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方法作业问题详解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jd4-1

§4-1 如何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的限制?
所谓分辨本领,是指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通常,我们以物镜的分辨本领来定义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确定光学透镜分辨本领d 0的公式为
.
61.0sin 61.00N.A n d λαλ=⋅= 透镜的分辨本领主要取决于照明束波长λ。
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随加速电压的提高而提高。
透镜的实际分辨本领除了与衍射效应有关以外,还与透镜的像差有关。
对于光学透镜,已经可以采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组合等办法来矫正像差,使之对分辨本领的影响远远小于衍射效应的影响,但是电子透镜只有会聚透镜,没有发散透镜,所以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能矫正球差的办法。
这样,像差对电子透镜分辨本领的限制就不容忽略了。
像差分球差、像散、畸变等,其中,球差是限制电子透镜分辨本领最主要的因素。
材料分析报告方法部分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第一章X 射线物理学基础2、若X 射线管的额定功率为1.5KW,在管电压为35KV 时,容许的最大电流是多少?答:1.5KW/35KV=0.043A。
4、为使Cu 靶的Kβ线透射系数是Kα线透射系数的1/6,求滤波片的厚度。
答:因X 光管是Cu 靶,故选择Ni 为滤片材料。
查表得:μ m α=49.03cm2/g,μ mβ=290cm2/g,有公式,,,故:,解得:t=8.35um t6、欲用Mo 靶X 射线管激发Cu 的荧光X 射线辐射,所需施加的最低管电压是多少?激发出的荧光辐射的波长是多少?答:eVk=hc/λVk=6.626×10-34×2.998×108/(1.602×10-19×0.71×10-10)=17.46(kv)λ 0=1.24/v(nm)=1.24/17.46(nm)=0.071(nm)其中h为普郎克常数,其值等于6.626×10-34e为电子电荷,等于1.602×10-19c故需加的最低管电压应≥17.46(kv),所发射的荧光辐射波长是0.071纳米。
7、名词解释:相干散射、不相干散射、荧光辐射、吸收限、俄歇效应答:⑴当χ射线通过物质时,物质原子的电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受迫振动,受迫振动产生交变电磁场,其频率与入射线的频率相同,这种由于散射线与入射线的波长和频率一致,位相固定,在相同方向上各散射波符合相干条件,故称为相干散射。
⑵当χ射线经束缚力不大的电子或自由电子散射后,可以得到波长比入射χ射线长的χ射线,且波长随散射方向不同而改变,这种散射现象称为非相干散射。
⑶一个具有足够能量的χ射线光子从原子内部打出一个K 电子,当外层电子来填充K 空位时,将向外辐射K 系χ射线,这种由χ射线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辐射过程,称荧光辐射。
或二次荧光。
⑷指χ射线通过物质时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使物质原子激发的能量,如入射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或大于将K 电子从无穷远移至K 层时所作的功W,称此时的光子波长λ称为K 系的吸收限。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jd8-3

§8-3 试简要阐述判断出分子离子峰方法。
在判断分子离子峰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和经验方法:(1)分子离子稳定性的一般规律分子离子的稳定性与分子结构有关。
碳数较多、碳链较长(也有例外)和有支链的分子,分裂几率较高,其分子离子的稳定性低;而具有π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和共轭烯烃分子,分子离子稳定,分子离子峰大。
(2)分子离子峰质量数的规律(氮规则)由C、H、O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一定是偶数。
由C、H、O、N组成的化合物,含奇数个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是奇数,含偶数个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则是偶数。
凡不符合氮规则者,就不是分子离子峰。
(3)分子离子峰与邻近峰的质量差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的碎片峰,就不是分子离子峰。
