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A电磁感应现象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

高二物理学案8(必修班)一、电磁感应现象一、知识梳理一、划时期的发觉1)奥斯特的电流效应的发觉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引发了普遍的对称性的试探:既然、电流能够使小磁针运动,那么可否用磁铁使导线中产生电流2)法拉第的发觉:电能够生成磁,磁也能够产生电二、磁通量(Φ)(1)概念:面积为S,垂直匀强磁场B放置,则B与S乘积,叫做穿过那个面的磁通量,用Φ表示。
(2)公式:Φ=B·S适用条件:匀强磁场且B⊥S问题:若B与S不垂直,Φ如何计算?(3)单位:韦伯(Wb) 1Wb=1T·m2(4)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理解:a、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那个面的磁感线条数b、磁通密度:B=Φ/S。
3、电磁感应现象1)电磁感应:2)感应电流:3)意义:电磁现象的发觉为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奏响了电气化时期的序曲4、电磁现象产生的条件:二、例题分析例一、在一根直导线旁放一个闭合的矩形线圈,以下情形中矩形线圈是不是有感应电流产生?A、线圈平面与导线垂直,导线中通过转变的电流B、线圈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导线中通过转变的电流C、线圈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导线中通过转变的电流例二、一个矩形线圈匀速地从无磁场的空间先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1的匀强磁场,然后再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2的匀强磁场,最后进入没有磁场的右边空间,如图,若B1=2B2,方向均始终和线圈垂直,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线圈在1位置磁通量增加,有感应电流产生B、线圈在3位置磁通量增加,有感应电流产生C、线圈在3位置磁通量减小,有感应电流产生D、线圈在4位置磁通量不转变,无感应电流产生三、课后练习一、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转变,电路中就必然会有感应电流B、闭合线框放在转变的磁场中,必然能产生感应电流C、闭合线框放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必然能产生感应电流D、只要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穿过该电路的磁通量必然发生转变二、如图,无穷大的磁场中,有一个矩形线圈abcd做下述运动,其中能使线圈中磁通量转变的运动是()A、以ab为轴转动B、以ac为轴转动C、在纸面内向下加速运动D、垂直纸面向内匀速运动3、(多选)如图,竖直放置的长直导线通以恒定电流,有一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内,在下列情形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是()A、导线中电流增大B、线框向右平动C、线框向下平动D、线框以ab边为轴转动E、线框以直导线为轴转动4、闭合电路的一部份导线ab处于匀强磁场中,图1中各情形下导线都在纸面内运动,那么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都会产生感应电流B、都不会产生感应电流C、甲、乙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丙、丁会产生感应电流D、甲、丙会产生感应电流,乙、丁不会产生感应电流【选做题】如图所示,矩形线圈abcd左半边放在匀强磁场中,右半边在磁场外,当线圈以ab边为轴向纸外转过60°进程中,线圈中______产生感应电流(填会与不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人教版选修11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

电磁感应现象江西临川一中钟瑞文本教案在江西抚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教学要求:一、明白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二、理解“不论用什么方式,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转变,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明白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定律仍然适用。
学科能力:培育学生实验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思想方式:观察分析法,规纳法。
教育性目标:培育学生的独立观察,试探的能力。
进展性目标: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条件及从能量角度熟悉电磁感应。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现象、结论。
教学进程:一、温故知新师:什么叫磁通量?生: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那个面的磁通量,简称磁通。
师: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
师:电流能够产生磁场,人们很自然会利用逆向思维试探: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不是也能产生电流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通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尽力,终于在1831年发觉了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十七章电磁感应电磁感应规律二、新课教学:[引入]法拉弟开始假想:把绕在磁铁上的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电路,结果发觉指针不偏转,不能产生电流,换用强的磁铁或换用更灵敏电流表,也没有电流(电路图)。
如何才能产生电流呢?咱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讲明那个问题吧。
[演示]实验一:出实物图---组装电路---实验[演示]不切割磁感线时(静止或平行磁感线)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形;切割磁感线时(先让磁体不动,导体运动),观察磁感线指针的偏转情形。
师生:闭合导体一部份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就发生偏转。
表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生:结论一:闭合电路的一部份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引入]导体不动,让磁体运动会不会产生电流呢?[演示]实验一中让蹄形磁体运动,导体不动。
生:指针发生偏转,产生了电流。
[引入]导体和磁铁相对运动时,结果又如何呢?[演示]二者发生相对运动。
沪科版(上海)物理高二第二学期(试用版)-第十一章A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第十一章电磁感应电磁波§A 电磁感应现象一、教学设计:1.基本思路:(1)实验激疑:磁铁靠近铝环,铝环发生偏转,为什么?若有电,电从哪来?回顾奥斯特实验,说明电能生磁。
(2)提出问题:磁能生电吗?介绍法拉第及其研究(他在一个圆形软铁环两边绕上A、B两组线圈,偶然他在A 组线圈同电池接通或切断的瞬间,B组线圈中会感生出电流)。
(3)猜想与假设:针对法拉第的实验,引导学生质疑,并合理猜想、假设。
(4)制定方案:学生根据猜想与假设,根据现有器材,经过讨论后制定方案,将自己的方案拿来和大家交流,互通有无。
(5)实验探究:根据交流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1)闭合电路中的一段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观察是否有电流。
(2)线圈接电流计组成闭合电路。
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或自线圈抽出,或者说,条线磁铁和线圈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观察是否有电流。
(3)原副线圈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观察是否有电流。
(4)原副线圈没有相对运动,但通过原线圈的电流有变化,观察是否有电流。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分工,互相协作,做好记录。
)(6)结论交流:每组选出发言人将实验结果(放在投影上)和大家交流。
教师归纳——产生电流的五种情况——(1)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2)变化着的磁场;(3)运动的磁场;(4)变化着的电流;(4)运动的恒定电流。
说明:作为科学结论,以上总结表述不够简练、不够方便,科学家就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其实也是一种探究,探究用说明方法能够简练、准确地描述科学结论)(7)定义新物理量:磁通量。
(8)分析与论证:学生讨论后自己总结利用磁通量简练表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9)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10)趣味实验:摇绳发电。
2.教情、学情分析:(1)教情分析: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探究的主角。
教师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做好三个实验(铝环实验、法拉第实验、整个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平动切割磁感线),二是组织好学生讨论和探究。
