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

1、题解:《石壕吏》中的“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介绍: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并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逾.()墙走邺成戍.()老妪.()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5、(补充)从表达方式上来分,是个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精讲点拨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人物:老妇人和官吏事件:官吏抓壮丁。)

2、差吏为什么在夜间“捉人”?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4、诗人对老妇人和差吏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的“夜久”“如闻”二个词语,各自反映了怎样的情形?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6、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习练评议

1、《石壕吏》中最能够表现老妇人一家为国做出极大牺牲的诗句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诗中老妇人和差吏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4、老妇的回答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兵役苛酷、战争惨烈、人民生活贫苦、战争破坏严重等。)

5、诗的结尾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同情、悲愤、凄凉之情。诗歌以浓厚的悲剧气氛结尾,悲愤之情绵绵无尽。)

五、复习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

2、完成《配套练习册》。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5课(石壕吏)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5课(石壕吏)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读文要求: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自行查阅资料解决。 2. 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关键词:安史之乱三吏、三别: 【二】课堂学习 导课: 关键词:唐诗郭沫假设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写作背景解说 指名学生解说,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指名学生解说:你认为哪些字词需注意字音或字形? 〔三〕泛读课文,读通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要点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或内容? 〔四〕研读课文,读出感悟。 问题预设: 1. 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2. 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亮对比的句子是: 4.说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5. 老妇的致词是一气呵成,跟差役没有关系,对吗?请同学们补充差役的语言〔补白〕。 6.老妇的致词从内容上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出层意。

〔五〕细读课文,读出人物及其情感特征。 要点提示:抓住人物在其所处事件中表现出的情感。 老妪: 差役: 〔六〕精读课文,读出文章主题。 要点提示:抓住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来概括。 〔七〕创新阅读 整篇文章是作者以旁观者的口吻来表达的,请你以以下人物的口吻进行解说,要求能表达人物在特定事件中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1.老妪 2.老翁 3.儿媳 4.差役 〔八〕学后评点: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用一句话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九〕小结 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那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请同学们也拟一那么标语,表达你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心声: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补充材料 《石壕吏》课本剧 时间——暮夜地点——石壕村 人物——官司吏甲,官吏乙,老妇,老翁,儿媳,孙子 背景——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场景——一破旧房子。 〔《江河水》音乐起秋,暮。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木牌。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房了外空无一人,只是屋子里透出些许昏暗的亮光。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话外音: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中,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又一个深秋的晚上,在石壕村的一所破旧小屋中,一对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一切基本上那么宁静……〕 【老妇人】:〔手拿信,哽咽地〕老伴,大儿子来信了,莫不是…… 【老翁】:〔强作镇定〕别,别瞎想。让我看看。〔拿过信〕 【老翁】:〔读信哭〕……儿子,儿子……〔几欲昏倒,信纸飘落〕 【老妇人】〔手颤巍巍地看信,眼神呆直〕:老天爷啊,你什么原因不给我们留条后路哪?〔老

石壕吏导学案

樊城区太平店中学学校八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史莎备课组长:乾怡蹲点领导(签字):课题:石壕吏课型:精品赏读课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时间:15分钟 落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二、默写 1.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2.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发展能力★★ 三、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 (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学习实践】《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电子教案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 (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二:() 三:()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 1、题解:《石壕吏》中的“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介绍: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并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逾.()墙走邺成戍.()老妪.()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5、(补充)从表达方式上来分,是个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精讲点拨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人物:老妇人和官吏事件:官吏抓壮丁。) 2、差吏为什么在夜间“捉人”?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4、诗人对老妇人和差吏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

石壕吏 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 课题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读—品—背—默写 五:自主学习 (一)积累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 (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 (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二:() 三:()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导读:《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以下是“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案 (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了解学情,因学施教。 2、采用三步诵读法学习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简单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体展示反映战争场面的图片)这几幅图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看完后你有何感受?战争是残酷的,无数将士浴血沙场、马革裹尸,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之苦的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背景简介: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缓兵,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二、明确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明确节奏。 2、学友读给师傅听,师傅作具体辅导。 3、齐读。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5、小组讨论交流。 6、课堂解疑答惑。 四、二读:明题旨、出口诵 默读思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说一说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谈一谈。 3、联系故事情节,带上感情放声诵读,背诵全诗。比一比看谁背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案.doc

21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情景想象,合作表演,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3.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老妇的致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探究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同学们,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请看大屏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

“诗圣”。他的诗立足现实,广泛而深刻的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揭示了社会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公元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力,洛阳一带也骚动起来。当时,身在洛阳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忧愤交加,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石壕吏》 二、听读课文,学会朗读 要求:听准字音,明确停顿,把握朗读感情 过程:听读——自读——抽读——学生点评——齐读 三、自读课文,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遇到疑问,同桌合作解决。 2.提出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老师适时点拨。 3.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翻译。 四、想一想,议一议 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吗? 书: 1. 一男附书至。 2. 昨天我买了一本书。 走:1. 老翁逾墙走。 2. 小明走着去上学。 前途:1. 天明登前途。 2. 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五.研读诗歌,探究思想内容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2.明明是朝廷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抓壮丁”,而说“捉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关键字】八年级 石壕吏(第3、4学时) 课题:石壕吏(第3、4学时)课型预习交流+展示探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借助课下注释,并复述诗中的故事情节。 2、结合背景,说说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结合背景,说说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给下列字词注音 壕邺戍逾妪咽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诗, 说说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理清故事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 社会境况并说说老妇的人物形象。 3.作者是怎样叙事的?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4.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杜甫为什 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 样看待这个说法?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四、达标反馈 1. 《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 (),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 2. “三吏”“三别”分别是:

3. 写“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 4.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的句子: 5. 道出老妇家中贫寒的句子: 6. 侧面描写(暗示)老妇被抓的句子: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诗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阅读学习。 石壕吏原文阅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原文翻译: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原文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 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

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填空: 1、《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作者(),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3.“三吏”“三别”分别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附书.至()(2)新.战死() (2)未去.()(4)犹得 ..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 (6)泣幽咽 ..() ..()(8)听妇前致词 (9)天明登前途 ..()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导学案《石壕吏》

《石壕吏》导学案 授课人:陈飞飞授课时间:2011.10.20 课题:《石壕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习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衬托)。 学习步骤: 一、默写《春望》、《望岳》。 二、了解写作背景。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朗读《石壕吏》,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自由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展示朗读。 4.全班齐读。 四、把握主旨、赏读文本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去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应该是哪句? 2、文中有没有详写“捉人”的情节? 3、妇人在致辞中交代了几层意思? 4、既然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妇人致辞,为何课文题目为“石壕吏”?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5、石壕吏之“怒”体现在文中那些地方?

6、齐读故事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这一家的命运将会如何? 7、作者同情的仅仅是老妇一家所遭受的苦难吗?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把《石壕吏》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唐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标签: 译文注释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