究其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概括题(教师)_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_龚德国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概括题一、高考题型分析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在逻辑上属于归纳。
概括又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
概括能力是人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就特别注重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
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命题者在现代文阅读中纷纷设置各种各样的概括题型,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20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话说知音林非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
高考语文题题通(教师用) 目录 安乡一中 龚德国

目录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一)论述文选择题的做题方法(二)现代文阅读选择题的十二大“雷区”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考点分类解说第二章文言文阅读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一)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十类推断方法(二)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的二十方法(三)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四)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五)乌有先生历险记(详解版)(六)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总结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一)118个文言文实词(二)18个文言文虚词边记边练(三)古今异义词辑录(四)通假字辑录(五)偏义复词(六)固定句式及翻译(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解识记第三章古代诗歌阅读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一)不同题材的诗歌鉴赏1.山水田园诗2.边塞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抒怀诗5.送别诗6.思乡怀人诗(二)古代诗歌阅读常见题型1.意象型(诗中描写的人、景、物)2.意境类(意象+情感)3.表达技巧型和修辞手法4.炼字类5.诗眼类6.语言风格型7.对比鉴赏式8.情感主旨类9.观点品评类10.评价题型(三)古诗阅读答题技巧1.三步答题法2.十类题型答题示例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第四章名句名篇默写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64篇必背课文翻译、分析及检测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1.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汇编2. 2014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汇编3. 2013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汇编4. 2012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汇编5. 2011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汇编6. 2010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汇编第五章小说阅读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二)人物形象分析(三)环境描写的作用(四)情节类题型答题技巧(五)表达技巧(六)语言特色(七)段落的作用(八)主题类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公式化答题)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第一节传记阅读第二节新闻阅读第三节主要题型解题指导(一)人物传记选择题(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三)传记主观题常考的七种题型(四)作用类鉴赏题归纳1.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2.引用或涉及其他人物的作用3.选材的作用4.语句的作用题答题思路5.标题的作用6.次要人物作用7.引用的作用8.细节描写作用9.开篇语段的作用10.中间插入语段的作用11.结尾语段的作用(五)探究题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第七章语言表达和运用第一节正确使用成语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常误用的各类成语专题练习1.褒贬误用的成语2.不合语境的成语3.谦敬错位的成语4.两用成语5.张冠李戴的成语6.望文生义的成语7.语意重复的成语8.形近成语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1.褒义成语辑录2.贬义成语辑录3.不合语境的成语辑录4.谦敬错位的成语辑录5.两用成语辑录6.张冠李戴的成语7.望文生义的成语辑录8.语意重复的成语辑录9.形近成语辑录第二节辨析并修改病句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一)2007年—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练习(二)2013年高考语文病句选择题(三)2014年高考语病题汇编(四)2015年各地高考病句真题训练三.专题指导厅(一)知识要点(二)答题技巧(三)语法知识回顾(四)七种语病类型(五)速断语病“三部曲”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常见的13类语病句子模型第三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一)2007年—2015年全国高考卷真题练习(二) 2013高考语文真题练习(三)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练习(四)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练习三.专题指导厅(一)巧用“五抓”法,速解连贯题(二)用“五性法”速解高考语文连贯(句子的衔接)题(三)几种古代文体的连贯题解题技巧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19种“一致性”第四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及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一)2007年---2015年全国高考真题练习(二)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练习(三)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练习(四)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练习三.专题指导厅第一节仿写第二节语句补写第三节语言的得体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谦敬辞辑录第五节图文转换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一)2013年---2015年高考真题练习(二)2013年全国高考真题练习(三)2014年全国高考真题练习(四)2015年全国高考真题练习三.专题指导厅第一节图文转换题型答题技巧第二节图文转换题型例举四.能力提升屋五.知识积累库(一)高考说明中的未考题型(二)未考题型考点指导(三)未考题型专题练习第八章写作训练一.高考风向标(一)考点说明(二)题型示例二.高考真题坊三.专题指导厅(一)材料作文的特点(二)材料作文的形式(三)材料作文应对策略(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五)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述(六)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法(七)“比较式”与“关联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八)观点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九)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十)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十一)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写作示例(十二)名言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写作示例(十三)高考作文多角度立意示例(十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实例讲解(十五)议论文结构样式-----六字联珠式。
2013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章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章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一.常见的提问方式含蓄句子理解类型试题由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是常见的形式:①如何理解“×××”这句话?②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③请你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④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或者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⑤“×××”这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⑥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⑦如何理解“×××”词语(句子)的丰富内涵。
二.答题注意事项1.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②从表达上,要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
(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③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等。
④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2.两入手从“思想内容上”入手: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从“结构上”入手:①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的作用②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的作用③语句位于文章末尾的作用3. 三注意和三想到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标题(教师)___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_龚德国

