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DOC版

合集下载

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可持续发展

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可持续发展

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农机局2005年3月2日核定:邵铨伟校核:毛培新林其彬编写:叶扣乔参加人员:季伟忠张汉祥张杰王晓英乐正洪目录目录 (1)第一章概述 (2)1.2 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 (4)1.2.1 水利现状 (4)1.2.2存在问题 (6)第二章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思路 (8)第三章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 (10)3.1 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 (10)第四章实施方案 (11)4.1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11)4.1.1 工程措施 (11)4.1.2非工程措施 (12)4.2 优化配置的水资源有效供给体系 (13)4.3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14)4.4 水利行业发展体系 (15)第五章2005—2020年水利建设主要项目 (16)第六章建议 (18)第一章概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区、建设现代化新滨湖,到2005年,我区要率先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到2010年,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接近目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党100周年,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赶上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即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对照水利工作“三大任务”(防洪保安、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快建设,与时趋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全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水环境。

1.1 十五期水利建设主要成就根据《江苏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纲要》和《无锡市水利发展“二个率先”行动纲要》,十五期间滨湖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围绕纲要,围绕水环境改善,围绕水生态平衡,水利建设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十五期间为改善五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特大型城市,无锡市委、市政府“打太湖牌”,我区实现退渔还湖工程面积达3600亩。

2002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2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2003年)2002年,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市经济继续在较高平台上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14.1%;第三产业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达41.5%。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63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4413美元,继续列全省第一位。

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4∶55.2∶40.8调整为3.6∶54.9∶41.5。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00.85亿元,同口径增长23.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5%,超过上年2.1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6.48亿元,同口径增长30.9%。

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结构调整再现成效。

2002年夏粮播种面积为49.91千公顷,水稻播种面积为92.8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1.3%;油菜籽播种面积为27.79千公顷,累计新增经济作物面积3.6千公顷。

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4调整为5∶5。

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

全年粮食总产量96.29万吨,下降9.4%。

油料总产量3.79万吨,其中油菜籽3.74万吨,分别下降28.9%和29.4%;蚕茧总产量1117吨,下降5%;茶叶总产量4812吨,下降0.2%;水果总产量45753吨,增长8.6%。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6.21•【字号】锡政发[2002]166号•【施行日期】2002.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锡政发[2002]166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无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无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水平,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努力推进无锡的现代化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我市“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按照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要求,以“创模”为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素质为出发点,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资源及环境条件,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把我市建成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目标:从提出“创模”目标起至2003年,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并通过国家的考核。

二、主要内容无锡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主要任务以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无锡市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三年目标的实施意见》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环境现状,突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保护计划,十六项环境建设工程:(一)碧水恢复计划1.五里湖专项整治工程对五里湖实施“截污、清淤、调水、绿化”工程,到2003年底达到水质明显改善目标。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概况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概况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概况滨湖区位于无锡市的西南部,是于2001年2月成立的一个行政区,现区域总面积608.58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237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8个街道,常住人口约66.27万人。

滨湖区濒临烟波浩渺的太湖,拥有近百公里湖岸线,区内山水相依,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名胜众多,是吴文化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也是全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

近年来,滨湖区把握无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休闲度假、金融、房地产、影视动漫、工业设计、传感物联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全力把滨湖区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生态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高科技产业城、宜居城。

2009年滨湖区实现GDP428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73亿元,增长8%;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增长21%;工业纳税销售988亿元,增长18%;服务业纳税营销1075亿元,增长22.6%;到位注册外资1.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0元,分别增长10%和11%。

全区产业转型成效明显,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八个转型发展典型之一;一般预算收入逆势上扬,增幅列全市第一,经济社会继续在“模式转变、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滨湖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高追求,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全区各类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区有幼儿园25所,中心小学、直属小学14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2所(其中省四星级高中1所、省三星级高中1所),省四星级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高中4585人、初中10835人、小学25553人、幼儿园15098人,职教6666人。

全区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 控制基础设施走廊
中心城
• 城市性质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外 著名旅游胜地
中心城
人口规模
• 现状159万人 • 近期170万人 • 远期200万人
用地规模
• 现状140平方公里,88.0平方米/人 • 近期195平方公里,91.9平方米/人 • 远期195平方公里,97.5平方米/人
城市化水平 • 2005年60%左右 • 2010年65%左右 • 2020年73%左右
市域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体系 结构
• 构筑“多中心、开 敞式”市域空间发 展格局
• 培育由沿江城镇发 展轴、沪宁城镇聚 合轴和澄锡宜城镇 发展轴组成的“两 横一纵”“干”字 型城镇发展轴
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空间和等级规模
市区
空间结构
• 将洛社、玉祁作为重点 中心镇培育,承担中心 城功能扩散
• 在无锡与苏州、常州的 边界地区控制2公里左右 的禁止建设区,以避免 城市连绵成带发展
市区
〉2公里
〉2公里
市区
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的整 体协调、区域共享,提 高市区的整体建设标准, 如高等级公路、区域供 水、污水处理厂等
中心城
城市发展方向
• 南拓北展 • 东整西优
城市形态
• 星楔状
中心城
城市布局结构
• 形成“七片一带”的 总体布局结构,构筑 “山水城林”一体的 城市总体框架
• “七片”是城中、蠡 溪、东亭、滨湖新城、 新区、山北、锡北7 个片区
• “一带”是“Z”字形 的环太湖、五里湖的 自然山水风光带
中心城
• 中心城人口200万人,周边 城镇人口为31.3万人,乡村 人口为46.4万人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无锡市农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无锡市农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无锡市农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5.10•【字号】锡政办发[2002]72号•【施行日期】2002.05.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无锡市农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的通知(锡政办发[2002]72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市科协、市农林局关于《无锡市农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二年五月十日无锡市农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市科学技术协会、市农林局二00二年五月八日)为了更好地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完成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将江泽民总书记“农民富,国家兴,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的指示落到实处,特制定“科技强农富民”工程计划方案,内容如下: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富民为中心,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建立和完善科协系统“二网二地”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普及系列活动,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为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目标要求强农富民工程(简称3313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工作目标:组织1次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讨交流会;创建1个科普示范市(县)、区;召开1次农业科技“110"总结表彰大会;创建10个科普示范乡镇;扶植推广10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表彰10个先进农技协;推广表彰100个科技致富能手;完成300个农副业经纪人培训;完成3000人次的农村干部、党员的科技素质培训;完成30000人次的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育。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滨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滨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滨湖区部分行政区划
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12.22
•【字号】苏政复[2011]77号
•【施行日期】2011.12.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区划地名
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滨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苏政复〔2011〕77号)
无锡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将滨湖区胡埭镇阖闾湖山两居委会划归马山街道管理的请示》(锡政发〔2011〕39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同意将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阖闾、湖山2个居委会划归马山街道办事处管理。