例如分子离子不可能裂解出两个以上的氢原子和小于一个甲基的基团,故分子离子峰的左面,不可能出现比分子离子的质量小3-14个质量单位的峰;若出现质量差15或18,这是由于裂解出-CH3或一分子水,因此这些质量差都是合理的。
(4)在判断分子离子峰时,还应注意形成 M+1 或 M-1 峰的可能性。
(5)降低电子轰击源的能量,观察质谱峰的变化:在不能确定分子离子峰时,可以逐渐降低电子流的能量;使分子离子的裂解减少。
这时所有碎片离子峰的强度都会减小,但分子高子峰的相对强度会增加。
仔细观察质荷比最大的峰是否在所有的峰中最后消失。
最后消失的峰即为分子离子峰。
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分析,最常应用电子轰击源作离子源,但在应用这种离子源时,有的化合物仅出现很弱的,有时甚至不出现分子离子分子峰,这样就使质谱失去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得到分子离子峰,可以改用其它一些离子源,如场致电离源、化学电离源等。
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试卷简答题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简答题标准答案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52分)1.X射线的本质是什么?是谁首先发现了X射线,谁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答:X射线的本质是一种横电磁波?伦琴首先发现了X射线,劳厄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2对X射线管施加不同的电压,再用适当的方法去测量由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便会得到X射线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称之为X射线谱。
在管电压很低,小于20kv时的曲线是连续的,称之为连续谱。
大量能量为eV的自由电子与靶的原子整体碰撞时,由于到达靶的时间和条件不同,绝大多数电子要经过多次碰撞,于是产生一系列能量为hv的光子序列,形成连续的X射线谱,按照量子理论观点,当能量为eV的电子与靶的原子整体碰撞时,电子失去自己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在极限情况下,极少数的电子在一次碰撞中将全部的能量一次性转化为一个光量子,这个光量子具有最高的能量和最短的波长,即λ0。
3. 0.071nm(MoKα)和0.154nm(CuKα)的X-射线的振动频率和能量。
ν=c/λ=3*108/(0.071*10-9)=4.23*1018S-1E=hν=6.63*10-34*4.23*1018=2.8*10-15 Jν=c/λ=3*108/(0. 154*10-9)=1.95*1018S-1E=hν=6.63*10-34*2.8*1018=1.29*10-15 J4 试计算Cu的K系激发电压。
λ=0.154178 nmE=hv=h*c/λ=6.626*10-34*2.998*108/(0.13802*10-9)=144.87*1017JV=144.87*10-17/1.602*10-19=8984 V2.若X射线管的额定功率为1.5kW,在管电压为35kV时,容许的最大电流是多少?答:1.5kW/35kV=0.043A3. 实验中选择X射线管以及滤波片的原则是什么?已知一个以Fe为主要成分的样品,试选择合适的X射线管和合适的滤波片?实验中选择X射线管的原则是为避免或减少产生荧光辐射,应当避免使用比样品中主元素的原子序数大2~6(尤其是2)的材料作靶材的X射线管。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分⼦材料研究⽅法作业及答案第⼀章《绪论》习题答案1. 材料的定义?答:⽤以制造有⽤的构件、器件或其它物品的物质。
也可以说是将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法加⼯制成的⾦属、⽆机⾮⾦属、有机⾼分⼦和复合材料的固体物质。
它们⼀⽅⾯作为构件、器件或物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如⾦属、有机⾼分⼦、⽊材、⼈造纤维、天然⽯材和某些玻璃等;另⼀⽅⾯可以在某些⼯艺中作为最终产品,如陶瓷和玻璃制品。
2. 材料与⼈类的关系?答:关系密切,⼈类进步的⾥程碑。
(1)当代⽂明的三⼤⽀柱:材料、信息与能源;(2)新技术⾰命的主要标志: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物技术。
(3)⼈类⽂明进步的标志:⽯器、青铜器、铁器和蒸汽机时代。
3. 材料的使⽤性能、固有性质、结构组成和合成⽅法之间的关系?答: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的性能是材料内部因素在⼀定的外部因素下的综合反映:材料的固有性质⼤都取决于物质的电⼦结构、原⼦结构和化学键结构。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取决于材料的制备和使⽤条件。
4. ⾼分⼦材料研究⽅法的内容有哪些?答:材料结构研究的基本⽅法:任务有三个:成分分析、结构测定和形貌分析。
成分分析:光谱:红外:分析材料的主要基团;⾊谱:分析材料的组成特征;热谱:分析材料的热性能;质谱:分析化合物的分⼦量和元素组成。