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标题一、考纲解读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热点之一。
二、分析高考真题,探究命题形式(一)【高考真题回眸】1.(2009浙江卷) 《魔盒》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5分)2.(2010辽宁卷)《洗澡》(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8分)3.(2010年安徽卷)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6分)4.(2010年陕西卷)《保护人》(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5.(20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6分)6.(2011山东卷)《审丑》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7.(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二)【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1.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分析是否可以换标题】2. “××”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探讨标题作用】3“××”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答题思路: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⑵结合文本作解说。
⑶谈该特点的作用。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答题规范指导(学生)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1)

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答题规范指导一.常见的提问方式1.考查词语、句子作用的。
如“×××词语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艺术效果?”2.考查内容作用的。
如“作者写了×××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章写了×××景物×××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文章中详细叙述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妙处)?”“文章写了×××,用意何在?”“写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文章×××段描述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3.考查结构作用的。
如“本文在构思上具有×××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考查修辞的作用。
二.答题注意事项1.答题内容形式上先观点后分析。
2.内容表达要分要点来答题。
3.要从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来答题(除非试题只要求回答其中之一)1)从文章结构方面来答题。
这主要是从词语或句子的位置来考虑。
一般情况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基本上遵循如下规律,或者说,可以套用如下相关思路来答题(但只有这些空洞的词语是不能得到满分的,还要结合以上1和2答题)。
①句子在文章(段落)开头(第一段):或定下文章基调,为后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或思考,或是文章的中心,等等。
②句子在文章(段落)中间:或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或是强调观点的作用。
③句子在文章(段落)收尾:或起到升华、强调主题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画龙点睛,或引起思考,等等。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学生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阅读)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2.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2)地点(3)官职(4)人物(5)事件3.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特点:一是人物。
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二是官职。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
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
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解读示范一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
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1、人物:2、正面:3、事件:4、事理:解读示范二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八大题型汇总一、选择题解题方法有:(1)圈定答题范围。
(2)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注意选择题常用的几种陷阱: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时间、曲解原意、指代不明、逻辑错误。
(3)综合比较试题中的选项。
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二、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一)试题形式:1.文章围绕什么展开。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特点、艺术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二)答题角度:1.梳理思路:a.看标题:标题可以体现文章的线索.主体内容及思想主旨.b.抓线索:时间变化、物线、情线:c.分层次:注意行文转变的标志性句子;注意内容上表意县次的变化,如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
例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
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
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
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
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
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
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
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
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
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
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
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
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
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
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
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
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6分)挂钟里的时间每时每刻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手表里的时间鬼鬼祟祟地行走;项链坠、台历、玩具、电脑和手提电话的时间匆匆地行走;头发里的时间悄悄地行走;生命里的时间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人和时间相依相偎着行走,并引领人走到地老天荒。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瓷器的意味池莉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
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及时瓷器。
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团,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
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
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
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
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
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
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
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
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
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
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
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
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
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
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
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
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
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
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
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
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得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
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2.文章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常见的结构有对比、抑扬、虚实相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层层深入等三、文中重要词语理解(一)命题特点: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二)答题方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
道理等。
【高考回放】(200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湿湿的想念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
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