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指在磁场变化或电场变化的情况下会感应出相应的电场或磁场,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发电、电磁波传播等领域。
历史背景电磁感应现象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
法拉第在实验中用一根导体线圈和磁铁交替摆动,发现导体线圈内会产生电流。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改变磁场的情况下,会在导体内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的雏形。
磁感应强度在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磁感应强度有关,磁感应强度越大则感应出的电动势就越大。
磁感应强度是一个向量,用大写字母B表示,单位是特斯拉(T)。
在国际单位制下,1T的定义是,在垂直于磁感线的方向上,每米中通过一安培的电流所受到的恒定力为一牛。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器中,磁感应强度普遍很小,一般小于0.1T。
例如,家用电视机和电脑屏幕产生的磁场一般只有10 mT左右。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基本定律,也称为法拉第电磁感应法则。
它的表述如下: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其中磁通量的大小与导体所包围的磁场和面积有关,表示为Φ,单位是韦伯(Wb)。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表示为ε,单位是伏特(V)。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以表示为:ε = -dΦ/dt其中,dΦ/dt表示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方向相反。
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在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最重要的应用是电力的发电和输送。
电发电厂利用燃料、水力、核能等能源,驱动发电机转动,通过导体线圈产生电动势,从而产生电能。
这个过程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除了发电以外,在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磁共振成像等领域,电磁感应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手持电磁铁、电动汽车、电子表中都用到了电磁感应的原理。
新课标人教版11选修一《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4

新课标人教版11选修一《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4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第一它来自于社会对电力的需求。
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V olta,1745—1827年)发明了伏打电堆,使人们第一次获得稳固而连续的电流。
1809年,戴维把由两千块铀锌片组成的伏打电堆的两极接上炭棒,当炭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电火花,从而发明了弧光灯。
然而伏打电池所取得的电价太昂贵而且功率太小。
如何获得强大而廉价的电力是当时社会对物理学提出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后来法拉第回忆道“我因为对当时产生电的方法感到不中意,因此急于想发觉电磁与感应电流的关系,觉得电学在这一条路上一定能够有充分的进展。
”在法拉第之前的一些物理学家差不多开始探究磁产生电的途径。
安培于1821年到1822年间做了探求感应电流的实验,但他未能发觉电磁感应现象。
1825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拉果设计了闻名的圆盘实验。
他偶然发觉金属能够阻尼磁针的振动,他进一步联想:既然一个运动着的磁针能够被金属片吸引,那么一个静止的磁针了一定可被一个运动着的金属片带动。
依照这一设想,1825年他设计一个园盘实验,在一个能够绕着垂直轴旋转的铜盘的正上方悬挂一根磁针,当铜盘旋转时,磁针跟着旋转。
这一实验看起来说明磁是因运动着的导体而产生的,为物理学界提出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1823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Colladon,1802-1892年)曾妄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获得电流,他用一个线圈与一个检流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为了使磁铁不至于阻碍检流计中的小磁针,专门将检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他用磁棒在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然后一次又一次跑到另一房间里去观看检流计是否偏转,因此他观看不到指针的偏转,未能发觉电磁感应。
法拉第发觉电磁感应现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通过了十年的困难探究。
1821年,法拉第开始转向电磁学研究,他发觉了磁极绕着载流导线转动和载流导线绕磁铁转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旋转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2025年物理知识点讲解

电磁感应现象2025年物理知识点讲解在 2025 年的物理学习中,电磁感应现象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
这一现象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更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让我们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说起。
早在 1831 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他的实验表明,当一个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电与磁的认识,为现代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到底什么是磁通量呢?磁通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穿过一个平面的磁感线的条数。
如果磁场的强弱或者平面与磁场的夹角发生变化,磁通量就会改变。
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这是因为变化的磁通量会在闭合电路中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就像是一种推动电荷运动的“力量”,当电路闭合时,电荷就在这个“力量”的作用下形成了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比如,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想象一下,一根导体棒在磁场中快速地来回移动,就像一把刀在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了感应电流。
再来说说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这个定律为我们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楞次定律则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它告诉我们,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就好像是一种“反抗”,变化的磁通量想要改变现状,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就会努力阻止这种改变。
电磁感应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当发动机带动发电机的转子在磁场中旋转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能,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
变压器也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它可以改变交流电压的大小,使得电能能够更高效地传输和分配。
此外,电磁感应还在电磁炉、无线充电等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电磁感应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在导体内部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这一发现不仅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历史背景、实验验证及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可以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描述。
该定律指出,在一个闭合回路中,由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便会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
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磁通量磁通量是指作用在某一面积上的磁场的总量,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 B S () ]其中,( )表示磁通量,( B )表示磁场强度,( S )表示面积,( )表示磁场方向与面积法线之间的夹角。