结构测定:X-衍射:晶体结构。
举例:蒙脱⼟。
电⼦衍射:测定细微晶体的亚微⽶结构,来分析表⾯或涂层的结构。
中⼦衍射:测定材料的缺陷、空⽳等,还可研究⽣物⼤分⼦在空间的构型。
俄歇电⼦能谱:是⽤⼀束汇聚电⼦束,照射固体后在表⾯附近产⽣了⼆次电⼦。
由于俄歇电⼦在样品浅层表⾯逸出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因此从特征能量可以确定样品的元素成分。
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材料的表⾯形貌;透射电镜:分析材料的颗粒⼤⼩,晶体材料的缺陷等。
第⼆章《红外光谱》习题答案1. 红外光谱可分为哪⼏个区域,各区域的分⼦跃迁类型和适⽤范围?答:如下表格所⽰: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分⼦跃迁类型泛频,倍频分⼦振动和转动晶格振动和纯转动适⽤范围有机官能团定量分析分⼦结构分析和样品成分分析⽆机矿物和⾦属有机物2. 红外光谱吸收谱的位置和强度与相应化合物的结构有何关系?答:位置与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的种类有关;强度与该官能团的数量有关。
材料研究方法答案解析.doc

一、填空题1> X射线管由(阴极(Cathode))>(阳极(Anode))和(窗口(Window))构成。
2、肖X射线管的管电压超过临界电压时就可以产生(连续X射线(Continuous X-ray))和(标识X 射线(Characteristic X-ray))3、扫描电了显微镜常用的信号是(背散射电了BE )和(二次电了SE )。
4、电子探针包括(波谱仪WDS )和(能谱仪EDS )成分分析仪器。
5、影响差热曲线的因素有(升温速度、粒度和颗粒形状)、装填密度、压力和气氛等。
6、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差热分析的英文字母缩写分别是(AFM)、(TEM)>(XPS)、( DTA )。
7、电磁透镜的像差包扌舌球并、色并、像散和畸变,其中,(球并)是限制电了透镜分辨木领最主要因素。
8、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中,粉末衍射卡组是由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编制,称为JCPDS 卡片,又称为PDF卡片。
9、X射线透过物质时产主的物理效应有:散射、光电效皿、透射X射线、和热。
10、X射线物相分析方法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测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直接比较法就属于其中的定虽分析方法。
11、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受衍射效应和像并两因素影响。
12、X射线衍射方法有劳厄法、转品法、粉品法和衍射仪法。
二、简述题1>简述布拉格方程及其意义。
• 2dsin9 =nX 布拉格方程描述了“选择反射(selective reflection)"的规律,产生"选择反射''的方向是各原子而反射线干涉一致加强的方向,即满足布拉格方程。
2、在研究纯铁时,为什么要选用钻靶或铁靶,而不能用鎳靶和铜靶?已知铁的A k = 0.17429nm,钻耙的心波长=0.17902nm,铜靶的心波长=0.154nm,鎳靶的Ka波长= 0.1659nm因为铁的入k= 0.17429nm,而钻和镰的心波长分别为0.17902nm. 0.1659nm,这样由钻靶产生的X射线不能激发铁的K系荧光,同样铁靶产牛的X射线不能激发铁的K系荧光。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材料研究方法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一、判断题√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
×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与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材料时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答:任务:研究、制造和合理使用各类材料。
研究对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研究方法:图像分析法、非图形分析法:衍射法、成分谱分析。
成分谱分析法:光谱、色谱、热谱等;光谱包括:紫外、红外、拉曼、荧光;色谱包括:气相、液相、凝胶色谱等;热谱包括:DSC、DTA等。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形分析法;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
重要性:1)理论:新材料的结构鉴定分析;2)实际应用需要:配方剖析、质量控制、事故分析等。
第二章光学显微分析1.区分晶体的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为何非均质体矿物晶体具有多色性?答:颜色:晶体对白光中七色光波选择吸收的结果。