行政区划调整后,胡埭镇行政区域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2.97万人,辖11个居委会;马山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64.22平方公里,人口3.56万人,管理14个居委会。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望你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社会稳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2002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2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月19日在扬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季建业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和2002年工作的回顾五年来,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五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中,国内生产总值上了两个台阶,1998年超过400亿元,2001年超过500亿元,2002年达到558.93亿元,与199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82亿元,增长6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万元,增长58.1%。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5.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48.1%;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85.34亿元,增长100.9%。

过去的五年,全市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稳步推进了国有企业、商贸流通、医药卫生、财税、住房、农村税费、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所有制结构有所调整,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亚星客车、扬农化工股票上市。

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

五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5.3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27.7%;实际出口29.3亿美元,增长76.9%;外经营业额2.6亿美元,增长310%。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9%。

过去的五年,全市城乡面貌出现重大变化。

五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45亿元,比前五年增长46.8%。

南绕城高速公路、京沪高速扬州段、宁通高速扬州段改造等相继竣工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宁启铁路扬州段、南水北调等工程相继开工。

扬州二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城网、农网改造基本完成。

建成了全市城域宽带网。

完成了江堤达标和引江河扬州段等重大水利设施。

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继续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滨湖区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6日在无锡市滨湖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区长朱渭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滨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关于2002年工作回顾
2002年,是我们面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积极有效开展工作,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绩的一年。

全区人民在中共滨湖区委的领导下,紧紧围
绕全年目标,真抓实干,团结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区预计完成GDP145亿元,财政收入22.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25.1%、30.4%。

农业稳定发展,全年上市蔬菜6万吨,粮油4.3万吨,荤食品2万吨,实现农副业总收入超5亿元,增长6%,完成农业结构调整面积7200亩,粮经比例调整到4.8:5.2。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完成工业纳税销售270亿元,增长27.5%,完成工业投入20.3亿元。

第三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三产纳税营销132亿元,增长52%,完成三产投入17亿元。

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好成绩,全区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自营出口1.2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8%、95%、20%。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进区游园人数820多万人次,接待旅游总人数3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1%、22%。

街道和区有直属经济完成工商两业纳税销售24亿元,国地两税1.5亿元,增幅分别达36%和27%。

城乡建设展示新貌。

高浪路等5条城市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和灵山文化广场、五里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园区建设所涉及的约52万M2各类建筑全面拆迁到位。

配合市重点道路工程拆迁和经济园区建设,在蠡园等9个乡镇(开发区)规划了占地2800多亩、总建筑面积近230万M2的13个农民住宅小区,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50万M2,其中13.9万M2的市道路工程拆迁安置房已全面交付使用,一批新的农民住宅小区正在逐步形成。

省道苏锡线新安段拓宽、马山东半山公路拓宽、硕放大桥和新安北桥引坡改造等一批道桥建设工程和年初确定的各项村镇建
设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结合拆迁安置房建设,规划动工了一批人防工程。

实施了河道清淤、畜禽养殖场限期整治和贡湖供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完成了河埒口地区35家企事业单位和6个居民新村的生活污水截污任务。

加强生态林带建设和村镇绿化,绿化任务超额完成,直湖港林带建设等3项绿化重点工程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5.4万M2的拆违拆临任务,组织实施梁溪路、青祁路“双拆”现场的后续整治和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区容区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更趋规范,房产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先导地位继续巩固,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新技术产品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区。

教育继续保持适度超前发展态势,布局结构调整成果显著,规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扩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新亮点,全年撤并各级各类学校23所,新创省级窗口学校4所,中等以上教育100%实现城镇化,在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就读学生比例达40%以上,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实施“三名”带动战略,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非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完成了区卫生防病与监督体制改革,组建了新的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病工作全面达标,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0万分之212以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继续提高。

继续加强环境卫生创建活动,创建了一批省级卫生镇村。

文体工作把握先进文化方向,阵地建设和活动影响面不断拓展,新建省、市级全民健身工程点23个,各类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雪浪镇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胡埭镇、河埒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亿万农民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大力开展了医疗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