当磁通量随着时间变化时,将引起诱导电动势。
法拉第定律法拉第定律表示为:[ E = - ]其中,( E )是诱导电动势,()是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率。
负号表示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方向相反,这就是著名的楞次定律,强调了感应电流产生反向作用以抵消外部变化。
电磁感应的历史背景电磁感应现象首先由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
法拉第通过实验观察到,当一根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电流,从而揭示了电与磁之间深刻的联系。
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发电机和变压器等设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紧接着,法拉第还提出了关于电动势的定律和相应应用,这些理论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现代电磁理论的框架。
此外,亥姆霍兹和麦克斯韦等人的工作也极大丰富了对电磁现象的理解,使得这一领域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实验验证为进一步理解和确认电磁感应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次实验。
其中一个经典实验就是法拉第自己进行的实验:将一个环形导体放入变化的磁场中。
在改变周围磁场强度或使导体移动时,他观察到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演示:滑轨实验:在滑轨上放置一个金属杆,当杆沿滑轨移动并穿过一个恒定的磁场时,会在金属杆中产生感应电流。
如何理解初中物理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如何理解初中物理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电磁感应现象是一个重要且富有魅力的概念。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神秘而奇妙的联系,还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简单地说,电磁感应现象就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这个电流被称为感应电流。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实验。
拿一根导线,把它的两端连接在一个灵敏电流计上,构成一个闭合电路。
然后,让这根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这时,我们会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就表明有电流产生了,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直观体现。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
洛伦兹力使得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是闭合电路。
如果电路不闭合,只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但不会有感应电流。
其次,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如果导体沿着磁感线运动,是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的。
电磁感应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发电机就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在发电机中,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不断地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交流电,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能。
再来说说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感应电动势是电磁感应现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量。
它表示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促使电荷定向移动的能力。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磁场的强弱以及导体的长度等因素有关。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一定律看似复杂,其实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理解:来拒去留。
也就是说,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会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会阻碍磁通量的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A 电磁感应现象
执教: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陆李杨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
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③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
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演示实验1 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2 摇绳发电
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活动Ⅰ 自主活动 学生实验1
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Ⅱ 学生实验2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Ⅲ 历史回眸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课件演示 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Ⅳ DIS 学生实验 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 “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究过程,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通过DIS 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景 演示实验1、2
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 感应电流
活动Ⅰ 自主活动 学生实验1
活动Ⅱ 学生实验2
活动Ⅲ
历史回眸 课件演示
感应电流产生
的条件
活动Ⅳ 示例 学生实验3 大家谈
总 结
(一)情景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直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
【演示实验1】奥斯特实验。
那么,磁能生电吗?
【演示实验2】摇绳发电
把一根长10米左右的电线与一导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一闭合回路,两个学生迅速摇动电线,另一学生将导线放到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
【问题1】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2、导入新课
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电磁感应现象
自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之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磁生电”这个课题。
介绍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的研究。
【自主活动】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1】把条形磁铁放在线圈中,将灵敏电流计、线圈连成闭合回路,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1、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
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研究。
【问题2】法拉第发现的使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根据所给的器材: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设计实验方案,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小组交流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播放flash课件,进一步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介绍“历史回眸”栏目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四)应用
讨论、解释:
1、书上的示例
2、摇绳发电的原理。
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五)总结
略。
(六)作业布置
略。