多色性:由于光波和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使晶体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
吸收性:颜色深浅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吸收性。
光波射入非均质矿物晶体时,振动方向是不同的,折射率也是不同的,因此体现了多色性。
2.什么是贝克线?其移动规律如何?有什么作用?答: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物质接触处,可以看到比较黑暗的边缘,称为晶体的轮廓。
在轮廓附近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明亮的细线,当升降镜筒时,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移动规律: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答的介质移动。
作用:根据贝克线的移动规律,比较相邻两晶体折射率的相对大小。
3.什么是晶体的糙面、突起、闪突起?决定晶体糙面和突起等级的因素是什么?答:糙面:在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表面时,可发现某些晶体表面较为光滑,某些晶体表面显得粗糙呈麻点状,好像粗糙皮革一样这种现象称为糙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研究方法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一、判断题√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
×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外光谱中出现振动偶合谱带。
()×20.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21.对称分子结构,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22.分子中必须具有红外活性振动是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必备条件之一。
()√23.红外光谱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频率总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中的特征频率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2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羰基化合物的大小顺序为:酰卤>酰胺>酸>醛>酯。
()√25.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主要差别在于它有干涉仪和计算机部件。
()√26.当分子受到红外光激发,其振动能级发生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吸收的光子数目越多。
()×27.游离有机酸C=O伸缩振动v C=O频率一般出现在1760cm-1,但形成多聚体时,吸收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
()二、选择题1.在一定波长处,用2.0 cm吸收池测得某试液的百分透光度为71%,若改用3.0 cm吸收池时,该试液的吸光度A为(B)(A)0.10 (B)0.22 (C)0.452.某化合物浓度为c1,在波长λ1处,用厚度为1 cm的吸收池测量,求得摩尔吸收系数为ε1,在浓度为3 c1时,在波长λ1处,用厚度为3 cm的吸收池测量,求得摩尔吸收系数为ε2。
则它们的关系是(A)(A)ε1=ε2(B)ε2=3ε1(C)ε2>ε13.溶解在己烷中的某一化合物,具有λmax=305nm。
当溶解在乙醇中,λmax=307。
可以判断该吸收是由(A)(A)π→π*跃迁引起的(B)n→π*跃迁引起的(C)n→σ*跃迁引起的4.在紫外吸收光谱法中,极性溶剂有助于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向(B)(A)长波移动(B)短波移动(C)无影响5.在紫外吸收光谱法中,极性溶剂有助于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向(A)(A)长波移动(B)短波移动(C)无影响6.某溶液的透射率T为30%,则其吸光度A为(A)(A)-lg0.3 (B)-lg70 (C)3-lg30 (D)-lg0.77.许多化合物的吸收曲线表明,它们的最大吸收位于200~400nm之间,因此应用的光源为(C)(A)钨灯(B)能斯特灯(C)氢灯8.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合适的检测波长范围是(B)(A)400~800nm (B)200~800nm (C)200~400nm (D)10~1000nm9.异亚丙基丙酮CH3COCH=C(CH3)2中n→π*跃迁谱带,在下述溶剂中测定时,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小。
(D)(A)正己烷(B)氯仿(C)甲醇(D)水10.有人用一个样品,分别配制成四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测量误差较小的是( C ) (A)0.022 (B)0.097 (C)0.434 (D)0.80911.不需要选择的吸光度测量条件为(D)(A)入射波波长(B)参比溶液(C)吸光度读数范围(D)测定温度12.在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标准曲线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是(D)(A)浓度太小(B)入射光太强(C)入射光太弱(D)使用了复合光13.化学键的力常数越大,原子的折合质量越小,则化学键的振动频率(B)(A)越低(B)越高(C)不变14.在红外吸收光谱中,乙烯分子的C-H对称伸缩振动具有(B)(A)红外活性(B)非红外活性(C)视实验条件15.在红外吸收光谱中,乙烯分子的C-H非对称伸缩振动具有(A)(A)红外活性(B)非红外活性(C)视实验条件16.分子的C-H对称伸缩振动的红外吸收带频率比弯曲振动的(A)(A)高(B)低(C)相当17.在红外吸收光谱中,C=O和C=C基,两者的吸收强度的大小关系是(B)(A)前者<后者(B)前者>后者(C)两者相等18.在下述三个化合物中,红外吸收最强的是(C)(A)R1—CH=CH—R2反式(B)R1—CH=CH—R2顺式(C)R1—CH=CH219.在化合物CF3—COOCH3和CH2BrCOOCH3的红外吸收光谱中,νC=O的大小关系是(C)(A)前者=后者(B)前者<后者(C)前者>后者20.红外吸收光谱是(D)A.原子光谱;B.发射光谱;C.电子光谱;D.分子光谱。
21.在醇类化合物中,O—H伸缩振动频率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向低波数移动,原因是(B)A.溶液极性变大;B.分子间氢键增强;C.诱导效应变大;D.易产生振动偶合。
22.下列化学键的伸缩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峰波数最大的是(D)A.C=O;B.C—H;C.C=C;D.O—H。
23.应用红外光谱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是(B)A.质荷比;B.波数;C.偶合常数;D.保留值。
三、填空题1.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的是分子的价电子能级跃迁,它还包括了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
2.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平行单色光对均匀非散射性溶液的测定。
3.为提高测定的准确度,溶液的吸光度范围应调节在0.2~0.7 。
为此,可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和选用适当的吸收池来实现。
4.有色物质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有色物质的性质有关,而与溶液的浓度大小无关。
四、问答题1.了解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对原子(基团)作用及其相应的光谱分析手段。
2.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别n→π*和π→π*跃迁类型?答案: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溶解待测物质,扫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λmax红移还是兰移的方法可以区别n→π*和π→π*跃迁类型。
溶剂极性越大,n→π*跃迁向短波方向移动,π→π*跃迁向长波方向移动。
3.分光光度法中参比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宜的参比溶液?答案:参比溶液的作用是扣除由于吸收池、溶剂及试剂对入射光的吸收和反射带来的影响。
惨比溶液的选择:①尽量选用低极性溶剂。
②能很好地溶解样品,并且形成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③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无明显吸收。
溶剂的透明范围的下限应小于测定波长范围。
五、计算题1.一个化合物的λmax为225nm。
当试样浓度为1.0×10-4mol·L-1时,用1cm吸收池测试,A为0.70。
计算εmax为多少?70002.将0.5mg含有苦味酸胺的试样溶解在100mL乙醇中,用2.0cm的吸收池在380nm处测得吸光度为0.256。
已知苦味酸胺的ε为13400,计算苦味酸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523.4六、谱图分析1.某化合物分子式C7H8O,试根据其红外光谱图,推测其结构。
答案:2.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7H8O,测得其红外光谱图如下,试推测其化学结构式。
OCH3答案:3.某液体化合物分子式C8H8O2,试根据其红外光谱图,推测其结构。
答案:4.某液体化合物分子式C8H8,试根据其红外光谱图,推测其结构。
答案:5.某化合物分子式C8H7N,熔点为29℃;试根据其红外光谱图,推测其结构。
答案:6.推测化合物C8H7N的结构,其红外光谱图如下:答案:不饱和度u=1+8+(1-7)/2=6说明未知物中可能含有一个苯环两个双键或一个苯环一个三键。
3063cm -1处的吸收峰为不饱和C —H 伸缩振动吸收峰;2229cm -1处的吸收峰为三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589 cm -1、1481 cm -1、1458 cm -1处的吸收峰为芳环的骨架振动;1381 cm -1处的吸收峰为甲基的面内弯曲振动吸收峰,表明化合物中存在—CH 3;787 cm -1、687 cm -1处的吸收峰为芳环的间二取代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
综合上述可推测,未知物的结构可能为间甲基苯腈CNH 3C。
7.某液体化合物分子式C 7H 9NO ,试根据其红外光谱图,推测其结构。
答案:第三章 思考题与习题一、判断题1.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都是基于吸收电磁辐射的分析法。
(√)2.质量数为奇数,荷电荷数为偶数的原子核,其自旋量子数为零。
(×)3.自旋量子数I =1的原子核在静磁场中,相对于外磁场,可能有两种取向。
(×)4.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磁场越强,其分辨率越高。
(√)5.在核磁共振波谱中,偶合质子的谱线裂分数目取决于邻近氢核的个数。
(√)6.化合物CH 3CH 2OCH(CH 3)2的1H-NMR 中,各质子信号的强度比为9:2:1。
(×)7.核磁共振波谱中出现的多重峰是由于邻近核的核自旋相互作用。
(√)8.苯环和双键氢质子的共振频率出现在低场是由于π电子的磁各向异性效应。
(√)9.碳谱的相对化学位移范围较宽(0~200),所以碳谱的灵敏度高于氢谱。
(×)10.氢键对质子的化学位移影响较大,所以活泼氢的化学位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二、选择题1.在C 126、O 168原子中有无核磁共振信号( B )(A )有 (B )无 (C )不确定2.在H 11、C 136、F 199原子核中有无核磁共振信号( A )(A )有 (B )无 (C )不确定3.在N 147、B 115原子核中有无核磁共振信号( A )(A )有 (B )无 (C )不确定4.用频率表示的化学位移值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是( B )(A )无关 (B )成比例 (C )不成比例5.偶合常数2J HH 值,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是( A )(A )无关 (B )成比例 (C )不成比例6.化学全同质子( B )(A )一定属磁全同 (B )不一定属磁全同 (C )视情况而定7.磁全同质子( A )(A )一定属化学全同 (B )不一定属化学全同 (C )视情况而定8.在下列化合物中,对*质子来说,屏蔽常数最大者为( C )9.化合物ClCH 2CH 2Cl ,四个质子属磁全同,其NMR 图为( C )(A )两个三重峰 (B )五重峰 (C )一重峰10.TMS 的δ=0,从化合物的结构出发,它的正确含义是( B )(A )不产生化学位移 (B )化学位移最大 (C )化学位移最小11.在外加磁场中,H 2C=CH 2乙烯分子中四个质子位于( B )(A )屏蔽区 (B )去屏蔽区 (C )屏蔽区和去屏蔽区12.在外加磁场中HC=CH 乙炔分子的两个质子位于( A )(A )屏蔽区 (B )去屏蔽区 (C )屏蔽区和去屏蔽区13.在外加磁场中醛基质子位于( C )(A )屏蔽区并受氧原子的电负性影响(B )受氧原子的电负性影响(C )去屏蔽区并受氧原子的电负性影响14.在外加磁场中,苯环上的质子都位于( B )(A )屏蔽区 (B )去屏蔽区 (C )屏蔽区和去屏蔽区15.取决于原子核外电子屏蔽效应大小的参数是( A )(A )相对化学位移 (B )偶合常数 (C )积分曲线 (D )谱峰强度16.分子式为C 5H 10O 的化合物,其1H —NMR 谱上只出现两个单峰,最有可能的结构式为( B)(A )(CH 3)2CHCOCH 3 (B )(CH 3)3C —CHO(C )CH 3CH 2CH 2COCH 3 (D )CH 3CH 2COCH 2CH 317.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 D )(A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转动效应;(B )各向异性效应、氢键效应、振动效应;(C )各向异性效应、振动效应、转动效应;(D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各向异性效应、氢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